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500字>

《自由在高處》國中讀後感範文500字(精選10篇)

文思屋 人氣:2.58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自由在高處》國中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自由在高處》國中讀後感範文500字(精選10篇)

《自由在高處》國中讀後感800字1

莊子有云,“哀莫大於心死”,心所為何物?熊先生的回答是:“好色”,說是好色關乎心靈。這裡面涉及了理性與情感、頭腦與心靈之爭,林語堂說“男人只懂人生哲學,而女人卻懂人生”。女人的直覺能抵達心靈,男人的理性有時卻接近幻覺。一個好的社會需要找到心靈與大腦的平衡點,講效率的做蛋糕關乎頭腦,講公平的分蛋糕關乎心靈,頭腦追求差異有三六九等,心靈卻有靈氣沒有優劣之分。這一點,是需要多少時間、多少努力,才能實現?

“有什麼樣的心靈,便有著怎樣的目光”。很喜歡這句。在你評判某一人、事、行為時,也暴露了自己。請做好對“人”的人身權利的基本尊重,在你看不慣、批評、憎惡的同時,麻煩想想那是否是別人的自由,追求或展現或享受幸福的權利。熊先生說“一個人的完整權利,至少來自兩個方面的自治,聽著,是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體自由,而身體自由又包括行動(為)自由和審美自由”。贊同,因為是至少嘛,但我也覺得這兩個也是基本,這不是美國式的看法,僅是關乎人性自然追求而言,誰不渴望自由呢?

“第六種自由”一種免於傾倒資訊垃圾的自由。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描述人們使用用著相同的網路,閱讀著相同的頭條,因為相同的無關的資訊垃圾而消化不良,資訊社會同樣造就了無數“單向度的思想”和“標準化的人”。過多的資訊攝入或者過度的資訊依賴讓我們的人生不自由。是的。開啟幾個網頁,關掉,一天就過去了。開啟無數個網頁,關掉,一輩子就過去了。(想想好悲哀,若我的餘下3分之2的生命是如此,我想純粹自然快樂的時光應該很少)。《天使愛美麗》電影當中,許多人不僅抵制無用資訊和廣告對公共領域與私人生活的侵蝕,而且時刻想著關閉電視和電腦,將自己放到海灘和陽臺上,過和大自然一樣自然的生活。(或許我應該重新再欣賞一遍這部電影)。若非必要,一定要儘量少上網。雖然這個決定實行起來相對而言很艱難,但我要有這種意識,慢慢放手。對於喜歡安靜的我也是,或許更想在陽臺上,隨手翻翻書頁,餘光掃一掃花盆,懶洋洋的過一上午,而不是“葛優癱”在沙發上,刷著網頁,對著電腦,與世界抱成一團。

《自由在高處》國中讀後感800字2

在書中,很多章節都與學生有關係"為情侶求饒"、"被誤讀的《死亡筆記》"等等,作者是十分不願意看到學生被各種莫須有的政策所約束,因而呼籲社會、學校給年輕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間。我覺得作者的想法是無可厚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爭議的,學校是社會所囑託,肩負著培育祖國棟樑的責任,因而對於潛在的危險還是要防患於未然的。學習本就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特別是一些工科院校,沒有嚴謹的態度,很難做成應有的成績,學校要求著學士服照相時,注意形象這個事情,我自認為自己是能理解的。

《竊聽風暴》是作者用以舉例的一部電影,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我就一直為當時東德的人們所壓抑,個人每年平均買2.3雙鞋,讀3.2本書,每年有6743名學生以全優成績畢業,所有你的事情,都會被人監聽著,每年有多少人因為被懷疑與西德有往來而自殺,他們一定會沉默,然後會仔細記錄你的姓名。這是為了國家安全。死去的人才是為了國家安全,也是為了幸福。我們所說的自殺,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他們不能忍受自己那樣活著卻沒有流血,沒有熱情,他們只能選擇死亡。死亡才是唯一的希望。人類已經穿過無盡黑暗的二十世紀極權主義制度所帶來的戰爭,走到了今天。即使是再黑暗的年月,人性的光芒也沒有熄滅。即使在最黑暗的核心地帶,也依舊存在著光明的種子。因為人性是如此頑強。

