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論語讀書筆記15篇

文思屋 人氣:1.9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書筆記15篇

論語讀書筆記1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國家政事,又嚴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部下和人民;按照農時的忙閒去使用民力。”

管理者能做到: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做事嚴肅認真,這是一種敬業精神,也是對社會和群體的敬畏和尊重;嚴守信用是一個人的品德和修養,是立人之本。古人做到這一點不是很容易,現代人能夠做得很好更不容易。注重節儉,這是一種美德,愛護員工和人民是管理者的美德。使民以時,這是一種尊重自然規律、尊重農業生產規律、尊重農民生活規律的科學做法,我們現在可以把它推廣到各個領域,那麼這個詞就是符合時宜地做事,根據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有利的條件,去做有利有益的事情。

論語讀書筆記2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國小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論語讀書筆記3

君子自古就是被讚頌的物件,他們主忠信,性如菊,居於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潔。一本《論語》讀畢,我對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將食、住視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對待他人,以溫、良、恭、儉、讓為主,親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實無欺,做事周而不比。貧而樂,富而好禮,獨善其身,兼濟天下,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對國家的熱忱之心吧。古有陶潛范仲淹,今有魯迅李大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待敵人橫眉冷對,掀起復興的革命。對待民眾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瀾。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為了大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對於自身的修養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為重金而屈服,訥於言,敏於行。巧言令色足恭,為君子所惡。匿怨而友其人,亦為君子所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愛憎分明者,豈不為君子,人而為仁者,豈非君子耶?仁德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為仁的代名詞,德是君子的暱稱。與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飯。與之情誼,並不濃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湯。君子如天上北辰,眾星願共之。

儒家智慧詮釋君子之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這樣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論語讀書筆記4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說裡面的內容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說:”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確,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說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節,是有2008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當時,我大聲地跟著背,我弟弟則在一旁跟著小小聲的背。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嚐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於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為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後面呢。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那麼多道理的精華,在我們現在那麼發達的社會都那麼需要它。

論語的內容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不過來的。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

論語讀書筆記5

我不知古人所說的“半本《論語》治天下”是否用了誇張的手法,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論語》威力非同一般。它對我們的影響是那麼的深,即使今天,它的印象裡還不小,因為《論語》的條條框框早就滲進了我們祖先的骨髓之中。

還記得國小二年級時首次背《論語》中的內容,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當時僅限於背誦而已,要說有什麼理解,當首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了,因為當時認為朋及親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裡的親戚來,很多時候都會給我帶點零食或玩具什麼的,這個當然要樂了。加之當時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便認定它就是真理。對“溫故而知新”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當時您要是讓給說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從心底裡真是不明白——一本語文書就那麼幾個字,你再怎麼翻,也不會蹦出一個新的生字來,怎麼溫古,怎麼知新啊?什麼叫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都是知道啊?當然隨著對通假字的認識,這個解釋就沒了,但理解嘛,還是用困難的。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賣弄,當時去父親跟前背誦,背完後順便賣弄了起來,把自己的理解大講特講,不料父親卻用我背的東西給我反講了起來。當然我是迷迷糊糊聽完的,因為我還是不理解。

二八年級之後的一年,不知是語文書被詩詞給佔了還是我忘了,腦中沒有《論語》的記憶。四年級一篇魯迅的《孔乙己》又讓它回到了我的視線。那時的影響是什麼之乎者也的東西都出自於它,書呆子也出自於它。便從感情上有點小討厭孔子和《論語》了。

對《論語》的感情,很對時候像對父母的感情,總在變化,而且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變化。國小時自我意識不是那麼的強,所以對《論語》的感情也是隨著書本而變化。等上了國中,學了古代史算是對《論語》有了初步的認識,覺得一本書能被那麼久的當做行為準則,的卻不易。加上國中語文書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論語》內容,對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點吧。但總得來說還是以做人出事準則為準。

等到了高中,終於有機會讀了全本《論語》,由於大學聯考的緣故,讀的不是很認真,所以讀完後能記住的還是那麼幾句,也談不上有什麼理解。

本學期,相對於高中有了更多時間去看書,所以便又找到《論語》看了一下。

《論語》整本書以孔子教導學生時對話的言語記錄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學生如顏回,曾參,子路等人的言語記錄。章節內容比較雜亂,每一篇不會固定講什麼。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話而來,如“學而篇”就是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得來的。雖說章節雜亂,但在書中處處見仁,時時見禮,義也多多,情也不少。

