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500字>

《看見》讀後感500字(精選20篇)

文思屋 人氣:2.94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看見》讀後感5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看見》讀後感500字(精選20篇)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1

用時18個多小時讀完了《看見》這本書。只因柴靜兩個字!

這本書中柴靜寫了發生在我國一些城市不同地方的很多事件,有些我聽說過,有些不知道。

通過《看見》的人和事,瞭解他人越多,個人的悲酸歡慨也就越不足道,在書中你看到千萬年來的世界何以如此,降臨在你身上的事不過是必然的一部分,還是那句話:“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佈。”

這本書裡,看到了我生活範圍之外的很多“不可思議”的事,讓我從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上,瞭解和理解著現在我生活的這個社會大家庭。並讓我更清楚的明白每一件事的發生,不僅僅是你眼前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那麼簡單。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不是他(她),就無權去猜測和臆想別人,更無權去批判和指責別人!只因你不是他(她)。

“這世上沒有好人壞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壞事的人!”“一個國家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捍衛自己憲法權利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只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多這樣的人,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人民越來越幸福!謝謝!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2

總覺得這本書的書名起的很妙,叫“看見”,它確實也為我推開了一扇窗,使我看到更多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

有個朋友喜歡問我人為什麼要活著,我每次都不以為然,告訴她吃吃喝喝就很快樂,所以活著這麼高深的問題,交給胃來回答就好。忽然覺得自己實在懵懂無知,只看到了井口大的世界,就已滿足。

如果叫我現在回答,我一定會告訴她:一切都已定,一切都未知,還有東西交給我們探索,還有東西能讓我們感受,就蠻不錯。

我不太瞭解記者這個行業,屬於電視的時代也即將落幕,但記者所擔負的責任是仍要有的,或許會由另一個職業繼續承擔下來。在這本書裡,有很多可敬可愛的媒體人,他們也平凡,卻更多了一分對職業的熱愛和對社會的認真。對我而言,他們從此不再是一個符號,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無論過世還是仍在的,都會在我的世界中留下。謝謝你們,一直在為這個社會,為我們發聲。

不用說,這本書文筆相當好,叫人對著手機哭哭笑笑,渾若痴狂。好幾次不知為何潸然淚下,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淚。這樣的文字離人很近,所以一個情感的浪頭,就直直的拍在心裡。曾經有個老師常告誡我,別把文章寫的連自己都看不懂了。終於明白,字還是要給人看的,甭瞎想什麼藝術,藝術離了人也都是沫子。讓自己感動了,讓別人也看明白了,就差不多成功了。

零零星星看了幾個月,到今天看完,還是蠻不捨。就像剛掀開鍋蓋,聞到了點兒香味,就不得不鬆手。期待下一部作品吧。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3

二零零三年,“非典”爆發。

而現在,“非典”對我來說,不過就是教科書裡一個好像聽到過的名詞,一個要背的年份日期。

直到,我本週讀到了柴靜的《看見》裡,一篇關於她做“非典”新聞調查的文章。

本文通過許多真摯動情的環境心理描寫,讓讀者清晰地認識到“非典”,看到了“非典”的背後——那是人類堅強的意志,“我要活下去”,那顆最溫熱的跳動。

如果,死到臨頭,活著的日子屈指可數時,你會害怕嗎?你會覺得死亡是一種解脫嗎?如果,你面前有無數人在倒下,一個接一個倒下,就如多米諾骨牌,你會驚慌嗎?你會擔心下一個是自己嗎?

當每早,太陽升起,睜開眼能看到萬丈金光,是否會感嘆“活著真好”?

封面是一張照片。有三種人。小孩,中年人,老人。小時候經常猜一個謎語:“什麼東西小時候是四隻腳,長大了二隻腳,老了以後是三隻腳?”謎底是人。現在的我們,有時會有“當一個退休老人多好”這樣的想法。可當我們老了,轉回頭看自己的漫漫人生路,又是一種什麼感受?是羨慕之前孩子時的青春活力,還是享受快到終點了?

