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觀後感>

關於神舟十二號發射觀後感(精選5篇)

文思屋 人氣:5.6K

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神舟十二號發射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神舟十二號發射觀後感(精選5篇)

關於神舟十二號發射觀後感1

逐夢浩瀚太空,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發射“天和核心艙”是中國太空站建設的“首戰”。作為中國太空站的核心組成,“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不僅使我國建設太空站的信心更加堅定,也極大地增強了全體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總書記在對“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所致的賀電中指出,建造太空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太空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為後續任務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希望你們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強、創新超越,奪取太空站建造任務全面勝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萬事開頭難,“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是中國太空站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在邁好這一步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下了豐富經驗,更是開拓出諸多創造性實踐。創新創造,是發展航空航天事業重要的“方法理論”。今天的發射成功是一個好開端,鼓舞人心、提振信心,要把這個“好”延續下去,讓太空站建設的每一步都能成為下一步的“強心劑”,就要持續不斷用好用足創新創造這個“方法理論”。據報道,未來兩年,“天和核心艙”將會在距離地面400公里的太空軌道上,陸續與“天舟”“神舟”“問天”“夢天”等航天器共同完成太空站組裝建造和關鍵技術在軌驗證等任務。完成這些任務,不能靠“複製”“貼上”,只能靠創新創造。只有這樣,太空站的建設,才能走好每一步。

偉大的事業離不開偉大的精神,更離不開一代代為之奮鬥拼搏的人。我國的太空站建設從“追趕者”逐漸成為“領跑者”,無數航空航天人為之傾盡心血。今天下午,當李尚福總指揮長宣佈“天和核心艙”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那一刻,指揮部現場掌聲雷動,還有更多人隔著螢幕深受感動。為什麼有掌聲?為什麼能感動?因為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這一刻來之不易,這一刻凝聚著無數航空航天人奮鬥的成果。對星辰大海的探索永無止境,奮鬥的火種更要生生不息。此時此刻,我們更應該向每一位航空航天戰線上的奮鬥者致敬!

關於神舟十二號發射觀後感2

今天我們在班主任老師的組織下觀看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直播。隨著一聲“點火”的命令,一簇桔紅色的火焰爆發出強大的動力,瞬間推著載有三名宇航員的神舟十二號飛向太空。短短半小時,讓我深刻感受到國家的航天技術、火箭技術的進步與強大。

作為學生,我們在學習上應該學習航天設計人員的謹慎與認真,火箭發射的成功也就是學習之後的成果。認真努力才是有效學習的方法;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關於神舟十二號發射觀後感3

聳立如巨人的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已經光榮“退役”。站在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下,大風在耳邊呼嘯。望向四周,高闊的天空下,戈壁灘一望無垠。正是在這裡,老一輩航天人篳路藍縷啟山林。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航天事業處於一片空白。黨中央以非凡氣魄和膽略作出發展航天事業的偉大決策,航天人吹響了中華民族向宇宙進軍的號角。

作為人類歷規模的航天器,太空站代表當今航天領域面、最複雜、最先進和最綜合的科學技術成果。11艘神舟飛船成功發射,11名、14人次的航天員隊伍叩問蒼穹,天和核心艙升空,中國載人航天跨越了一次次重大關口,夢想逐步變現實。

不僅是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天問探火、北斗導航等無不捷報頻傳。中國航天起步晚,起點低,為何還發展快、本領高?

堅持黨的領導是“法寶”。每一次關鍵技術的突破、飛行試驗的成功、艱鉅任務的完成,無不凝聚著黨中央的決策和關懷,凝聚著黨組織和廣大航天系統黨員幹部職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背後,是黨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決策部署,指引著航天事業前進的方向。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開幕。“建設航天強國”寫入十九大報告,中國航天事業又一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說,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建造中國自己的太空站,是實現新時代航天夢的必經之路。

據統計,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參與其中的研究所、單位多達上百家,配合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實施載人航天這樣巨集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集中統攬,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在距離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40多公里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開闢攬天征途。

條件或許沒那麼苦了,航天精神卻是一脈相承。有人曾問兩度飛天的聶海勝和三度圓夢的景海鵬:“你們已經實現飛天夙願,未來還打算冒這麼大的風險嗎?”

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鵬面對中外記者給了這樣一個“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當一次先鋒、再打一次勝仗,讓浩瀚太空再次見證一名航天戰士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無限忠誠!”

“航天飛行是我們的事業,更是我們的生命,為了飛天夢想,只要祖國需要,我們隨時準備再上太空!”

6月17日,飛天英雄再踏征程!

