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放假>

端午節手抄報字少好看

文思屋 人氣:1.26W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下文是放假網整理收集的端午節手抄報字少好看,供大家參考。

端午節手抄報字少好看

(端午節手抄報字少好看一)

 

(端午節手抄報字少好看二)

 

(端午節手抄報字少好看三)

 

(端午節手抄報字少好看四)

 

(端午節手抄報字少好看五)

解讀端午傳說

一、古代學者諸說

端午節早已走進學者書齋,古人對端午節論述影響較大的學說有三:

漢服愛好者在端午節舉行浴蘭儀式

漢服愛好者舉行浴蘭節儀式,用他們獨特的方式慶祝傳統節日端午節。

1.源於浴蘭節說

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大戴禮記》為漢文帝時禮學名家戴德選編的,是研究上古社會的珍貴資料。如果此說成立,端午節在先秦時代已出現,迄今歷時二千餘年,可謂淵遠流長。

2.“惡日”說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3.追念歷史人物說

歷史文獻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愛和恨的記錄留給後人的紀念品。而重論理、愛憎分明的漢魏文人痛恨忘恩負義又稱雄一時的霸主越王勾踐、晉文公,把悲憫之心投向直言敢諫的伍子胥,功不求報的介子推,東漢蒼悟太守陳臨,於是在漢末,把節日與歷史人物聯絡在一起,在今吳(浙江地區)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習俗(《曹娥碑》),而晉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說(《琴操》),漢代在岑南蒼悟(今廣西),百姓五月五日在東城門上,令幼童潔服起舞,追念以誠信、孝道治郡的太守陳臨(《後漢書》)。

屈原與伍子胥。提到端午節,我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除了粽子外,只怕就是一些值得懷念的歷史人物了。可端午節是否真的源於人們對他們的紀念呢?

當我們對漢魏這段文獻資料進行搜尋、掃描時,忽然在我的腦海裡一瞬間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疑問,楚人創立的大漢王朝,風雨400年,充滿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鄉土本色的楚文化,衣被漢文化數百年,而譽滿天下的楚文化傳人屈原,在漢魏時代給端午節活動沒有留下隻言片語,因而許多學者認為端午節與屈原無關,絕非無稽之談。

當歷史長河流入東晉,經過戰亂洗禮的文人虞預在《會稽典錄》中,又記錄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紀念曹娥之俗。善良的庶民們又把同情之心獻給孝女曹娥,端午節又稱“女兒節”。

到了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樑人吳均《續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值得關注的是端午節划船比賽,紀念屈原的活動也已出現,但在東吳,是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又說競渡源於勾踐操練水軍。顯然,端午競渡之俗具有地域性。

紀念歷史人物說,無論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陳臨、屈原等說,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後世附會之辭,難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