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放假>

黑板報清明節內容

文思屋 人氣:2.94W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華民族的祭祀節日,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黑板報清明節內容

講清明的傳說

清明由單純的節氣演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春秋戰國時代,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想要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卻不願意,揹著母親躲在綿山。最後只好火燒綿山,希望介子推自己走出來,但火燒三天三夜至熄也不見其出來。重耳上山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重耳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重耳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重耳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給孩子上一堂生命之課

提到清明節,還有一個不得不提及的話題,那便是“生”與“死”。

適時地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讓孩子理解什麼是祖先,什麼是“永遠離開了”,很有必要。

第一階段:0-2歲嬰幼兒沒有確切的死亡概念,認為死亡只有“在這裡和不在這裡”、“有和沒有”的區別,對於“死亡”,孩子有分離或者剝奪的情緒感受。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壞了,沒法恢復了,就是死亡了。

第二階段:2-7歲幼兒認為死亡是真實的,生者和死者會分離,死者是不會動的。孩子有時會對死亡會產生神奇的想法,比如去世的爺爺會變成天使。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這時父母首要做的就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並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階段:7-11歲上了國小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性,開始和成年人一樣會產生悲傷的情緒。這時候他們會認為死亡時不可逆的,死亡有內外在的原因。他們對死亡的恐懼增加,認為死者仍然有生理機能,但死亡是最終的結局。這時候家長應該正面孩子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角度,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

第四階段:11歲以上青少年把死亡看做是整個生命過程的一部分,且具有個人的意義,他們認為死亡是最終的事情,死者已經沒有生理機能,他們會對死亡感到焦慮。家長自己一定不要表現出死亡的恐懼,否則孩子也會矇矇矓矓地怕死。應讓孩子知道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死了就不動了、不吃了、不工作了。

我們應該讓孩子認識到,死是自然的生命現象,是人生的常態。不能深刻認識死亡的本質,就不會真正懂得生命的寶貴與價值,從而更加珍惜自己、他人乃至自然萬物之生命。認識到這些,我們的孩子就不會輕易地自殘、殘害他人的生命,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