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工作總結>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

文思屋 人氣:9.34K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他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你想知道總結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

一、引言

根據心理學研究證明:任何一種道德品質都包含著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幾種基本心理成分。國小兒童的道德品質,主要是在家庭、學校的道德教育和社會輿論與風尚的影響薰陶下,通過與周圍的人、事、物發生互動作用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

責任感是現代人的標誌,"培養國小生的責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較高層面的道德教育。因為:從社會發展和祖國建設上看,需要責任感教育;從學生當前的實際狀況來看,需要責任感教育;從我國教育目標來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是我國教育目標、愛國主義綱要,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實;從我校教育工作實際看,責任感教育與我校素質教育具體目標相一致,與創造教育相互補。

二、思路。

1、提高認識,培養責任感的目標意識。

道德認識指個人對社會行為規範及行動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個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觀點、觀念和相應的判斷能力,它既是人們道德情感、道德意識、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條件,也是道德行為的先導。要培養國小生的責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國小生責任感的意識,強化其對責任感的認識。

2、誘發情感,解決責任感的內化問題。

道德情感是作為品德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逐步形成發展起起來的。兒童有了正確的道德認識並不意味著會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諸行動,還存在著一個他們願不願意認同並付諸行動的問題。只有認識與積極的情感相結合,才會形成正確的行為態度,使道德認識得以內化。要培養學生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決其內化在問題,以誘發情感作為媒介,如認識和行為架設一座橋樑。

3、指導行為,形成責任感的關鍵問題。

道德行為習慣是逐漸養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與外在監督而能自動實現的行為方式,它的養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俗話說:"習與性成"、"美德大多存在於良好的習慣之中"。許多教育家也強調,教育就是要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培養國小生責任感的關鍵,還是要在提高認識、誘發情感的基礎上指導行為,使學生將責任感內化為自己的要求之後,再外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

4、以上三者是迴圈往復的一個整體。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在兒童品德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豐富、智力的發展和道德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我們在培養國小生責任感特別是高段教育的過程中,要重視從這樣的整體性角度去考慮。(如前圖)

三、做法。

遵循知情意行統一性原則,按認識,情感,行為的教育實踐模式,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把教育學生"凡事考慮後果"作為實驗的突破口,側重研究"以教育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方法,力求把責任感教育真正落腳到"導行"之上。本學期是實驗的第一階段,側重從"提高對責任感的認識和激發情感共鳴"抓起。

1、血的事實,讓孩子們猛醒。

當今的國小生生在新社會,長在改革中,朝氣逢勃,開拓進取,他們經歷的是一帆風順,幸福的生活不易讓他們產生深層次的思考。實驗之初,通過摸底,我們深感學生對責任感問題缺乏熱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於是,我利用少先隊活動時間精心設計了這樣一次討論。首先,我向同學們推薦了《是誰把他引向不歸路?》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講述了潘金海從小仗勢欺人,胡作非為,雖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駕,最後被判死刑,臨刑前咬掉生母耳朵。這個血的教訓。那麼,究竟是誰把他引向不歸路呢?激烈的討論開始了,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指責父母對他的嬌寵,指責公安機關的徇私舞弊。最後,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認識到了他自己從小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才是造成今天慘痛結局的根本,可見,一個人的責任感是與其生命緊密相連的。這血的教訓,使孩子們猛醒,深思,並進而認識到對日常學習的重視和平時對集體、對親人的關心

是國小生最起碼的一種責任。通過討論,學生積累了道德經驗,促進了道德認識的內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達到了德育活動的認識功能。

2、書海漫步,進行責任感的薰陶。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啟迪學生"責任感"的良師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們的精神氣節令人讚歎不已,歸結起來,都源於高度的責任,在書海中漫步,不失為提高學生對責任感的認識、激發責任感在內心升騰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開展了紅領巾"讀書月"活動。活動中,大家瞭解了富蘭克林等無數科學家為人類崇高的事業而執著追求的精神。為現代學子魏高原為祖國之崛起而刻苦攻讀所感動;受外國人士士白求恩堅守陣地、救死扶傷的精神所陶冶,被無數關於責任感的名人名言所鼓舞……"紅巖精神"是重慶地方特有的教育資源之一。針對摸底調查中學生對"紅巖"知之之甚少的現狀,我們在"讀書月"活動中開展了紅巖系列教育"五個一"活動:讀一本紅巖的書,記一篇讀書筆記,作一次參觀尋訪,講一個紅巖故事,寫一篇紅巖日記。在讀書活動小組內,中心組成員創立了以獎優為序、輪流閱讀、互相交流的激勵機制;尋訪活動中同學們駐足聆聽,對小蘿蔔頭等紅巖先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故事會上大家慷慨激昂,聲情並茂;紅巖日記中,孩子們的真情流露,足以反映出他們的思考已進入了深的層次……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人心和意識的,兒童年齡小,他們的生活經驗越有限,那麼生活中鮮明形象對於他們思想上的影響就越強烈。書海漫步,促進和提高學生對責任感的理解和掌握,達成了德育活動對道德情感的陶冶功能。