也許現實的殘酷性遠比這種希望來的強大,但是對希望的信念是如此重要,唯有如此,美好的事物才不會毀滅。作者正是要借這部電影向我們說明這樣一個道理:自由就是對人性抱有一種期待和希望,就是相信天堂不在別處,它就在我們的心裡。200多年前,在分裂的德意志,孤獨的哲學家康德就說過,自由的本質就是道德,就是一種發自人類心靈底部而不必依賴於外部的自我約束。無論外在的必然性有怎樣的壓迫,都不會絕對扼殺這種人對自己的約束。這正是人的尊嚴和價值之所在。

自由在高處,這高處註定需要我們在人生的路上不斷的仰望,當我們覺得累了得時候,那正是說明我們走的是上坡路,無論前行有多少困難,那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未來的路沒有人替我們走,因為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

《自由在高處》國中讀後感800字3

看他的書,他會告訴你,那個鐵屋子不是已經千瘡百孔了嗎?雖然它現在還很堅固,但是它畢竟在一點點消解,只要持之以恆地堅持,我們總會有逃脫牢籠的一天。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著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說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為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說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為所欲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通過和熊培雲的對話你會發現一個新的社會,一個另外的事實的真相——無疑一個美麗新世界是讓人憧憬和嚮往的,而如何到達這一美麗新世界?書中給了答案。熊培雲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爭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盤活已有的自由同樣重要。書中的觀點不是在說教中完成的,也非理性思辨得出的結論,作者通過溫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潛移默化終起春風化雨之功,有人評價熊培雲“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

熊培雲如同一個溫和的紳士。溫和是自由主義者的溫度,他保持著清醒獨立寬容的態度,他不會像詩人一樣激憤,小說家一樣尖銳,也不苛求藝術家的完美。溫和的紳士有一種脫俗的優雅睿智的幽默,君子無憂的心境;溫和的紳士是成熟的理性的人,對外部世界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獨特的看法,內在對自己有明智的權衡,不去承擔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沒有衛道士的虛偽熱血青年的芒從,是一個自由的獨立的優雅的人。

帕特里克說:“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說:“不自由,仍可活。”因為生活!熊培雲說“生活偶爾走失,從未離開。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強權可以征服這個國家,卻無法征服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生活,可以讓戰爭走開,可以讓帝國坍塌。他認為,歷史最真實的面貌是,所有帝國終究灰飛煙滅,只有生活永遠細水長流。

《自由在高處》國中讀後感800字4

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初讀之後,感覺是各種觀點在腦海裡交織,最大的感受還是生活是要經歷的,然後才是感悟。這本書的主要線索,就是生活自由與思想自由,以及個體如何超拔於一個不盡人意的時代之上,收復我們與生俱來的身心自由,盤活我們已經擁有的自由。

相較十六世紀法國早期民主主義思想家拉波哀西抨擊的“自願奴役”而言,在一個正經受著新舊交替的國家,不自由的狀態並非人們自願,而在於適應與沿襲,得過且過。至於如何走出這種日常的甚至為許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狀態,既有賴於個人的勇氣,也關係到個人對時代與自由的理解,以及時代本身的演變。

“有一種鳥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這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經典臺詞,用來做本書的標題再合適不過。一直以來,熊培雲先生致力於推動社會多元化建設,倡導左右攜手,共為民生謀福祉,用社會的進步來推動國家的進步,這些主張,正融入集體意識,正成為當下最亮色、最理性的聲音。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自由,無自由則無邊界,則必然失去責任與擔當,最終不是與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當一代代人接續這份無奈時,民族的命運就永遠無法被改變,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遙遙無期。

“相信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處》一書後記的題目,熊培雲在後記中也闡明瞭自己的信念:“相信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時代在變,相信中國正在朝著一個自由而開闊的道路上走,沒有誰能改變這個大趨勢。與此同時,相信人類會有一個好的前途,畢竟,人不只是愛自己,還愛自救,沒有誰不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既是一切共識的基礎,也是我信心之來源。”

