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教學機智》讀書筆記

文思屋 人氣:1.58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機智》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機智》讀書筆記

《教學機智》讀書筆記1

書到用時方恨少,為給自己充電,不斷提升理論素養,閒暇時間我走進了《教學機智》一書。慢慢地我發覺它並不是像其他教育類書籍那樣純理論的枯燥,而是通過很多的事例和作者自己的很多深刻體會,把枯燥乏味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又形象。書裡所講一些教育現象與我們生活中的所見何其相似,讓我們讀起來倍感親切,容易使人產生共鳴。

教學機智並非“遙不可及”。此前,我對教學機智的理解是:一位聰明的教師面對課堂教學中的突發事件,能隨機應變,採用恰當的方式加以解決,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學效果。學是學不來的,那是天生的。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讀完書才發現那只是我對教學機智一種狹隘的理解。

書中寫到:“教學機智表現為剋制,表現為對孩子的體驗的理解,表現為尊重孩子的主體性,表現為‘潤物細無聲’,表現為對情境的自信,表現為臨場的天賦”。“教育機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間,保護那些脆弱的東西,防止傷害,將破碎的東西變成整體,使好的品質得到鞏固和加強,加強孩子的獨特之處,促進孩子的學習和個性成長”。

我很羨慕那些教學很有水平的老師,總覺得他們身上有很多是我所學不來的。現在看來,他們身上那些突出之處,就是因為他們有十分睿智的教學機智,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處理很多隨時出現的教學突發事件,化險為夷,化腐朽為神奇。

教學機智是教學藝術的一部分,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形成的一種教學修養,是教師的人生閱歷、文化修養、個人學識長期積累後自然形成的。因此,追求課堂教學中教學機智的閃現已成為廣大有理想、有個性的教師們的一種自覺追求。做到教學機智就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及時總結、記錄自己教學的成功之處。

任何一堂課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為教師,不論是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或手段的獨到之處、創新之處、精彩之處及時記錄下來,作為以後從事教學的寶貴素材或案例,不斷加以充實和改進,就可使以後的教學更輕鬆,更趨於完善。“已有的知識、經驗+實踐+反思=教師的成長”,同時,它也為教師深入開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參與價值的第一手材料

2、從瞬間的靈感中給人以感悟。

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瞬間迸發出的教學靈感,抑或是學生思維方式的獨到的見解、想法、做法,都是難能可貴的。身為教師,在及時給予學生以正面鼓勵的同時,將其記錄下來,使自己的教學更有新意。

3、從教與學的錯誤或敗筆中汲取教訓。

從教師的角度看,不論一堂課有多麼精彩,多麼成功,疏漏與缺憾在所難免,在教學中通過同科教師以及學生的評議、自身的總結中反思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由於當時自己緊張所致,語言表達失誤還是實驗操作失誤?是自己這方面知識欠缺或操作技能不過關?是由於自己在教學設計中本身出了問題,而自己當初並未曾意識到?是自己的教學理念滯後,未能很好地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還是教學方法、手段落後?從學生的學習方面看,更是對教學狀況的很好折射,及時與學生對話、溝通、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於調整和改進教學十分必要。

在課堂上,從學生茫然、無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學方式上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控教學行為。從學生的作業或試卷上書寫不規範或有誤,有的可能是根本不會,有的可能是一時疏忽,那麼就有必要進一步追問:是什麼導致了他的“失誤”?是對這些要點的含義理解不深?還是這些同學對自己的思維過程、動作行為實時監控能力差?認真剖析學生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不論從知識掌握方面或是思維方式的優化方面進行認真細緻的反思,都是對自己教學工作的一種很好地促進。

4、及時對教學行為進行記錄與反思,對課堂教學進行重新設計。

作為教師,每上完一堂課都應反問自己:今天的這節課上得如何?哪些較為成功,哪些方面處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不成功又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對自己教學行為及時寫課後記、教學隨筆,進行課後備課,通過對自己教學中的案例分析,為自己進一步重新設計教學活動提供了重要線索,從而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實現自我提高與自我超越。

