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紅與黑讀書筆記(精選10篇)

文思屋 人氣:2.21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紅與黑讀書筆記(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紅與黑讀書筆記(精選10篇)

紅與黑讀書筆記1

人們都說書籍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實,書又何嘗不是反映作者觀點的一面鏡子?

歷史上,有很多作家都透過書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就拿《紅與黑》來說吧,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叫於連的年輕人,他聰明但出身貧寒,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便想通過女人作為階梯,擠進上流社會,最終因為誤入歧途而走上斷頭臺。

看完這本書,我既為於連感到悲哀,又對他恨之入骨,以他的才能,明明可以大有作為,可是他卻選擇了錯誤的途徑,企圖利用兩個女人對他的純潔愛情,作為他走入上流社會的臺階,在這裡,我不禁想問,在人生的道路上,你是否也曾迷茫,世界上的善與惡,美與醜,往往只在一念之間,如果走對了,就會在正途上,順利前進,反之,就會掉入萬丈深淵。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事情,也要通過正確的方式解決,才能走出這片“迷茫”的森林。

反觀於連的悲劇,是他個人的選擇錯誤,也是社會環境的必然結果,那個時代,貴族社會的體系,使得他走上上流社會的諸多路都被堵死,社會的不公平,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因素,這也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

在迷茫的時候,不要像於連一樣,走入歧途,要時刻謹記:走正路,方能修成正果!

紅與黑讀書筆記2

《紅與黑》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它的寫作背景是發過拿破崙王朝覆滅,波旁王朝復辟。小說主要講了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鬥歷程及其兩次愛情經歷。小說主人公於連本是一個普通勞動階級木匠的兒子,由於他積極進取、努力學習,懂拉丁文、甚至能背誦《聖經》得到了維璃葉市長特·瑞那的青睞,選他作為家庭教師。

從此便離開了那個經常因他看書打他的父親以及欺負他的哥哥,在市長家開始了嶄新的家庭教師生涯。在此過程中,他愛上了市長夫人,並與之相愛。最後,貧民所所長哇列諾寫匿名信給市長特·瑞那先生,到了紙包不住火的地步,於連被迫離開了維璃葉去了貝藏鬆神學院。

在貝藏鬆神學院,他結識了彼拉神父。憑藉著彼拉神父的人際關係網以及他自身的才能,他被帶到巴黎,推薦給拉穆爾府做祕書。於連憑藉著他那與生俱來的傲氣贏得了小姐瑪娣兒特的放心,並與之發生戀情。瑪娣兒特得知自己懷有他的孩子後,並將其戀情告知父親。由於瑪娣兒特的固執果敢的性格,父親拉穆爾侯爵決定贈與於連財產,默許女兒與於連離開巴黎。正在這春風得意之時,特·瑞那夫人被逼寫下的一封對於連不利的告發信,如晴天霹靂般降臨在於連的生活中,引起了拉穆爾侯爵的強烈不滿,毀了於連即將富裕幸福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於連怒氣衝衝的將槍開向了特·瑞那夫人。雖然沒有死,但由於於連在法庭上發表了對貴族存有挑釁化的言論,及其從前結下的怨恨等原因,最終慘獲死刑。

紅與黑讀書筆記3

很快,他便被推薦當上了巴黎一個侯爵家的《聖經》課家庭教師。在那裡,他又認識了瑪蒂爾德一個聰明但且高傲的女孩,兩人又很快墜入愛河。在這兩個女人身上,於連在期間總用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當於連自認為自己已經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兩位女人超越階級的愛情時,但卻最終失敗,被社會無情地推上了斷頭臺。

合上書的時候,心情總覺得怪怪的,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腦海裡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於連正在事業的最頂峰的時候,卻會被社會無情的淘汰?後來,我明白了,因為他不僅僅靠的是知識,更多的是靠外界不光彩的手段,而這樣的人,往往是社會選擇的第一淘汰物件。

在此看來,《紅與黑》這本書中故事的結局也無疑是悽美的。於連死之前,曾要求德瑞納夫人發誓活下去,好照料瑪蒂爾德的孩子,這說明於連也是一個有心人。於連死後,德瑞納夫人也忠於她的諾言,但是,在於連死後的第三天,她也抱吻著她的孩子離開了人世,這也說明德瑞納夫人是如此的愛於連。

