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放假>

關於重陽節賞菊的來歷

文思屋 人氣:8.03K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收集了關於重陽節賞菊的來歷,歡迎閱讀!

關於重陽節賞菊的來歷

重陽節賞菊的由來

陶淵明一生酷愛菊花,以菊為伴號稱菊友,被人們奉為“九月花神”。他種菊既食用又觀賞。每逢中秋日,當菊花盛開的時候,附近的鄉親、遠處的朋友,常到他家做客賞菊。

此時,他就攤煎餅、燒菊茶款待親朋,大家走時採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東方朋”。來賞菊的人們川流不息,常使他不能按時去田園耕作。

有一天,他灌園澆菊時,自言自語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日來。”菊花有情,不負陶公心,到九月九日那天,菊花果真爭妍鬥奇地一齊盛開了。

客人們也都在那天來了,望著五彩繽紛、芳香四溢的`滿園菊花,吟詩作賦,令人心醉。此後,親朋好友相約,年年重陽一日來賞菊。於是,重陽賞菊的習慣便由此形成,流傳至今。

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梅蘭竹菊為君子,而重陽節賞菊也代表拜訪君子,古代有送菊花給長輩,表示對一個人的尊敬。畢竟菊代表一種氣節。

重陽節在農曆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在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當然還有一點,9月9,賞花好時節。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係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俗的組成部分。

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輕(軒輊,車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軒,比喻高低優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幹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臺,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於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

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至今,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並將菊縛紮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附:重陽節關於賞菊的詩句

重陽日有作

【唐】杜荀鶴

一為重陽上古臺,亂時誰見菊花開。偷撏白髮真堪笑, 牢鎖黃金實可哀。是個少年皆老去,爭知荒冢不榮來。

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陽日贈酒

【唐】李嘉佑

欲強登高無力去,籬邊黃菊為誰開。 共知不是潯陽郡,那得王弘送酒來。

重陽感懷

【唐】劉兼

重陽不忍上高樓,寒菊年年照暮秋。萬疊故山雲總隔, 兩行鄉淚血和流。黃茅莽莽連邊郡,紅葉紛紛落釣舟。 歸計未成年漸老,茱萸羞戴雪霜頭。 載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極寬。蜀國江山存不得, 劉家豚犬取何難。張儀舊壁蒼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獨對斜陽更惆悵,錦江東注似波瀾。

重陽日寄上饒李明府

【唐】劉商

重陽秋雁未銜蘆,始覺他鄉節候殊。旅館但知聞蟋蟀, 郵童不解獻茱萸。陶潛何處登高醉,倦客停橈一事無。 來歲公田多種黍,莫教黃菊笑楊朱。

浙上重陽

【唐】司空圖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離恨初逢節,貧居只喜晴。 好文時可見,學稼老無成。莫嘆關山阻,何當不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