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3000字(通用5篇)

文思屋 人氣:1.11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書筆記3000字(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3000字(通用5篇)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啟示。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夥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佈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建立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是一部既極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演義小說。當我初次翻閱這本書時,裡面曲折的情節,血性的人物,豐富的內容,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動亂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特點。如果說紅樓夢是柔情似水,那麼三國必是剛柔並濟的。

兩耳垂肩,不僅說明劉備的外貌與眾不同,更是暗示他日後必有所作為。我想兩耳垂肩之人也是個有福之人,說明劉備不會這麼輕易地被人害死。當我讀到他被蔡瑁追殺到檀溪邊時,也不禁為他捏了一把汗,誰知戲劇性的一面出現了,的盧馬居然縱身一躍,神奇般地不僅保護了劉備,更是讓劉備遇到了貴人。這是天意啊。正如司馬懿父子眼看就要被大火燒死,老天偏偏下了一場大雨,讓他乘機逃脫掉了。可見他命不該絕。此時暗示著蜀漢終將逃不了滅亡的命運。而此時的曹睿對於司馬徽來說,殺了他等於捏死一隻螞蟻。所以後來曹睿聽了讒言,對司馬徽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更促使了司馬徽篡奪他的皇位。一開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的曹丕逼獻帝退位,也給他做了榜樣。每一個有雄心的人,都想日後能有所作為,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匍匐在他的腳下。每一個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得到君主的重用。就連龐統這樣一個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也如此。如果他不是這樣急切,有怎會疏忽敵人的埋伏,我想作為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來說,他不可能不知道地處險境最易受到襲擊。正如諸葛亮所說,不瞭解天文地理的是庸才。而他絕不是個庸才,他只是一心想向別人證明自己。如果他還活著,蜀漢的結局恐怕要改寫了。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這麼的傳奇,三國中最具有神奇色彩的要屬諸葛亮了。飄飄然有神仙之貌的他第一次用兵就令關羽等人十分佩服,這也暗示諸葛亮最擅長用火攻。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兵等。他能在自己進中原之前布好八陣圖,日後困住陸遜。要不是黃彥昌指點陸遜,恐怕他到死都在琢磨怎麼出去呢。一個八陣圖相當於十萬精兵,諸葛亮估計是神仙轉世了,可是天妒英才啊。依我看龐統沒有他那麼曠然,司馬懿沒有他那麼用兵如神,周瑜就更別說了。每一個想急於成功的人,往往更會有破綻。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怎麼測不出蜀漢的結局呢?他一死,蜀漢必將滅亡,那劉禪就是一個擺設,成天就知吃喝玩樂,被黃皓哄得團團轉,真是爛泥扶不上牆,也難怪劉備最後會叫諸葛亮取代他了。而諸葛亮擔心老是這麼拖下去,不能完成國家大業。他嘔心瀝血,以至於積勞成疾。又因急於統一蜀漢,也促使他病逝。諸葛亮如果真篡奪了皇位,那他先前的功績估計全部被抹得一乾二淨了,因為人言是可怕的,足以毀了人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來形容他再也不為過了。

三國裡面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關於用兵的描寫,裡面的出其不意,掌握敵人的一動一態,兵法的虛虛實實,再隨著謎團逐漸被揭開,我就像身臨其境般,享受著裡面的樂趣。那些計策又是如此的巧妙,使敵人不攻自破。這更是一場心理的較量,諸葛亮的空城計著實讓我佩服,臨危不亂,從容不迫,這是我們現代人處事時應當學習的地方。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

