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觀後感>

電影《綠皮書》觀後感

文思屋 人氣:1.4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綠皮書》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電影《綠皮書》觀後感

電影《綠皮書》觀後感1

綠色,是一種美好的顏色。自然界中的綠色,給人生機盎然的感覺;生活中的綠色,更代表著環保,意味著一路暢通。但是在上世紀中期,一本綠色的小冊子,卻是黑人手裡拿著的一份“恥辱”。綠皮書全稱為“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是專門為黑人而寫的一本旅行指南,而電影《綠皮書》片名的靈感正是得益於此。

偶然瀏覽手機網頁,得知《綠皮書》斬獲第91屆奧斯卡三項大獎,3月1日全國公映。於是,在一個週末的午後,欣賞了這部感人的影片。

《綠皮書》是一部喜劇、傳記類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是一部笑中帶淚的溫暖人心的作品。

一名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博士,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託尼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裡,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行程臨近結束,兩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見......

劇中的兩位角色把人種之間微妙的反差感演繹得十分到位,一個舉止粗魯的白人司機,坐在後排尊貴座位上的則是舉止優雅的黑人鋼琴家。一個大老粗和一個優雅的藝術家,一個白色上等人和一個黑面板的受歧視的下等人,在觀念與生活習慣方面迥異的兩個人,因善良、純真而彼此改變,最終真情相擁。其中有那麼一刻,對於劇中歧視黑人的行徑,讓人心生酸楚,但最終聖誕節之夜鋼琴家與司機的擁抱,讓冰雪消融,頃刻春暖花開。

在上個世紀中期,黑人還不能受到平等對待。1936年出版的第一本綠皮書裡,標註了每個城市黑人可以進入的旅店或餐廳,如果沒有它,黑人到了美國南方出行甚至會遭到羞辱和危險。直到60年代中期,平權運動有了進展,才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瞭解了這樣的背景,就不難理解劇中黑人演奏家唐博士的苦與痛。

劇中的唐謝利博士是一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但是,要命的是,在那個年代,他擁有黑色的面板。在比較發達的北方,他有一定生活空間。被邀演出,生活富足。但是,骨子裡的歧視,使他脆弱,只想隱藏。

比如,他的`家中,用極盡昂貴的奢侈品裝飾,需要展示的是一份“浮華”。他接待客人的座位,是“高高在上”的座椅,需要的是身體上的“高貴”。他明明是一位演奏家,可就是喜歡別人稱他為“博士”,且擁有多個頭銜。比如,生活中的他,不在車上吃東西,不吃(只有黑人才吃的)炸雞,不隨便撿拾他人物品,不在公共場合吸菸,白色垃圾絕不隨便丟棄,他雖然是黑色的面板,但是在行為修養上已經完全達到了白色上等人的水準。甚至於“超越”。而這一切,都是他極其渴望擁有真正的尊嚴的脆弱表現。

電影《綠皮書》觀後感2

在一眾好評聲中去看了這部奧斯卡最佳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也沒有顏值爆表的俊男美女,卻會讓很多人看完之後會心一笑或是潸然淚下,可能最本真的人性的碰撞已經足夠精彩。

故事以黑人種族歧視為主題,圍繞一場巡演經歷展開。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最為嚴重的南方巡演,高薪聘請了一個“能解決一切麻煩”的白人做全程司機,於是高冷鋼琴家和胡說藝術家便展開了一場公路旅行,而綠皮書是一本專門為黑人而寫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個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酒店和餐館。

白人司機託尼原本處在社會下層靠體力謀生,愛耍小聰明,愛佔便宜,頭腦靈活,身體強壯,很典型的世俗形象,但這並不妨礙他也是一個愛家的人,明明看起來吊兒郎當浪蕩灑脫的人因為家人的存在不得不去賺錢,即使是幹一些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所以這才有了他和黑人鋼琴家雪利的交集,而他原本也是對黑人有所偏見,曾經扔掉自己家裡黑人用過的杯子。而博士雖然是擁有著財富和地位的偉大鋼琴家,身份高貴,涵養深厚,可以說是超脫世俗的理想形象,但還是逃脫不了別人對黑人的偏見和歧視。所以兩人從某些方面來說,勢均力敵,都對這個世界有著無可奈何的一面。