有一種人,認為人生的目標就是活著。不管成功與否,有意義與否,即便處在社會底層,即便人生不如意,只要能活著就行了夠了,哪怕當牛做馬。

有一種人,比如革命英雄,認為活著必須要有尊嚴,否則還不如死亡,所以才會寧死不屈。他們堅持認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是他們的人生哲理。

活著,真好。活著,真不好。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4

看到了關於同性戀的章節,內心還是有點震撼,震撼於作為中國記者,柴靜無疑是一個前衛又大膽的人,對於這個話題,很多人知道但並未有更深入的瞭解。作為被“尊稱”為名記的柴靜,選擇了深入這個話題,當時的人們對同性戀的排斥程度也側面反映了這個題材的難度,慶幸的是,雖然時隔幾年,努力沒有被雪藏,它被呈現在了大眾面前。

聽到同性戀這個詞是在一步泰國的影片中,講述的是一對女同性戀。當時的倫理道德不足以支援她們看似的舉動,雖然有過侮辱,有過謾罵,有過冷眼旁觀和眾多人極力的的反對,整個過程很是曲折甚至離奇,好的是在她們的不懈努力下,還是有很多的人認可她們。雖沒有一紙證書來見證她們的愛情,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大多數人都會打著道德的幌子去指正別人,用道德去綁架別人,就覺得你是誰,你就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我很討厭這種無知的道德綁架。沒有人有資格評論別人的人生,不管對錯,不管如何選擇,那都是當事人自己的決定,作為旁觀者,你可以不支援,但也請不要用你無上的道德去反對。畢竟,你只能過你自己的人生,過得好壞還說不準呢,為何干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硬要去參與別人的人生呢?大多數人的認知是非黑即白,但別忘了還是所謂的灰色地帶,同理,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用對錯來判斷。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感想,不喜勿噴。當然,歡迎多多指教。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5

柴靜的這本書,其實一開始光看作者名和書名的時候,我是沒什麼太大的興趣的,也真心沒有太去在意,只是當做隨意翻翻的心態去開始看的,可是當看到非典時期的這一章時,真的感受到了內心翻騰的情感,哭的不能自已;也激起了我對這本書的全部的興趣,用認真的態度去看,不得不說,越往後看,真的感觸越多、越深;這是一本好書,一本有毒的書,讓人不由自主的會去思考很多的問題。尤其是對於人性的思考、對於教育的思考……

柴靜是個感性的人,也許只有這樣感性的人,認真的對待生活的人,才可以用這樣細膩的文字來去描寫出自己的經歷,與人、與事之間的細節與感受;我不禁在想,我總覺得我的日常很無趣,什麼都是平常與普通的,是否是因為我不曾像柴靜一樣,用心去看待、去感受?

我想起了我曾經的一大堆一大堆的日記本,我有多久沒寫過日記了?好像好多年好多年沒有去提筆寫過什麼了,沒有去記錄過什麼了~看了柴靜的書,我在想,我要重新拿起我的筆、拿起我的日記本,我想也去用心感受生活,將自己每日的經歷,每日的思考,每日的省悟,都去記錄下來!這也是給孩子的一個教育方式……

其實,柴靜還是幸運的,她在這個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不少“良師益友”,他們督促她成長,幫助她成長,也為她答疑解惑,也讓她去從事實中汲取營養、經驗。可以說,柴靜的背後,站著一個團體,這是讓人羨慕的,一個好的團體,一個好集體,真的是對人影響很大的。否則,總歸是要多走些彎路的。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6

喜歡這本書的封面。柴靜溫柔的看著眼前的生機活力,年老一代和新起一代註定的交替,而她融入其中,代表了另外一種氣息。她的身邊有和善,有無知,有無畏,也有細細探究的審視,在諸多目光中悠然自得,放鬆坦然,保持自我,這是一種氣韻,也是一種風度。

