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放假>

北京小年吃什麼

文思屋 人氣:1.03W

北京小年吃什麼大家清楚嗎?不清楚的同學就快到小編的碗裡來,讓小編告訴大家北京小年吃什麼。

北京小年吃什麼

  

  北京小年食物

麻糖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據說,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一年來人間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職日?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灶神的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火燒

許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飯都漸漸被被餃子統領了,但還有一個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燒吃,火燒與小年幾乎劃等號。

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豆腐

臘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買豆腐、炸豆腐的說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儲存到過年再吃。過年吃豆腐只是要為新的一年取個“鬥福”的好彩頭,期望福氣能成鬥成斗的來。做好或買來的鮮豆腐不好儲存,又不想都做成凍豆腐,所以就採取炸的方法儲存,也讓過年的餐桌上多一種吃食。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型別。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粘糕

在山東魯西地區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戶戶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北京的小年是怎麼過的

臘月二十三日是過年的開端,因這天要恭送有一家之主之稱的——“灶王爺”上天向玉帝做述職報告,在七天之內家裡沒有主宰,直到除夕才把灶王爺請回來主持家務工作,因此這天俗稱“小年兒”。

溥叔明先生在曲詞裡這樣寫道:

掃完房轉眼二十三,緊緊地接上,又到了爆竹一聲響,家家祭灶王。

說到那祭灶的供品敢情全是一樣,灶王爺是死心眼兒,專認關東糖。

還有那草節兒料豆兒,把一碗涼水也供上。這是給灶王爺的那匹馬預備的口糧。

到晚間廚房的大灶,要特別攏得旺,為的是灶王爺路上好亮堂堂。

過“小年兒”有個民俗順口溜叫“二十三糖瓜兒粘”的說法,這也是人們在迷信中自討風趣的不在乎祭灶吧。

在溥叔明先生的曲詞中這樣寫的:

再把那糖瓜兒抹在爐口以上,怕灶王上了天,他說短嘴兒道長。

一邊抹一邊祝告:“說灶王爺呀!您這好話要多講!”據我瞧真要是粘上了嘴,說好話也沒法兒張。

燒完香把灶王請在,那捆好的芝麻秸兒上,一點火就算是恭送上了天堂。

這時節鞭炮的聲音,噼噼啪啦一陣亂響,大家齊說道:“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且不管灶王爺上天,去算總賬,再說那買年貨,做年菜,一通兒足忙。

“二十三,糖瓜兒粘,灶君老爺要上天”,“二十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糖”。這是當時京城的風俗順口溜,即是重視祭灶,也是為了完成風俗應景兒而已,這就是中國人當時所謂的信仰,或許比當今破除迷信後的人們還不在乎到底靈驗不靈驗吧。

在灶臺上貼的灶王爺在那時人們的生活中就是這樣,請下來祭祀焚化後就算上了天,此種神聖似乎與佛道無緣,但是又是不能少去祭祀這一環節。好似西方洋教的平安夜,也有個鑽煙囪來到各家各戶的聖誕老人似的,也在監督著一家人在這一年裡的言行得失,什麼“善瓶”與“惡罐”相互承應。大家也是想不到,在中國臘月二十三的.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職彙報,也要把每家的事情述說一遍,那麼誰又不願意怹去說幾句好話呀?

人們的功利心是很強的,為了說好話還要用關東糖黏住灶王爺的嘴,這大概是人們糊弄神仙的最佳賄賂,對灶王爺真的有些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啦!有大廚房的人家要常年把灶王爺供奉在灶王龕裡,普通人家也會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請一張“灶王馬兒”。灶王爺是頭戴金冠,身穿紫袍,手捧牙笏的白鬍子老頭兒。

供品是糖瓜兒、涼水和草節兒、料豆。涼水和草料是為白馬準備的。糖瓜兒是為灶王爺準備,為的是粘住怹的嘴,讓怹上天之後“好話多說,賴話少講!”

貧民沒有不要置辦香爐、香案,就把白菜疙瘩的根子削平,中間插上鐵絲或是竹籤,用來做個臨時的“蠟扦”。用秫秸瓤和秫秸篾扎一個灶王爺騎的小白馬也很有趣,特別是為了哄小孩把關東糖準備好散發。

一般是晚上亥時四刻,也就是十點鐘左右,一家人在男性家長的帶領下三跪九叩,把糖瓜兒抹到爐灶門上,鞭炮齊鳴,恭送灶王爺上天。

“小年兒”就是大年禮儀的前期彩排,除了沒有多少拜年的人來就是還不能大吃大喝。

祭灶後就要到市場看看置辦年貨,最重要的就是準備春聯。“揭對兒來揭對兒,買橫批饒個‘福’字兒……”這就是當年賣春聯攤子的吆喝聲。

寫春聯的文雅名稱叫“書春”,書寫的人多是貧寒的教書先生以及為了賺些零花錢的半大學生。一般是他們在初八以後就安排好地點,最忙活的時節就是過完“小年兒”以後的幾天裡。大多在大買賣鋪戶的門前,在桌子上鋪上大紅紙,旁邊預備著裁紙刀,硯臺地下有個小暖爐,招牌上寫著“書春”、“換鵝”、“點染年華”、“翰墨結緣”、“借紙學書”等比較典雅的正楷大字。

寫對聯的地方多是在最繁華地段,北京的鼓樓、西四、東四、西單等處有很多這樣的攤子。因這一帶的居民文化程度相對較高,所以文字必須工整大氣,文辭也要有些清雅的書卷氣。一般常用“一榻清風書葉舞,半窗明月墨花香”以及“光前須種書中粟,祿後還耕心裡田”。在廟會或是城門附近的攤子則是平民們欣賞的吉祥文字,也有不少為了近郊農村居民們喜聞樂見的文字,一般常用“爆竹一聲除舊歲,春風送暖入屠蘇”以及“財源茂盛家興旺,富貴平安照福星”和“抬頭見喜”、“肥豬拱門”等春條。

TAGS:北京 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