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800字>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

文思屋 人氣:1.93W

《道德經》這本書是老子的作品,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蒐集了2篇“道德經讀後感800字”,歡迎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一)

“無為”就是合道之為。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麼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執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無為”即是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採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執行規律有透徹理解後而採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那麼怎樣才算是“無為”?怎樣實施和推行“無為”?由於現階段對世間萬物及其客觀規律的認識還很有限,對這些問題也許還沒有準確一致的答案。但個人認為“無為”必有以下特點:

一、“無為”以平等為基礎。雖然用現代科學的眼光看,天下萬物因進化程度或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動物、有機物和無機物等的分別,但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它們既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貴踐之別。在天地和聖人的眼裡它們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都是一樣的、平等的。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天下萬物有些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從某種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們都是道安排給我們的朋友,它們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為天地萬物一員的人,不能也不應該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其它萬物的生死。比如細菌會使人類致病,許多人都討厭它,但現代科學已證明如果地球上沒有細菌,動植物的殘體將無法分解,綠色植物將因缺乏養分而死亡,人類將無法從食物中得到營養,最後地球上的生命將會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沒有土壤等無機物,植物就沒了食物來源無法繼續生存,若沒了植物,食草動物就沒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沒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也無法繼續存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萬物是一個生命鏈條,每一個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們只能按道的要求與萬物平等共處。人和人之間也一樣,雖然膚色不同、語言各異、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區別,但在道這個母體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這個世界的平等一員。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律即有各自的“德”。誰也不屬於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採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在一個合道的社會裡,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們在世間享有的權益(陽光、空氣、財富、權勢、自由、親情、健康、病痛、快樂、痛苦等的總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財富,你佔有的財富是少了,但你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樂,你的權益並沒有因此而減少;你搶劫得了許多錢,你的財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著警察,天天受到心靈的譴責而痛苦,你的權益也並沒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變這種均衡性,這是不符合道的準則的,長期看也是肯定辦不到。只有採取切實的措施來保護這種平等的權利,保障均衡的權益,才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最優選擇。“聖人”正是透徹地理解了這一點,才順勢而為,採取“無為”的策略。

二、“無為”以加強個人修養和以身垂範為手段。“無為”就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是不妄為、不胡為。因此,要推廣和實行“無為”就必須加強對客觀規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採取對策的目的性和準確性。同時,更為主要的是要加強個人修養,做到以身垂範。要秉持“道德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慈”就是平等對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惡、美、醜都要照顧和關懷,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儉”就是不甚、不奢,不佔有別人的資源和權益,天下人的資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權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慾,多予少取。少私寡慾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慾了,才可能多予少取;“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範圍內不提倡什麼,也不反對什麼,即不干涉別人的自由,同時,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有了這樣的修為,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就會更深入、更全面,採取的.管理措施才會更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養了萬物,但道並不佔有萬物,也沒有從中獲得一點私利,因為他不謀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間萬物的母體,它的功勞和功用才永遠不會失去。受此啟發,建立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僅僅為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奪,所採取的管理措施必須要以有利於公司員工和合作夥伴的成長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百年老店;同理“聖人”治國也不是為了個人或為某個小團體獲取私利,而只是為了保護萬物的平等權利,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為了民眾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只有以此為目的而採取的措施才是符合廣大百姓利益的措施,才是合道的“無為”政策。

三、“無為”以達至和諧為最終目標。實行“無為”就是為了達到人和人、人和環境、各環境因素之間的全面和諧。要實現這樣的全面的和諧。領導者除了前述加強個人修養外,在目前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還很有限的條件下,尤其要做好以下二點:一是善於傾聽百姓的心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處於第一線的“百姓”對客觀事物的接觸最直接,認識也最清楚,他們總結出的經驗往往也最接近客觀規律,他們也最清楚自己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對待,他們的心聲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為心”就容易按客觀規律辦事,是實行“無為”的捷徑。二是要當好調和萬物矛盾的“氣”。“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間,人和物、物和物之間都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陰陽),矛盾本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但因為(道向陰陽之間)衝填了“氣”而實現了和諧,由此可見“氣”是調和矛盾、實現和諧的關鍵。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二)

天地無名:天尊地卑,天虛地實,虛則至賤,實則至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此天之道,地之德。故曰:天道清,地德寧。天無以清而貴實將恐裂,地無以寧而貴上將恐發,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是故尊當以守卑,貴當以守賤。天尊以虛故清,地實以卑故寧,侯王居高而自謂孤、寡、不轂。

治國無執無為之妙可用射箭之道來闡述。弓身(天子)制定執政方向要跟手(百姓)的需求相合一。雖然是弓身(天子)制定方向,而實則手(百姓)在執弓,故弓身攘無臂,執無執。