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2

對於《三國演義》,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有人喜歡看鬥智,有人喜歡看戰爭,有人喜歡看武將對戰,也有人為“誰的武力更高”之類的問題爭論不休。其實這類問題是很難說清楚的,三國時期名將如雲,有許褚、典韋等猛將,有張遼、關羽諸帥才,各人擅長的東西不同。在真正的戰場上,聰明的武將會以自己的長處攻擊對方的弱點,武力弱的武將可以靠拖刀計之類的小計謀斬掉強者,勇冠三軍的大將可能因為剛愎自用中了小人的暗算。對於影響戰果的各種因素,我們都應該有一定的分析。比如,大將張郃中了埋伏被諸葛亮射死,你不能說張郃的武力不如諸葛亮;再如,一出祁山時趙雲遇姜維,倆人單挑打了個不分勝敗,這樣似乎可以說倆人是平手,但彼時趙雲已經七十歲了,姜維還是個小夥子,咱又得考慮到趙雲的身體狀況問題。所以,對於三國武將的武力排名,需要排除很多制約因素,我覺得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對比原則:

一是年齡問題。咱們看書的人對於書中的人物常缺乏時間感,比如關羽,剛出道的時候是25歲,溫酒斬華雄的時候也不到30。對於一個武將來說,30歲正是身體素質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而戰場經驗也有了一定積累的階段,因而是武將戰鬥力的巔峰。關羽打的最後一次硬仗是在荊州與龐德單挑,兩百回合打了個平手,關羽說:“龐令名真吾敵手。”很多人以這句話為依據,認為二人是棋逢對手,但是大家都忽略了,關羽當時已經57歲,而龐德才30多歲。可以想象假如關羽處於巔峰時期,拿下龐德根本是不在話下的。所以,比較武力,應該將巔峰與非巔峰區分,非巔峰武將與巔峰武將打平手,則前者應算作勝出。

二是裝備問題。影響武將戰鬥力的因素主要是:武器、鎧甲和戰馬。典韋勇猛無比,所以張繡在對付典韋之前,先派胡車兒盜走了典韋的雙戟,影響了典韋戰鬥力的發揮,才將他殺死;關羽殺文丑時,騎的是超凡的赤兔馬,文丑以常理推測關羽的衝擊速度,結果出了差錯,被關羽腦後一刀,砍於馬下。呂布在下邳城被圍時也曾說:“吾有畫戟、赤兔馬,度水如履平地,有何懼哉。”可見,良好的裝備在戰場上是可以發揮巨大作用的。但是這些裝備並不能與武將合二為一,所以,評判武將,應將外界因素去掉,一個超凡裝備過的武將和一個普通裝備的武將打平手,則應算前者落敗。

三是中計問題。計謀屬於智力的範疇,它可以是武將的能力之一,但不能與武力混為一談。諸葛亮出岐山時遇到魏國大將王雙,全蜀國的將軍沒有一人能敵得過。最後諸葛亮設下計策,由魏延偷襲王雙成功。這應該算諸葛亮傑出,算不得魏延武力高於王雙。大將張遼是在戰場上被吳國丁奉暗箭射傷,最後箭瘡迸裂而死,這屬於陰溝裡翻船,不是實力的體現,當然也不能算。

四是傷病問題。傷病可以嚴重影響到武將能力的發揮。吳國的大將甘寧死得比較冤枉,他出徵的時候染了重病,不料在退兵時被沙摩柯遇見,力不能戰,逃走時被射中頭部,死在富春江邊。這並不能說明“百騎劫魏營”的甘寧的真實能力。趙雲長阪坡一戰,殺得混身是血,人困馬乏,懷裡還抱著個阿斗,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張郃仍無法戰勝他,在這種情況下,趙雲應該算作勝出。

五是戰勢問題。當一場戰爭分出勝負的時候,由於大軍的潰退以及戰鬥信心的問題,敗方的武將會比較難以在單挑中取勝。這時,單挑的武將是處在不平等的位置上,所以,如果雙方戰成平手,則應算潰退的一方勝出。公孫瓚和袁紹在磐河曾有一戰,袁紹方的文丑帶兵殺得公孫瓚軍七零八落,這時趙雲出手截住文丑單挑,雙方戰了五十多回合不分勝負。在這種情況下,趙雲應該算勝出。

確定了以上幾個原則,武將的武力問題才可以有比較的可能。武將的武力排名只有在對戰中才看得出來,沒有交手的武將雙方則應以第三者作為參照物。下面以幾場大戰討論三國演義中幾個主要武將排名。