乾淨爽朗的打扮,樸素親近的穿著,或許不論她在哪,或是萬眾矚目的頒獎臺,或是陰暗破舊的小旅館,或是草莽深處的原始農家,能在粗魯威脅的縫隙中啄出真相,能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中喚出真情,我覺得她是這個時代的亮點,我能發現她,對我而言是老天給我的禮物。

最近腦子裡一直在翻騰著以後從事新聞工作的念頭,一直在幻想我能否保持住這一份或多或少、清淡卻長綿的,追求柴靜的熱情和志向,更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像柴靜、白巖鬆和崔永元一類的新聞工作者那般博學多識,談吐之中自帶淡雅,不疾不徐。

剛剛又看完了很多年前CCTV—10《人物》對柴靜的採訪,網上目前除新聞外,再少有關於她的片段。看著她對道路的摸索,只覺得前路漫長,心想如果你寫一本明明白白的武林祕籍該多好!這樣哪怕開始像你一樣,錯誤追求見血封喉,也比絲毫無果好的多啊!

或許現在的種種思考和最近不安分的血液澎湃,在昭示我,嘿!管那麼多幹嘛!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走就是了!

我一定要看見這世界萬樣風景,遇見萬般人物,淌過河流邁過高山,行下萬里路。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7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們出發。”

——題記

在《看見》中,我們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激盪。在現實的鞭策下,柴靜逐漸成長成熟,她從花裡胡哨的小年輕成長為成熟穩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萬變的鏡頭下,我們看見的是人物風景的變化,她卻讀懂了人世情懷,品悟了酸甜苦辣。我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在《看見》中,我們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

一路看見,讀懂人情。“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人生而平等,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求認識與瞭解自我”虐貓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對踩貓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採訪時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這期節目徹底改變了我對“死刑“的認識與理解。採訪就是為了我們戳破那塊幕布,讓我們看透事實,瞭解實質。沒有人甘心成為遭受鄙夷的社會底層人物,現實就像一塊鏡子,有美就有醜,但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一路走來,品悟生活。《看見》是真實地述說,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動人的描述,沒有豪邁的吶喊,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情流露。柴靜沒有刻意選取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新聞報道里,之選取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就是生活,真實即生活。看見的是視覺享受,品讀的是人生真諦。用心去感受,才能讀懂生活。

人生漫漫,生活五味雜陳。懷揣一顆真心,看人間百態,品人世情懷。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8

第一次有了解柴靜的慾望,是在看完了她的《穹頂之下》的演講,一身純白麻質短袖,簡約牛仔褲,幹練的齊耳短髮,從容淡定,氣質涓涓!剛看完《白說》就迫不及待得看了這本《看見》。同時中央電視臺的知名記者,但柴靜的視角更為接地氣,文筆更為細膩!

剛柔並濟,外柔內剛這兩個詞來形容柴靜再適合不過了!

因為柔軟,她才能看見被家暴的女性的隱忍,看見黃賭毒,同性戀,孤獨症兒童等特殊群體的無奈和心酸,看見貧困山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看見山西環境汙染問題......或許她生來就適合做人文關懷類的深度訪談,對於底層弱勢群體她有著與生俱來的“我流淚是因為你痛”的能力!因為剛強,她才能在一次次的剛性事件報道中屢佔上風,才能毫不猶豫地為公民維權發聲,才能頂住社會輿論和上級的壓力,堅持剝開權利和政治的陰暗面,將血淋淋的真相剖析呈現給觀眾!

也許作為一名記者,柴靜過於理想主義,這和她知青氛圍的家庭和讀過的書有關,又或者是因為她一直將法拉奇作為自己新聞工作的偶像有關!但我認為社會中需要多幾個柴靜,敢於挑戰權威,揭露真實,維護權利,追求獨立,同時內心柔軟而溫暖!

