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史記讀書筆記2000字

文思屋 人氣:1.45W

《史記》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從黃帝以來的上古傳說,到商周時期的歷史事蹟,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不安。時間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因此它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以下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記讀書筆記2000字,歡迎閱讀本文!

史記讀書筆記2000字

史記讀書筆記2000字【一】

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確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許多人物的形象,在司馬遷的筆下,栩栩如生。不僅還原了歷史真相,也讓我們享受著文化盛宴。每次讀及,都會有如許的感動。優美的文字、精細的剪裁、不動聲色的穿插,每每都能讓我樂以忘憂。

中間的每一個篇章,都能引起我的無窮興趣,而《項羽本紀》給到我的感動,更歷久彌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曾經驕傲的西楚霸王,面對自己心愛的美人,在四面楚歌之時,潸然淚下。鐵血柔情,在此刻,是如此真實。褪去英雄的光環,多情的公子,柔腸寸斷。

每次看《項羽本紀》,都會深深悵惘,相比劉邦,項羽身上有太多讓人著迷的氣質。儘管,一出場,就可以預見到結局。在時勢造英雄的年代,他是那般風光無限。年少輕狂時,遙望不可一世的秦王嬴政,“彼可取而代也”的口無遮攔註定了他的不平凡。

他的身上,有太多的桀驁不馴。年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這時,他的叔叔項梁發怒了。小小的他竟口出狂言,認為學書只是足夠記名姓罷了,而學劍,只可在單打獨鬥時管用,這些都“不足學”,要學就當學“萬人敵”。如此的豪情,使得身高八尺餘、力能扛鼎的項籍更加偉岸。然而,真正學習可敵萬人的兵法時,在大喜過後,略知其意時,又不肯竟學。就這樣,什麼都淺嘗輒止。

“性格決定命運”,我想,這句話在才氣過人的項羽身上,有著很好的印證吧?楚漢相爭的八年,有著太多的輝煌。破釜沉舟,於鉅鹿之戰凱旋時,是何等豪情萬丈!然而,之後的作為,立刻使英雄形象黯淡。坑殺秦降卒二十五萬,殺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不具備長遠眼光的項羽,此刻,變成了一介莽夫。當有人勸其定都關中,以成其霸業時,看到滿地荒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的概嘆,為最終的敗走東城埋下了伏筆。

那一場鴻門宴,至今仍為人所樂道。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作為一個政客,有太多的婦人之仁。足智多謀的范增,即便啟用“意在沛公”的項莊劍舞,也未能如願。那時的項羽,是可悲的,悲在他的優柔寡斷,也悲在他身邊已有了一個無可防範的間諜,那就是他的叔父,已私下裡與劉邦約為婚姻的項伯。而項羽對此竟一無所知。或許,在他的心底,壓根就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吧?而就是這個他不怎麼正視的劉邦,最終撕扯了他的帝王夢。我不知道,在之後數次的眾叛親離時,他是否後悔過。

即便被圍垓下,依舊沒有喪失鬥志。依舊可以憑藉瞋目怒叱,使對方瑟瑟發抖、目不能視,及至於人仰馬翻。可是,此時的項羽,已不復當年,把一切都看成是天意,而沒有想到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誤筆。因為沒有臉面再面對江東父老,拒絕了烏江亭長的美意,也讓八年的楚漢之爭落下了帷幕,一併封鎖了之後的許多種可能。劉邦不就是數次於險象環生的境地裡狼狽脫逃,之後東山再起的麼?英雄末路時,有太多的遺憾。可這遺憾,何嘗不是英雄自我的註解?許多年後,凝望歷史,四處漂泊的易安,如此感慨——“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殘陽裡,“半江瑟瑟半江紅”。“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四目相對,片片柔腸、盈盈粉淚,過往疊加的快樂,就這樣歷經滄海桑田。霸王別姬,悲愴的訣別,豐滿了整個形象。

對項羽整個一生的描述,可以看出司馬遷的匠心獨運。人往往是多面的,項羽也不例外,既有優點,又有缺點。雖然字裡行間浸潤著作者對這一人物的喜愛,可是,他的驕傲自大、婦人之仁、殘暴嗜殺的缺點,也被表露無遺。作者巧妙地運用“互見法”來展示人物性格的各個側面。因而,在《項羽本紀》中,除了簡單描述起義前的幾件小事外,集中筆墨重點交代了鉅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這三個關鍵的歷史事件,突出項羽善戰的英雄性格,而其在政治、軍事上犯的一系列錯誤,甚至個性中殘暴的一面,在本傳中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或略而不載,卻分散在《高祖本紀》、《陳丞相世家》、《淮陰侯列傳》等篇中補敘出來。這樣,既忠於歷史的真實,又沒有損害人物形象的完整,可謂兩全其美,融文史於一體,表現了司馬遷卓越的藝術才華。