1、虎牢關之戰。當時,呂布30多歲,劉備也30出頭,關羽、張飛與劉備依次差三歲。書中說,張飛自己去戰呂布打不過,加上一個關羽才打了個平手,把劉備算上去,才將呂布打退,毋庸置疑,巔峰時期的呂布應當算是三國中武力第一人。有人說張飛年齡太小,戰場經歷不多,那麼還有另一場戰爭可以參照,那就是張飛和呂布的徐州單挑,那時張飛30歲左右,正值巔峰,而呂布已經40了,早過了巔峰時期,兩人依舊打了個難解難分,可見呂布的確是強於劉關張的。

2、長沙之戰。關羽戰黃忠,兩人共打了兩場,第一場黃忠戰敗,原因是黃忠的戰馬失蹄,將黃忠掀翻在地。第二場關羽戰敗,黃忠用箭射中了關羽帽纓,關羽知趣地退走了。兩場戰鬥都打到兩百回合以上,若無意外事故,雙方是勢均力敵的。但當時關羽40歲左右,手拿青龍刀,跨下赤兔馬,而黃忠是60多的皓髮老將,不但已經過了巔峰,簡直都進了衰老期了。所以要說黃忠比關羽武力更強,想必沒人會有意見。

3、葭萌關之戰。這次是張飛戰馬超。這是一場耐力之戰,兩人白天打了一天,馬都累了,人還不累,換了馬接著打。天黑之後,點上火把繼續戰,始終不分勝負。最後劉備動了愛才之心,加上與馬騰有過衣帶詔的交情,所以下令暫時休戰。這個時候,馬超與張飛都已經過了巔峰時期,張飛奔50了,馬超也快40歲,考慮到年齡的差距,張飛應當比馬超略勝一疇。

4、白馬之戰。這場戰役可以對比漢將與曹營諸將之間的實力。在關羽斬顏良之前,顏良曾大發神威,先後斬了宋憲、魏續,並打傷了徐晃。最後顏良被關羽一招斬掉,雖然是因為缺少防備,但兩將正面交鋒,一招就被殺,怎麼著也說不過去。所以可以得出結論,關羽強於顏良,而顏良又強於徐晃。

5、許褚裸衣鬥馬超。這場戰役發生在長安西部,兩人陣前先是騎士一般長槍對大刀,後來許褚不斯文,光著膀子上陣,丟了刀,扭斷槍,兩人撕扯下馬,打得跟混混一般。由於書上記載不詳,我們無法知道許褚的年齡,姑且將二人算作同一梯隊。許褚和典韋年輕時曾有過一翻較量,兩人也是打了半天,不分勝負,所以,馬超、許褚、典韋三人武力相當。

6、神亭嶺之戰。這一年,孫策二十歲出頭,太史慈比孫策大9歲,正值巔峰時刻。兩人騎馬交戰二百多回合,不分勝負,後滾下馬撕打到晚上,也是不分勝負。但是當兩人滾下馬來的時候,“策卻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短戟,慈掣了策頭上兜鍪”,顯然,在步戰中,太史慈更被動一些。而且太史慈自二十歲出道與劉關張合力解救北海城以來,他的作戰經驗比孫策豐富得多,在神亭嶺之戰中沒能取勝,只能說孫策微勝於太史慈。

7、編外名將。有一些武力也很高的將軍,如夏侯惇、夏侯淵、曹仁,都是一代名將,但他們更長於帶兵,很少有一對一的硬仗表現。三國後期的文鴦出生太晚,沒有與三國前期的名將們一較高下。但他曾單槍匹馬闖入由兩百名魏將組織的戰陣,槍挑鞭打,殺了數十人,假如早生六十年,當是呂布關羽的對手。吳國自來都以戰略取勝,如丁奉、徐盛、蔣欽、淩統等人都只在對陣時帶兵衝殺,單挑功夫沒有體現出來。丁奉90歲的時候還能“雪中奮短兵”偷襲魏營,年輕時肯定也相當了得,但是在諸葛亮祭風之後,他和徐盛兩人去追殺孔明,想被趙雲一箭射斷帆纜,嚇得面無人色,可見東吳諸將在個人武力方面並沒有突出的人才。

