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600字>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600字

文思屋 人氣:2.35W

《遊褒禪山記》的作者是王安石。你們讀過這篇文言文後,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接下來小編本站給你們帶來4篇遊褒禪山記讀後感600字,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600字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600字一

平時經常會聽父母訴說“不辛苦就沒有世間財”,還小時可能不太懂事,總不明白什麼叫作辛苦,後來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多也稍有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直至學習《遊褒禪山記》這篇遊記後更明白到凡事開頭難,要堅持不懈、經歷辛苦,才有實現理想與夢想的機會。

山河雖壯美,但其有巍然且令人感到心寒的地方,而只有好遊者才有意志、毅力去闖蕩,令旁人羨慕不已。但這些旁人又是否有過去闖蕩的那種意志與毅力呢?

王安石本可眾覽褒禪山之奇偉、瑰怪和非常之觀,而且他也有闖蕩的意志與毅力,但他為什麼會後悔呢?他為什麼並不能盡情地享受遊洞之樂呢?正是因為他盲從別人,對遊洞有所怠慢,以至令自己後悔不已。

看!那只是一次平常的遊山卻包含了不少哲理,這就正如我們的學習,什麼時候都要有決心不能輕易受到誘惑。

學習就正如遊山的一條路,也是一條長遠不息的路。有志者能以讀書、活學、利用為己任樹立好明確的目的,然後經歷種種的挫折、辛酸,加上不懈的意志與毅力,明白“讀書不容易,要讀好書更加不容易”,因此不要輕易受到不良誘惑而產生無心向學的心態。

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在生活中是沒有一帆風順的,偶然也會有波濤的起伏。在遇到困難時,並不能灰心喪氣,記住把希望寄在明天,把失落棄於過去,要享受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就要放眼未來,面對困難,要抱有理想去生活。要擁有意志與毅力去迎接生活。我們的生活就像河溪中的石頭,只有經過長年累月的衝擊與摩擦才會變得圓滑。

要實現自己的理想也要有這種堅持不懈的意志與毅力,正因為這樣別人才會欣賞你。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600字二

王安石於褒禪山之一遊,在未盡力以探尋到奇景的遺憾中結束。而這一遊不僅僅就這樣結束了,而是帶給了他不斷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從而他得出“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這一感慨。這是王安石遊山而得出的感慨,而這一感慨又未嘗不能用於學習與生活中呢?

“有志者事竟成”。而放眼縱觀古今中華千百年的歷史,這句話是固然正確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受辱於敵國,但因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負重,最後不僅報了仇,還成就了大業,振興了國家;

宋代范仲淹從小有志於天下。雖然他自幼貧苦,但刻苦好學,心繫祖國。最終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令後人讚歎的句子,他也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著名愛國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從小立志要救國,長大後一心致力於變法,最後卻以失敗告終。但他臨終前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雖然變法失敗了,但他的志向與愛國之心卻得到了後世無限的瞻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標,是夜空中的明燈,更是人前進的動力。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個沒有志向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永遠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談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諸努力也是不行的。一個人想要成功,除了確立了志向,還要要像越王勾踐一樣不畏重重阻撓;像范仲淹一樣堅持不懈,刻苦努力;還要像譚嗣同一樣永遠心繫祖國……

周恩來總理在年少時曾經說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此我們作為學生,志向應該不僅僅是取得好成績,考上個好大學,而應是儘自己全力學習知識和技能來使祖國變得更加強大。往往志向設立的越高,一個人也就越有發展。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眼光放遠,而不是僅僅停留或滿足於眼前。

人生即是一個立志和盡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繼續走下去;而盡志了,就永遠無悔。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600字三