《教學機智》讀書筆記2

做了老師並不是很長的時間,但是,我似乎開始學會向其他人索求。在我的教育教學生活中,似乎一直在向他人索要著什麼。向書本索要教學內容,向教參索要教學活動,向網路索要教學點子,向學生索要教學成績。很多情況下,覺得自己似乎開始模糊對教育教學的'理解,覺得成功的教育教學就是把書本上的知識成功灌輸到孩子們的頭腦中,覺得一名成功的教師就是學生考試獲得好成績。

直到我遇到了《教學機智》,我才開始反思,我一直在向外界索取我成為一名好教師的因素,我是不是應該回過頭問一問自己,你自己是否有做一名好教師所應該擁有的特質?如果沒有,我該如何去自我培養?如果有,我又該如和正確去運用呢?

在本書中,Max提出了一個良好的教師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即“職業使命感,對兒童的喜愛和關心,高度的責任感,道義上的直覺能力,自我批評的開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對兒童主體性的機智的敏感性,闡釋的智力,對兒童需求的教育學的理解力,與兒童相處時處理突發事件的果斷性,探求世界奧祕的激情,堅定的道德觀,對世界的某種觀察力,面對危機時刻樂觀向上,最後,幽默和朝氣蓬勃也很重要。”這洋洋灑灑一百五十多個字,僅僅只是一個良好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說實話,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幾乎都有點洩氣的感覺了。怎麼做一名好教師是這麼難的一件事情啊!那還不如做一名教書匠呢!但細細的再讀一遍這些要求,忽然又發現,這寫因素似乎確實是一個也剔除不得的。要做一名好教師確實需要我們去挖掘我們身上的這些特質,然後讓它們更好的幫助我們成為一名良好的教師。

我把上述的基本素質分成三類。及道德層面的素質,能力層面的素質和性格層面的素質。

道德層面

在上述提到的因素中,“職業使命感,對兒童的喜愛和關心,高度的責任感,道義上的直覺能力,堅定的道德觀”這些都是與我們本身的職業道德相關。試問,一個沒有職業使命感,不能把學生的健康成長當成使命的教師,一個不喜歡孩子,對耗子沒有責任感,在學生的道德感養成階段不能給予學生正確引導的教師,如何能成為一名好教師?正如杜威曾經說過:教育者從長遠來看發展一種指向於兒童的價值取向,這種取向伴隨著對兒童生活經驗的重要性及其教育學意義的不斷反思,遠比去獲得一套外在的行為技能要重要得多,因為這些行為技能只能短期地“改善學校的管理機制……但(僅此而已),不能使人成為一名靈魂生命的教師,鼓舞者和領路人。”所以,相對於一直追求的各種教學技能,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我們在道德層面上對於我們這份職業的正確理解和把握。

能力層面

在能力層面,我覺得也是分兩方面而講,一方面當然就是技能方面。這包括“智慧的成熟性,闡釋的智力,對兒童需求的教育學的理解力,對世界的某種觀察力”在這一方面的能力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磨練,方能自如運用。只有上課時給孩子們正確闡述的文章、觀點方能擁有闡釋的智力,只有真正研究的學生的特點和教育學的理論,方能擁有對兒童需求的教育學的理解力。而能力的另個方面,例如“自我批評的開放性,對兒童主體性的機智的敏感性,與兒童相處時處理突發事件的果斷性”,則更多的是對於我們心理方面的要求。而如果本省缺乏這種心理素質,則更多地要求我們自己不斷的自我要求,已達到這些“開放性,敏感性和果斷性”。

性格層面

上面所提到的“探求世界奧祕的激情,面對危機時刻樂觀向上”以及“幽默和朝氣蓬勃”則都是屬於性格層面的要求了。作為一名教師,只有我們對探求世界奧祕有了激情,我們的學生才會有激情去探求世界的奧祕,只有我們樂觀向上,我們的學生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才能樂觀積極,只有我們朝氣蓬勃,我們的學生才會充滿活力,只有我們擁有幽默,我們的學生才能愉快學習。

讀了Max對教師的要求,我才真正開始審視我自己,我想,我是不是現在已經擁有了“自我批評的開放性”了呢?不管如何,知錯能改,為時未晚。我想,我也能向著一名好教師前進了。

《教學機智》讀書筆記3

從教育學的角度上來看,最重要的問題始終是,“兒童對這一具體的情景、關係或事件的體驗是怎樣的?”