根據各種對比,可以得出以下排名:

第一梯隊:呂布、黃忠

第二梯隊:關羽、趙雲、張飛、孫策

第三梯隊:馬超、許褚、典韋、太史慈、張遼、張郃、孟獲

第四梯隊:文丑、徐晃、龐德、顏良、甘寧、魏延

這種列表不全,因為三國中的名將實在是太多了。比如劉璋手下的嚴顏、張任,武力都是非常高的,最起碼應與魏延水平相當,但是他們都沒有與名將打過比較有說服力的仗,所以不敢列出。諸葛亮治蜀時期,魏國大將王雙曾連挑蜀國四員上將,但當時蜀國的將才太缺乏了,連當年給黃忠當牙門將的陳式都成了大將軍,所以王雙的武力就沒法得到承認。魏延是蜀國五虎將之後的第一猛將,劉備入蜀之後,曾讓他獨力鎮守漢中,可見他是智勇兼備的人才,但他生前挑戰過的名將實在不多,真正實力沒有辦法界定。最可惜的是孫策,17歲就曾一回合殺兩將,人稱“小霸王”,但是年少氣盛,遭人暗算,尚未達到能力的巔峰便於26歲英年早逝。若再給他幾年成長時間,應當是飛將呂布的敵手。

其實,僅僅以武力高低為大將們排序,只是後人的一種娛樂內容。誰都知道真正的將軍不是僅靠武力就能打天下的。在戰場上永遠都有一種法則,那就是,武力從屬於戰術,戰術從屬於戰略。縱觀三國演義裡的各場大戰,勝敗的決定性的因素都是統帥的智謀,而不是某個武將殺人水平。因為一個人的武力是有限的,呂布夠強,仍被曹操吊死在白門樓上;孫策人稱霸王再世,卻被許貢的家客暗殺;王雙英勇無敵,但是諸葛亮一個小埋伏就把他幹掉了;文鴦以一人之力抗二百魏將,最後還是要投降。以武力取得戰果最大的應當是關羽,他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直打到離許昌兩百里遠的地方,嚇得曹操要遷都。這應該算是三國中一個武將所獲取的最大成就了,可他仍然被吳魏聯合的大戰略奪去了性命。可見,武力永遠不可以作為唯一的依靠。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書中語言生動、場面巨集大、個性鮮明。塑造出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許多不朽的歷史人物形象。

利用這個暑假的閒暇時間拜讀了這部經典——《三國演義》,並且從中受益匪淺。真不愧是古典文學名著,書中內容豐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征戰場面驚心動魄,故事情節描寫得淋漓盡致。三國演義是藝術與智慧的統一,是一部不朽的小說,更是一部經典的具體化藝術化的兵法。傳授人以智慧,塑造人的品格,給人以文學至美的享受。遨遊在《三國演義》的世界裡,思維在虛幻與現實,古代與當代間穿梭,不禁驚歎作者羅貫中的鬼斧神工,更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創造才能感慨不已讓我充分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想從兩個方面講一下自己讀《三國演義》這本名著的感悟。一是人物,一是智慧。

首先我想談一下三國中人物,《三國演義》中,其人物的描述雖有誇張之嫌,但並不能掩蓋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功。每個人的特性格不相同,形體外貌變化多端,個個方面都表現得如此傳神,翻越書頁之時如見其面,如聞其聲。不管是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近乎神人的臥龍諸葛先生,還是武藝超群卻一生有勇無謀,反覆無常,兒女情長的呂布。讀完這本名著,對三國面的人物形象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下面就簡單講一下自己對書中人物的認識和感悟。

《三國演義》裡面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三個人物,首先當數曹操,還有一是關羽一是諸葛亮。

