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文學名著《狂人日記》讀書筆記(精選8篇)

文思屋 人氣:1.66W

忙碌而充實的一天結束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想必是時候寫一篇日記了。那如何寫一篇漂亮的日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學名著《狂人日記》讀書筆記(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學名著《狂人日記》讀書筆記(精選8篇)

文學名著《狂人日記》讀書筆記1

翻開《狂人日記》,首先進入我的視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在這個狂人臆想的世界裡有這樣一句話:“狂人發病,旁人側目,家人延醫救治,狂人復原。”大家是否覺得魯迅真的將我們帶入了狂人的世界?

不可領會?不可思議?不可明其所以然?否也。本書的序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餘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訊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

站在我們正常人的角度,或許我們就可以合理地解釋狂人眼中他人對其的“迫害行為”了。在我的深刻記憶裡,有這樣幾個令人心寒、膽顫的情節:“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當我看完了這樣的情節,說實話,內心的承重有些讓我無法負擔。這樣的一個狂人,“狂”到不相信社會,不相信親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這是怎樣的一種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悲劇?

雖未處在那時,但魯迅筆下狂人“狂行下表層批判”的封建傳統社會,卻令我心顫不止。膽怯?憤懣?悲哀?而令我真正深思的,正是絕望當中狂人吶喊、呻吟,發出“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而真正絕望的是不是魯迅呢?我無從結論。但那末尾長長的省略號有意味著什麼?或許,這絕望之音是徒勞的,它儼然如將封閉在無法打破的鐵屋子裡的將死之人喚醒,使他們感到無法解脫的痛苦。

是的,威脅人類世界的絕非地球火山噴發,地殼開裂般的轟烈的自然災害,而是像核武器般有威力,像SARS般傳播快,像地球汙染般範圍廣的精神毒害。站在新的光明的世紀上的我們,更應該像魯迅先生一樣做一位勇士,手拉手,肩並肩,建起防護世界人精神的“大氣層”!

文學名著《狂人日記》讀書筆記2

當我讀著魯迅先生所寫的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雖說與現代文區別無幾,但是依然覺得那個年代給我一種模糊的距離感,一種滄桑感。而且,縱然是白天,讀完後的我著實還是會感受到有一種十分恐怖的氣氛籠罩著我。魯迅先生似乎將我帶進了那個“遙遠”的地方,讓我覺得自己就是那個狂人。而那種“吃人”的氣氛更是被魯迅先生再現的如此生動。

魯迅先生筆下的狂人實則是一個“病人”,他有著強烈的“迫害症”,覺得周圍的人全部都鬼使神差加入了吃“我”的團伙中,就連“那趙家的狗”,街上的小孩子都要瓜分自己的一片肉,半根骨。而更令人絕望的是,連自己的親兄弟也參與了“密謀”。如此一來,狂人成了這個世上最孤獨的人,他沒有同伴,沒有可以求助的人,只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清醒”地“研究“著。

如此一來, 一個不懂世事卻也頭腦清醒的“瘋人“道出了世間的本質,而那些將“瘋人”稱為“瘋人”的人卻故作糊塗,明明幹出一些吃人的勾當,卻道貌岸然地做起了“君子”。這正是封建社會對事實的歪曲。文中寫道“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及其“翻天妙乎,與眾不同”的處世原則更是將封建統治階級顛倒黑白的本領描述的淋漓盡致。他們“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這正是他們缺乏勇氣的體現,因此,只要我們擁有鬥爭的勇氣,必然會取得勝利。文中也對他們的複雜的性格也有直接地批露。“獅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的狡猾”。但他們“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正如病人對他哥哥的勸說中所說的一樣:“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的確,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為了吃人,竟連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謀害,故在封建社會中,沒有親情叮言,有的只是殺害、暴力與凶殘。所以,“小孩子”,“狗”,“醫生”,“陳老五”以及“我的大哥”,都在以同樣凶殘的目光看著“我”這塊肥肉,他們要“育肥我”,然後再逼“我”自戕,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多麼狡猾無恥與凶殘!這是一個多麼灰暗的社會,黑白顛倒,真正清醒的人被叫做瘋人,真正清醒的世界也只有他一個人。而其他的“吃人獸”則是活在主流的社會,“吃人”才是活在他們世界裡的王道。

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無非是老子娘教的,況且大環境如此——“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如此一來,“吃人”的後代畢竟還是要“吃人”,這個種族註定著要這樣繁衍下去。而像“我”這樣的“清醒”的人是註定會在悔恨與與憂慮中靜候這被“吃掉”的事實。文章結尾的那句的高聲吶喊:救救孩子,是多麼的深厚卻也淒冷,這是為誰的呼喚,又有誰能聽到懂得他的呼喚,全文在我讀到這已然由一部恐怖片轉變成了悲情劇。現在看來這齣劇已歷歷在目,它在我“清醒”的“研究”後顯得越加真實和貼切。