方向對了,弓弦(三公、諸侯)、箭(百官)的施政目標手(百姓)自然願意去實施完成,弓、箭(百官)無執而手(百姓)執箭拉弦盡其力去完成目標。手(百姓)執弓、箭是為民主;若弓、箭執則為非民主,是專制。弓者為道己日損而善用箭者之才能,弓者為無為,使箭者發揮才幹射中目標。故弓身弓弦無執無為,箭者無執有為,手者有執有為。弓、箭、手三者不可缺一,若有一失,自然之道不行也。

弓者有為,事倍功半,則施政目標難以達到,為者必敗之。若弓者有執,則執政方向與百姓需求相背,執者必失之,民心必亂,百姓畏勢不畏死而重物質享受而多遠走他鄉他國(遠徙)。故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必敗之,執者必失之。

無為者必無執,無執者未必無為。

治國有以下六者:道者、德者、上仁、上義、上禮、前識者。

(1)弓身無執無為(道者),弓弦無執無為(德者),下知有之。

道生之,德畜之,候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德者可謂貞臣,道者宜為下,故名德道經。

聖人損有餘而補不足,藏富於民,民用充足,消除了因百姓購買力不足而產生的難得之貨(不貴難得之貨)。

上位者儉己而不奢,不鋪張浪費,則能漸除奢華浪費之風。

聖人不欲見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是以下知有之。

功成事遂,聖人功成而不居並歸功於下,聖人使己無功,下欲親譽之而無能名焉。百姓都說:我只是做了理所應當做的事,而不爭功(我自然)。上下皆不爭功,故老子曰:聖人不尚賢,使民不爭。

以其不爭,不居功,故道者德者無為而無以為。上功成不居,則民不爭。天人合一之道。

候王居上位而當自謂孤、寡、不轂,守之以下守之以柔;國大民眾而守之以寡小(小國寡民),則大國能兼畜小國,大國小國各得其所欲,則有核彈、導彈等百倍於人的軍事武器而不必使用(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百姓不在因民用不足生活不安定而去使用車船等工具遠走他國他鄉以求豐厚的物質生活,車船不再因民大逐私利、生活不安定、缺乏安全感而使用,百姓能安居樂業。百姓歸於純樸,結繩記事以立約而民不會不守信。

(2)弓身無執有為(上仁),為者必敗之;弓弦不能盡其才,下親而譽之。

上仁之君執政方向與百姓需求相合一,無執也。無為者必無執,無執者未必無為。

上仁之君施政目標有所達到,則功成而居,使己有功,百姓親而譽之,下亦必爭功之大小。有功之君有為也,用人有誤,不能盡用人之才能,勤政為民,敗於有為而不能無不為,施政目標有所不能達到。施政目標未能達到,故民無以為。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3)弓身執者(上禮),執者必失之,弓弦無執有為(上義),下畏之。

執者之昏君用無執之能臣,故為上禮。執政方向與百姓需求相背,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與上禮進行對比,弓弦能勸諫上禮之君,有所調整而無執為民,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執者之君高稅食於民,損民之不足。民知其惡而畏其勢,民畏勢而賄,長此以往,天下人多用私權謀利貪腐(民多利器),而全民皆腐。故國君不可用私權使百姓畏(國之利器不可示於人),魚脫於淵則失水,君使民畏則失民。大國不可恃強使小國畏,大國宜為下。

民用不足,民觀上奢華,必追逐豐厚的物質生活,製造各種假冒偽劣產品以圖利(奇物滋起),偽造各種民用不足產生的難得之貨,偷盜成風,法律多因執者之官太多而難以執行,百姓畏勢不畏死,雖有諸多律法但百姓已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故曰:上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弓身執者攘臂而扔之(前識者),弓弦執者,下侮之。

執者之君強推與民需相背之政,無執之臣必不能久存,故上禮為之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為前識者。前識者自見自是攘臂而扔之,故曰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夫使眾畏以至於惡貫滿盈,則下侮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大道廢,焉(安)有仁義?智慧出,焉(安)有大偽?六親不和,焉(安)有孝慈?國家昏亂,焉(安)有貞臣?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囑: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試解:芻狗者,敬而用之於祭祀,天地當愛萬物為本,敬而用之。天地無名不以己仁,致虛守中之道。故以此可知:大道非恆道,廢之而無道。無名非恆名,失之而有名。(無執無慾不以己有德謂無名)。

老子三寶:夫盜跖為盜以圖利,多欲也,多欲而奢,舍儉也。夫勇有三勇:慈勇不敢為天下先而為是謂義勇,慈勇敢為天下先而亂為是謂亂勇,舍慈而勇是謂盜勇。入先出後以盜財物,舍慈而勇也,盜勇也。分均,圖結黨也,結黨以使眾畏而為強梁者,結黨以謀私利而使眾畏而失眾,不知也。為盜而自以己有功自誇己聖是為敢為天下先也,夫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夫為盜而舍三寶,是謂不知常,大凶也。

老子:弓身無執無為,弓弦無執無為。孔子:弓弦無執無為,箭無執有為。墨子:箭無執有為,手有執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