關於神舟十二號發射觀後感4

據悉,本次的發射計劃還將送上三名宇航員,進入我國自主研發和製造的國際太空站中進行工作,這標誌著我國的視野和版圖已經從藍星轉向更高遠的蒼穹,而且極大的生存空間,保證了科研人員在其中最長可以生活六個月之久。

我國的宇航員名錄早已經公佈,但是外國的報道中不知道是功課沒有做足還是故意為之,說我們還沒有公佈宇航員名單。而對此,國際觀察人士果斷地指出了這處謬誤,並且還直至核心地表示了中國踏實做實事的秉性。

而我國的太空站的核心艙已經在上個月升空,其實已經有了進行工作的能力,但是這對於國家和世界來說都遠遠不足,所以我們還會繼續進行建設,預計在明年可以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國際太空站,那就是美、俄、加、歐、日合作產出的,但是因為裝置老化的問題,將在2024年退役並墜毀。屆時中國的太空站將會成為的太空站。

而且這是由我國獨立、自主研發的,充分展現了我國的工業能力和研發能力。並且由於是我國自主研發獨自承擔經費卻自由、免費地向各個國家開放,充分體現了我國的大國擔當。

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太空站,就代表了我們可以阻卻各種干擾,離星空更近。這對於我國的.天文學科發展有巨大的幫助。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拒絕了美國方面的科研申請,理由是“專業程度不足”,那麼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我們至少是可以極大的縮短與美國在此方面的差距。

並且,這次隨著我們的宇航員一起升上太空的,還有個黑科技,那就是一個直徑兩米,與哈勃望遠鏡是同樣的引數,但是卻比哈勃望遠鏡的視野範圍廣闊了300倍,而且附帶的相機可以達到了驚人的25億!各種世界的引數表明,我國現在已經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臉色就可以進行世界最前沿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外國仍然對我們的資料進行春秋筆法的抹黑,但是卻又不得不一個個點頭哈腰的給中國遞交申請,希望能讓自己的科學進步搭上中國的便車。

而這些所有的一切無不在證明世界的格局早已經發生了變化,而未來的中國也會像這艘火箭的升空一樣,在越來越多的方面掌握絕對的話語權。

關於神舟十二號發射觀後感5

逐夢星空,點燃核心技術引擎,運載火箭使命必達。伴著隆隆巨響,長征火箭託舉著天和核心艙拔地而起,這是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首次應用性發射,也是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飛後的第二次飛行。“胖五”是專門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太空站建設而研製的新型運載火箭,這次成功發射的背後更有著一級半直接入軌、超大整流罩、“零視窗”發射、大直徑艙箭分離、大推力直接入軌“5大絕技”支撐,集中體現了我國核心技術攻關的重要成果。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再到“北斗”“探月”“探火”,中國航天的奮鬥歷程深刻啟示我們,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要靠自己拼搏。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堅定不移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發展道路,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航天報國初心、牢記航天強國使命,心無旁騖啃硬骨,十年磨劍破卡點,不斷加強新型推進技術、深空探測技術、人工智慧控制技術、新型航天材料等方面基礎理論和技術的研究,實現一個又一個“從0到1”的突破,在逐夢奮鬥中再創航天事業新的輝煌,搶佔世界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

築夢星空,適應空間操作環境,航天英雄無畏衝鋒。1992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目前已圓滿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務,實現11名航天員共14人次太空飛行和安全返回,為第三步太空站建造奠定了良好基礎。進入太空站階段,對航天員和航天乘組的要求會更高,需要在隊伍選配、能力訓練、人才儲備等方面及時做好調整應對。天和核心艙將先後迎接天舟貨運飛船和神舟載人飛船的訪問,關鍵技術驗證後與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實施交會對接,完成太空站三艙組合體在軌組裝,對於航天員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強化針對性訓練,引導航天員熟練掌握太空站技術、機械臂技術、醫療健康等基礎知識,培養提升常態化出艙活動、太空站在軌組裝、艙外維修維護、故障果斷處置、科學應用載荷操作等能力,確保全面適應長期在軌駐留的太空環境。根據太空站運營需要,我國第三批航天隊伍轉變單一從空軍飛行員裡選拔的思路,豐富了航天員乘組型別,增加了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類航天員。要強化航天后備人才培養,為青少年播下熱愛科學的種子,拓寬航天員選拔視野,引導更多“喜歡看星星”的孩子成長為“觸控星空”的優秀人才,為航天事業注入新鮮血液。

圓夢星空,建立科學研究平臺,太空母港未來可期。2011年發射“天宮一號”飛行器成功完成了航天員的短期駐紮任務並且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2016年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航天員中期駐紮任務並掌握空間補給技術,“天和”核心艙的成功發射則開啟了航天員長期駐紮開展空間科學技術研究的序幕。太空站是長期在軌執行的“太空母港”,天然的高真空、微重力、超潔淨環境為開展各類科學技術研究創造了地球上無法提供的優越條件,先後已有17個國家正式確認參加中國太空站的科學實驗,支援開展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技術試驗和空間應用等活動。中國太空站國際合作生動詮釋了多邊主義,充分體現了開放包容,是推動構建外空命運共同體的鮮活寫照。外空有巨大的潛力也需要規範的秩序,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和平、共贏的外空國際合作理念,將中國太空站打造成全人類在外空共同的家,誠摯發出“攜手翱翔太空,謀求共同利益”的邀請,聚焦空間天文、空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航天醫學、空間物理、應用新技術等前沿科學領域,規範開展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學家們能夠探索更加遼遠的星空,攜手作出有益於全人類的豐碩科學成果,在共同應對風險挑戰中奔向未知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