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觀後感>

看美麗中國觀後感

文思屋 人氣:2.04W

導讀:暑假我觀看了紀錄片《美麗中國》,隨著翩翩起舞的丹頂鶴在金色的陽光下歡快鳴叫的聲音,紀錄片開始了,看到詩情畫意的湖泊,聽到豪放莊嚴的背景音樂,我立刻被這紀錄片吸引了。看完後,我非常震撼,《美麗中國》是我看過的最美的記錄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看美麗中國觀後感,歡迎閱讀!

看美麗中國觀後感

美麗中國的觀後感篇一:

紀錄片作為“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物件的電影電視藝術形式”,其手段在於對真實素材進行藝術加工與展現,其目的在於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但是,自然類紀錄片因為較少有人的參與,缺少人與人之間一目瞭然的矛盾衝突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與社會類的紀錄片相比,它更多地表現為單純的獵奇與對真實鏡頭的捕捉,在思維品格上難以勝出。在紀錄片創作中,創作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創作者在拍攝紀錄片之前,先要對所表現的事物進行思考。任何一部紀錄片都或多或少地體現作者對藝術和生命的態度,紀實的品格上升為思維的品格,才能使創作進入審美的層次。

《美麗中國》從技巧、內容、精神上都是紀錄片創作的典範,它生動、深刻地展示了自然類紀錄片應該如何從紀實的品格上升到思維的品格,引發人們對人與大自然的重視審視與深刻反思。同時,作為普通觀眾,人們在欣賞自然類紀錄片時,不能簡單停留在一種表象的震撼上,應當懷有一種思維品格,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上來欣賞和思考自然類紀錄片所展現的美麗的、震撼的視覺語言。

《美麗中國》這部投資達500萬英鎊(合計人民幣7500萬元)的紀錄片延續了BBC狂野系列的概念,但卻將視角擴充套件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係。BBC環球公司執行長史約翰

先生說:“我們很自豪地將這個巨集偉的系列片介紹給世界各地的觀眾,所有鏡頭都是高清拍攝。”這裡我選擇了它的第二集,也就是拍雲南的那集,告訴了我中國美麗的動植物和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片名也叫做《香格里拉》。

然而,不僅如此,紀錄片《美麗中國》中更有一種陷於畫面和音樂背後的、厚實的濃濃的情懷,一種博大警世的人文關懷流淌其中,它不僅給我一種視覺的震撼,更讓我有了對自然的震撼與敬畏。

《美麗中國》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紀錄片中,沒有清晰的人物對白,解說詞只是展示性的,可以說主要是在用視覺語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著自然,更展示著不朽的人文主義精神,這些精神深深地打動著我。

雲南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使它能供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棲息,這就是選擇那裡的首要條件吧。按氣候劃分,既有熱帶、亞熱帶、溫帶的動物,也有寒帶的動物。按植被型別劃分,既有高山森林、草甸種類,又有河谷,平原種類,形成了寒溫熱帶動物均有,動物種類南北東西交匯的奇特現象,被譽為“動植物王國”,這可是全世界都很有知名度的。

張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魚,貴州山間的葉猴,茫茫雪山中被呼為“山中野老”的滇金絲猴,遷徙途中在鄱陽湖歇腳的浩蕩鳥群,上海郊區寺廟中400餘歲高齡的斑點龜,貴州巖洞中的蝙蝠。傍晚時分,古老爹倚在窗前,仰頭遠眺,看著遮天蔽日從

北方飛來的成群雨燕,計算著它們南來的日子,並以此盤算著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飛來的第二天,各家各戶就一同忙著把秧苗移到山間的梯田之中,而頭上的雨燕也在忙著建築新巢。

