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作文>

幸福之路讀後感

文思屋 人氣:2.92W

最初拿到這本書時我就意識到它的獨特——不僅有北大教授的推薦,還有徐志摩為其撰寫的前言,便可見其地位之高。別看它出自哲學家羅素之手,其所用的語言通俗易懂,分明就是寫給大眾的,並沒有晦澀難懂的邏輯論證及專業術語,所有的論據均取自於生活。

幸福之路讀後感

全書結構清晰,分上部和下部。闡述了人們不快樂與快樂的原因。語言通俗易懂卻又不乏哲學家的嚴謹與求實精神。內容雖談不上生動有趣但深刻而令人驚喜。結論性的話語不多說,主要談我個人的收穫。

上部。羅素將不快樂的原因分為八種(第一章中附了三種,應該可以並作一類)。我主要談給我印象較深的幾種——從社會角度來看,危害最大的是“競爭”;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危害最大的是“厭煩與興奮”以及“疲勞”。

競爭,毫無疑問,是必要的。物競天擇。不勞作的人無法生存,這是世間常理。在我看來,適量的競爭是有趣且有挑戰性的`,沒有衝突與矛盾的世界是無趣的,我不願在角鬥場中只做旁觀者,即使是會冒輸掉的危險。但競爭終究只是生活的部分,若將其當作人生終極意義,那靈魂將永遠停留在較低的層次。可以發現,只重視競爭的人雖然很努力、主動性強,但也更功利、更自私、更不會享受生活。為了換取領獎臺上的幾分鐘,他們耗盡了一生,可生活的內涵不止這些,等他們老了,無力競爭時,便能見他們整日滔滔不絕地談論過去的輝煌,感嘆現在的力不從心。如果他們是為了幸福而競爭,那隻可惜,他們投錯了門。競爭不會直接導致幸福,成功只有短暫的喜悅。那深山中隱居的智者沒有競爭,客氣幸福程度可謂高人一等,這是精神上持久的喜悅,如果除去動物的本能需求,智者只需知識與大自然就能生活,而且幸福感一定高於城市人的總體水平。所以我對競爭的看法是:不必需,更不用傾心追求;有則認真對待,無則安逸度日。

“厭煩與興奮”和“疲勞”雙者含義甚廣,我只想談兩者共同的起因。“厭煩與興奮”與刺激的事物有關,刺激產生興奮,刺激消失後留下對平淡的厭煩;“疲勞”的源頭是精神的緊張或亢奮。兩者的交集在於人們將快感錯認為幸福(或希望藉助快感來謀求幸福),區別兩者的標準是前者源於動物性本能,而後者卻是靈魂的感受。在我看來,這是區分人與動物的最重要的標準,動物只會有快感,而人卻兼備兩者。這並不是說人們應該像苦行僧一樣排斥快感、追求精神昇華,而是應該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後文將提到中庸之道)。我不禁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心生悲涼,我能理解智者們為什麼不給幸福明確的定義,因為幸福在每個人心中都有其獨到的認識與地位,可事到如今,人們將本不應過多提及的東西提升到神的級別,我想古今賢哲也未必能預料到這一趨勢。是時候剝奪快感的中心地位了,沒有體會過精神愉悅同沒有做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下部。同樣之談重點——“興致”與“閒情雅緻”、“努力與放棄”。前者是對生活中平淡的享受,後者是對工作和認知的態度。

“興致”與“閒情雅緻”之間有相似之處,但“興致”是對生活中事物產生興趣、“閒情雅緻”是對閒適的情致的閒暇思考。我無法想象對世界失去興趣的人是怎麼活到現在的,也許是躲在內心世界孤芳自賞,又可能是沉迷於精神虛幻、麻痺且麻木自我的幻境。人如果沒有對世界的美好想象,只剩下對社會現實的觀察,那他一定是絕望的、迷惑的,如同小王子為什麼它所在的星球成為B612而感到困惑略有相似,這便是缺乏想象的後果。對世界感到美好必定離不開對世界的美好幻想,這是興致的來源,雖然閒情雅緻取決於個人興趣,但我堅信,在興趣的背後必定有著天真。單純且善良的動機,即使本人並沒有察覺,也許沒有察覺更好,因為人們追求成熟、渴望權威的慾望是多麼強烈,以至於一切單純、天真都被當做邪惡的流浪者趕盡殺絕。我建議人們都到幼兒園,傾聽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真誠話語來澆灌他們心中善的良田。我不禁想起了只是的作用:孩子們充滿想象且單純,又很幼稚;我們不幼稚,因為我們學了知識,但卻丟了想象,知識難道不是為了豐富想象而存在的嗎?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包含整個世界”。

“努力與放棄”在此並不互相對立,而是合成統一。中國人稱之為“中庸”,“智者通權達變,愚者剛愎自用”說的正是中庸。心靈被惡魔佔據的人常常會這樣做——當對方的意見不合他意時,他便將對方的建議極端化,使旁人覺得不靠譜,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可自己實行自己的計劃時也走極端,過於絕對的計劃只能是理想主義,絕無實際之功用。注重理想與實際的平衡,也需注重效率與樂趣的平衡,兩者如果不衝突固然完美,但如果發生衝突,就必須權衡及調整,決不能像正義女神一般矇住雙眼,僅憑天平的傾斜裁決。

最後一點,想要得到幸福的人是你自己,一切的幸福都源於自己觀念的改變和對現實的認同,在遇到精神問題時,別妄想心理醫生能幫你避免痊癒過程中的傷痛,如果不想讓別人在你的傷口上撒鹽,請自己撫平傷口。只有如此,堅強才能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