3、社會調查,明確責任感之重要。

責任感在現實生活中到底有什麼重要意義呢?學生在前面的活動中有一定的感悟,但如何讓他們迫切地感受責任感的重要,不容半點忽視,從而產生強烈的內驅力,在大小鉅細的事情中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呢?同學們通過討論,決定開展"社會調查"大行動。孩子們走向街頭巷尾,來到企事業、機關單位,調查了各行各業中有關責任感的典型事例。其中,公安人員冒著生命危險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張傑欣同學的母親作為水文勘測人員的精益求精,個體戶張司機幾十年如一日安全駕駛等事例令同學們嘖嘖稱道,而設計人員錯寫了三千瓦為三瓦的事例、電力安裝工人粗心少寫了一個"不能合閘"的警示牌而造成四十萬元的損失等慘痛教訓都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災無情人有情,抗洪精神駐我心!九八抗洪精神是戰士們崇高責任感的濃縮,戰士們奏響了高度責任感的最強音。通過抗洪故事的講述,畫面、詩文的賞析,同學們被深深地感動了。責任感對於各行各業顯得多麼的重要啊!這是大家的心聲,也是同學們從小抓起,培養高度責任感的強大動力。這次活動是促使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的動力,是促使學生從知到行轉化的動力。

4、生活聚焦,深感責任感並非高不可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偉人的可貴,令人敬佩,身邊的榜樣,最讓人鼓舞。我認為,重視對學生身邊榜樣力量的挖掘既是很好的行為的導向,又能消除學生認為責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偏見。於是,我重視把各種日常教育及常規活動作為契機,活動前重視指導,闡明如何盡到自己責任的目標;活動中重視點評,利用及時激勵方式強化學生良好的具有責任感的行為;活動後重視總結,倡導具有責任感的良好風氣。半年來,班風班貌得以很大改觀。"捐資捐物獻愛心"活動中、教師節主題隊會上、創衛活動月中、"快樂星期天"活動、象徵性長跑、運動會中的"翻身仗"及每週的爭章創優評比上,都留下了同學具有高度責任感的烙印。特別是王小艾及家人對社會和他人盡責、鄭橋同學文明守紀、童欣的無私奉獻、謝涅淄對家長的體貼、趙金同學刻苦訓練多次為校為班添光彩等典型事例令同學們有口皆碑,成了大家擁戴和學習的榜樣。

為了進一步地鞏固學生正確的道德認識、積極的道德情緒和良好的道德行為,臨近期末,我們又對全期活動進行了回顧和總結,並通過"責任感在我們的心中升騰"的主題隊會進行了昇華。回顧過去,看到現在,展望未來,同學們喜出望外,信心倍增。隊會上,大家齊聲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只要我們胸懷理想,腳踏實地,我們一樣能成為有責任感的人!"我是巴蜀人,我自豪,我是巴蜀人,我能行!"多麼動人的話語,多麼激動人心的場面。這些活動不僅對道德行為起著強化訓練作用,使之鞏固,而形成習慣,而且還會使"外顯"於行為中的道德規範得到強化,並進一步內化為道德認識,然後又外化為道德行為,直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2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

一、將學生的現實生活引進課程資源。

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學中,我盡力做到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

如教學《家長關愛我成長》一課時:課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學生嬰兒時、幼兒園時、國小時的三張照片做成課件,再佈置學生準備一些小時候使用過的物品以及與之相關的故事。上課時,我用課件展示三張照片,請照片中的學生談談成長中的感受,讓鮮活的生活現實與教科書結合成一體,引出了教學主題。

再讓學生在小組中分別介紹一件自己小時候使用過的物品,並講一講有關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學生帶了大大小小十多雙手套,都是他媽媽一針一線親手勾出來的。這位疼愛孩子的母親打動了很多人的心。從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中學生體會到父母在養育子女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從而讓他們在心中油然升起對家長的愛。