現在想想,這又何嘗不是一個愛情悲劇呢?它,再次從反面告訴了人們這個社會,是一個花花綠綠、充滿愛情與陷阱的社會。

紅與黑讀書筆記4

這本書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一直以來被譯為多種文字流傳同時也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等。

當我快速讀完這本書時,我覺得留給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遺憾!於連是一個野心勃勃一心想躋身上流社會的人物。他擁有驚人的記憶力和一些才華,當然他也有一副美好的面容。

如果他是一個一心只想過安穩日子的人,那他會和同他的階級一樣的人過著平淡但安穩的日子。但他不是,他為自己的地位感到自卑,為什麼會是這樣呢?於連天生有溫柔易感動的心,他也善良,但是他把這些都隱藏起來了,裝作冷酷的樣子。為躋身與他地位完全不同的階級裡,他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他得時刻注意他的言行,以便偽裝自己,明明看不慣身邊的人,還裝作順從,而且大部分時間他都失去了自我。時刻怕被上流社會的貴族們藐視。

他對德·瑞那夫人的感情,開始是為了報復那些他厭惡的貴族老爺們,但後來卻不知不覺愛上了她。德·瑞那夫人是一個單純溫柔的貴族夫人,她有著天使般的臉龐,她即軟弱有堅強,在與於連發生了關係後,她受到良心的譴責但有無法拒絕於連,在深深的矛盾中,她因看到小兒子的病情嚴重而更加自責。她那因愛情與母愛兩種感情折磨的心幾乎要崩潰了,但當她在於連離開的幾個月中無意遇上了他,她由於過渡的激動而暈過去。最後她因為於連而坐牢,他為了能見到他而四處奔波,為了於連她不顧一切。所有的羞卻和擔心害怕都不復存在了,她變得勇敢,她以前擔心的名譽之類的念頭煙消雲散。當她知道於連被判死刑後,打算和他一起自殺但她瘋狂愛著的於連阻止了她的這個可怕的念頭。最後當她得知於連被處決,她可在第三天就離開了人世!由此可見他是一個溫柔美麗的痴情的女人。我比較同情和佩服她。

我同情於連小時侯的情況,他從來沒有得到家庭的溫暖。經常受到父親和兩個哥哥的打罵,他周圍人因此也輕視他,這對他以後的悲劇發生有一定的影響。我喜歡於連但是不同意他的觀點,我喜歡他真實的一面,喜歡他具有的同情心和易感動的心。他能判斷是非,但是他沒有堅持他本來的意願辦情,我不喜歡瑪帝爾德,他太驕傲而藐視比她地位低下的人,他還喜歡挖苦別人。對她這樣任性自傲的女人,於連曾為了她痛苦傷心過,後來有耍些手段得到了瑪帝爾德的愛情。但在他失去一切之後,他才大徹大悟,才勇敢面對一切,坦然地承認自己的虛偽與野心,悔恨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他因此更加珍惜他真正愛著的德。瑞那夫人。最後於連這令我憐惜的人物在平靜的心態下離開了人世,我不能理想於連這種狂妄的心,我喜歡沒有野心的他,喜歡他在沒有偽裝下的俊俏動人的相貌。不喜歡他故作冷漠的表情。

這本著作有兩處使我感動:一處,當德·瑞那在教堂看見於連而暈倒。另一處是結局,太不幸了。

紅與黑讀書筆記5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這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

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臺》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紅與黑讀書筆記6

前段時間讀完了《紅與黑》,一直想寫書評,卻又覺得這篇鉅著不能寫一篇簡單的書評就能完事。所以,直到現在才提筆寫來。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幾年前。那時候父親問我有沒有看過斯湯達的《紅與黑》,他說主人公於連這個人物很有意思。當時年少,也未多想。直到現在看完這本書,才知道當年父親為何提起。當然,這是題外話。

“雄鷹不時在他頭頂上的絕壁間飛掠而出,在長空悄然盤旋,畫出道道圓圈。於連的眼睛,不由自主跟著鷹轉。穩健而有力的搏擊,令人震懾,他渴慕這種力量,渴慕這種孤高。這就是拿破崙的命運。日後,他會是他的命運嗎?”