孔子對人的尊崇,是甚於於一切的,比如他說“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如禮何?”“苟志於人矣,無惡也”。同時他對仁的講解,也有許多不同,這點主要是踐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對司馬牛和樊遲子宮就給出了不同的說法。《論語》中關於仁和禮的研究實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實在沒法繼續說下去,所以這裡我選了一個小點來說明一下——它就是《論語》中的情。

子路在論語中和孔子的對話不少,雖然孔子對他的評價不如顏回他們好,如孔子說“由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但師徒之情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行。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在老師落寞的時候還能跟著老師,而且能夠把心中不快當面告訴老師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讓顏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說了回是終日不違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畢竟子路實在老師落寞的時候去給老師發脾氣嘛!但後面他在老師發達的時候又去找老師麻煩了。書中這樣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餘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是當時衛靈公的夫人,把持朝政。孔子見了她,子路就不高興了,因為他認為老師的行為與他的言行不符。當然,孔子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發誓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於是他便不斷的說“餘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當的話就讓天來討厭我吧。今天我們是可以隨便發誓而不怕誓言兌現,可孔子那個年代是怕的啊。這是多麼好的師生關係。今天誰還敢去說

自己的老師行為不當啊,至少為了可憐的學分也不會。又有幾個老師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對著一個自己的學生去做發誓那樣的是呢?當然,當著媒體他肯定會,作秀嘛。

總之《論語》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很有我們值得作為一個經驗而避開的地方,因能力有限,就不從大處著手,到此為止就行了。

論語讀書筆記6

讀完《論語》,坐著發呆,迷茫中,《莊子。秋水》中的一句話,浮上心頭。“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角色是什麼?

是一位在文化封凍的河流上用肩膀奮力拉船的縴夫,是一名在“人治”與“專制”之間撐船的擺渡人。

一個自由的思想家,卻因為世事的束縛、統治的變遷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終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著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籲同情弱者,卻又總是將至德者歸入強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屬於同情範圍。其實,世間多數出色者都因為眾人的分享、爭搶和排擠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談論理想時,那淺淺的一句:“吾與點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嘆?

《論語》中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而是質樸的道理和,以身作則。細想身邊

常有這些品格的展露,而習慣於淡漠的我們卻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許華夏的血脈裡,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經過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納,將它凝固住了,現之以墨字,代代相傳。

或許至德者從不抱怨,透過字裡行間,只能隱約看見孔子影影綽綽的無奈。記得有人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擁有一整部《論語》的孔子,留下的卻只有無奈的隱忍。

論語讀書筆記7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註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現在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絡心靈的橋樑。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裡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麼?I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論語讀書筆記8

現代的社會裡,處處都應存在著誠信。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對於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身之本。

假期裡,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裡,蘊含著古代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著人民朝著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苦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範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麼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視訊道中,經常看到這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個個廣告裡的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新聞裡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後的神祕面紗。主持人帶著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祕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裡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的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並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各個部位的毒素統統地排出來。從電視螢幕上,觀眾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然而,買回洗腳盆的消費者發現,不只是放腳,即使放其他的物品,這水還是會變得渾濁不堪。看來,這毒素根本不是人體裡排放出來的。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原來,洗腳水變色是由於洗腳盆裡能量泵中的電極和溶於水後的精鹽發生電解反應所產生的。

無論是在生活、社會的哪一個角落,都應保留著最為珍貴的誠信,才能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失去誠信,就相當於一個健全的人失去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一隻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對翅膀。沒有了誠信,巨集偉的企業專案將面臨失敗!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著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樑!沒有了誠信,世界將充滿著灰暗與欺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論語》中的名言,教給我們:誠信,是我們的為人之本!是世間最美好的道德品質!

論語讀書筆記9

作為當今的父母大多認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課題。我也不能脫俗,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快樂健康地長大,總怕自己沒有教育好她。女兒11歲了,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了。我不想把我的強加給她,因此,我買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叢書,希望她會從中有所啟發。《論語》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認真閱讀的第一本。

我以前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和女兒一起讀時才發現,我許多為人處世的原則原來都可以在書中找到依據。我很遺憾,以前沒有認真的閱讀過《論語》,更希望女兒能夠從中有所“悟”,如願的話,女兒會從中大獲裨益的。

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能力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闢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我不認為女兒學了“見賢思齊”就能立志成為聖人,學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極孝,學了“學而時習之”就能學會學習,她的領悟需要時間,閱讀《論語》只是對她的思想道德的一個啟蒙。