由於我的教學設計讓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因此,在課堂上的迴歸生活使學生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引發了學生的體驗。

二、教學方式生活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可以在各種活動中實現。

1、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與文字對話。

課本劇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導學生與文字進行對話,讓學生融入文字之中,讓文字中的情境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喚起他們已有的經驗和體驗,並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參與辨析。

如教學《寸今難買寸光陰》,在“快!快!不能快點嗎?”這一環節,我讓學生根據教材中提供的幾個事例,結合平時的實際進行演出。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學生真實生活的寫照,表演起來入情入境,對學生的觸動較大。這樣的角色扮演,不僅使學生在與文字對話中獲得體驗,而且還為師生、生生對話搭建了舞臺。表演之後,學生對“時間是寶貴的,要珍惜時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感悟。

2、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進行價值引導。

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讓學生閱讀文字,加上學生已有的經驗,再現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片斷,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總是蘊涵著十分豐富的行為思想方面的資訊,可供他們觀察、體驗、探究,從而得出自身的價值判斷。

如教學《我要向你學習》,在“什麼是真正的取長補短”環節,可讓學生憑藉文字範例和各自的生活經驗,進行小組討論,設計一些場景,再在組內分工合作進行角色扮演,然後全班展示。在展示過程中,教師隨機進行價值引導,諸如:誰有過這樣的體驗?這是真正的取長補短嗎?說說理由。學生通過觀察、傾聽、評價,感悟到真正的取長補短應該是大家一起進步,一起提高的過程。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學生品德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生活,讓品德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學時空。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3

本人承擔了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德育成績

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通過本期教育,學生整體有所提高。

二、實施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

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三、對學生的評價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

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於素質報告冊上,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總之,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4

我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教學措施:

本學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直觀教具和掛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堂上讓學生聯絡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促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實踐,在自然生活中觀察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目標達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學習了利用規則調整關係。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3、初步瞭解了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了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

4、瞭解了一些社會規則,初步懂得了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珍愛生命,有良好的生命意識,熱愛生活,樂觀向上、有責任心、自尊心、自信心的品質。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7、瞭解了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知道邪教的危害。

8、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熱愛大自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9、學會了看交通圖;學會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發現交通中的問題並有不同解決問題方法。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5

本人承擔了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年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教學中論題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年的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6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品德、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湧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本學期三年級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一、做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在教學過程中,我作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為兒童的學習提供指導,為他們的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引導兒童投入活動,支援他們的各種活動,同時也在進行著與兒童的合作——與兒童一起共同建構課程。例如教學《天天在活動》這一主題活動時,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場所讓他們辦一個“天天在進步”的展覽,請學生挑選一份自己滿意、能夠說明自己在進步的作業,製作一期壁報,展示大家的進步。(內容可以是:語文、數學或者其他學科的作業,手工作業,圖畫作品等)活動中學生充分地認識和感受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增進對於學習的自信。

二、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課標》)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索。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有的提議要成立“小小發明家”協會,有的提出“讓我們每天都有一個“新發現”的要求……雖然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資訊交流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設計開放式實踐活動

《課標》中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優化思品課堂教學,就是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社會因素,由課堂延伸到課外,依託教材,緊密聯絡社會實際,將校園、家庭、社會等一切有利於學生明理、導行的場景都當作課堂,“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切實提高思品教育的實效。

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於自己探索,好遊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於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7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緊張的一學期已結束,本學期我承擔了三、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任務,現在對這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基本情況:

三、五年級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勤學,上進心強,學習目的明確,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仍有少數學生學習、紀律都較鬆散,學習能力較弱。

二、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學初,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道德意識,提高認識能力。深入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讓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抓好常規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新教材理論知識,課堂上設計新穎、愉快的教學方法,增強趣味性,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發揮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了學生樂學的興趣。平時我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調查小結工作,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生,根據其實際情況擬訂學習目標,以目標來激勵學生進步。

3.認真做好教學工作,注意做好課前準備,刻苦鑽研教材,認真學習大綱和教科書,準備好每節課必要的課件,做到先備課,後上課的習慣。堅持理論和實際結合進行教學,使學生容易汲取,從而使教學任務能夠按計劃完成。同時,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採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一學期下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4.關注學生參與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就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把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話歸納出來,然後在合作、協調、討論及在教師的引導下,作出正確的判斷。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序,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也要佈置學生按每節課的要求,做好課前準備,然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就能熱熱鬧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5.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關鍵是激發學生做一個積極勞動者,勤動手、動腦、動口。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所表現的質疑精神,從無疑到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時常探究。要讓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推動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過程成為主流。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定問題,合理安排,解疑、質疑。讓學生的參與及參與過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6.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7.教學中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8.教學中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9.大膽試行開放式教學,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