文學名著《狂人日記》讀書筆記3

初讀狂人日記,沒有完全看懂,再次閱讀方才體會到狂人之意。

狂人的狂,指的既是病理上的神經錯亂,語無倫次,措辭荒謬;還指了狂人在心態上的一種病態變化——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並且吃人。

《狂人日記》寫於一九一八年四月。它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中國的新文學的第一篇傑出作品。發表於《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故事梗概:一個年輕人由於腦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並且吃人,但不久之後由於醫生的治療年輕人的瘋病治癒了,重新進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赴某地候補矣)。

傳統觀念認為,魯迅借狂人之口,抨擊吃人的社會制度,事實上,也只要狂人敢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語,但是,我和媽媽共同認同這部小說的是對狂人精神狀態的描繪,確實是精到、準確,媽媽說以前課本很多革命小說都如過眼煙雲一般消散在歷史塵埃中,而狂人卻不會,我是第一次讀這篇文章,而媽媽則是重讀,她認為,因為這篇小說和魯迅曾經學過醫有關,這篇小說準確地寫出了一種有迫害症和強迫症的精神病人的形象,這篇作品成功不是其立意多麼高,而是其形象把握之準而名流文壇。

我現在不懂不要緊,過幾年後,回過頭再看看,也許會讀出不一樣的感覺!

文學名著《狂人日記》讀書筆記4

魯迅的《狂人日記》具有鮮明的現代特徵,具體表現為省察歷史與現實的理性精神,解剖自我靈魂的自審精神,以及關注生存和發展的憂患意識,遠遠超出了一般知識分子顧影自憐式的自我安慰,顯示了“五四”時期思想啟蒙的高度。

在《狂人日記》表現“禮教吃人”的同時,還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叛和變革的精神。就像狂人面對因循數千年之久的傳統思想,大膽地提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的質疑,這集中體現了大膽懷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時代精神;狂人還面對面地向吃人者發出了警告:“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還渴望將來有不再吃人的更高階的“真人”出現,這表現了一種改變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朦朧理想。最後,狂人期望未來、矚目下一代,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這更是一種向封建主義抗爭的號召,同時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條變革社會的途徑。

魯迅明寫的是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絃。狂人並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我們從狂人的日記中,感受到的是充滿著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戰取的一首氣魄巨集大、熱情奔放的時代思潮交響樂。所以,它一經發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學界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新潮》雜誌著文稱譽“瘋子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帶著孩子,跟著瘋子走——走向光明去”。

文學名著《狂人日記》讀書筆記5

魯迅不愧是文學大師,寫的文章不但面上有一種意思,更多的是內在的含意,他寫的文章很有味道,讓人細細品味,能讓人悟出道理,但他字面上不表達,全藏在裡面。所以讀他的文章能讓人提高一個檔次。

我讀的《狂人日記》便是他的作品之一,故事是這樣的:某人的村子裡一人被吃了,吃人的那夥人便盯上了他,後來他發現吃人的那夥人中有他的哥哥,他記得他哥哥曾經說過人肉多麼好吃,最後他發現一些小孩也盯上了他,他便呼喊 : 一定還有小孩沒吃過人肉,救救哪些小孩吧。

我覺得吃人的那夥人就像當時的日本鬼子,一些跟著那夥人的人就是漢奸,那些沒被吃的人就是當時的中國人,這篇文章的深處充分表現著當時中國人的軟弱和日本鬼子的囂張,人們人心惶惶就像當時中國上下的情景。這樣的文章能讓人深受啟發,是非常值得我們讀的好文章。

文學名著《狂人日記》讀書筆記6

魯迅是無人不曉的大作家,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樹人。1920年,他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通過這本書,我發現他的文章很有特色,必須很認真地去看,一不留神就會看不懂,也是很值得揣摩的文章。

“狂人”也就是“瘋子”。他先懷疑趙貴翁和街上的男女老少要吃他,又覺得他大哥也要吃他,甚至還猜測他的妹妹就是被大哥他們吃掉了。我看這篇文章的第一感就是恐怖、嚇人。看著看著就像被它迷惑了似的,懷疑是不是真的有人是吃人的人。那是多麼黑暗的世界呀!竟然能把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個狂人。特別是文中最後一句話:救救孩子……喊出了魯迅的心聲,千萬不要讓下一代的孩子再遭受這樣的不幸。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很慶幸生活在現在這樣美好的社會裡,真的很珍惜現在的生活,現在的學校和朋友們。

文學名著《狂人日記》讀書筆記7

關上書,我深吸了一口氣,眼前似乎還飄動著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那個黑暗、冷漠、血腥的年代。

本篇魯迅先生假借精神失常者的恐懼揭露社會的黑暗與冷漠。在“狂人”眼中看來,四周都是隨時張開血盆大口吞噬自己的人,趙家的狗、狗的主人——趙富貴、還有一些未經人事的小孩彷彿都是吃人者,最為傷心的是自己的哥哥也成了其中一員。在這兒,我將“吃人的人”理解為萬惡的舊社會。

