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放假>

解析中國春節傳統習俗

文思屋 人氣:2.59W

我的家鄉在泰安,一個因泰山而文明城市,春節是中國最傳統、隆重的節日,也是歷時最久的。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爺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地讓人熱鬧了一個月。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解析中國春節傳統習俗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後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

臘月二十五“趕亂歲”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裡,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泰安市新泰市區域農村過年的風俗是要供奉祖先的,俗稱供養。首先要有一張八仙桌子,放在堂屋門正對門口,俗稱家堂桌子。在桌子上擺滿已故本家長輩的牌位,牌位分放在家堂桌子的東、西、北三個方位。留一面放酒壺、茶壺、香爐等,桌子中央要擺放供品,一般都是盤裝生菜。最有特點的一個菜是別雞,就是把雞翅膀從雞脖子穿過從嘴裡別出來後再往後折,好象雞嘴裡含著一對翅膀,大概是象徵吉慶和富餘吧。說它特別是因為每個家堂桌子上都有這道菜。牌位是用黃裱紙摺疊好,然後再寫上長輩的名字和妻子姓氏。一般都是豎寫,稱呼和格式都很有講究。一切準備就緒,燒紙、放鞭炮、請已故先人回家過年,過年期間我們要供奉祖先三天,而且三天香火不斷。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為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人們的歡迎,民間有好吃

不過餃子的`俗語。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如意、錢、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吃到錢的人,預示著來年會走財運。

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並且日漲船高,好在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鞭炮、玩具、圖書和學習用品。

大年七年級,家族之間、鄰居之間要串門拜年,一般都要到供養家去給家堂磕頭,很好識別誰家是否供養,因為供養的那家要在大門口橫放一根木棍。這一天磕頭無數,因為要去大半個村莊,幾十戶人家,這就是我們那兒的拜年。

到八年級下午,年過完了,是要送祖先走的。俗稱送家堂。一般是以家族為單位,把家堂桌子的牌位、紙錢彙集到一起燒,磕頭、放鞭炮恭送祖先,這種風俗祖祖輩輩延續,只有在批林批孔期間斷過。我想它還會延續下去的。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中國本來就是多民族的一個大家庭,每個地域、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一些獨特的風俗,只能等大家長大了有機會了親自去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