這一段話是整本書中我覺得最能涵蓋主人公於連心性和慾念的話。於連出身貧賤,卻又不甘平凡,時常以拿破崙自比。他一心想要飛黃騰達,對故鄉也是深惡痛絕。在法國的那個權貴掌權時代裡,他這樣的人註定是悲劇收場。而於連這樣的人物是中國當代多少有志青年的真實寫照。父親讀《紅與黑》是他念高中的時候,時隔二十多年他卻依然記得這本書,記得於連這個人物。父親的心性和於連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貧困出身,也同樣自我孤傲又志存高遠。感謝這本書,讓我能更好地瞭解父親的內心世界。

於連與貴婦瑞那夫人的那段情,不過是開啟他對貴族上流社會的一扇門。書中有一個細節揭示了這位悲劇人物的愛情和野心之間的衝突。於連藏有一副肖像,瑞那夫人一直以為那是於連的心上人,不甚悲慼。事實卻是那是拿破崙的肖像。一個能感知世事,自我孤傲的男人心中對於事業的野心佔據大半,而愛情似乎只是一種消遣和娛樂。雖然《紅與黑》是一本政治小說,但作者斯湯達卻是一個描繪男女愛情心理的高手。書中描寫的男女之間的愛情觀差異令人拍案叫絕,時至今日,也同樣適用。瑞那夫人是於連的初戀,讓他初嘗愛情的歡愉和心酸。而與貴族小姐瑪蒂爾特的愛情,則是他進入上流社會的踏腳石。當然,他們之間也有相濡以沫的感情。但在我眼裡,他與瑪蒂爾特的愛情摻雜了太多的陰謀和現實。這也是一種現實的寫照,當下多少出身貧寒的年輕人想要迎娶白富美,得到金錢和地位。於連外表俊朗可人,又博覽群書,才華和長相皆有。可惜當今大多數想走捷徑的人連這兩樣都沒有。

政治才是《紅與黑》所批判的主題,書中對於政治的描寫陰辣諷刺,寫盡了那個時代法國權貴的骯髒嘴臉。所謂官官相護,道貌岸然,書中比比皆是。貧民出身的於連一方面厭惡憎恨這樣的局面,另一方面卻又嚮往至極。心內的純淨夢想,不過是爾虞我詐的犧牲品。他渴望拿破崙那樣的豐功偉業,也渴望萬人歆羨敬仰的地位。在再看盡政治骯髒的一面後,他的這種渴望沒有減少反而加強了。官場是最黑暗的地方,古今中外,混官場的人沒有人能說自己的雙手有多幹淨。也許,遠離政治,才是最好的選擇。當然,這只是小女子個人看法。於連,是我讀過所有書中最孤獨的人物。在他的內心世界,一切都是被懷疑,鄙夷的物件。兩位深愛他的女人獻上她們純真的愛情,而他時而認為她們在踐踏他的尊嚴,時而認為征服她們是野心的一種宣洩方式。卑微的出身,貴族的蔑視,幻滅的愛情聯合他那孤傲自我的心造就了他扭曲的人格。敏感多疑的他時常感到絕望,對人性更多的是鄙夷。如若出身貴族門閥,他的人生或許會是另一番景象吧。

我很欣賞於連這樣的男人。雄鷹般的孤高,對未來有無限野心,也甘願奮力追逐。

紅與黑讀書筆記7

每個人似乎也都能從於連身上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在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中,也許我們就在某一個時期,或是在某一個方面面臨著與他相同或相似的處境。或是貧窮,或是卑賤,有滿腹的理想和滿腔的熱情,卻在腐化的壓制,強權的左右,種種陰暗的伎倆中沉淪。

但是如果我們能從中與於連獲得一種共鳴,則就說明,我們也和他一樣,那顆心仍在跳動,那份熱情並沒有枯竭,絕對不能服從這樣的命運,讓蔑視我們的人遲早自慚形穢。也許我們是白手起家,所以正因為一無所有,我們可以不顧一切。

書中給予於連的描寫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其中有句話我仍記憶深刻:在得到侯爵贈予的十字勳章的後,他想道:“為了成功,我會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是的,這世上總有著許多的不公平,想事事都達到哪怕只是80%的公平都不可能,也許唯一的方法就是以一種不公平去對抗另一種不公平吧!