先從梟雄劉備和姦雄曹操談起。曹操有雄才偉略,智勇雙全,愛惜人才,雖略有奸詐之嫌,但不失為成就霸業的最佳人選。我認為曹操在三國裡應該是一個有野心,有文才的人。他是一開明的人,聽的他人意見,但同時也心狠手辣。有氣魄,且不拘小結,要說三國裡最成功的政治人物也非曹操莫屬了。在曹操身上不僅僅體現了劉備這一類被稱之為英雄的膽識與氣概,更有的是一代王者的氣魄;沒有婦人之仁,與劉備相比,曹操有著更高超的軍事才能。將王侯本就有的自己表現出來,沒有劉備的一味儒家天下,且文章做到了正反對比,其他人物的襯托,使曹操這一人物更加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劉備過於仁德,假如沒有諸葛亮的輔佐,以劉備的謀略和才能,恐怕要和曹操參與三分天下不是那麼容易的。我想假如諸葛亮輔佐的不是劉備而是曹操那麼我想是根本不會有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現的。當然,這樣的話,今天我們也就不大肯能看到這麼經典的“三國”名著了。論計謀,三國中恐怕除了諸葛孔明以外也就是曹操了。

曹操有一點最可貴,那就是愛惜人才,尊重人才。或許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曹操對關羽甚是賞識,多次厚待於他。這樣才有了後來的關羽義釋曹操於華容。最後來,當關羽敗走麥城時,被孫權所獲,斬了首級,送與曹操。曹操厚葬關羽於洛陽,更追封荊王。這也足以顯示曹操徹徹底底的是一個賞才敬才的人。

曹操還一點也是值得學習的,那就是樂觀。赤壁之戰,曹操失誤吃了敗仗,在逃走的路上三遭劫殺,他卻連笑三次“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幸好最後遇到的是關公,才撿回一條命,百萬大軍只剩下幾千。但其笑,卻令人迴腸蕩氣,試想千古之中誰能象曹操那樣,百萬大軍被殺得只剩下可憐幾千人還能笑得出來,這樣的樂觀精神真是令人可敬可佩。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

當然,《三國演義》也表現了奸雄曹操“奸”的一面,“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在那樣一個時局動盪的背景下,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他的這種“奸“或許正是他的霸王之氣的體現,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總之,能做做大事的人就得像曹操那樣,有勇有謀,雷厲風行,不拘小節,禮賢下士,有遠見卓識,並樂觀勇於面對挫折和失敗。在書中,曹操可算是一個最個性鮮明的人物了。然而羅貫中的筆下將他寫成大奸打惡之人,未免有些冤枉吧。

對關羽這個人物最深刻的印象是恩怨分明,剛正不阿,重情重義,勇敢,忠烈。

關羽斬華雄戰呂布,後又於萬眾之中斬殺顏良而袁紹諸將無一人敢阻攔,自此一戰成名。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敬佩關羽的不是因為他過五關斬六將的勇武,而是因為他忠義磊落,知恩圖報,是真正的大丈夫。《三國演義》中是這樣描述關羽外貌的,“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一身英氣”,難怪後世都那麼推崇,尊稱他為關公。自從劉關張三人桃園三結義,關羽至死從未背棄誓言,始終對劉備忠心耿耿,是問光就這一點又有幾人能及呢?

“千里走單騎”和“華容道放曹”兩個事件之中足可見關羽的忠義。

當初關羽降曹,實屬權宜之計。曹操極欲招降關羽,待之甚厚,送美女,賜金銀但關羽拒絕了美女和金銀,只受了所賜赤兔馬。因為此馬日行千里,待有了劉備下落,可以騎它迅速地去同劉備見面。由此可見關公忠義。後來曹操赤壁兵敗,關羽在華容道截住曹操卻又放過他,這也是因為關羽是一個恩怨分明的忠義之人。試想假如不是因為關羽的忠義,恐怕三國的歷史也要改寫了吧。

然而,人無完人,關羽也有他的不可取的地方。那就是恃才傲物,有些自負。最終導致大意失荊州,堅守麥城,最後不得不落得一個悲劇,讓人惋惜不已!