10.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1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有一定的強化規範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

在教學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如還有小部分學生的學習仍不夠自覺,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這些都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克服,使教育、教學質量更上一個新的臺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在教育教學中,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擔負的不僅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8

時光流逝,轉眼間一個學期又結束了。本學期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圓滿地完成六年級《思想品德》科的教育教學任務,現將工作作如下小結。

一、以身作則,緊抓紀律

本學期我擔任六年級《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能圍繞教學目標,樹立培養學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思想教育觀,努力探討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耐心地整頓所上的每個班級的紀律,以致保質、保量、保時地完成每一節的教學任務,回顧具體的教學過程,總感到學生的紀律整頓是最頭疼的事情,而紀律又是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因此,必須緊抓不放。“正人先正己”。一個學期來,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應當做到。如:要求學生做好兩分鐘預備鈴,要求學生預習新課的內容,準備與該課有關的材料。自己必須提前熟悉地備課,收集,處理好有關的資訊資料;要求學生製作的物體,自己必須事先精製好樣品;要求學生保質、保量及時完成作業,自己必須按時檢查兌現,給予適當地評價;要求學生字寫工整,自己板書不潦草、不馬虎。這樣教師的嚴於律己、言行一致,以身作則起了楷模表率的作用,班級的紀律良好,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資源整合,精心備課

《思想品德》科重在培養學生品學兼優,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實踐社會,它綜合了國小生的道德水準與社會知識技能。因此,教師要善於捕捉,收集處理有關教育教學的資訊材料,潛心探討學生的學習方法,認真備課,寫好教案。運用語文科教師的範讀,指導學生深情地朗讀,讀出形、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內化規範自己的言行。運用教學科的計算方法,算一算黃河比長江短多少千米?地形海拔高度比,人口和資源的分佈情況。指導學生畫圖、拼圖與小製作,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運用歷史學科,主要介紹古今中外名人的主要成就以及對世界文明的影響。這樣各門學科知識、方法的滲透,優化了本學科的教學結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思維空間,使學生深刻領會掌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關心學生,促進發展

一個學期來,本人善於做好培優較差的思想工作。對於優秀的學生要求加強課外閱讀,在課內進行演講展示;對於後進生,表現不好的不厭其煩地進行說服教育;對於學習困難的,如朗讀問答方面,就利用全體讀、分組讀、分行讀、個別讀,發揮傳幫帶的作用,讓學生迎頭趕上;對於拼圖、製作有困難的學生需及時熱心指導幫助;並適時地表揚他們的“閃光點”。下課常問一些學生的學習、生活、玩樂的情況,貼近關心他們,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有利於促進學生各方面的和諧發展。

總之,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已順利完成,學生在本學科的學習中收穫了很多,當然,對孩子思想意識的影響和教育是個長期的工作,不是一冊書就可以完全解決的,但我在教學中對學生潛期興趣和發掘,卻可以使孩子對本學科保持著一種喜歡的興趣,相信這興趣可以讓孩子慢慢懂得,品社學科真的影響了自己的認識。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9

一轉眼,本學期的工作又將結束,通過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孩子們學會了誠信、幫助,樹立了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感受到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對我們居住的地球有了初步的、整體的認識,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

本學期的《品德與社會》共有五個單元:“誠信是金”、“伸出我們的手”、“我的綠色日記”、“交通連著千萬家”和“祖國真大”。每個單元下設有若干活動主題。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嚴格按照品社教學策略,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品德與生活課本中,每一個主題單元的內容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小故事或圖片組成,這些故事或圖片為我們進行品生課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借鑑或依據,但並不是說我們上課就要圍繞著這些內容來上,就一定要上課本中出示的內容,把教材內容當作不可改變的“金科玉律”。在課本提供內容的基礎上,我們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本地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實際,對教科書中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或補充。

2、“活動性”是本課程的基本特徵之一。課程的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來實現的。通過各種活動創設,在活動中力求讓學生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在各種教學活動創設與體驗中實現課程目標。教學活動的創設有很多,如欣賞活動、想像活動、遊戲活動、表演活動、動手操作活動等,通過活動創設,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認知,在活動中感悟。既動手動腦動口,又寓教於樂,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0