最喜歡柴靜在這本書裡說的,她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差不多,都有渴望幸福的願望,都有追求完整的需求,只不過她生在那兒,那樣活著,而我生在這兒,這樣活著,一切都是偶然!千百年來,萬物流轉,我們都只是渺小的一粒,嵌在大自然的秩序法則之中。他人承受的,我們必將經受!感謝柴靜用她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讓我看見了這麼多人和事,也許在我有生之年都沒辦法將它們從認識轉化為經歷,但看見之後就再也無法漠視了!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9

一天,我翻開《閱讀年選》,《讓世界看見你》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立馬捧起書,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

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從小就愛笑、愛唱歌、愛彈琴的小男孩,在一次踢足球中,不幸失去了他的雙眼,他感到很絕望。一次,爸爸的一句話激勵了他,使他看到了一盞自信的燈,從此,他更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終於讓全世界看見了他,他就是安德烈·波切利!

文章中的主人公,雖然失去了他的雙眼,可是他沒有放棄,繼續追求他的夢想,我和他比起來,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有一次,英語默寫,我想不出錯,便拿起英語書努力地背,可總是背不熟,於是我放棄了,最後還是經過媽媽的提醒才默出來的。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是覺得慚愧不已。

現在,每當我遇到困難想放棄時,我就會想起安德烈·波切利,想起他父親湊到他耳邊說的話:“彆氣餒!這個世界屬於每一個人。雖然,你看不見你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讓這個世界看見你!”後來,我有過多少次責怨、氣餒和膽怯,但這句話時常在我耳邊迴響了多少次……於是,我又鼓足勇氣,克服困難,最終一次次困難都迎刃而解。

同學們,如果你因為做不成一件事而絕望,那你就錯了,做人就應該有勇氣去面對、挑戰每一件事情,向安德烈·波切利學習吧!想做什麼就勇敢地去做吧!不要永遠只作觀望著,讓世界看見你吧!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10

我讀了一本非常不錯的書,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個特別的女孩。

那個女孩,美樂笛,一個非常聰明的小姑娘,因為患了腦癱,不能說話,無法行走,讓人覺得非常可憐。如果我是那個女孩,我一定會為自己無法表達內心的想法而傷心。讀這本書時,我彷彿變成了書中一個字也說不出的美樂笛,那些想要表達的字眼都生硬地堵在喉嚨口,知道怎樣表達,卻說不出來,感覺非常傷心、難過。

她因為身體上的障礙,只能坐在輪椅上,上轉為殘疾兒童辦的班,天天受著別人的嘲笑。但是,自從有了能幫助她發出聲音的“心聲”智慧電腦後,美樂笛像煙花一樣大放異彩,展現了自己無盡的才能,並且在“天才小子”選拔賽上兩次幫團隊獲勝,可是,因為其中她最好的朋友——羅絲的一點自私心,沒有讓她參加最後的決賽,整個團隊也因為她的缺席而敗北。

故事中,有一個討厭的女孩,就是克萊爾。她總是嘲笑美樂笛,故意模仿她腦癱的模樣和有時候著急抓狂的樣子;但是她卻在“天才小子”決賽電視節目中說自己是美樂笛最好的朋友!沒人喜歡這個女孩。可是,美樂笛卻原諒了她。作為一名殘疾女孩,美樂笛比身體健康的同學更寬容,更善良,讓我從心底裡佩服她,喜歡她。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自己有多麼的幸福。能夠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跑步、玩耍、打鬧,還可以自己吃飯、刷牙,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要好好珍惜擁有的這一切,做最好的自己,還要為夢想而努力。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11

開篇何帆老師提出了描寫歷史的兩種方式——長河模式和大樹模式。從後往前的長河模式更適合對歷史進行復盤,描述在一個更長的時段內的歷史演變,對於描述30年的變化是索然無味的。因此本書選擇的是多維度的大樹模式,目的在於喚醒讀者的歷史感,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命運以及自己所處的時代,在慢變數中尋找小趨勢。

過去30年,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個最主要的慢變數是工業化、城市化和技術創新。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工業化沒有停止,城市化沒有停止,技術創新也沒有停止,也就是說這三個慢變數都沒有發生改變,但這也是我們很難明顯感覺到的。所以何帆老師從小趨勢來看待中國的發展,這其中包括了“大國博弈、技術賦能、新舊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群”等五個方面。