諸葛亮嘛,是一個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很佩服他熟知天文地理,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完全是一個智慧的化身。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三國演義》表現諸葛亮的方法也極簡單: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這也就怪不得周瑜嫉妒而死,“既生瑜,何生亮”?我想這個問題周瑜最應該問的應該是著作的作者羅貫中吧。藝術表現上有些誇張,尤其描寫諸葛亮成近乎超人。不禁要問了,世界上可能會有這麼厲害的人嗎?

不過三國中對其外貌的的描述還是很簡單的: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諸葛亮雖無武力,但諸葛亮治有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就連司馬懿都說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劉備對諸葛亮曾三顧茅廬,最後求得臥龍出山才又後來與吳魏三足鼎立,平分天下的局面。“所謂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後來劉備白帝託孤臨終前對諸葛亮講“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足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器重和依賴。諸葛亮輔佐劉備和阿斗興復漢室,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是有一點想不明白,阿斗樂不思蜀,很是不才,最後諸葛丞相為何沒有“取之”,或許這正表現了諸葛亮對漢室的忠心吧。也或許是他已經看清局勢,自知連他也無力迴天了。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裡面的每個人物都給了我深刻的印象,感受很深,像諸葛的“智”,劉備的“仁”,關公的義等等一定程度上都是很值得我學習。

另外,《三國演義》中還蘊含了許多高深的軍事策略和軍事思想,發現它就是一部更加有血有肉的《孫子兵法》,裡邊詳細的描述了著名的戰例。其中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軍事謀略在書中得到了精彩的展示,發現裡面融合了很多古代的智慧,這也正是三國吸引我的地方。當然我們現在是和平時期,並且很可能現代的戰爭即使爆發了,也不會像三國演義中那樣面對面的廝殺,我們有導彈,有衛星。然而我說這些經典的戰略思想和戰術不單單是戰場上,它是廣泛使用的,在很多領域都是通用的。甚至我們可以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去審視它。經典畢竟是經典,註定它含有著好多優秀的不可磨滅的東西在裡面,智慧和思想是不會過時的。

以前看過一些孫子兵法的內容。暑假讀過三國之後才發現,並且與孫子兵法有著密切的聯絡。孫子兵法的內容在《三國演義》中得到了精妙的運用和生動演義。從某種角度來說二者是普遍與特殊的關係。

“兵者,詭道也”,當關羽勝利進軍樊城時,曹操就採取“親而離之”的計謀,拆散孫、劉聯盟,以利誘孫權使之襲取荊州,呂蒙則抓住關羽驕傲自大、喜人奉承的弱點,用“卑而驕之”的計謀,使其失去警惕、麻痺大意,撤大半兵赴樊城前線,乃“出其不意,攻其無備”。而後白衣渡江,兵不血刃輕取了荊州。這便是戰法和謀略的精妙體現吧。

三國裡有智慧,有兵法,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當然,這些東西不是用來教會我們用來與人去勾心鬥角的。但是我覺得讀了《三國演義》至少應該從中吸取點什麼。這也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啊。並且我們祖先留下的這些東西是教會我們如何更好的趨利避害,化險為夷,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或得更好的生存的。從這一點,這種智慧意義深刻,應用也是廣泛的。就連國外的好多人都在如飢似渴的研究者我們的《三國演義》中蘊含的智慧和謀略,而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呢?對古代歷史文化經典的冷漠將是國人的悲哀!

