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觀後感>

關於《阿凡達》的觀後感

文思屋 人氣:2.43W

【篇一:阿凡達觀後感

關於《阿凡達》的觀後感

這是一個長著茂盛的花草樹木、有許多珍禽異獸的地方。這裡的樹有一幢樓高,最美的樹到了黑夜就會閃閃發光,這棵樹叫“聖樹”,這裡還有聖樹種子、螺旋含羞草、孔雀鹿、毒狼……這裡的動物、植物和納威人都和睦相處……這就是電影《阿凡達》中美麗如天堂般的潘多拉星球。

這部電影講了人類毀滅潘多拉星球的情景,但有些人類很善良,他們幫助納威人把人類趕回地球。最後納威人勝利了,一些善良的人留了下來。

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其中高科技的儀器讓我開啟眼界,美麗的自然世界讓我沉醉。這是一場正義和貪婪的較量。讓我們明白自然的重要。

我們一起保護環境吧!用我們整個心靈來守護美麗的大自然吧!

【篇二:阿凡達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真正的大導演指導的環保宣傳大片《阿凡達》,看完之後給我的感覺,除了震撼,還是震撼。

這個雖然僅僅發生在虛幻中的影故事真正吸引了我。當看到潘多拉星球的原住民們為了保衛自己的生態世界而與擁有高科技武器的地球人戰鬥的時候,我竟然也與他們同仇敵愾。當他們最終打敗了我的同類的時候,我竟然也真真正正地感覺到痛快。

因為我很明白,潘多拉星球的人最終能夠在大自然的幫助下戰勝了強大的地球人,但如果我們地球人自己也遭遇了同樣的事情,到那時我想我們面對的只有已經被大自然遺棄的自己了。我又想起了不久前在哥本哈根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在想,如果諸如此類事情仍舊持續下去的話,那麼所謂的20xx我們便已經看得見它的影子了。到那時,沒有國家之間的利益界限,我們也沒必要說什麼救救地球。

其實我們真正放棄的就是自己。救救自己吧……

【篇三:阿凡達觀後感】

嗨,大家好!我向大家推薦一部電影,叫《阿凡達》。

它的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天,地球發生了無可挽救的災難。於是,人類就搬去了潘多拉星球。在那裡,一位叫傑克的美國青年躺在一個機器裡,便來到了潘多拉星球另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於美娜公主相遇。人類知道了,就妄想把那個美麗的家園佔為己有,便於阿凡達開始了激烈的戰爭。而傑克,當然是站在正義的一面——與阿凡達一起對抗人類。這場真正,不論是人類還是阿凡達,全都傷亡慘重。就在阿凡達快要失敗的時候,潘多拉星球的動物、猛獸也對人類發起了進攻。於是,阿凡達與動物、猛獸們齊心協力,把人類打敗了。從此,潘多拉星球又恢復了平靜。

我想,《阿凡達》驚心動魄的劇情很值得一看。這是我推薦的理由之一。

此外,我也被《阿凡達》的那場戰爭所感動。美娜公主雖然失去了她的父母親,可她依然那麼堅強,依然那麼努力地保衛著他們的家園;阿凡達本來與動物們水火不容,可在最關鍵的時候,它們居然可以與阿凡達們一起對抗人類!它們沒有做縮頭烏龜!這更加反襯了人類那種貪婪、自私的心理。他們原本生活的多麼愉快,可一場戰爭,卻改變了他們的一切。

我推薦的電影,叫《阿凡達》,我希望同學們有空能去看一看這部電影。

【篇四:阿凡達觀後感】

去看了《阿凡達》,場面很震撼,內心卻有一絲小小的悲哀,為卡梅隆,為人類,也為自己。

不用多說,3D創造出的潘多拉星球的奇幻景象,美不勝收,無與倫比,任何一個看見這些美麗景象的人都會深深的喜愛上這個魔幻的星球。相信卡梅隆這十二年的心血沒有白花,所謂視覺的一場饕餮盛宴也不過如此了。

可是縱觀整個故事情節,再看卡梅隆自己這十多年的經歷,讓我不得不懷疑這阿凡達的故事不過是卡梅隆個人的一次虛擬人生罷了。

故事從一個因戰爭失去行走能力的海軍陸戰隊員傑克的一次陰差陽錯的外星任務開始,在人類殖民外星獲取資源的背景下,傑克替代了因意外死亡的博士哥哥,參與了一個由人類意志控制克隆外星人從而打入外星人內部的潛伏任務,從而去研究外星人和外星生物。這個任務隸屬於一個科學團隊,而與之平行的另一個團隊是駐紮在這個星球的以獲取攫取超導資源為目的的軍隊。