司馬遷在刻畫人物形象時,往往藉助人物的神態、動作等描寫,不動聲色地展示人物性格,常常讓我們釋卷許久後,依舊記憶猶新。如《項羽本紀》中對於樊噲的描述,就讓人印象深刻。“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這一描寫,讀書筆記摘抄:不僅把樊噲這個赳赳武夫的一腔怒火盡呈於紙上,也活脫脫地給我們展示了一張人物素描,讀之,如在目前。當項羽賜他卮酒時,“拜謝,起,立而飲之“,後又賜他一生彘肩時,“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這樣,樊噲的壯士形象便歷久彌新,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位讀者的腦海裡。身邊有這樣忠心耿耿又勇武的將士,也就決定了劉邦之後的勝利。簡單的數筆,便將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這不得不歸功於司馬遷簡練有力的文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一經久傳唱的詩句,讓許多人記住了李將軍的英勇善戰。而在《李將軍列傳》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論斷,給了命運數奇的李將軍以最好的讚譽,也表現出了他在英雄之外,木訥少言的一面。

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有許多,這都得益於司馬遷巧妙的文筆。細膩、清新的語言。這讓我想到了《陳涉世家》中那個陳涉為人傭耕時的夥伴。當聽說陳涉已為王時,便去見涉。而此時的涉,已不再是那個與他一般身份的人了,可是,他的心中,還依舊將其看成原來的樣子。從“吾欲見涉”到“遮道而呼涉”,再到跟陳涉進宮,見到那些殿屋帷帳時,發自內心地感嘆“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這就充分表現了一個傭耕者驚訝的表情和質樸的本質,直呼涉名,正是他質樸的表現。而他在已經為王的陳涉面前仍保有的這份質樸,也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就是這個嘗與陳涉傭耕者,用他的燕雀般的眼光,映襯著陳涉的胸懷大志。就是當年,一起傭耕的兩個人,陳涉的一句“苟富貴,無相忘”,被同伴“若為傭耕,何富貴也”予以質疑。陳涉這才發出了那句千古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司馬遷未曾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刻畫人物形象的細節,這才有了許多年後兩人的重逢,這時已然身份懸殊。陳涉此時已經實現了他的鴻鵠之志,而那個被他譏笑為燕雀的同伴,依舊還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的被斬,粉碎了陳涉當年的承諾,也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殘暴且小心眼的陳涉,這就為他最終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作者就這樣輕鬆地駕馭著文字,讓我們於歷史的長河裡,瞥見了那些久已灑落的璀璨。於嚴肅的歷史背景裡,給我們以詼諧和幽默。就如《張儀列傳》中,這樣一段描寫,讓我每次讀到,都忍俊不禁。張儀在被人誣陷而遭掠笞數百時,其妻埋怨道“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他沒有直接回應妻子的話,而是發問“吾舌在否”,本已有些嗔怪他,或許還淚眼婆娑的妻子破涕為笑,老實回答他“舌在也”,張儀沒有多說什麼,一句“足矣”,結束了這一場景。在笑過之後,不得不欽佩於張儀的自我戲謔功底,這同時也展示了他胸懷的寬廣,此人之後的成就,由此已可見一斑。司馬遷就這樣用短短的幾句夫妻間的家常對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活潑的家庭生活圖景,也讓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史記讀後感:就是這樣一幅幅圖景、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構築起《史記》的整個框架。讀它,能夠感知到濃厚的人文氣息,在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裡,我們自然能夠獲得許多人生的教益。每當夜闌人靜時,手握《史記》,便進入了歷史長河裡,能讓浮躁的心頓時安靜下來。那些浮華,成為過眼煙雲。掩卷沉思,感慨萬端。即便是喧囂的所在,這樣一部作品,依舊可以讓自己靜靜地聆聽。當繁華散盡,內心純粹如許。生命的禮讚,就這樣被篆刻在文字裡,點綴著歷史的璀璨。

史記讀書筆記2000字【二】

最近,我校正在開展經典閱讀的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個人修養和整體素質。其中我選擇了《史記》這部中國歷史上的最為經典的史書著作。

每回看史記總有不一樣的感覺,如同醍醐灌頂一般,優美的文字描寫,痛徹的歷史辯證分析,經典的場面一一浮現,不由得全神貫注,無法自拔。

司馬遷之所以偉大正在於此書,在於他敢於寫此書,併為此不屈的拼搏,即使是奇恥大辱依然不能改變他的決心。整本書貫穿的是“究天人之際”和“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關係,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則即探究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為喜歡的'那段歷史,而我的最喜歡最感興趣的歷史階段正是因為司馬遷和他的史記引入的——戰國秦末漢初群英之傳。

