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作文>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範文

文思屋 人氣:1.96W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是一個簡單量化的工作標準,而是一個改變所有組織和個人的有效的工作哲學和方法。下面由本站小編為大家蒐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範文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範文一】

很高興有幸閱讀到一本好書,本書通過運用大量的生動形象有趣的故事,加上合理的分析總結的形式,表達了形象的表達了日常生活工作中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重要性,以及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會給企業帶來的效益,個人工作中的效率提升,資源浪費的消除的價值觀。

我理解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首先是從內心開始,我有強烈的意願做這件事,才會更加用心;接著是做對,保證做事質量,符合要求;最後是“第一次”,而這裡邊最難的就是最後一個“第一次”,這需要事前充分的準備,技能水平,責任心,以及對細節的把握。

我們怎麼才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一次就做對事情的核心元素是:首先要確定你的工作的目的,為滿足客戶的要求而工作,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觀做事;建立一次做好的基本準則:“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消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僥倖心理;清除達成這一準則的障礙:建立預防提醒系統,取消工作中的“返工區”,尤其是精神上的,建立工作中的操作規範;最後是努力工作:態度決定素養,素養決定結果;

我們第一次把事情做好會帶來什麼?

有句話說得好,“優秀是一種習慣”,有科學資料統計一個連續21天的動作將會養成一個習慣,而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又建立在一個好的系統和平臺下,我們無法想象一個部門只有一個人一直堅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而其他人卻沒有這樣的習慣,那麼這樣的團隊將只有一個結局------被市場淘汰。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有效的的預防和控制不良品的出現和流轉到下工序,從而達到降低成本,讓工作效益最大化。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範文二】

在“一次做好”質量提升主題實踐活動中,我沉下心來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必讀書籍翻了一遍,這才感覺出這本書的分量,受益匪淺。

本書的作者楊鋼有著一串響亮的頭銜,他是美國克勞士比學員高階合夥人、克勞士比中國學院創始院長“零缺陷”管理方法創始人、中國零缺陷管理首席專家等等,書中開篇用一個故事引發了一次討論,娓娓道來一個簡單的道理:第一次做對是最好的做事方式。對於如何達到這個要求,面臨兩個問題:態度和習慣。

首先是“態度決定一切”。按照我以往的習慣,每當開始一個新的挑戰時最先想到的是“第一次做嘛,出錯是難免的,可以原諒”,還沒開做就給自己找好退路,預設錯誤的發生而不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這必將導致挑戰的失敗。“態度決定一切”,有了好的態度才能有好的結果,這樣我們才能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其次是習慣問題。個人習慣是長期行動的一個慣性表現,只有長期的將每一件事情都第一次就做對,才能說自己養成了這個好習慣。培根曾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是的,沒有人天生就擁有超人的智慧,成功的捷徑就是良好的習慣。“犯錯”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是對立的,樹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正確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我們會總結曾經的“犯錯”經驗,把不確定度一點一點的降低,一步一步達成目標。

公司的發展需要質量的保障,只有“一次做好”才能花費最少,效率最高。我們要以“質疑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方法、良好的溝通習慣”,齊心協力,確保目標的完美達成。

【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有感範文三】

作為一名剛入職不久仍處於實習階段的新人來說,首先要感謝單位提供的讀書機會,讓我在工作之初,通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這既使我接受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工作理念,得到了個人價值的提升,同時又深深地感知到在以後的工作中,自己要積極踐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理念。

現結合入所以來的實習情況,就《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淺談自己的讀書體會。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在我看來,既然是做事情,就是一種實踐活動。而實踐的全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歷史的車輪永遠是前進著的,人類文明的進步也無時不刻不在進行中,這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並不就是意味著否認探索過程,其著重強調的是實踐中的第一次。誠然,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會走彎路,但是,只要探索後形成理論的總結,並以此為基礎應用於實踐中,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硫化班實習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不僅使我對硫化有了更深地瞭解,更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工程實際與理論實驗之間的聯絡和差異。小到製坯過程中的稱量,大到硫化時對溫度和時間等因素的確定,無一不是在理論分析後通過多次試製,不斷地進行修正才確定出來的。看似簡單的橡膠件產品,在實際的車間生產時,要在滿足批量生產的前提下,便於工人操作和後處理。從模具設計的角度看,既要保證產品的合格