紅與黑讀書筆記8

這部小說是一部關於一個年輕人的激情、魯莽、高傲、虛榮、社會的不公、命運的捉弄的小說。它幾乎成為各國青年的案頭必備書。每個年輕人幾乎都能在這部現實主義小說的主人公於連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於連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上天給於連開了一個極大的玩笑。他憑藉著自己的手段爬上高處,正要享受無數的榮耀和讚美,上天卻將他從高處又拉了下來,年紀輕輕就上了斷頭臺,斷送了一生。

這部小說實際上就是一部成長史,他書寫了主人公於連的人生的四個階段,分別是小城時期,神學院時期,巴黎時期和監獄時期。於連在這四個階段一步步成長起來。在他成長的這幾個階段他不斷地轉化著角色和麵臨著不同的選擇。

於連每次的選擇都會面臨不同的人生。第一次他可以選擇不去市長家裡當家教,那麼他便不會與市長夫人有任何交集,以後的事情便不會發生。在他當家教的時候,如果他選擇和女僕艾麗莎結婚,他就會得到女僕繼承的財產,從而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但是於連拒絕了。在富凱提出可以和於連一起販賣木頭的時候,於連也拒絕了。這些選擇無疑促使於連最終實現了他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但於連其實是矛盾的,他在選擇教會還是選擇當一個騎士而糾結。在於連小的時候,看見幾個騎兵很威風的回到維裡埃,就決定長大也要當騎兵,但是長大後看到富麗堂皇的教堂內心又產生了動搖。

他於是將自己的未來的命運寄託在謝朗老神甫身上,為了得到神甫的歡心,於連可以用拉丁語把整部《新約》全部背下來。並獲得去神甫家上課的機會。但這並不代表著於連對於教會有多麼的熱愛。他在當家教的時候講拿破崙的照片放在房間裡。而當他知道謝朗老神甫離職獲得的報酬時,又嚮往騎士。可見,於連的內心並不堅定,它一直在這聊著中搖擺不定,當哪一方對自己更有利時,他的內心便會偏向哪一方。

於連自身的矛盾不僅體現在他的人生目標上,更體現他的性格上。他是一個自卑而高傲,魯莽而冷靜,虛偽而真實,滿是虛偽卻又充滿激情,自視清高的人。他的性格很大一部分與他所出的環境有關。他生於一個家境相對不錯的木匠家庭,家裡有一個鋸木場。但是他的父親和哥哥們都不識字,所以經常抱著書讀的於連在他們眼裡就是一個另類,於連經常受到哥哥們的欺負,所以他是對於自己的出身一直是自卑的,在上流社會人的眼裡,他就是一個貧窮的下等人。

所以於連才迫切逃離那個家庭,成為一個上等社會的人。在所長夫婦帶於連參觀房子的時候,於連覺得那些僕人似乎都嚴陣以待,準備迎擊蔑視,這裡從於連對於僕人的反應也從側面反應了於連的自卑。他的這種自卑源於自身身份的強大落差。在參觀所長裝飾漂亮的房子時,於連內心很不平衡,一方面感到深深的自卑,一方面又非常嫉妒。所以於連看到所長的房子時覺得這些東西有卑鄙的成分,認為這些錢來得不明不白。於連長期以來的自卑感使他變得極其敏感,他覺得在市長家裡雖然自己收到了彬彬有禮的接待,但他卻從中看出輕蔑的微笑和高傲的優越感,並大大地收到了刺激。對於周圍的人或事於連都小心翼翼地,儘管有時魯莽無知,但他還是不斷地戒備著。

紅與黑讀書筆記9

這顆頭顱從不曾像將要落地時那麼富有詩意。

在讀完《紅與黑》後,某個書評網站中看到的這句話,使我愣在當場,幾秒鐘裡——或者甚至一分鐘裡,像一塊石頭一樣僵在自己的座位上。它如此簡短,而富於美感與深意,好像於連的一生都凝結在這句話裡了。幾乎與從冰凍狀態中解脫的同時,我決定將它放在我讀書筆記的開頭——倘若不摘抄下來,我該有多遺憾。

司湯達是19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而過了一半多才開始進入文學領域,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紅與黑》就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

事實上《紅與黑》出現在我的書單中很久了,由於中學期間繁忙的學習任務一直被擱置,高三那年的暑假本來是絕佳的機會,又由於我對《基督山伯爵》和《平凡的世界》長度的錯誤估計,計劃中排在第三與第四位的《呼嘯山莊》和《紅與黑》不得不再次被延後,直到現在。以下就是我閱讀《紅與黑》時的一些思考與感悟。