竇嬰:深陷絕望後的真情。死訊悄無聲息的傳來,竇嬰在灌夫血濺於市的慘叫平息後,無奈的獨處屋中,久久回味著。他不相信深似海的侯門外,灌夫已離世多時,只有他一人獨自呼吸著空氣。祭奠無門,哭泣枉然。但後人卻會永遠記得他如棄破履般的壯語: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嬰獨生。一番話擲地有聲,背後卻是蕭索與黑暗。從繁華富貴躍入悽清無聞,竇嬰還要一邊注視著當年門下歌詠之徒湧入仇家,以博取笑臉。就在這時,互相扶持的灌夫又為己身處險境。這時的竇嬰終於在絕望中真正看透了浮華與虛榮,如同一個嬰兒般抓住母親的手,再也看不見其他任何一絲光芒。救灌夫也就是救自己。由於沒有了追求權勢、財富、青春的倚重點,他內心的真情迸發了。而灌夫的死,也就是宣告他的死亡,不論絕食而死還是棄市而亡,對一個早在墜落懸崖過程中的人而言,又有何區別?

酈食其:堅守自我不為器。一直覺得酈食其之死太怨。蒯通一餿計真是誤了卿卿性命。但酈食其絕非一迂儒,他一聲大喝能讓侍從“懼而失謁,跪而拾謁,還走”,並自稱“酒徒”,此真乃一狂士。也因為他乃狂士,非策臣,才會說出“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之語。從而接受烹的厄運。因為他是為君主、為自己所執之念勸齊之人,而非一個只為用計助主然後謀功名利祿之人。他不是任何人可以驅來喚去,有智慧的傳聲筒,而是認真選擇明主而事之之人。他眼光果然沒錯。

主父偃:人下人的最終釋放主父偃的確被壓抑的太久。遊學四十餘年,親不認、昆弟不收,賓客棄之,身不得遂。所以有一天,當他成為人上人時,他會驕橫過人,會放言“丈夫生不王鼎食,死即王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食之。”這話放肆無理,讀來卻令我心酸。因為即便身居高位,主父偃心中不是快意與得志,而是更深的咒怨與不滿。小人得志,貧者暴富時,會趾高氣昂,會羞辱以前羞辱過自己的人來釋放與宣洩。但主父偃卻用同樣的方式來折磨別人的同時,更深刻的折磨自己。他辛酸自己已然逝去的四十載年華,他明白來日無多,但他並不看重生命的餘下部分,並不著重享受已經無多的生命,因為他依舊沉湎在不得志的一生中,他無法不將自己的一生定為被屈辱的失敗的一生。所以,他會帶著最深沉的絕望去暴發,用表面的釋放去掩蓋內心最無助的痛苦與悲哀。而這種自決於世的方式表現出他最無助的痛苦與悲哀,也最終將他送上絕路。他對自己的一生已然無望,死也無謂了。

死士:遠古的浩蕩絕響太遙遠了,慷慨自決的背影。素灰的長袖隨風拂動,墳間的青草見證無悔的鮮血。凌亂的頭顱蒼白無息的懸於集市,汙穢的身軀旁野犬嗷嚮明月。這是死士的下場。只為那曾賞識他們的義主,一個看重他們人生價值、厚遇他們的恩人。這不是奴性,我反覆告誡自己,在一個逐漸越發看重個體生命的時代,兩者的確讓我難以區分。自發拋棄生命的理由太多,苟延殘喘理由也太多,究竟何謂重大義,何是輕相拋,何是無恥苟存,何是忍辱負重,何又是自尊自愛?生或死,這是個取決人自身境界的問題。有人因惜命貶損後世,有人因輕死被人一笑了之。這全取抉於為何死,為何而生。

英雄:以一擋眾的豪氣。歷史上,文士、策士、說客是如此之多,或舞文弄墨,在紙上縱橫萬里,或滔滔不絕,博古通今。他們或可謂仁人志士,或為賢相良丞,但在我心裡,他們無法匹配英雄之名。同樣,奮血沙場的武夫也並不是。因為我心中的英雄只有一種人:他們孤身一人,面對強大的敵人。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全身而退,泰然如若無事。所以,藺相如和曹沫乃英雄中的上品。顏色不變,辭令如故的曹沫和懷璧請死的藺相如用灼人的氣魄令人生敬,進而生畏。那份自持、自信的無懼與膽魄令人豔羨與感慨。英雄的中品則如荊軻和聶政。但兩者又有不同。前者計未成而身死,不過卻具有中國文化中對失敗者名垂青史的所有條件:忠主,有勇有謀,明知死地而不懼,所以荊軻聞名久遠。而聶政更類死士,為知己者死且不拖累家人,雖死,英名猶在。下品則是灌夫、專諸之人。勇氣超絕,大而無畏,但智慧略缺。他們可壯一時,難有深厚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