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關於《我的教學勇氣》讀書筆記(精選3篇)

文思屋 人氣:1.73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我的教學勇氣》讀書筆記(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我的教學勇氣》讀書筆記(精選3篇)

《我的教學勇氣》讀書筆記1

一晃教書已將近六年,不覺有了一些倦怠,加上課改和應考中的迷惑,“勇氣”這樣的詞在我心中已經漸行漸遠了。直到看了《我的教學勇氣》,似乎又有了一點沸騰的感覺,或者說,重新點燃了一份從教的激情。

喜歡這個書名——《我的教學勇氣》,它表明了一種心態,一種教育生活的態度。也許看它,正是為了喚起自己內心深處的創造需求。

這本書講述的是美國教師的教學故事,或真實有趣,或充滿智慧,或深切感人。故事中描述了教師為學生成長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他們愛學問、愛學生、渴望將自己熱愛的學科與學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聯絡,總是千方百計點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積極與同事合作,探討和研究,創造更好的教育氛圍,使每一個學生都具有最美好的品質。一個個故事、一段段感言,真實而有趣、深切而感人。

在“說出心裡話”這章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艾米·西蒙斯曾在多所學校任教,一直堅持要做一個優秀的教師,可是現在她的這種熱情已經煙消雲散,心情特別糟糕,不懂道理的家長、嘁嘁喳喳的課堂、遲到懶散的學生令她筋疲力盡。喊嗎?不頂事。哭嗎?真想哭!逆來順受,撒手不管嗎?還真有點忍不下去。種種念頭在她腦海中閃過,最終還是低沉而平靜地對學生提出了問題:“你們知道我為何到這兒來嗎?為何每天站在這裡嗎?”停頓片刻後說出了心裡話:“我站在這裡是出於愛——愛你們,認為你們應該從學校得到比過去更多、更有人生價值的東西;我站在這裡是出於愛——愛教育,我樂於看到教育對你們起到的作用,教育為你們鋪就的前途。你們許多人說想上大學,我希望能幫助你們實現這個目標;我來這兒是出於愛,因為我愛教學、愛我的工作、愛讀書、愛和你們在一起,愛幫助你們的學習。

但我不願意你們受教育的時間白白荒廢,不願意你們花那麼長的工夫才走上正軌。學習是你們的生活,是你們通向大學的道路,我想盡力幫助你們,但你們也得上心。”這些情真意切地話語讓學生從鬨堂大笑到嘲諷再到沉默無語。在孩子面前真情的表露感動了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了一個真實的、真正的艾米·西蒙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學生對老師的選擇:學生在私下的議論中把教師分為兩類:用心的教師和不用心的教師。用心的教師熱情、親切、活躍、真誠、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學生喜歡這樣教師的課,因為他們摯愛自己的教學和學生。故事中正是艾米·西蒙斯說出心裡話,用心和學生交流才讓學生接受,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優質教學和教師的內心世界”這章中對優質教學的評價是:“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心靈,源於內心深處對學科和學術的熱愛。一位擁有如此完整而誠實內心的教師,用任意一種教學方法都可能非常有效。”如此,教師的心靈是關注的焦點。因為,“教學得失與其說是取決於教師,是採用的具體方法,不如說取決於教師奉獻的仁愛之心,取決於用仁愛之心穿針引線,將自己、學生、學科編織在一起,使三者之間進行面對面、聲對聲、心對心的溝通和互動。”

想想自己,站在學生面前,越是滿懷希望,越是脆弱的不堪一擊——我們不堪學生在角落裡打盹,不堪學生在課堂上令人分心的竊笑,不堪學生通過他們的語言,漫不經心地或不屑一顧地無視我們的到來、我們的方法。此時我們甚至懷疑當初為何而從教,呵護教師自我心靈真是很艱難的事情。“教學奇妙迷人,好不枯燥乏味,在各行各業中,這是一種你可以真正稱之為‘品嚐人生百味’的職業。“我們感到待遇不公”、“我們感到信念被毀”、“我們感到負擔過重”、“我們感到孤立無助”、“我們感到底氣不足”。然而,並不是艱難就不做努力,並不是心靈受損就放棄心靈。心靈是屬於自己的,心靈的尋找和召喚也好,心靈的縫補與彌合也好,心靈的維繫與呵護也好,終歸都是自己的事情,別人是無法代替得來的。

因此,教學中我們需要足夠的勇氣,需要來自心靈的愛來完成教師的使命,需要我們要“用大愛做小事”,雖然反覆的說教和勸導使我很疲憊,雖然我們第N次教育學生改正缺點的時候需要找一些理由給自己打氣,我們承認我們在找理由讓自己愛學生,我們也承認我們對學生的態度可能過於嚴厲。