個人估計引號部分是作者引用的,不知道出自何處,卻精闢地闡釋了被一線教師忽略的教育學的另一問題——兒童的體驗。從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角度來看,教育學是一門比較尷尬的學科,正向作者在前面所說的“教育學從根本上講既不是一門科學,也不是一門技術”(這裡有作者的侷限,受到了西方二元論的制約,按照中國三分法看問題,應該表述為“教育學從根本上講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術;同時,既不是一門科學,也不是一門技術”。為何,因為教育學既要研究外在行為,又要研究內在主觀性,還要研究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絡。同時,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當時社會背景與政治背景的影響和制約,既存在一定的規律性也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既要接受教育的規律,也要能接收教育的複雜性。遺憾的是,多數老師屬於經驗派,落入了複雜性的圈套中,對教育學規律失去了信心;少數學院派的老師落入了教育學規律中越來越喜歡吹牛皮,忽悠一線教師。仍然是在二元論裡,經驗派與學院派需要一個溝通的橋樑,構建這座橋樑很艱難,我們的讀書活動正是在構建這樣的對接。不好意思,一不小心思緒就飛出去,收不回來了。)所以,只要我們仔細分辨一線專家的言論,很容易發現,他們多數比較“強悍”:遇到了什麼問題,採取了什麼方式,於是問題就解決了。強調的是什麼?強的是教師自己的“育人功能”。即使有考慮到學生感受的,也往往是襯托教師自己預料了“學生的感受”,而且相當精確。再仔細分辨學院裡的專家的言論,不過是教育大師們說過的直言碎片的重新組合,非常強調教育的規律性,常用詞彙為“只要·····(按照教育規律)就能·····(得到確定的結果)但是·····(老師們不這麼做)結果·····(沒有教育好)所以······(老師們要閱讀,研究教育規律)”鮮有真正的自我感悟與實踐能力。特別是在雙方對話的時候,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素養高的,自我反思,沉入一線(如錢理群);有的尚有對教育的浪漫情懷,努力對接,實踐教育規律(如各位師兄師姐)。我們應該有一條中間的灰色地帶,交集處。但以上都是在敘述誰呢?還是在敘說我們自己如何學習,如何對接,如何撥亂反正。孩子在哪裡呢?孩子是怎樣的感受呢?不能考慮到這一層,能人型的教師會越來越夜郎自大,有的竟然包裝自我開始“佈道”。這讓我想起了在《班主任》雜誌在一期封面人物的文章中呈現的一個案例(大意如下):

有個國中生(男)上課兩次要求上廁所,因為此人愛搞惡作劇,任課教師不準。下課後,這位同學舉著一個裝著尿液的飲料瓶向教師反抗。任課教師問班主任怎麼辦,班主任說:“表揚他!”任課教師詢問理由。班主任說,這個學生顧全大局,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沒給別人添麻煩,沒有擴大事態。然後班主任替科任老師向這位同學道了歉,說他“夠意思”。學生大受感動。教師又指出“你不該採取這樣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困難”。然後教師在全班說了這件事,告訴同學此事“不要外傳,否則這個男子漢將來娶不到媳婦了”。然後任課教師與學生當眾相互道歉,然後班主任又單獨批評了這個學生。學生虛心接受,後來有了進步。

能上《班主任》雜誌封面的班主任無可非議,一定是優秀班主任。她講述的這個案例也相當的精彩。但是,我們沒有看到多少這名學生“對這一具體情境、關係、事件的體驗是怎樣的?”著墨處皆是教師的“智慧”與“高超”的教育技巧。所以,教育者理應思考如何與學生交流行動、感受,並時刻反思自我,為自己的教育行為“撥亂反正”,真正的接納教育規律與教育的負責性。教師與學生處在編織中,相互影響著。

若要我贊同某個人對教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的話,我仍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觀點:教育與社會發展的相互制約;教育和人的發展的相互制約。我喜歡“相互”,這裡的“制約”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含義,我們都需要看到“一體的兩面”,形而上學的思想是“一分為二”。綜述起來,一句話,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既要積極實踐,也要遵從教育規律,同時承認教育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教育。我立誓要做一個“真教育”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