“狂人”進於“癲狂”,不停地做著“噩夢”,在境象中充滿青面獠牙的傢伙,黑暗陰森的笑,古怪的語句。卻藉助著“瘋”,把帶著憤怒,驚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隱痛之處,充滿了內在的.緊張。每個人都睜著眼睛說謊話,互相生疑,都想控制別人,卻又無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計較著。“狂人”被道為“瘋狂了”,卻又在“瘋”的狀態中說出一堆真話。

文中第六節寫到: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卻將一個黑暗的社會鮮活的呈現出來,“獅子似的凶心”當指社會統治者的狠毒,“兔子的怯弱”指的應當是軟弱無知的群眾,“狐狸的狡猾”我想猜的無誤應指圓滑世故,當屬“牆頭蘆葦兩邊倒的”商人們。於是這天便不知是“日”和“夜”了。

文章最後一句:“救救孩子……”這呼聲淒厲,甚而有絕望在內!綿綿不絕震撼這世人的內心。這正是魯迅先生對“哀其不幸,怒氣不掙”麻木民眾的大聲吶喊。

在今天,我們恰恰缺少這種疾呼,環境的汙染,地球的沙漠化,水資源的匱乏,這一切所造成的危機已經凸顯出來。誰都無法欺騙自己的眼睛,汶川、玉樹頻發地震、青海的乾旱都足以彰顯出可怕的懲罰。一隻只孩童無望的手伸向天空,他們在離去的那一刻向世人呼救,而某些世人卻沉溺在“狂人的美夢中”,不願醒來。

當年魯迅正是看到人們這種難以根除的惡劣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絕望,如果認真閱讀,你會發現,在“救救孩子”的呼聲之後不是一個“感嘆號”而是“省略號”。這長長的省略號一直延續到現在,所幸先生走後,現在已有一些人血騰騰的勇士站出來,他們以筆為旗、吶喊呼籲!讓我們在這孱弱的聲音中聽到了一絲希望!

文學名著《狂人日記》讀書筆記8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這部作品以日記的形式,以第一人稱行文,通過作者、敘述者、主人公的視角,在敘述中拉遠了距離,又讓讀者方便帶入。

日記開始的序言,是用文言文的形式寫的,但日記是白話文,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分析。文言文是封建社會和傳統文化的的代表性產物,所以文言文小序就象徵當時舊社會文化秩序,作為狂人思想武器的白話文自然也就帶上了反對舊社會的色彩。文言文小序的新增使得整個小說的敘事方式顯示出一種複雜性,兩重敘述視角構成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存在,構成了緊張、反諷的關係,形成序言與正文間的距離,從而使作品充滿張力,使人形成遠距離觀照和閱讀,具有形式上的意義,也創造出一種最能顯示出其人生體驗的獨特文章結構。

文言與白話兩種完全不同的文體出現在同一篇文章裡,形成的對比就如同狂人這樣的啟蒙鬥士與這“吃人”本質的舊社會的格格不入,這樣鮮明的對比也預示著文言文為代表的舊社會與白話文為代表的新社會是對立的。

日記開始第一句話就很值得品味,“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這聽起來似乎是胡話,細品下來又像是最清新的實話。三十年不見月光,是不是說生下來就是黑暗呢?那見過的月光,或許是還未學習時,字裡行間寫滿的兒時。中國人對宗教的信仰或者對統治階級權力的信仰比起對歷史的信仰來是少一些的。而歷史的信仰根植於宗族裡的血脈裡和周圍的無物之陣裡。心有不甘地想看清認清,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那代價就是發狂和被髮狂,然後被戕害。在狂人第一次認清事實的時候是感到精神分外爽快的,是感到全身通透的。可是隨之而來他就感到需要無比的小心,連狗都要小心。然後狂人後面的日記裡就細細寫下了他小心的點點滴滴,寫下了他看見的的月光下真真切切的一切。

結合序言,我們得知狂人後來痊癒了,他赴某地候補了,這裡不得而知,他到底是真的被吃掉了,順從了,也成了吃人的人,還是他知道要做一個真正的鬥士,入世去救那些還沒吃人的孩子。

《狂人日記》距今百年了,我也工作幾年,年齡也正好三十,的的確確在某些深夜感到像狂人一樣看見了月光,看見傷害人的無物之陣還依然存在,更看清這無物之陣是根植於人性的。看見月亮的我如狂人一般痛苦深思,一般心有不甘,特別是即將成為父親母親年紀,是選擇“赴任”去改變現實拯救下一代,還是選擇“赴任”讓自己榮華富貴以保護自己的孩子,卻有可能吃掉別人或別人的孩子。

我前些天散步的時候還與人說到,我是願意做一個先行者的,並列舉了幾樣可以由我支配但還不是現在風俗的事情,可是與我同行的人真的就是狂人日記裡的醫生、兄弟一般,緊張之極。他的緊張讓我感到孤獨,孤獨得從一百年前的書裡才找到些安慰和勇氣。

還好,看見今天這一百年來的改變,我更有勇氣去看清那月光下真真切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