首先,關於標題——這可以說是有關於本書的討論裡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了,百年以來,眾說紛紜:軍裝與道袍,劍與十字架,軍人的榮耀與僧侶的黑暗,火紅的理想與黯淡的幻滅,體內沸騰的鮮血與身上拘謹的黑袍,革命的激情與結局的死亡,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勳章……司湯達本人也給出了一種方案:書中主人公於連想去當兵並且建功立業的'理想即是“紅”;迫於生活與社會環境,不得不成為僧侶,披上“黑”的道袍。我很贊同司湯達的觀點,而與此同時,我自己也對此有一些想法。——“紅”象徵著火,熱烈、光明,又有恐被灼傷的危險。有如於連身上如熾烈的熱情,正直的品德與智慧,一不小心就會傷人傷己的衝動。“黑”則是陰影,隱祕、黏連、無處不在,吞噬一切。有如於連心中深藏的自卑與不安,對人的疑慮警惕,人類難以擺脫的虛榮與為實現虛榮的虛偽。“紅”與“黑”相互對立而相互成就,形成於連——這位人性代表,表現出人的雙面性。

當然,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有一千個紅與黑。種種解釋層出不窮,實際是不必要強辯的。

書中的主人公於連先後與兩個女人墜入愛河,那麼,誰才是他的真愛呢?從書中的結局來看,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在監獄中,於連痴迷於瑞那夫人的夫人,而對瑪蒂爾特(講到這裡,我不得不提一點,我對本書的翻譯不甚滿意,尤其是一些人名地名的音譯選字,因此在本文中稍作改動)的來訪展現出冷漠的態度。於連的兩段感情,其實都有著同一個起點:於連通過運用外貌與學識征服這些高階層的女人,獲得打敗貴族的快感,並證明個人的才能與知識才是決定命運的要素——而非出身或者信仰。

儘管分享著同一個開頭,兩段感情卻由於女主人公的身份性情不同與於連的心境變化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瑞那夫人善良單純,深情順從,而彼時的於連尚是個初出社會的青澀男孩,社會地位與經濟基礎在與身為市長夫人的女郎比起來更顯低下,因此放大了他的自卑與不安,對包容與認可的需求幾乎達到渴望的程度,因此對瑞那夫人的感情更為依賴、信任。

我曾看到一種說法,認為於連對瑞那夫人的愛其實是一種對母愛的渴望,無限的信任被背叛的結果是無限絕望和無限憤怒,因而產生了後來的行刺事件。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至於瑪蒂爾特,這位與瑞那夫人基本是兩個極端,她有獨立的思維與獨立的人格,機敏果斷。於連本身也由於社會地位的提高,心理不斷強化,人格不斷完善。從瑞那夫人任自己予取予求的狀態,到瑪蒂爾特站在與自己相對更為平等的的地位上交流,使他在與瑪蒂爾特的感情中更為冷靜自持,時刻自審,偶爾在熾熱的感情中痴迷,又很快清醒過來,因而在最後的相聚時光中顯得冷淡。

《紅與黑》全文不過兩百多頁,在西方名著中實在算是比較簡短了,但其中值得探討的問題卻有不少,我今天在這裡提到的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本書值得細看、精看,反覆鑽研、探討。

紅與黑讀書筆記10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之間的交往,人們相互靠近的過程也是人類靠近文明的過程。因為交往,我們有了豐富的語言,有了發達的大腦,有了超群的智慧,更有了社會,這個基於個體的聯絡而形成的更大的群體。在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印象的形成過程。所謂印象就是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是把握了他人的全面特徵後,再形成對他人的印象。我們往往會根據很有限的資訊,甚至僅是隻言片語,就對某個人做出評價。

《紅與黑》被譽為“靈魂的哲學詩”,作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紅與黑》對於19世紀上半期法國風起雲湧的各方鬥爭和矛盾都展現得頗為深遠,貴族、大小資產階級、教會人士一個個的粉墨登場,人民的痛苦,平民的反抗,埋藏在無奈下的愛情,滲透了利害關係的親情,潛伏在表象下的實力的交戰刻畫了當時整個社會的風貌。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

《紅與黑》所塑造社會,是如此廣闊的,如此深刻的,如此真實的。在此我將基於這部人類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來探討心理學中人際印象的形成心理。《紅與黑》是文學,是政治學,也是社會學與心理學。我們可以把它比作是西方的“紅學”,其中交往的學問是廣博的,複雜的,而深刻的。

在這裡我僅以人際心理學的印象形成作為突破口,希望能解釋一些現象,能夠從另一門學科的角度去理解這一部作品。當然,對於人物的喜好因人而異,我在這裡採取的只是一種大眾的心理分析方法。我想這只是一種嘗試,其中可能會有一些牽強附會的地方。但不管怎樣,《紅與黑》無可置疑的是文學史上一部無可匹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