自由在高處,這是一個仰望的方向,也是一個需要通過我們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們,總向著那個方向努力,向著高處攀登。讓我們一起,為實現這樣的理想努力。

《自由在高處》國中讀後感800字5

自由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藉助工具穿梭於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類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馳騁、跳出時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終堅持一個看法,如果這個環境已經在給你做減法,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給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時代每一天都在朝著好的方向走,相信我們的國家要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大環境可以決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內心還有一個小環境,那裡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而這個完全在於你的覺悟,在於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個屬於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這番話可給在現實中困惑的青年人一點啟示。不要為不可改變的外部環境苦惱,讓自己去適應、去提高。或者給自己的人生其它選擇,跳出功利,跳出比較,自由的選擇生活,選擇讓內心安寧、幸福的道路。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經濟上的自由,但人們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們要表達自己對大環境的意見,希望推動民主社會的建立。這或許是部落格和微博在中國能這麼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論自由,渴望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而網路讓這個夢想不那麼遙遠。當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時發生時,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民眾如撼樹的蚍蜉,因網路的自由而變得強大,這是科技時代賦予我們的禮物。

自由就在高處,等著你我去摘取,咱們這輩不行,就讓下一輩繼續攀登。

《自由在高處》國中讀後感800字6

《自由在高處》是我頗為喜歡的一本書,這本書是熊培雲對之前的《重新發現社會》一書的重要補充,兩本書其實都對“自由”一詞有頗多筆墨,只是前者多是從國家的角度進行解讀,而本書則是通過個體的角度探討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

帕特里克說,“不自由,勿寧死”,在閱讀過程中,我感覺作者還是頗為喜歡這句話的,不過作者卻似乎更加樂觀,一句“不自由,仍可活”,道出他對未來中國充滿信心,以及對個體力量的肯定,改變自己就是改變整個世界,這種感覺我在閱讀中能夠深切的感受到,書封底的話我很喜歡,“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這是我的人生,我必讓它自由,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人生的領導者。”“要麼成為自己,要麼一無所成。”他的文字總是那麼透徹、激勵人心。

透徹,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縱然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觀點各有千秋,但是作者的觀點不乏新銳、客觀,理性全面的分析,讓作者所講的每個故事栩栩如生,讀完之後便覺得豁然開朗,真有一點小小的興奮。

其實,熊培雲的文字還不止如此,無論是《重新發現社會》,還是現在這本《自由在高處》,探討的都與嚴肅敏感的甚至有一點黑暗的政治問題有關,可是,他的文字卻溫暖又寬容,這無形中影響著我,雖然周遭的現狀並不完美,但是卻要樂觀,不要總是抱怨,多思考,多行動,對未來應該充滿信心。

學會獨立思考,這是我的人生,我要讓他自由,自由不一定在高處,而是掌控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

《自由在高處》國中讀後感800字7

《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裡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容: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瞭解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三件事:

一、幫你意識到枷鎖所在;

二、幫你掙脫枷鎖,或者如果暫時不可能,至少讓你學會帶著枷鎖舞蹈;

三、帶你尋求自由思想的愉悅。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裡克說“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則說“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輕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你已經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正如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對的環境可能不盡人意,也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但是能夠立足現實,積極面對,開啟胸懷,擁抱世界,也會有滿滿的收穫。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

讓我們看到自由就在高處等著我們去摘取,他的樂觀並非盲目的,通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積極與樂觀。我們同時也應該學著熊培雲的姿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正如“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所言。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環境。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通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自由在高處》國中讀後感800字8

讀這本書,是因為書名吸引了我。正如我最喜歡一個演講,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其中的自由和平等就是引起心靈共振的關鍵詞。相信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種力量,它潛伏在意識深處,如果被喚起,必然蓬勃向上,綻放出超越現實的力量,引領我們走向自由的高處。

問題是,自由在哪裡?