我忽然間想到了許多.《遊褒禪山記》是一篇以說理為主的遊記,所寫的雖然是一次不能盡興的遊玩,但王安石卻能從這次遊玩當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寫下這樣的名篇.這不由使我想到,對於身邊的小事,我還是缺乏關注.其實每一件小事的背後,都蘊藏著它的奧妙,只有多加關注,善於觀察,才能發現它的奧妙所在,或是哲理,或是樂趣……這就是我讀這篇文章的第一點收穫.在這篇文章中,有許多名言警句,而這兩句話卻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句為“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做一件事所應持有的態度,這就是要“盡吾志”.一個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取得成功,但是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我們都可以高聲地說:“我已經盡力了,我可以無悔了!”在這裡,我想順著王安石的觀點,作一些補充.盡吾志,可以無悔,並不是說可以滿足.成事者,固可喜,但應該想方設法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為下一個成功做好鋪墊.而敗事者,更應該從中吸取教訓,爭取把這件事做好.另一句話是“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句話說出了做學問的'態度是“深思而慎取”.這是告誡我們不要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而是應該有懷疑的精神和考證的毅力,否則就是盲從.在生活中,對一些報道、甚至一些被認為是權威的事實要敢於懷疑,然後考證其正誤,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清清楚楚,不為虛假所迷惑.真的要感謝王安石,感謝他寫了這麼一篇文章流傳後世,讓千年以後的人讀了仍然受益匪淺.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600字四

通過讀同學們有關《遊褒禪山記》中王安石與改革關係的一些看法,我發現他們更加側重於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由此,我想通過改革者與改革的關係來表達一些智者對事物的思維方式所產生的意義。

不妨可以假設這是一場失敗的改革,對於改革者,我想用二個階段來表示他們的心理活動。首先,作為改革者,不容置疑,對改革是努力促成,信念能夠產生動力,於是他不斷想在改革的過程中一步步完善改革的進度。

但是,在改革之中,如果反對的人是一些有權或有勢力的人物,改革最終是否成功,過程定會讓改革者付出血的代價,甚至頑固不朽而權勢橫行的人物還會令改革者有被殺的危險,這是何等可怕!因為他們的反對,會是改革最終失敗的可能性的主要原因。這時,倡導改革的人面對困境,他必須做出選擇:放棄與否。

我可以將論據投入到改革者的內心世界,這一時期他對改革是否還要繼續進行的思考更多是聯想到:不敢經歷過程的障礙,又如何取得成功!古人創業何其艱難,然而他們靠心中有追求的目標而執著去奮鬥,最終才能有成功的機會。如果改革者是一位自信、面對困難而表現出一種我要征服困難的積極人生觀,那麼,積極的心理因素是促成事物進行的一大動因,所以,改革者在經過思考後會決定:繼續改革。但是,人生之路本來就是一波三折,何況在四面伏敵的情況下還要繼續堅持著改革。並不是改革者重新收拾整理一下內心的矛盾,得出一個要勇敢直前的信念,改革就會因為他有著積極的信念而成功。看看周圍的形勢,在改革過程中得利的人與利益被侵犯的人,他們都各有什麼反應,改革最終是否成功要看這一股主流是被誰所操縱。

如果最終改革成功了,說明有志者事竟成,改革者把握了改革的力量。無論做出怎樣的決定,事實上改革便是中止了,或是失敗了。改革者在這一場失敗的變革中,尤其是做出第二階段的選擇時,我相信他們更多是從自身思考,儘管他們不是完人,他們做出的選擇也許並不明智,但是,我們可以把他們看作智者,因為他們在這一生中,有了對自己生命進行審視的時期,他們在聯絡自身所包含的一種或是有政治家的色彩,或是有文學家浪漫主義或幻想主義的色彩,或是有哲學家的冷靜分析事物的能力。他們的決定隱約透露出不同人不同的特點,儘管從他們的決定中我們可以窺見他們自身的一些不足,但是我們更應該清楚的知道“學會認識自己”。

我認為不論是平民小卒,還是大人物,他們內心世界往往更能反應他們的生活態度,特別是一些這樣的人物:蘇軾、屈原、王安石、拿破崙、希特勒、袁世凱、魯迅……,他們當中有好人和壞人,但這種區分只是對於人類發展起不同作用的表現,帶給後人的影響,但是更多地我們可以探求一個問題:各是什麼力量支援他們一步步向佈滿荊棘的道路行進?這是我的一些感想和觀點,我也相信人們應該思考生活,許多生命本質的東西常常被一些人總結出來,所得的結果並不新奇,只不過這結論人們難以去把握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