以上便是自己在暑假讀三國演義獲得的一些個人體會和淺薄的認識了。

《三國演義》不愧為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上乃至世界文學史的偉大奇蹟。這是我們寶貴的文化和精神財富,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理應去欣賞去領悟,保護好繼承和發揚好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諡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絡,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隻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瞭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聖”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雲、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三國演義》後,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說明,通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麼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為了盡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後悔”。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流芳千古的模範人物。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寫孫夫人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節烈”。由此可知,《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點的。

五、詩詞與歌賦

《三國演義》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詩詞歌賦,雖然數量比《紅樓夢》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詩詞是為了表達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則是出現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筆下。如,“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當,一時詭計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後人嘆曹操中計誤殺蔡瑁、張允之事。篇頭詞“臨江仙”,氣勢磅礴,讓讀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氣;讀過之後,更有一種意猶未盡、引人入勝的感覺。篇尾詩“古風”,則把三國一個世紀的興衰成敗、長達66萬字的文字概括成僅300餘字的長篇敘事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卻像一片押韻的後記一般,帶領讀者重溫三國風雲。其最後幾句,更是引發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認識:“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僅次於《紅樓夢》的精品小說。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

三國,是上帝極為眷顧的時代。上帝就像是一個撒鑽石的小孩兒,這兒撒幾顆,那兒撒幾顆,而在三國這兒卻撒了一把。三國中的很多人若是放在其他時代的話,都將是帝王或是護國將軍的存在,卻不幸又有幸的趕在了同一個時代,一個群雄爭霸的時代——三國。

(一)議溫明董卓叱丁原,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任何一個逆臣賊子想造反,都要先廢立。

當然,董卓也不例外,雖然他有些過於明目張膽,逆反二子都要寫在臉上了。丁原雖是一介無名小輩,至少正義,有膽量。在董卓的壓迫下,在百官皆不敢出聲時,能挺身而出的人不多。丁原這次算是被呂布救了,雖然呂布什麼也沒說,卻鎮住了李儒,鎮住了董卓。

丁原走後,盧植也站出來了,以伊尹、霍光比之,“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正論侃侃不愧為玄德之師。可是丁原惹了董卓,有呂布護身,盧植卻沒有武將保護。多虧了他“海內人望”,影響力大,才得以倖免。董卓也並非莽夫,他懂得聽人的建議,知道適時地收斂自己的脾氣怒火。

這時候的氣氛已非常緊張了,就差劍拔弩張了。王允不失時機地提出“廢立之事,不可酒後相商,改日再議”,百官皆散。人家不愧是做到了司徒的職位,說活就是厲害,知道什麼時候說什麼。

次日丁原將董卓打得後退三十餘里下寨。董卓就開始琢磨,怎麼才能把呂布這把寶刀,牢牢地握在手裡呢?這時候,關鍵的人物出現了——呂布的同鄉李肅。

“勇而無謀,見利忘義”,兩語說盡奉先。董卓為了他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或是說狼子野心,不僅拿出了千里馬赤兔,還拿了黃金千兩、明珠數十枚、玉帶一條,讓李肅去說服呂布。這個大方啊!說起來李肅也是個忠心之人,換個人說不定拿著這些東西就跑了呢,只可惜他卻不是個正義之人啊。

李肅說服呂布的一段很值得讓人深思,就是今日的辯論家、外交家,怕是也不如他啊!

李肅不先說明他的目的,用同鄉的老友的身份來拜訪。李肅一直在試探。他在試探呂布是否是真心,在試探他的心裡話。他也是在給呂布一個緩衝的時間,循序漸進,不那麼突兀,以至於呂布一怒之下殺了他,那就得不償失了。

畢竟武將愛馬,李肅先將赤兔贈於呂布,不提馬是董卓的,只說為義氣而來,助他扶持漢室。李肅打了一場漂亮的心理戰,成功地引出了呂布的心聲。於是李肅從一個求人的被動方,成了牢牢拿捏住呂布心理的有力方。就這樣,李肅將呂布所有的心聲引出,然後慢慢引導著他按照預設的軌道行走——殺了丁原,投靠董卓。這樣優秀的心理專家,實在是讓人自嘆不如啊,只可惜,幫的卻是個亂臣賊子啊。

(二)徐母:值得讓人敬佩的人

三國中,有很多值得讓人敬佩的人,最令我敬佩的,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人物,而是似乎不是很起眼的一個人——徐庶之母。