可是我們仍舊沒有理由不愛學生。如果某個學生身體不舒服而我們未曾發現,如果某個學生最近上課有些心不在焉而我們未曾察覺,如果某個學生學習或是生活困難而我們未曾發覺,如果某個學生某個學生上課時常偷偷看課外書而我們未曾警覺如果我們發現了這些問題,卻因為工作的繁忙而忘記詢問、勸導、批評或讚揚學生,他們如何感受我們的愛呢?愛的表達常常不在言語上,而在辛苦的'批改、嚴格的檢查、親切的勸慰和耐心的說教中。如果教師不肯把主要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學生身上,做細緻的工作,發現和觀察他們,陪他們一同成長,那麼我們的愛多半是美麗的說辭而非真性情的流露。因為有愛,就會用心,用心的人不會缺乏教學技巧和實踐經驗,有愛的人也不會缺乏對工作的責任感和開創事業的激情。

正如第一頁中所述“教師這個職業需要心靈、意志、精神不斷的更新,以獲得力量和勇氣。儘管這個工作經常給教師帶來疲憊、無助,甚至傷害,但優秀的教師不會放棄”。

《我的教學勇氣》喚醒了我沉睡的激情,使我對教育教學,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新的感悟,讓我明白了“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來自於心靈”。教學的真諦就是愛,“教師就是懷揣大愛做小事的人類工程師”。作為教師,我們要用自己的心去打動學生,去獲得學生的共鳴。同時,我們要做一個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教師,永遠保持著對教學的熱愛和興趣,勤於創新。我想: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那我就要從小事做起,我也要重新找回我的教學勇氣,重新點燃我的教學激情,忠實地為學生服務,為學生托起明天的太陽。

《我的教學勇氣》讀書筆記2

暑假有幸拜讀了《我的教學勇氣》一書,真是受益匪淺,雖然當初懷著對音樂的熱愛,對教育的嚮往才選擇這個行業,工作九年來,已經被磨練的沒有了當初的激情,讀過此書,自重拾對教育的敬畏、再次點燃教學的激情。

書中關於傾聽,更給我指明瞭教學中“聽”的方向。傾聽似乎算不上送給他人的一件禮物,但至少可看作改變的一個起點——事實上,又何止是起點。

自己的訴說有人傾聽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強烈的渴望,有人傾聽可以滿足自己那種被期盼被人認可、理解、賞識、敬重的心願。因此,傾聽,專注的傾聽,是引發個人變化和社會變革的動力。

只要我們心甘情願地去傾聽,就能治癒人世間的許多創傷。想一想,倘若黑人和白人,亞裔美國人和拉丁美國人能謙恭地相互傾聽,會出現什麼樣的景象;想一想,男與女、老與幼、僧與俗、富於貧之間彼此能相互傾聽,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場面。可是,我們中間有太多的人早已不去傾聽,在他們度過的歲月中只顧張口提出自己的主張,而不願側耳傾聽對方的意見。

我們害怕聽到我們不想聽到的話語,害怕聽到促使我們反思自己,從而改變自己感情、思想、行為的話語,害怕聽到促使我們反思自己自己,從而改變自己感情、思想、行為的話語。如果我們只說不聽,就能給自己劃定一處安於現狀的小天地,也不必面對小天地之外那些眾說紛紜的複雜問題。事無鉅細都去傾聽,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問道於盲,令我們頭腦糊塗,手足無措,因此我們寧願與顯而易見的謬誤結伴,而不願與難窺堂奧的真理為伍。

我們不必忙著編造冠冕堂皇的空洞口號,而應去認真探究錯綜複雜的真實思想和真實生活。

只要我們對世界的紛亂不再心村畏懼,就能從傾聽中知曉世界的真理。最要緊的是先從傾聽自己開始。

我們之所以聽不到世界試圖告知我們的真理,是因為我們去不傾聽居於自己心中的“教師”。內心某處其實明白什麼是世界的真理,可我們卻有意把真理嚴密地藏掖在心中的暗角,這樣我們就可以佯裝不知真理,從而也不必與真理打交道。

倘若我們更多的人都來凝神傾聽自己心中明察秋毫的“教師”,那麼就能分清何為錯綜複雜的真理,何為避難就易的謬誤。

傾聽自己或許有一定的風險,比如,可能造成難以釋懷的內心衝突,甚至帶來迫不得已的個性突變,但傾聽內心是我們與世界現實重新建立聯絡的最可靠途徑。只有當我們是從“心內”接聽關於世界的新聞時,才更有可能相信從“心外”聽到的訊息。

學會傾聽對我們個人而言頗為不易,因為免不了會聽到使人為難的話語。但教師在教育改革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就是不僅要把自己看做服務青少年的工作者,還要看做服務學校和社會的領導者,我們要學會傾聽!