這學期我完成了國小一、二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教育教學任務,為了以後更好地工作,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思品教學主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湧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本學期一、二年級的思品教學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突破口:

1、廣闊的教學陣地。

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領學生在校園內甚至到學校附近的小公園、街道進行教學活動,及時進行“打掃落葉”、“你丟我撿”的活動。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課標》)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索。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有的提議要成立“小小發明家”協會,有的提出“讓我們每天都有一個“新發現”的要求。雖然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資訊交流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內容。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這時更應該給他們創設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真實、親切,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5、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於自己探索,好遊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於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應有一定的強化規範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核。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資訊,促進兒童發展。“因此,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對每一位學生都應傾注愛心,既要容納學生對的,又要包容學生錯的,這樣可誘發學生的積極性。根據思品課的學習評價,即“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具體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結果。”在考核時,要把《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考核與思想品德學習考核結合起來。把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考核與行為能力的考核相結合;重在平時性考核,形式可採用教師評、自評、小組互評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相結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整體素質為目的。

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總之,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一學期來,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還有不少地方做得不夠,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完善自己,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1

六年級思想品德“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 (人教版)這一框題,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課前,將相關的內容設計成課件運用多媒體教學,思想品德教學反思。上課時,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通過圖文等材料進行分析講解。節省了大量的講授時間和板書的時間,保持了學生思維的連貫性,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新舊知識的聯絡與鞏固。課中,又將在在課前按會考題型設計有關的課堂練習題,在各個教學環節中不斷出現,讓不同層次型別的學生都能參與回答,並及時進行教學效果反潰使學生在一節課裡的時間裡真正學到更多的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率。

上完課之後,我感覺:雖然多媒體教學有著其它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但它畢竟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有其自身的不足,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學方法和手段。而其它的教學段也有其自身的優點。因此,多媒體代替不了教師的教學,更代替不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當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其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讓它們相得益彰,使思想品德課教學達到最優化。

教學反思二: 注重聯絡,匯入新課

通過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匯入新課。這也是較常用的有效方式。我們在教學時,可以按先後知識點的聯絡,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絡,在複習舊知識的基礎上,自然、巧妙地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溫故而知新”的求知慾。如在講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兩代人的對話》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匯入:同學們,前一框的學習,使我們認識到,由於與父母的年齡差異以及多重代際差異,而導致我們與父母之間產生了代溝,從而引發家庭矛盾的不斷出現。解決這些矛盾需要我們與父母的溝通。怎樣才能架起溝通的橋樑呢?這就需要正確認識家庭矛盾;如果誇大與父母的矛盾,會在處理家庭關係時有牴觸情緒,妨礙溝通;看不到矛盾,會不在意解決與父母的矛盾,也不利於我們的進步,教學反思《思想品德教學反思》。這樣處理,使學生從上一堂課的內容中,激發進一步地探究新的知識興趣,也使新舊知識能夠最終達到系統化、網路化。

教學反思三: 活動教學有感

習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五課第二框《做友好往來的使者》時,小品表演,即:小濤和Jack的故事。小品簡單過程:場景一、Jack先用英文在新班級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從穿著、語言、動作表情,無不表現出美國人的自由、隨意、不拘小節的性格。場景二、Jack請小濤吃飯。Jack提出各付各的,小濤很難理解,表現的很不開心,期間點菜時小濤簡單介紹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場景三:Jack過生日,小濤送了他一盒美國的“好時”巧克力,Jack給了小濤一個大擁抱,並當場拆開禮物,分吃巧克力,小濤對Jack的擁抱很不習慣,也覺得Jack當場拆開禮物就吃,很沒有禮貌。學生看完小品後,多媒體呈現課本的問題(人物換成Jack):1、如果你是Jack,會怎麼辦? 2、我們能以“好”或“壞”來評價Jack的處理方式嗎? 3、有人說,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放意味著穿喇叭褲、戴蛤-蟆鏡。(多媒體呈現七八十年代的穿著打扮的圖片)在今天,你認為開放的胸懷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再請部分學生髮言。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能讓學生在由向教師要知識向自己、同學、社會要知識的轉化中,體驗成功,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慾望和創新意識。