大國博弈的背後是想要下車的美國和剛擠上車的中國在經濟與政治領域的全方位較量,技術賦能的邏輯是技術的發展必須與市場的執行相匹配才能更好地為人賦能,新舊融合的要求是在鍛鍊網際網路思維的同時對傳統保持足夠的謙卑和敬畏,自下而上的力量能夠在維護城市系統的多樣性的同時激發出普通民眾和基層社群的創新,重建社群讓人們在公共生活中學會如何平等、和諧相處。

這本書解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個體要如何認識世界及如何自處?作者給出的回答是:在慢變數中找準定力,從小趨勢中洞察時代新機會。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12

兜兜轉轉一個多月,才看完。初始時,為新聞背後的真實所痛,為受訪者的遭受苦難、堅持的正義悲傷感動,為尖銳的、血淋淋的傷痛所刺傷,中途一再擱置,卻又無限回想,不斷想象如果自己作為新聞當事人,大概是會執拗的帶入自己的情感,不會客觀真實的反映事件背後的真相,越回想越有探求的慾望。

一直覺得,犯罪者咎由自取,事後的悔恨說辭都是洗白,然而,柴靜讓我看見了“犯錯誤的人”的真實,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瞭解一切事情的緣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再對他們在使用“犯罪者”的稱謂,心裡湧起無限悲哀。

也很羨慕柴靜能遇到能耐心指導自己的陳虻、能相知相伴的老郝、老範,能一起奮鬥的、風裡來雨裡去的奮鬥夥伴…何其有幸,摯友能一路相伴。

《看見》這本書,讓我見識了柴靜如何成長成為一個對事件理性對人物感性的優秀新聞人。感謝《看見》,讓我發現自己的偏見固執、偏激與所謂的正義感不過是掩飾不足的虛偽做法罷了。

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位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13

翻到最後一頁才感嘆終於看完了。

本書一共二十章,在看前十章的時候內心極其痛苦,於是決定停下先去看一本其他的。起初不喜歡作者的咄咄逼人和自作聰明,但是題材是想要了解的型別,所以糾結著也就看下來了。看完其他的書再回來,發現後十章的感覺完全變了,不知是否也因為我的心情轉換了。我覺得作者變了,或者說在記者這個職業上成長了。她會反思自己,會認識到以前自己的問題並且試圖努力改正。她從一個冰冷的記者變成了現在有感知有溫度的記錄者。

因為贊同這本書裡的一些內容而標記分享了格外多的段落。對於書的內容有些想法已經邊看邊寫了,說說柴靜吧。有天看著她的一句感慨突然就想,在人的身上所發生的一切分配果然都是均勻的,這一生你要明白的道理要經歷的情感波動,該有的人生體驗與感悟,已經全部明明白白的安排在你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柴靜其實真的挺幸運的,被良師益友包圍,看到她的問題沒人逼著她一定要變成怎麼樣而是寬容,包容著她給她時間,讓她一步步自己主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成長這件事一定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夠完成的,每一個人都處在變化之中,我也不該在沒有了解她的時候就直接判定她就是如此不懂感恩不懂柔和的人。但其實每個人也都是她,誰會對聽來的道理聽來的勸解就直接乖乖遵從呢,誰不是撞了牆才知道找找是否還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呢。時間還很長,成長慢慢來。

但真的挺難的,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這件事。希望在慢慢積累的經驗中,能夠學會溫柔地看待每個人每件事。

有些亂,想到哪裡說哪裡了。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14

三年前自己讀高三看了人生中第一本長篇小說《看見》,第一次這麼深入的瞭解這個社會的問題,第一次發現原來社會上存在著如此多複雜問題。認為社會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高三時期蠢萌的想要過當記者,只是自己的自身能力不足最後上大學也只是讀專科,三年後我再次翻看這本書時,自己已經大學畢業,此刻的自己猶如這段話語,腹中空空,徒有脾氣,急於褒貶,回頭看不免好笑。