《我的教學勇氣》讀書筆記3

翻開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到導言部分,我看到幾行這樣的文字:“如果你是一位從來沒有經歷過痛苦時光的教師,或者有過卻不以為然,此書就不適合你了。”看到這兒,我不禁愣住了,上述兩種情況我都不曾經歷過,那我還要繼續下去嗎?然而,看到他下面的文字,我決定要隨著作者一起展開一次心靈之旅,他說:“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雖然還未有過教學經歷,但是,心中一直都憧憬著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這一切,只是因為喜愛。

之後,我把這本書推薦給一個朋友,並向他講述了自己的想法,他用充滿遺憾的表情看著我,說:“永遠不要做教師,它會毀壞你對生活所有美好的想象,那些瑣碎的事情會耗費你所有的時間與熱情。”他的這些話似乎是對的,因為我在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和《我的教學勇氣》中聽到了太多的教師內心真切的焦躁、憂慮、無助與迷惘的吶喊,他們的困惑與恐懼被活生生的展現在我的面前,使我感到了焦慮,“以後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樣的話一直在我的耳邊迴響,使我不得不開始思考,當我走上講臺,併成為一名教師的時候,我又該如何面對內心的這種恐懼與迷惘?

在本書中,帕克帕爾默像一位朋友一樣,真誠地向我們傾訴著他自己對於教師與教學的思考。“認識你自己”,這句鏤刻在雅典特爾斐神廟的名言,曾被先哲蘇格拉底奉為聖言,在該書中,又重被帕克帕爾默給提了出來,針對教學中的困惑,他提出要關注教師的內心生活。我認真地讀完他關於教師內心的講述,書中的字句讓我隱隱約約看到了海德格爾、拉康、馬丁布伯的影子——海德格爾關於存在的本真狀態的論述、拉康的“他者”的概念以及馬丁布伯的現代“對話”概念。書中深刻的思考、濃厚的哲學意味與詩意的文字,一剎那竟使我恍惚起來,“或許作者應該和文學有著某種關係”,我為自己的這一想法感到驚奇。於是翻開書上最後的作者簡介,在第一行,寫著“帕克J帕爾默是一位作家、教師、活動家”這樣的字句,不禁讓我興奮。

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的開篇,作者引用了里爾克的詩歌:

啊,別分離,

親密無間,

與繁星相聚在天際。

何為心,

若非與繁星聚一起?

與眾鳥齊飛,

乘風,駕雲,

齊歸。

這裡,里爾克所說的“齊歸”意在返回精神家園,是內在的,自由的空間。藉助這首詩,作者進一步指出“分離”是我們習慣的生存狀態。通過里爾克的詩歌,作者引導我們破除外界與自身的干擾,通過內心世界的轉變返回精神家園,達到精神上的一種自由,並將自己置身於相容“我”之小天地和所有“非我”之廣袤宇宙的地方,把自己整合為偉大生命網路的一部分,從而超越恐懼,走向整體。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之上。這樣的詩句,引發了海德格爾無限的感慨,它描述了生命的一種理想狀態,然而在現代社會,在工具理性極度膨脹的狀態下,人被遮蔽於日常生活狀態之中,作為個體的人消融於眾人之中,“沉淪”於“眾人”無意義的閒談、好奇與兩可之間,喪失了自己的本真狀態。海德格爾通過反思,提出人必須破除外界對自身的遮蔽,迴歸自由之境,向死而生,重獲生命的真諦,從而達到詩意的棲居。

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作者似乎也借鑑了海德格爾的哲學,只不過是將其運用到了教育學中去。在人們一次次反思,一次次論證教學技巧與教學策略的時候,作者提出“教學不可侷限於技術層面”,“我們必須尋求一種尊重教師和學科多樣性的教學理念,而這一點是方法論上簡單處理根本做不到的。”解決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問題是比技巧更基本的東西,教師的成長源於心與心的交流,通過討論我們作為教師的真我和身份到底是什麼樣的問題,從而返回自身,發現真我,從而立足於真實的自我,認真地傾聽來自內心深處的聲音,喚回自我心靈。

然而,這又是一件十分危險的、讓人恐懼的任務。為了減少可能受到的傷害,長期以來教師已經形成了一種自我保護的觀念,他們把自己保護在社會習俗之後,帶上厚厚的面具,在內部真實和外部表現之間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和同事、學生以及觀念隔絕起來,逃避所能遇到的一些衝突,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形成了實踐與自我的分離,話語陳述與心靈的分離,教師的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感被削弱,失去了教學的心靈,進而陷入到了一種更為危險的生活中去。

作者指出教學的恐懼使得教師過著教育和分離的生活,“恐懼是一種使我們和同事、學生、學科以及我們自己相分離的東西。恐懼關閉了一切‘求真試驗’,也禁錮了我們教學的能力。”令教師更為恐懼的是,他們在“他者”的注視下重塑著自我,不斷地失去自身認同,造成了教師內在的缺失——缺失情感,缺失自由,缺失理想,缺失自我,只能是在精神的荒漠中游蕩。在我們的社會普遍關注外在的教學技術與技巧的時候,作者提出真正要關心的不是這些,而是教師的心靈。“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教師應該“認識自我”,“在每個教育階段,教師的自我是關鍵。”教師應洞察自己內心所發生的事,去探求少人踏足的小徑——一條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過一種不再分離的生活。

因此,帕克帕爾默提出每位教師都應該重拾教學勇氣,不必把自己置身於恐懼之中,而是敢於正視生命中的那些恐懼,去發現自己內心的世界景觀,便會發現自我表達與行動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