如此清晰逼真的視覺語言讓我在體味生命力量的掙扎的同時,更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在這部紀錄片中,所展示的動物、植物是與我們人類一樣平等而珍貴的生命。在優美的攝像的引導下,漸漸走進了大自然的世界,逐漸用一顆平等的心態感受著自然中生命的起起伏伏。這部紀錄片帶給我們的不單單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種生命的整合:當我們知道在拍攝後的幾周後400餘歲高齡的斑點龜死了時會遺憾;在蛇島上,當我們看到鳥兒逃脫蛇的攻擊時會高興??影片中,往南遷徙的鳥兒在枝頭歇息,透過畫面觀眾看到偽裝的腹蛇就附著在同一棵樹的樹枝上,且彷彿那腹蛇一張口就要吞下鳥兒了,內心就會焦急萬分,擔憂鳥兒能否躲過蛇的攻擊。當看到有的鳥兒未能逃脫,只能成為腹蛇的食物時,令人感到無助和無奈,並感受到了生物鏈的冷酷與無情。這一切令觀眾的心隨著自然生命而跳動。

介紹地理環境的時候不是像我以前看過的那樣是用地圖了,而是用地球,這個逼真啊,這部分的山脈拍的很大氣,上面的水汽般的浮雲又增加了動感,使原本不懂的景觀“活”起來了,還有種仙境般的感覺。流雲和水汽的鏡頭在片子中運用多次。

金絲猴出場前是飄著雪花的場景介紹,特寫的樹掛很精緻,這在北方很常見,不知道雲南那個地方怎麼也有。金絲猴也拍的

可愛,可以和法國人PK一下了,幾個頭部的特寫,感覺猴子的表情好像很憂鬱。“雪後的猴子就開始覓食了”,雖然解說是這樣,但看畫面總感覺是換了一個季節,至少也是雪都化沒了。片中詳細的介紹了其食物是那種半菌半植物的地衣,這片子中生物學知識充足,也是半科教性質的。

《美麗中國》中展現給觀眾的自然世界與每一個人所面對的並無不同:孤獨、疲憊、不能支撐和致命傷害。《美麗中國》用它的鏡頭告訴人們:自然生物是我們的朋友,只不過與我們生活的方式、地點不一樣。也許是社會生活太過複雜和疲憊,我們早就忘了其實所有的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我們應該發現,這個地球不僅僅屬於我們,還屬於動物,屬於更多的生靈。紀錄片引導人們關注或者說重拾的,可能正是已被忽視掉的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感情、生物之間奇妙的感應和聯絡。如果每一個觀眾都在觀後像珍惜自己一樣善待動物,那麼這就足以體現這部紀錄片在現實中的價值和意義。理解愛護珍稀動物,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的意義,正是影片所要表達的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

美麗中國的觀後感篇二:

暑假我觀看了紀錄片《美麗中國》,隨著翩翩起舞的丹頂鶴在金色的陽光下歡快鳴叫的聲音,紀錄片開始了,看到詩情畫意的湖泊,聽到豪放莊嚴的背景音樂,我立刻被這紀錄片吸引了。看完後,我非常震撼,《美麗中國》是我看過的最美的記錄片!

通過觀看《美麗中國》,我欣賞了神祕遼遠的青藏高原,這裡居住著虔誠信佛的藏民。我看到了名貴藥材——冬蟲夏草,還有很多異獸珍禽——野犛牛、盤羊、藏羚羊??寺廟僧人餵養著藏馬雞,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我還看到風雪塞外赫哲族用傳統方法破冰捕魚,哈薩克族訓金雕捕獵,維吾爾族養蠶織絲綢,動物與少數民族生活息息相關。沃土千里的中原則孕育了中華古老的傳統文明和民族精神。

紀錄片《美麗中國》讓我更加了解了我們古老而神奇的祖國,為我們的祖國驕傲!中華民族文明源遠流長,大自然賜予了我們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各型各色的傳統生活方式與周圍自然生態是關係密切的。雖然中國這片美麗的土地地大物博,但是面臨著巨大的環保問題,人們沒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有很多稀有物種已經永遠的消失。如果繼續破壞自然生態,今天我們欣賞到的美麗中國,將不再美麗。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該保護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讓中國永遠充滿魅力!