在旅行剛開始,兩個人就只是單純的僱傭和被僱關係,互相看不順眼,但一個因為涵養,一個因為利益,卻又不能做出什麼出格傷人的事,這樣的關係顯得微妙而有趣。第一場演出順利進行,託尼在窗外看博士的演奏看的津津有味,後來在給妻子的信中說道,他就是一個天才。在前往下一個演奏地途中,在播放一首黑人音樂時,託尼因發現博士不認識其歌手而大驚。黑人歌手似乎是一個稀有物種,而同為音樂家的博士卻不認識。而他們在雨夜被扣押,博士向肯尼迪的弟弟求救被放後,故事也進入了全片的高潮。當託尼吐槽博士太做作後,博士終於爆發下車,說出了他一直以來的憋屈:如果我不夠黑,不夠白,也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是誰!作為一個聰明人,託尼也馬上理解了博士說的話的含義,知道了博士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打破那種族差異,至此,我想託尼已經能夠從人性的角度去對待這位孤獨的鋼琴家,而不是以膚色人種。作為一個排除在白人和黑人外的第三人群,博士是孤獨的,但他卻還堅守著,孤獨的向前。就像託尼後來說出那句:孤獨的人最難邁出第一步。

在最後一站,邀請者因為黑人身份拒絕了博士進堂入餐的要求。而這裡託尼和博士的性格似乎因為那場對話發生了巨大轉變:託尼變得更在乎大局了,而博士卻開始爭取自己的利益。由於邀請者的堅持,博士也強硬的放棄了演奏,轉頭和託尼去了一個黑人酒吧。隨著女老闆的“挑釁”,博士的一曲爵士讓他找回了那種可能從未有過的做黑人的快樂。

故事結束時,本以為不想和託尼家人一起過聖誕的博士最後還是去了。一場旅行似乎讓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有了交集,甚至成了能夠互相理解的朋友。有時候,膚色只是表面的,偏見也是因為自己的無知,真正能夠改變人種歧視的,可能恰恰是人性的美好。

電影《綠皮書》觀後感3

以黑人為主角、反映種族問題的喜劇,是好萊塢喜劇電影中常見的一個型別。如果能夠拍出讓人捧腹、又兼具溫馨的效果,最後還能點題到族裔問題,便是這類電影能夠達到的最好的境界。就我個人而言,在這個型別裡,能夠給我帶來上面所說的這種優質觀感的電影,最後那一次,可能還要追溯到20xx年的《隱藏人物》。

所幸,就在前不久剛結束的20xx年多倫多電影節上,有部名為《綠皮書》的電影,以黑馬的姿態闖入了人們的視線中,也給我帶來了不小的驚喜,The Hollywood Reporter更是將它列為了明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種子選手。

整部電影以公路片的姿態,一氣呵成地帶觀眾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旅程。它不但兼具了喜感和感人這雙重效果,還把故事講得飽滿紮實,把細節填充得恰到好處,人物也塑造得立體可信。可謂是一部全方位達標的作品。

這部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整個故事從1962年的紐約開始,當時的美國正處於非裔美國人的民權運動時期。電影的主人公之一,義大利裔美國人Tony,在屢屢受挫無處工作賺錢養家的時候,得到了一個為人當司機的工作機會,而他要開車服務的物件,是一位非洲裔的黑人爵士鋼琴家Dr. Don Shirley。 這對於死板、蠻橫、還對黑人有些牴觸的Tony來說,無疑是不能接受的。但在各方的勸說之下,Tony最終還是接下了這份薪水不錯的工作。在載乘Dr. Shirley一路南下做巡迴鋼琴演奏會的途中,兩個性格迥異、背景出身完全不同的人,展開了這段全方位的“較量”。二人從最初的相互排斥,漸漸到後來相互感染、相互影響,最終,成為了好朋友。

影片《綠皮書》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公路片,兩位主人公從紐約一路開車南下,途徑美國諸多南部的自制州-這無疑為故事的展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平臺。要知道,在60年代的美國,非洲裔黑人的民權運動正值火熱,美國南部的城市正是這場運動的腹地。地理位置越向南部,人們對於黑人越加排斥,因此黑人受到的待遇也愈加不公。

電影中的兩位主人公,就是這樣一路向南,見證著所有的這一切:Dr. Shirley從一開始可以住在高檔酒店,到肯塔基州不被允許用“白人廁所”,喬治亞州不允許試西裝,再到阿拉巴馬不允許與白人一同用餐…

看完《綠皮書》,不難讓人想到兩部影片:一部是奧斯卡得獎的經典影片《為黛西小姐開車》,另一部是20xx年的法國喜劇《觸不可及》。 這兩部影片的故事,都講述了黑人為白人服務,從而建立起超越族裔和階級的深厚友誼。而今天的這部《綠皮書》,不但把人們見慣了的兩個主人公的位置調了個,還把故事放在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可以說是近幾年最有新意的、反映族裔問題的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