與任何臥底的無間道電影情節一樣,臥底者一定會迷失自我,一定會發現自己本我面目下的那個真我,而到了最後也一定會激發出那個心底最深處的.超我。傑克在臥底外星納為人的過程中,被這個熱愛生命,倡導生態平衡的異族所感動,在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納為武士的過程中,他從中得到自己生命的另一次昇華,重新認識了這個自然。他在視訊日記裡也對於自己任務的正義性產生了懷疑,對人類的這種移民模式產生了動搖。

正義與利益總是站在兩個不同的面上,抉擇其實就是或順從或背叛,傑克選擇了後者,他在超我爆發的瞬間,降服了魅影,成為了納為人的領袖——魅影武士,他以一個克隆人的身份獲得了與人類侵略者戰爭的統領權,這個戰爭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保衛家園。

這場戰爭在外星人就快全軍覆滅的時候,隱藏在這個星球上的統管萬物的愛瑪之神終於出現了,它召集了數以萬計的外星猛獸,在關鍵時刻拯救了納為人和這個星球,自私的人類以失敗者的身份被趕出了潘多拉星球,正義再一次戰勝了邪惡。雖然是個英雄抱得美人歸的美好結局,但以暴制暴終究成為了關於這部電影我心底的遺憾,看著無數勇猛的冷兵器外星武士在人類的炮火下如螻蟻般喪生,看著人類邪惡的指揮官那滅絕自然的指令下達的瞬間,我不禁再次對於人類生存的方式和途徑產生了懷疑。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什麼?文化與物質的雙重進步?其實說白了就是人類對於吃喝玩樂等享樂追求標準不斷提升,人類不斷向大自然獲取資源,美其名曰征服這個世界。在潘多拉星球,弱肉強食的法則差點就再次被證明,如果不是最後那詭異的神靈召喚,正義的弱民終將覆滅在地球人強大經濟利益追求之下。

故事說到這裡,也就解釋了開篇我的悲哀,在阿凡達故事的背景下,那些珍愛生命保衛家園的正義的外星人是怎麼樣都戰勝不了邪惡的暴政和資源掠奪者,到最後,也只有祈禱神靈保佑,才能奪取這岌岌可危的勝利。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中,正義總是那麼的弱小,如同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那些正確的、先進的世界觀總是無法戰勝那些扭曲的靈魂和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體系。

個人猜想:卡梅隆在十二年的偏門(成為了一名氣象學專家)探索裡,或許已經改變了自己當初的人生價值取向,在對自然的瞭解裡,增加了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知道了人性的片面與孱弱,遂拍了此片,用最高科技的三維手段製造了一個全新的美麗的自然體系,來向這個現實的大自然致敬,用人類的失敗來換取自己內心對於地球深刻的愛。

最後一個片段,傑克拋棄人類肉體,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納為人的時刻,就像鳳凰涅槃般,在新的意識形態和軀殼裡,卡梅隆在自己虛擬的外星人生裡得到了重生。

願我等皆獲重生,阿門!

【篇五:《阿凡達》觀後感】

阿凡達,一部很成功反映出人的貪慾的電影。

早在廣告裡,就知道了《阿凡達》這部電影,在廣告裡,這電影裡的環境很壯美,很奇幻,並且聽說很好看,於是便迫不及待的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講的是未來的某一天,我們賴以生存的的地球已經難以生存,於是便來到了一顆明叫”潘多拉”的星球,那是一顆樹木茂盛的星球,上面有著各種各樣的生物,還住著類似人類的智慧生物,人們把他叫做”納威人”,他們比人高大,骨骼精奇,而”阿凡達”就是人類利用他們的基因創造出來的。“納威人”世世代代圍繞一顆叫世界樹的參天大樹居住,十分和睦,可人類的到來打破了這裡的寧靜,因為人類發現他們的世界樹底下,埋藏著豐富的資源,出於利益的驅使,人類就派出軍隊去與納威人”協商”,而”阿凡達”就是用來協商的工具,電影中的主角驅使著自己的阿凡達,深入當地人的部落打探訊息,不久就深得當地人的信任,可後來人類的軍隊等不及了,派軍隊攻擊當地人,於是主角就帶領當地部落,同人類展開戰鬥……。

這部電影,有著震撼的視覺效果,可是當我們在享受視覺震撼的同時,你是否在想,這部片在反映什麼?自然?人類?資源?太空?未知世界?這些或許都有,但我認為實在反映人的本性。

首先,人的貪慾。

人類為了一種優質的礦產資源,和談不成,就不惜動用軍隊,不惜以士兵們的鮮血來換取所謂的利益,這種把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真應該唾棄。