大學剛畢業的自己,一事無成的偉大。急迫的想要證明自己而妄自菲薄,每次翻看柴靜的看見,第一次發現內心原來可以這麼安靜的有定力並全神貫注的看書。這兩年時常在網路上找關於柴靜的影像資料,觀看她曾主持過的欄目看過震撼人心的《穹頂之下》,遺憾的是隨著時間流逝網路上關於柴靜的影像資料越來越少,就連央視App裡也很難找全柴靜的訪談視訊。或許遺憾不完整也是另一種美,柴靜在自己人生中充當著正義使者,教導自己不要膚淺的瞭解每件事情。永遠不要現在道德制高點看待任何問題。

直到聽人說起你去美國上班了,你的每一次選擇都會支援你。看到你在央視的這些年儘管工作壓力山大,身邊有著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事之間能成為好朋友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平安喜樂,你的記者生涯雖然摁下了暫停鍵,但屬於新聞人柴靜的時代被世人記住了。記住了原來你們那個時代的新聞人是如此的偉大,為當代從事新聞行業的人感到失望,充斥著私心、想要達成的利益目標,過於急於求成的社會通病。使得自己漸漸失去了解對新聞真實性的興趣,最後致敬新聞人柴靜。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15

讀完之後要說什麼感受的話,還真的挺難說。但是裡面的好幾個案件都挺令人反思。如雙城的創傷,家庭暴力,盧安克的思想以及他身邊的孩子……面對孩子,我們總是站在一個高高的點去看待,往往忘了他們內心的感受跟安全感。如果在教育孩子這塊,我們能多讀讀一些有關書籍,避免一些錯誤,會不會就減少這樣的事件發生呢?

生活壓力太大,社會等級不同,無處發洩,受欺侮無力反抗,種種,慢慢演變成家庭暴力,最後走火入魔,做出違背道德,殘忍的事情,一發不可收拾,危害自身也連累了身邊的人。不是不愛也不是故意,只是沒能好好控制,沒能找到一個發洩的地方。好好發洩,慢慢做出引導,積極的對待,會不會好點?這一段讓我覺得婚姻的可怕。不知道為什麼,看盧安克這一篇的時候,很感動,也對盧安克的思想很贊同,好像在某個方面我也是這麼想的,只是盧安克更極端的點,更具體話了吧,能理解,也挺贊同。如果我們能不在以成績作為衡量標準,放開手,放開思想,是不是能得到更多的進步,更多的自由呢?不確定。但是我覺得沒必要去框架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到了一定階段,該怎麼做那是一件很自然而然的事情,與其強迫,不如放手。——教育就是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不管是故意還是不故意。孩子的世界本就單純簡單,不要帶著目的性去交流,不要用成人的一套去對孩子。請真心的對待每一個還保留著天真,純潔的人。對,不單是孩子。以誠相待。

看問題的層面還是太淺,不夠深入。或許有必要再好好的深度瞭解一翻。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16

王家衛曾經說過:人的一生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過程。

原本對柴靜的瞭解只停留在,起初是湖南衛視的主持人後來被央視挖走,並被觀眾熟知成為名記!以前柴靜的新聞看的少,因為在小時主動避開這種嚴肅新聞。說來奇妙,在看書過程中自己習慣性的去搜索文中新聞視訊!一者想要自己去體會當下,是不是作者所說。二者是出於好奇,想要去了解曾經不瞭解他人!

印象深刻:再描述女子監獄事件中!一名中年婦女,在忍受不了丈夫的暴力之下,拿起刀連砍27刀致丈夫死亡。採訪中,婦女回憶不起來當時畫面,只是在說自己當時可能是魔怔了。細想之下婦女又說自己不後悔~

鏡頭轉向:採訪丈夫母親及他們的兒女

都在說婦女是沒辦法了,被逼的實在沒辦法了。柴靜問女兒:當你失去爸爸的那一刻是什麼感受?