論語讀書筆記10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那裡講的就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我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就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一樣,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就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就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就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就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就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必須與我們這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就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就是十分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就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就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能夠說就是盡到孝了。”那裡講了什麼就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樣。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就是貪汙或就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就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就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帶給豐厚的物質不就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就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就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就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就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就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就是說幾個人走在一齊,那麼其中必定有能夠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就是至理名言,好處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必須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群眾裡,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就是上曉天文,有的就是下通地理;有的就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就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就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就是因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務必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就是正就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

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我,努力實踐,完善自我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禮貌、昌盛、禮儀之邦。

論語讀書筆記11

宋代的開國宰相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說明《論語》這本儒學中的“聖經”有太多太多的營養等待我們去吸取。

一翻《論語》我們一定會看到“仁、德、孝、學、禮、和、知”這七個字,它們整部論語的核心,更是整個儒學的`核心。可以說儒學的核心是《論語》,而《論語》的核心便是這七個字,我們便要讀懂這七個字。

讀懂它們不容易,兩千多年來多少名人在思考這個詞題到今天也說不清楚,以下是我的個人見解。

“仁”即愛人,善待身邊的每一個包括陌生人。這一點與墨家類似,但是儒學沒有一味的愛人。“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說的便是這個道理。那些好人要愛,知錯能改的人要愛,唯獨犯了大錯且不思悔改的人不能愛。愛人有限度,有底線,所以說人要善待人但不能沒有底線。

“德”即道德,與道家有些相同之處。但道家提倡順其自然,但孔子認為“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顯然孔子認為道德不能順其自然,只能靠自己。

“孝”即孝道,孔子在《論語》中的“孝”有一部分涉及了封建思想,但拋棄這些渣滓,乘下的都是精華。“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會讓我們終生受用。

“學”即思學,按照王守仁的話說是“知行合一”。這正是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學習祕決的高度概括並提純。

“禮”是“克己復禮”,這可以說是孔子被現代人指責的一個地方。在我看來,它其實是指不能越過的道德底線,“禮”是道德中的法律。

“和”為和諧,現代社會缺少這個,如同人人心懷“和”便不會鋌而走險去犯罪,不會對貪汙抱有一絲幻想,不會為了貪慾去侵略他國。

“知”便是“智”。正所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水變幻莫測,飄乎不定。沒有實體,卻實實在在在那裡。有明,純潔,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又是那麼令人捉摸不透,這便是智慧。

這七個字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一眼望不到頭,我也只在這海邊撿些貝殼暗自竊喜,卻可能永遠也見識不到這遼闊的大海。

論語讀書筆記12

我讀了《論語》後,感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坐在我的面前,他深邃而高遠的目光,穿越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慈祥和藹的注視著我,牽引著我。使我的思緒在漫長的時空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場景在變幻,我彷彿又回到了孔子的時代,孔子正襟危坐,向弟子們傳授學問。孔子是位賢人,兩千多年來,有多少人把他打扮?一絲不苟的言笑循規滔距,而且一開口是:“君、臣、父、子。”一筆口試:“仁、義、禮、忠恕、孝悌”之類的“聖賢老師”。孔子作為一個政治家,自然始終懷有強烈的政治熱情,政治抱負和政治追求。但作為一個“士”,他更有知識分子思想崇高和純潔的一面,他不會為了某種政治利益而犧牲人格和尊嚴。

孔子在三十歲時,曾帶領弟子去周遊魯國,他實施他的“仁、義、禮、忠、孝”來教導魯國之臣民,但是魯國的魯莊公整天沉澱於酒色,不理朝政。於是孔子帶著失望離開了魯國。孔子說:“為正義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月。”我能感覺到,孔子當時那種失落而悲傷的心情和他那一腔熱血具有遠大抱負的理想不知何時才能實現?那種感覺簡直比吃了黃連還要苦上百倍。不過,孔子卻從來不會呵斥一個他值得呵斥的人,他最終成為了千古傳頌,人人皆知的聖賢之士。

孔子的忠、孝、禮、義體現在孔子的言行舉止之上。相傳孔子為了認識父母的墳墓,而把他們的墳墓堆成像小似的。孔子在父母生前無微不至的關心,這就體現了他授與百姓的“孝”字。死後他依然如故的每年去祭奠。以為兩千年前的“聖賢仙師”教會了我“仁、義、禮、忠、孝。”齊全,讓我一輩子受益匪淺。