其次,人的佔有慾。

人類自己的家園地球已經被破壞,難以生存,就要去強佔他人的家園,不惜弄得他人家破人亡,完全無視其他生物生存的權力,好像自己就是上帝,可以主載一切,所有的好東西,都要裝進自己的腰包。

再有,我還感覺得到他們的破壞慾,當戰機將無數導彈對著世界樹發射,當世界樹的枝幹被炸的粉碎,當世界樹轟燃倒塌時,那些士兵軍官竟毫不惋惜,而是歡呼雀躍,那棵樹要是在地球上,定是一棵萬年大樹啊!為破壞一棵這樣的樹而高興,我真無語

影片中的納威人,發展程度遠不及人類,只能用些冷兵器攻擊,於是人類便不把他們放在眼裡,肆意破壞他門的家園,這正反映了人們喜歡欺負弱小的心理

看完了這部影片,我開始深思……

【篇六:阿凡達觀後感】

“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1854年,一位印第安人酋長給“在華盛頓特區的大首領”寫下這句話。他與他的族人已經拼盡了最後的一分力量,年輕的獵手們已犧牲殆盡,年老體弱者被疾病纏身……沒有人聽到他們的哀嚎與怒吼,沒有人在乎這已在滅族邊緣的古老部族。酋長已經看到了故事的結局:守不住了,再也守不住了……這土地,祖先的土地……那些白人殖民者端著他們的步槍,一波又一波地出現在地平線上……

“他們會來的,就像永不停歇的雨。”——電影《阿凡達》。

在2010年的最冷的一天裡我盼來了期待已久的視覺盛宴,科技進步創造出的華麗縱然讓人驚歎,但卻並沒能讓我感動。《阿凡達》技術上的巔峰位置毋庸置疑,但從“電影本身”來講,卻乏善可陳——甚至可以說缺乏原創性。拋開整個創意與《風中奇緣》的相似,在眾多場景中都能找到《天空之城》的影子;靈魂之樹下的治療儀式和《幽靈公主》中湖邊的一幕如出一轍;人形機器戰甲不能追溯回高達也至少可以說和沃卓斯基的《駭客帝國》有雷同,而哈里路亞山更是酷似徐克的新蜀山;更別提那個臉譜得不得了的大反派,他簡直可以塞到所有反戰電影裡演個無人性長官而遊刃有餘,如此沒有層次沒有個性的人物加上影片視覺上的特點,讓我恍惚生出“正在看動畫片”的錯覺。而我更覺得那是魔獸世界的翻版。閃著光的蘑菇來之贊加沼澤,懸浮島來之納格蘭,納威人是德萊尼人和暗夜精靈的縮影,所有的飛行試煉都讓我像第一次跨上小白龍一樣激動無比,第一輪的轟炸像極了“壯志凌雲”這個任務,也很自然的讓我想起了鬼蘭花同學。

用來娛樂是夠了,但偏偏,詹姆斯·卡梅隆想說的更多。

《阿凡達》在美國上映前一個月,有一條沒人關注的新聞佔據了報紙的小小角落。2009年11月5日,奧巴馬總統表示他將改善印第安人生活狀況,並承諾給他們“實現美國夢的公平機會”。這是全美印第安人部落首領大會15年來首次召開。印第安人作為美國“原住民”(NativeAmerican),1/4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暴力犯罪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0倍以上,人口中受大學教育的比率則是平均值的1/2。

酋長們抱怨自己和一些聯邦參議員的會面之間還不到15分鐘,要把所有困難講完都不夠……

奧巴馬總統講話後20天,就是感恩節了。虔誠的家庭都要歡聚一堂,在油乎乎的火雞和大碗土豆泥前祈禱感恩。

可是大多數美國人都不知道感恩節——這個真正的新大陸節日的由來。

1620年,一艘船載著102名清教徒從英國來到了新大陸,在飢寒交迫的日子裡,是印第安人給他們食物,教會他們狩獵與種植,讓他們熬過了那個冬天。

1620年北美大陸的那個冬天也許特別寒冷,讓“五月花號”的102名殖民者永遠記住了感恩;1620年北美大陸的那個冬天也許還不夠冷,沒有讓他們記住自己真正的恩人並非天父,而是那些棕色面板的“異教徒”。

1621年,殖民者活了下來。1622年,戰爭爆發了,它被後世稱為“印第安人戰爭”——一場施恩者與受恩者、主人與客人之間的戰爭。這荒謬的戰爭迅速演變成一邊倒的殺戮,火槍是主要武器,霍亂和天花是幫凶,一直持續到1890年才結束。