(此時我心中os 可能是恨,可能是無所謂吧,畢竟丈夫對每個家庭成員都施暴)

女兒回答:當她失去爸爸的那一刻,得到了一種從來沒有的安全感!安全感這三個字頓時讓我感到害怕,

我腦海中浮現出:為什麼沒有法律,相關部門去關注,重視家暴,是中國老的思想根生地固到覺的家暴是一件平常事了嗎?

為什麼在法庭上,法官不聽婦女稱述家暴過程,反而得到呵斥說法庭不是聽你聊家常的地方~此時我心中os法官你是趕回家吃飯嗎?你那一句只聊與案件有關,把她一切希望都消滅~法官你的那一句無期,死緩~簡單明瞭

去看見,去了解,才不容易把自己圈進一個侷限裡,才能在全面選擇裡,明白自己想要的,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17

《看見》這本書早有聽說,但一直沒有看,只知道是一名叫做柴靜的央視記者所寫。直到有一天,刷微博時看到她多年前關於同性戀主題的一個採訪,被她提問的深度所震驚,由此對她以及她的工作經歷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便將《看見》這本書買了下來。

《看見》是以她的一個個採訪和報道經歷組成,中間插有她的一些感悟。這本書觸動人的不只是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故事,還有直達靈魂的拷問、發人深省的分析。而且最令我記憶深刻的也並不是故事,而是故事裡許多必然的無奈和背後的緣由。

柴靜是一名記者,她的工作就是為公眾報道事件。我們都看過電視報道,知道大多數是什麼樣的,可是柴靜不一樣。她不甘於只將表面事件表達出來,而是非要追根究底,將整個事件全盤挖出來,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這本書裡收錄的有非典、奧運、地震、環境汙染、徵地衝突這種“大事”,也有同性戀、留守兒童、虐待動物這種“小事”。但不論大事小事,她總是從細節出發,讓人看到最真實的情況,而不是大而空地給出結論。我想這也是她受觀眾喜愛的一個原因,誰都不喜歡矇昧,而她擦亮真相,放大到鏡頭前。

她強調新聞報道不應該給出個人評判,只需講出事實,觀眾自有判斷。但柴靜是個感性的人,她前期控制不住自己對某一方的傾向性,另一方面,她也是個理性的人,這體現在她努力不失偏頗,給予每一方表達的機會,而且提問邏輯清晰,環環相扣,深挖問題本源。

《看見》使我思考了許多,亦學到了許多。比如:新聞應全方位報道,減少評判,避免誤導觀眾;少用道德的角度看待問題,遵循邏輯,理智考慮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18

看完這本書大概花了兩週,抽空寫了一點感想,但又覺得過於矯情,一字字的刪去。還是來天馬行空想到啥寫啥。柴靜說,每個生命都是有很多個個體組成,我經常聽到國小生甚至大學生輕生的現象,每每聽到這種新聞心中無限的悲憫,不禁感嘆,生命真的好脆弱。誰能擁有一帆風順的人生,要想成功,只能不斷的抗擊抗壓,只要牢記初心。

當然,說這個不只是為了鼓勵別人,同樣說給自己,現在的生活給了我很大的壓力,有時候很想改變但是會恐懼到退縮。朋友說我很會規劃自己的生活,其實他只說對了半句,但我不會經營生活啊,走著走著,就迷失了自己。想想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是自己變得更優秀,看看這句話說的那麼沒底氣,“更”有界定嗎?還是對自己過於溫柔,事事留有餘地。

陳虻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如果哀痛中,我們不再出發,那你的離去還有什麼意義?”且行且珍惜,時光匆匆,容不得自己時時迷茫,希望這一次能把自己所決定的事堅持下去,不抱怨,不遺憾。

柴靜的《看見》也讓我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真情,她,溫柔平和,眼裡無限的悲憫與溫情,很好的平衡了工作與情感所需要達到的境界,我看到了她,她也看到了整個世界。現實中我總容易被太多愚昧矇蔽,所以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善良的人在公正的要求下以寬鬆的視角對待每一件事。時常勉勵自己,不嬌柔做作,不阿諛奉承,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在這複雜美好的世界中綻放我自己的青春。