《美麗中國》觀後感三:

我是在我同學的電腦上找到這個紀錄片的,當時同學想我推薦,我懷著不是很放心的心情去看,結果實在讓我震驚了!!因為這是我看過拍中國最美的紀錄片!!!它的英文名叫《Wild China》,中文官方譯名最後被定為《美麗中國》。該片是由世界聞名的英國BBC自然歷史製作小組和中央電視臺影視製作主力——中視傳媒——合作製作的一部關於中國野生動物和自然風光的系列記錄片,也是BBC和中國電視臺的首次合作。

雲南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使它能供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棲息,這就是選擇那裡的首要條件吧。按氣候劃分,既有熱帶、亞熱帶、溫帶的動物,也有寒帶的動物。按植被型別劃分,既有高山森林、草甸種類,又有河谷,平原種類,形成了寒溫熱帶動物均有,動物種類南北東西交匯的奇特現象,被譽為“動植物王國”,這可是全世界都很有知名度的。片子依次呈現出的分別是傣族的慶典儀式與節日,穿插剪輯的是一尊佛像與傣族女人們去取水,然後是一些同期聲的打擊樂,這裡很欣賞的是對腳部給的特寫,這種足部特寫在片中有多處。接下來的剪輯有點快,有個剪輯是不知道是哪種鳥的眼睛切到了佛像的眼睛,這就讓儀式內與外界聯絡到了一起,類似的還有剪輯進孔雀羽毛和大象的眼睛。緊接著用很輕快的打擊樂帶入到了一個歡快的潑水節的場面,那晶瑩的水珠和歡樂的人們所構成的畫面,人們盡情的潑水玩鬧,加上那麼輕快和優美的音樂,讓人覺得舒心、愉快。其中有一個很特別的畫面,一個解放軍穿戴的人被人潑水而自己這是憨厚的傻傻的笑著,帽子上的國徽標誌不由得使我想到這部片子是否還是有政治宣傳色彩呢,畢竟這是全球播放的片子啊,要有中國共產黨的元素在裡面。不過這樣還是很隱晦的,潛移默化式的滲透容易使人接受。介紹地理環境的時候不是像我以前看過的那樣是用地圖了,而是用地球,這個逼真啊,這部分的山脈拍的很大氣,上面的水汽般的浮雲又增加了動感,使原本不懂的景觀“活”起來了,還有種仙境般的感覺。流雲和水汽的鏡頭在片子中運用多次。

金絲猴出場前是飄著雪花的場景介紹,特寫的樹掛很精緻,這在北方很常見,不知道雲南那個地方怎麼也有。金絲猴也拍的可愛,可以和法國人PK一下了,幾個頭部的特寫,感覺猴子的表情好像很憂鬱。“雪後的猴子就開始覓食了”,雖然解說是這樣,但看畫面總感覺是換了一個季節,至少也是雪都化沒了。片中詳細的介紹了其食物是那種半菌半植物的地衣,這片子中生物學知識充足,也是半科教性質的。

介紹中國紅色熊貓的時候,還是很可愛的小動物,沒有太出彩的地方。後面的一些植物的特寫(集中在花朵上)還不錯,比如那朵嬌美的藍色花,上面還有一隻小昆蟲在爬來爬去;

白玉般的花朵和完整的蕊等,都很精緻。中間接了一段關於植物獵人的歷史資料與介紹(黑白),畫面上是有差距的,可能是因為敘述線索的需要,才用的吧,雖是珍貴的史料,但不是很喜歡,與整體的感覺不太協調。

用繩索過怒江峽谷那部分讓人感到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連交通都是如此特別,配上音樂,感覺很心驚膽戰,生拍繩索上的人會掉下去。看著縱橫交錯的繩索和繩上人的大無畏的神情,又不由得佩服當地人們的創造力和勇氣。