15世紀末新航路開闢後的短短100年間,美洲印第安人蹤人口從4000萬銳減95%,而500年後的今天,美國僅存300萬印第安人。

潘朵拉星球是個再明顯不過的比喻,它富饒卻危險,美麗而致命,吸引了無數自覺勇敢的探險者,對於他們來說,這只是一場遊戲。500年前,探險者們受“黃金帝國”的誘惑和荷爾蒙的驅使鋌而走險;而對於潘朵拉星球的掠奪者們來說,“阿凡達化身”的出現讓生命——這種冒險活動的最低籌碼也可以不被支付,對於人類來說,這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你可以遊覽新世界,騎六條腿的馬,順帶泡土著妹妹。可是對於納威人來說,對於印第安人來說,對於非洲土著來說,對於面對著火槍和大炮的,祖祖輩輩生活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上的人來說,這長達500年的“遊戲”,如噩夢般殘酷。

《阿凡達》其實是一封遲來500年的道歉信:“對不起,我們推倒了那麼多樹木,修建鐵路;對不起,我們為了金礦,殺死了你的家人;對不起,我們被你們從風雪中拯救,剛剛暖和過來,就把利刃插入你的胸膛。”我們心裡都清楚,為了娛樂你和我,電影硬生生的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結局:這獵殺的遊戲本就該在直升機墜落、女機師犧牲的那一刻結束——所有的反抗者都會死,生存下來的納威人則永遠也不能重拾他們的精神傳統。再強勁的弓弩也不能射穿防彈玻璃,再偉大的獵手也無法召喚叢林巨獸,再幸運的原住民也不可能擁有手榴彈。

是的,如果一切就結束在直升機墜落的時刻。你聽到註定勝利的一方囂張的大笑了嗎?你黃色的眼睛無神地望向天空,你胸前的傷口汩汩流出獻血,你的呼吸越來越急促,你回憶起從小聽到的故事,你試圖找到接引你的神祇……可你聽到一雙牛皮靴踏在泥濘中,向你走來,那聲音讓你覺得冷;你看到了黑洞洞的槍口。在這一刻,你不是戰士,這不是戰死,這是處決。可是你沒有罪。有罪的是他們。你是他們不當作人的人,你愛著他們不愛的土地。

槍響。

這結局在歷史上重複了多少遍?這結局不出自劇本,出自歷史。

特庫姆塞,最後一位團結起印第安人部落和白人殖民者對抗的酋長,在慷慨赴死之前說:“自哈里森(總統)之後每20年選出的最高首領都會死,他死的時候你們將會想起我的人民的死亡。”自1840年起,每一個在尾數為0的年份當選的美國總統都死在任上,第一個例外直到里根遇刺未亡才出現。

關於這個詛咒說法眾多,但這仇恨千真萬確。

《阿凡達》,一封遲來500年的道歉信,3D的,卻不夠真誠。直到最後,詹姆斯·卡梅隆也不願意讓應該懺悔的人們好好懺悔,在應該殘忍的時刻,沒能殘忍到底。是的,消費者們永遠有權利要求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永遠有權利笑著走出電影院,去參加聖誕派對。

“——好吧,那些藍色的傢伙們是讓我覺得有點不舒服,可是……管它呢,一切都是假的啊!”

今天,當無比清晰,無比震撼,無比鮮豔,無比美妙的奇觀呈現在我的面前,我感到這不是潘朵拉星球,在地球上,也曾有過這美麗絕倫的地方,也曾有過這原生、無雜的生態,也曾有過能夠傾聽自然聲音的人類。是我們把它毀掉了。我們不但毀掉了它,我們還正在毀掉它,我們無一絲懺悔,無一分猶疑,20年後,地球上最後的“潘朵拉”——亞馬遜雨林,天然的物種寶庫,用人力再也無法重建的超級生態圈,將不復存在。

“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清風給了我們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後一聲嘆息……你們一定要照顧好這片土地上的動物……降臨到動物身上的命運終將也會降臨到人類身上……告訴你們的孩子,他們腳下的土地是祖先的遺灰,土地存留著我們親人的生命。像我們教導自己的孩子那樣,告訴你們的孩子,大地是我們的母親。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將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這位印第安人酋長叫做西雅圖,美國西北部的最大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寫下這封信後,他最終還是率領部族,遷入政府指定的保護區,永遠失去了這片神聖的土地。

我等待著,降臨在這大地上的事,降臨到我們所有人身上——不僅僅是殖民地白人,所有因貪念而種下罪惡的人——我們。

我等待著,無奈,但,一切早已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