可見,活動教學,是思想品德課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活動教學是指教學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研究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使之在動態中掌握知識,內化情感,樹立信念,指導行動,達到思想品德課知行統一的要求,是教師、學生在教學系統中,藉助教材的教、學互動的過程。它區別於傳統的過程的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思想品德課理念聯論實際的特色。活動教學可分為常規課堂活動教學和大課堂活動教學,在這裡筆者所說的活動教學,主要是說常規性活動教學。所謂常規性活動教學,是指在正常的學校教室內的活動教學,它可以通過課前的有關新聞釋出,課堂教學中的討論、辯論,社會調查材料公佈、小品表演等形式為課堂教學服務,從而達到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2

20xx年9月至20xx年7月,本人承擔了三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年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國小思想品德教學總結。按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教學中論題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其它教案《國小思想品德教學總結》。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3

本學期我上二(5)班的品德與生活,另外打雜附加有外出教師時代其上課。我認真完成學校領導安排的任務,負責任地完成外出教師留給的教學任務。

一、加強學習,努力提高。

本學期我在思想上嚴於律己,時時以一個好教師的標準來約束自己,鞭策自己,力爭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進步,得到提高。積極參加政治學習,深刻剖析自己工作的不足,找出自己與其他教師的差距,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論修養。同時,服從學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領導和老師們做好校內外的各項工作。

"學海無涯,教無止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維持教學的青春和活力。一年來,除了積極參加政治理論學習外,我還積極進行業務學習,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業務素養,使自己能夠更好的勝任教師工作。通過學習,讓自己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充實了自己,也發現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很多不足,為自己教學實踐和教學能力的提高做好了準備。

二、認真備課,上好課。

教育教學是我們教師工作的首要任務,開學初,我認真通讀教材。認真制定好集體備課計劃。課前,我認真鑽研教材,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並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請教,力求吃透教材。課堂上,我努力將所學的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與教育實踐中,積極運用遠端教育資源,運用課件以及多種教育方法,精講精練,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力求用活教材,實踐新理念,增加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力求讓我的教學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的體現素質教學的要求,提高教學質量,每上一堂課,我都做好充分的準備,絕不打無準備之戰。課後注意對學困生的輔導,每講完一節課,及時反思,找出自己教學中的不足。作業能做到及時批改認真糾錯及時查缺補漏。同時對待不同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幫扶方法。特別是對待後進生,我總是給予特殊的照顧,課堂上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大力表揚,課後多找他們談心。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心,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心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措施

1、充分體現教學的生活性,遵循兒童生活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絡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和遊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體現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力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理念。

2、遵循教材開發性的特點,重視本課程面向兒童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在教學中積極探索教材擴充套件到家庭、社群及其他生活空間的方法,使其教學寓於生活。

3、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對兒童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兒童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價值觀打下基礎。

4、積極鼓勵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遊戲和其它實踐活動,使兒童通過活動、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5、珍視兒童的生活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與學生和平相處,以誠相待,使學生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

人無完人,在教學工作中我還有許多不足,對學生的瞭解不夠,耐心不足,管理經驗欠缺。這些還得在以後的日子裡加強學習。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4

包爾海鄉中心學校20xx-20xx年第二學期品德與生活教學總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後換取成功的那種快樂。教學中,我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以及實際學情,紮紮實實抓教學,認認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斷反思、總結才能有助於今後的教學工作的提高,為此,我對本學期的生活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如下:

一、加強理論學習,為課前備課與課堂教學指明方向。抓好教學,理論學習是關鍵,我認真學習《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學習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教學理念,我深知備課不但要備學生,更要備教材、備教法,並能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經驗出發,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不同型別的課,認真預設教學,為上好每一堂課做好充分的準備,更懂得了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本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我十分注重對教材情境創設的創造性改編,對課堂教學練習的重組和創新,使得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生命意義,力爭課堂40分鐘的教學質量。

二、讀透教材,嚴抓教學,力爭課堂的有序、有趣、有效。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過程。

三、以鼓勵性評價為主,講究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應求“全”,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生活動和實踐過程等,進行全面而有針對性和合理性的評價。其次是評價渠道多樣化,採用教師評、學生小組互評、自評、家長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並且評價講究及時、適度,這樣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得到老師的鼓勵和學習引導,充分地發揮評價的功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受到老師及時的表揚、激勵,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通過品德與生活課與班級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生大部分保持良好的品德與生活學習興趣,並養成了良好的品德與生活習慣。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第一)、加強專業教學水平。(第二)、繼續加強品德與生活學科教學研究,努力提高教研水平。在課因此,今後我還要繼續學如《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之類的指導性文章,進一步理論聯絡教材及教學工作實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5

本人承擔了國小四--------六年級的頻道與社會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年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論題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總之,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