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世界,更重要的是看見了自己,我要擁有我自己的十年之期,好好經營我生活,十年之後的自己一定是幸福的。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19

感謝讀書社提供的電子書,第一次閱讀柴靜的書,她的文字是那第樸實、接地氣。故事又是來源於她的採訪經歷,是那麼的真實,給我們開啟新世界的大門。

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柴靜《看見》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在我們普通大眾的眼裡,他今天做了好事,扶老太太過馬路了,給某某兒童基金捐了多少錢了,見義勇為什麼的就是好人。而壞人呢?做了犯法的事就是壞人。

在柴靜的《看見》裡好人和壞人沒有這麼涇渭分明,法律判定犯了法也不一定是壞人,就像藥加鑫案,藥加鑫撞了人還殺了人,網上的輿論一邊倒都要判他死刑。柴靜為了看見真相,他為什麼要殺人,才知道當時的藥加鑫因為恐懼,以為被撞的人記住了他的車牌,怕找他們父母的麻煩,衝動之下便起了殺心。藥加鑫在父母面前是個乖孩子,努力賺錢也是為孝敬父母。

在我們所有人眼裡年裡看來,吸毒的人就是癮君子,道貌岸然一副偽善的模樣。吸毒女被送進戒毒所後便沒人再管她,因為她已經列入壞人的名單,朋友親戚都跟他們劃清界線。所以後來被戒毒所所長賣到風月場所也沒人知道。可誰又能想到,代表正義的警察會做出這種事情。事情最後吸毒女釋放被家人接回去,戒毒所所長受到了應有的制裁。

強拆開發商如果他不強拆自己也會有身命危險;村裡自殺的國小生,他們不是受到邪教蠱惑,而是在同學面前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等等等等!人有絕對的善惡嗎?沒有!

人,始終是人!我們不用深究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只要區分他做的這件事情,是好事還是壞事。而這時候就需要擦亮雙眼,看見真相。

《看見》讀後感500字 篇20

看完了柴靜的看見,對中央電視臺有了一種熟悉感,更對記者有了一分親切感。她遇見了那麼多人,一路成長,一路反思。她幸運的有那麼多朋友,那麼多家人。

看完後我對記者這個職業又有了幾分瞭解,雖然皮毛,但是我起碼看到了這個職業給柴靜帶來很大的變化。

想到自己一直是那麼自私,那麼功利,要放在以往,記者這種清貧又危險的活兒我肯定不會去做。但是我今天突然特別想當記者。因為我總是覺得,柴靜在這十幾年的記者人生裡,心裡是很享受的。

那不就夠了嗎?人生中能夠做一件事,幹一份工作,開啟自己的心去接觸,用全部的自己去感悟,而不是像我之前設想的人生計劃一樣,為著一個目標而奮鬥——賺錢,讓爸媽為我驕傲。

曾經覺得好像只有這個目標,其他我不知道該幹什麼。

但來了大學之後,也許是學校的人文氣息太濃,也許經過幾次採訪讓我感受到人和人之間交流的魅力,我變得逐漸不那麼現實。

其實當一個記者挺好的,有什麼不可以的?柴靜的自述讓我羨慕,因為她沒有壓抑地跟心走。她的自述更像一次採訪,向我講述著她或喜或悲,有歡笑有惆悵,但其實更是讓她收穫無數的記者生涯。她沒有試圖讓我們學到什麼,記者不是幹這個的。她只是在向我們陳述她學到的東西,帶著一個人,一個平凡的人該有的欣喜。而我之所以羨慕她,正是因為她的收穫,恰恰是我最想要的。

所以我突然很想做記者,自私地說,我想從這個職業裡,找到我想要的東西——自由。而我知道起碼到現在為止,記者這個職業可以給我。

或許我以後就是去做記者了,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