曹操很欣賞徐庶,但徐庶去輔佐劉備了,這讓曹操十分生氣鬱悶。程昱給他出了個主意——去把徐庶的母親“接”來。

從曹操的角度來講,這的確不失是一個好主意,徐庶為人至孝,幼年喪父,弟弟徐康病故,老母無人侍養,用徐庶的母親來要挾徐庶,似乎是可以行的通。

曹操手下的人辦事效率很高啊,沒幾天就把徐母帶來見曹操了。曹操先說劉備並非宗室,又說劉備不是好人,連蒙帶忽悠地想讓徐母寫一封信給徐庶,讓他來許都,不要跟著“逆臣”劉備“造反”。不過徐母可不吃這一套,先說劉備是宗室,又說劉備是好人;先極贊劉備,又大罵曹操。說完了還順手撈過石硯衝曹操猛砸啊!簡直快把曹操氣死了,但程昱明白,徐母不過是求死以斷徐庶後顧之憂,沒讓曹操殺了徐母。程昱又模仿了徐母的筆跡,偽造了家書一封,以徐母性命威脅徐庶。

徐庶星夜趕來,徐母大吃一驚。知道了徐庶來許都的前因後果後,徐母氣得拍案大罵徐庶愚笨,上了曹操的當,有辱先祖,罵得徐庶拜服於地。前罵曹操可敬,後罵徐庶更可敬。罵完徐庶後,徐母回屋後就自殺了。

賢哉徐母,流芳千古!

(三)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

自從曹操葬了關羽,每夜一閉眼就能看到關羽,就像孫策殺了于吉一樣。曹操就把原因歸咎於住的宮殿上了,令人再建一座。建宮殿需要樑,曹操聽說有棵大梨樹,又大又直,頂呱呱啊,就命人去砍,結果砍不開,村民說這樹上有仙人,不能砍伐。

曹操不信這個邪,親自拿佩劍去砍,居然砍出了血。曹操嚇得趕緊竄了。半夜,“樹神”就來“殺”曹操了。草木非人,尚能討賊;人非草木,卻多從賊。自此,曹操便頭疼不可忍。

華歆薦華佗於曹操,說華佗簡直就是仙人。我看得也迷迷糊糊的,感覺跟在看科幻小說一樣。被醫治之人有吐出蛇來的,有吐出蟲來的,有瘤子裡面有黃雀的,還有被狗咬了一口,長出兩塊肉來,裡面還一個有十根針,一個有一黑一白兩棋子的……

可惜華佗不一定能醫曹操。毒蛇,曹操腹中恐不止一條;毒蟲,更多了;曹操事君如贅瘤,惜獻帝之不能飛;曹操如針,可刺人;曹操如棋,能算人。這般奸詐毒惡的人,華佗怕是難以醫治吧?

可憐華佗,本著“醫者父母心”的想法去給曹操看病,曹操不讓他治就算了,還把他打入了大牢,要殺了他。曹操說華佗是關羽的人,要替關羽報仇,可是華佗僅僅是給關羽刮骨療毒了一次而已,這麼說的話,華佗在醫治關羽之前還治過吳國周泰呢,人家關羽也沒說什麼你們一夥的之類的。曹操啊,就是膽小,惜自己命如黃金,卻視別人命如草根。

本章的最後出現了兩個小人物,“吳押獄”和他的妻子。“吳押獄”在華佗生命的最後一刻給了他溫暖,每日以酒肉供奉他——的確,華佗是一個十分值得我們敬佩的人,他不投靠任何勢力,只是在其中游蕩,救治有緣的病人。“吳押獄”一定也是個善良的人,他明白華佗的悲慘,所以盡了自己所能,給這個救了一輩子人的華佗最後一點溫暖。

華佗感激“吳押獄”,甘願將《青囊書》贈與這個幾乎算是素不相識的人,儘管他知道將《青囊書》贈與“吳押獄”也許不是最好的選擇,但他還是願將它送給這個善良的人。“吳押獄”說,得此書後,他將“醫治天下病人,以傳先生之德”,但他若有此心,便可繼華佗,不必此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