我將永遠銘記先師留給後人的文化寶庫,帶給人類的財富。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歷代帝王都用“仁者愛人”來熱愛人民。孔子的豐功偉績,後人將永遠銘記。

論語讀書筆記13

我覺得,在道德方面,東方更重視實踐而不是理論。老子說:“聖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來講的,也講不出來。所以論語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見(《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序P3),但卻通篇沒有定論。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之異而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弟子體會到什麼是“仁”。或許後來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傳弟子為了能讓後人能夠受到如師在側般的指導,才從先師的生活中截出一個個片斷,整理出一部《論語》。(當然,這純屬我的想象,沒有什麼依據)

正是因為《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的再現,所以我們才應該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為,與其風格比較像的一部書是晉代的《世說新語》。我們怎樣讀《世說新語》的?我想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出於學術目的(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麼的),一定不會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麼曲折地表達了一個多麼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紀錄,以一種閒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閒談的心境才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達什麼。或許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解來得好一些。當然,這是讀書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論語讀書筆記14

讀了《論語》,儒家思想讓我倍受感觸。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我剛讀時就能領悟其中的含義: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書上記載:有一次,孔子在東遊途中,被一位小孩攔住了去路。孔子從車中探出頭來,問這位小孩的姓名,並告訴他自己的身份。小孩聽到後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學的人——孔子。問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地上有多少五穀,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聽後大驚,羞愧得搖搖頭。小孩洋洋得意起來:“告訴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薦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孔子聽後不得不佩服,連忙下車行禮,對小孩說:“知識是無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見,一個人不論學問有多高,都要謙虛,知識是無止境的,世界上哪兒都是一種學問,千萬不可因為對方閱歷淺而嫌棄。因為孔子謙虛好學,所以他的學問不斷增大,尊敬他的人越來越多。

《論語》中也有這樣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話充分地表達了孔子好學、知趣與豁達大度的胸懷。對於我們來說,光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足夠讓我們去刻苦學習。孔子的品德一直處於世人所說的“最高境界”,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事父母幾諫”可謂是個經典,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句話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地勸阻。我們何嘗做到?我們遇到這種情況,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這您們做錯了。這不僅損害了和父母的關係,還會使家庭氛圍緊張。我覺得這是孝敬父母的常規知識。

還有一句“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當今社會,“孝”的本義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輩侍奉長輩。每個當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有所成,過上繁榮的生活,但他們的內心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我在電視上看到過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年邁的父親與女兒的對話,父親都說在家鄉過得很不錯,不用女兒回家陪他,其實,他的雙腿已經不靈便了,他的老伴患了重病,醫藥費都壓在了他的身上,而女兒卻渾然不知。這則廣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人都會逝去,但是人的一生不在於活的時間是否長久,而是在於這活的時間裡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沒有價值,有沒有讓自己後悔。做一個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讓自己活出精彩,活出價值,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論語讀書筆記15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學而第一,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為政第二,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里仁第四,主要講仁德的道理;公冶長第五,主要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第六,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述而第七,主要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主要記孔子和曾子的言論及其對古人的評論;子罕第九,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鄉黨第十,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先進第十一,主要記錄孔子教育言論和對其弟子的評論;顏淵第十二,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子路第十三,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憲問第十四,主要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衛靈公第十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的關於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季氏第十六,主要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陽貨第十七,主要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微子第十八,主要記錄古代聖賢事蹟,以及孔子眾人周遊列國中的言行,也記錄了周遊途中世人對於亂世的看法;子張第十九,主要記錄孔子和弟子們探討求學為道的言論,弟子們對於孔子的敬仰讚頌;堯曰第二十,主要記錄古代聖賢的言論和孔子對於為政的論述.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而後時不時的實習,不一樣是很令人自得其樂嗎?有同道從遠方來,可以互相交流共同進步不一樣是很令人拍手稱快嗎?別人因為不瞭解我,而我能夠做到不怨恨、不惱怒,不一樣是一個謙謙君子嗎?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沒有威嚴:抱著學習的心態則不頑固。信奉忠信宣揚忠信。不要跟和自己志向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自重威嚴、好好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重可靠,可以付之重託。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於結交朋友,而且有錯必改。以上所提四條原則是相當重要的。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過則勿憚改就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可以說,這一思想閃爍著真理光輝,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對於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義。

全科5班 胡徐靜 138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