人,生來不自由。年幼時,有父母的限制,老師的管制。成年後,有家庭的約束,工作中的各項規定,法律和道德約束。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看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你怎麼知道你是人?”的確,人本就是一種動物而已,從本質上看,和地上的螞蟻是一樣的。當我們一腳踩過一窩螞蟻時,正如地震傾覆我們的房屋,有些人倖存,有些人逝去,如此的簡單,如此的不可抗拒。世界是如此殘酷,生命也很脆弱,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從出生就如那工蟻一般,慢慢長大,出去找尋食物,蓋房子,飼養幼蟻,死去。自由對我們的意義在哪裡?就是去東面找麵包屑,還是去西面找麵包屑的問題?!

工蟻的世界無法懂,人的世界更難懂。

熊培雲說,真正的自由源自內心的渴望,是不斷的獨立思考開出的花朵。可以具體到一件事,也可以是對夢想的追尋。所以個體對自由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並且是不斷變化的。能捍衛自己自由的,永遠只有自己。

歌德說,如果有一個人宣稱他是自由的,那他必然是受限制的;反之,如果有一個人宣稱他是受限制的,那他也是自由的。

自由在哪裡?似乎很難找到答案,找尋一下屬於自己的那朵思想之花,或許那就是自由的燈塔。

《自由在高處》國中讀後感800字9

這是個匆忙的世界,我們總是在為心中的那些目標,為了前程而奔忙,封鎖了心中的溫情。生命如一列不回頭的火車,我坐在窗邊,窗外風呼嘯而過,是否,下一站,就能看見久違的溫情。

最近閒來讀了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充滿理性的思想有種穿透天空的力量,直抵我內心。印象最深的是那篇《為情侶求饒》。作者對大學校園裡束縛學生表達人性美好情感的自由而感到不滿,從而他呼籲社會、學校給年輕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間。當我讀到最後一句時,我的內心莫名升起一種異樣的感覺——要多看看人性溫情的一面。是啊,好像真的已經很久都沒有回味人間溫情了,日日匆忙的腳步已經堵住了溫情最後一道入口。或許,是時候讓心柔軟一些了吧,讓它相信這個世界仍有溫情之所在。

那是剛來到德國旅遊不久的一天,我站在火車站裡顧自吃著蛋糕歇息。像是過了很久,兩個高大的女子推著一輛輪椅出現在我的視線。他們也許是剛下了火車,緩緩地走向出口,一人推開出口的門,身子附在門上,竭力讓另一人推著輪椅先通過,準備登上連線外面世界的一段臺階。這時,恰有一個男子迎面從臺階上下來,經過他們身邊時,停下了腳步,用英語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那兩名女子拒絕片刻,最終接受了男子的好意。接著,他們三人先小心翼翼地將輪椅上的人攙扶著讓她站起來。那是一位年老的婦女,臉上深深淺淺佈滿了歲月的溝壑。然後那男子二話不說,將公文包向背後大幅度一甩,雙手迅速抬起輪椅,大步流星地將它抬上臺階,放穩後,又蹭蹭蹭下了臺階,在確定不再需要幫助後與他們揮手示意再見,便又繼續匆匆前行進入車站,轉眼消失在疾速流動的人群中。

那一刻,我放下了手中的蛋糕,只是目不轉睛地看著這一幕。那一刻,我的嘴巴,或許正張著,為了這異國他鄉里目睹到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溫情。那個男子,讓我相信,無論生活的腳步有多匆忙,世界有多高速的旋轉,我們仍可以做一個美好的使者,讓身邊的人看到人性溫情的一面。他讓我感受到了,來自一個國度,給予其中的國民表達內心溫情的自由。

當越來越多的人都在為如今社會上的“扶不扶”爭論時,我卻在另一片土地上找回了表達內心溫情的勇氣,即使那個人未曾謀面,也無法阻擋溫情的腳步。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自由,而我們,都遺忘並渴望這自由,太久太久了。

我所搭乘的火車,不知將又要駛向何處,但是我堅信,下一站,將是一個洋溢美好與自由的國度,下一站,即是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