率,又要考慮出模時橡膠件能順利快捷地取出,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綜合考慮生產工藝後,精確合理地對模具進行設計製作。不得不佩服設計人員著眼生產、講求效率的深厚地設計功底,對於畢業剛入職的我來說 ,帶著景仰和好奇的心態,感受著自己的無知,或許,因為現在的無知,將成為我以後求知的動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又因為年輕,我不怕路遠,我堅信:只要用心地走下去,即使慢點,也總會有收穫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方面任何理論的誕生和發展,都是服務於實踐的應用,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另一方面,因理論應運而生的實踐,又反過來促進了理論的修正和完善。基於此,理論和實踐不是脫節孤立的,而是相互促進和統一的。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既要肯定理論探索階段存在的重要性,又要注重第一次辦事情做對在理論應用環節對質量的嚴格把控。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每天都有第一次,日積月累,千千萬萬個第一次,體現出來的.就是對工作的熟練程度。以硫化車間為例,製坯工序上,許師傅將經過熱煉的膠料用剪刀裁成合適地大小,然後針對不同的硫化件用料情況進行稱量,最後再填寫流轉卡並分割槽域存放,或整齊擺在工作臺面上供硫化工人取用,或放入溫箱中恆溫處理。剪裁的膠料基本上不用再進行添添減減,符合工藝上對膠料重量的要求範圍。硫化工序上,師傅們一個人可以操作三四臺硫化機,從模具的擺放入模到膠料的填入,再到硫化完後的出模處理,看起來是那麼地麻利流暢,有一氣呵成地氣勢和節奏感。修邊工序上的女師傅們,坐在

工作臺前,對硫化的橡膠件進行修邊,如果說單純地修邊還算輕鬆的話,那每天下來搬搬拿拿的重達幾十斤的橡膠件,可不能說是鬧著玩的,粗略地說,每人每天倒騰的橡膠件有3噸左右吧。這不得不使我想起入所培訓時,劉所長讓我們做好吃苦準備的講話。誠然,天下沒有不累的營生,累並快樂著,既是對生命的一種感知,同時,也是對生活的一種享受。

有道是:“熟能生巧”。在實際的生產中,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法寶,而巧則是熟練後享受工作的一種境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如此,工作亦然。只有在熟練的基礎上,才能生巧,才能迸發出更加飽滿地工作熱情,帶動出更加積極地工作態度,從而實現個人和集體的雙贏。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關鍵在於把每一個第一次做好、做對,這既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礎,同時又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員工認真敬業的工作態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要重視溝通與合作。人是群居動物,要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進行溝通,而現今快節奏的社會,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依靠合作來整合資源,是大勢所趨。在我看來,這個社會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神話並不存在,因為當今的社會是共贏的社會,作為一個團隊,基於木桶效應,即便有人工作非常出色,抑或是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也未必能實現1+1>2的工作業績。這時,團隊成員間的合作和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還要重視細節。海爾總裁張瑞敏說:把簡單的事認真重複地做好,就是不簡單。因為簡單,我們可能會不屑去做,

但是,積土成丘,集腋成裘,勿以善小而不為。現在的生產大多是流水作業,只有保證每一道工序的合格,才能最終生產出使用者滿意的產品。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要樹立事無大小、事無鉅細的工作意識。

細節決定成敗。注重細節,既是個人工作態度的體現,又是企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膠囊成型過程中,工藝卡片上從機頭的直徑和寬度,到膠簾布和膠片的層次、型號、尺寸和角度要求,再到鋼絲圈的鋼號、圈數、排數、根數、直徑引數和纏繞簾布的厚度寬度,無不體現出細節的重要性。因為注重細節,就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良好的工作態度,為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奠定了堅實地基礎。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強調做事要正確地做、思考地做、用發展的眼光創新地做。一直以來,我不敢妄同“存在即合理”的論言,我覺得存在是前提,而如何做到更好地長久地存在,才是王道。鑑於現在的存在,我們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予以改進和創新,這就是社會之所以不斷前進的原因之一,倘只滿足於現在的存在,而不思進取,那今天理所當然地合理註定會阻滯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踏踏實實地學習並消化吸收現在的存在,為以後能長久地合理存在積蓄創新的基石!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中的理念延伸到實踐中,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對該書精髓加以消化吸收,爭取更大地進步。

TAGS:範文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