杜鵑開花紅豔豔,不過吸引人的是那裡的小鳥,看著它們吸食花朵中的蜜,靈巧的動作。

音樂和畫面給人一種懸念,那麼下面出現的又會是那種動物呢?區域性的拍攝讓我誤以為要出現什麼龐然大物呢。這是紅腹角雉,這一段很值得看,一隻公的角雉以獨特的偷窺方式去追求母角雉,像那種正反打的剪輯方式。看到公角雉鮮豔的肉垂一抖一抖的,還配以翅膀拍打發出的獨特聲音,這樣的追求真的很好笑。剪輯很有技巧,故佈疑陣般的製造懸念。鬆動的土慢慢探出一個嘴巴、頭、身體、尾巴,這就是兩棲動物鱷魚蠑螈。特寫鏡頭裡甚至可以看到它的鼻孔。同樣的從泥土裡鑽出一種植物,竹子瞬間迅速成長,這是採用逐格攝影(或稱延時攝影)用照相機拍攝完成的。場面不大,但拍出了一種震撼的效果,誰有會想到那小小的竹子竟是這樣迅速的`成長。

竹蝙蝠是一種很小,像蜜蜂那樣大小的動物,它居住在竹子中空的洞穴裡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需要拍攝竹蝙蝠的洞穴生活,BBC的工作人員用自己製作的攝像頭伸到狹窄的洞穴裡,捕捉到了洞穴內蝙蝠生存的畫面,那個自制攝像頭,其實就是英國隨處可見的家用夜視閉路系統作出來的。那裡面一個小蝙蝠張嘴的鏡頭,讓人們看到了它的口腔內部,牙齒和舌頭都是清新可見的。

晚上拍攝飛翔的小蝙蝠的片段很是漂亮,應該是用紅外拍的,拍出了小蝙蝠的質感,也在它們穿梭在洞口的時候看到它們的小嘴,小腦袋,甚至看清了它們的骨頭和肉質。在竹林裡飛翔的小蝙蝠和當時的靜謐的音樂構成了那個安靜的夜晚,竹蝙蝠們輕扇翅膀在翩翩起舞。這樣的夜突然間出現了危機,那是一條蛇,意欲去吃小蝙蝠,一邊是無所知的小蝙蝠,另一邊是慢慢靠近的蛇,加上音樂的烘托,氣氛很緊張。可是最總由於洞口太小,蛇沒有得逞,只好爬走了,這裡還有一個從洞口向外拍的蛇頭的特寫,真不知怎麼拍的。“在拍攝竹蝠的時候,竹葉青(也就是那條蛇)就近在咫尺,嚇得攝影師大氣都不敢出。”看過這段材料,我才知道他們還是很危險的,應該還有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艱辛,紀錄片人啊,很不容易。以竹子為線講述它與人的好處,再來就是動物——竹鼠。看著好好的竹子被拖到了地下,進而看到了主角,是嗅覺很好以竹子為食的動物。怎麼拍的那麼清晰,對我來說很是一個迷,只有看了才知道什麼是不可思議。同樣的,只看到樹枝在動,不知道又被什麼動物拉扯,這是就輪到野生亞洲大象出場了。看此片之前,我是不知道中國境內有大象。

下面還有那種獨特的捕蜂方法,很有技巧,不過最後以人們掠奪了蜂窩,然後吃幼蟲來結尾,還有那個人耍寶似的吃法,真的很氣憤,難道我們要展示我們吃動物的殘忍,這是中外合拍,雖然真實,但也不要以點帶面,為啥不來個我們保護小動物的呢?

象芋開花這組鏡頭,裡面的解說詞解說了我們從畫面看不到的味道,還有部分使用熱感攝像機來拍攝,以冷色和暖色來表現花的溫度在上升,表現這個森林女巫的與眾不同的一面。她利用埋葬蟲來授粉,你可以看到雄蕊釋放黃金花粉,真是一種奇妙的植物。畫面的精美與細緻,這段就很有代表性。我看的版本不是最高的,聽說高版本的畫面是“無以倫比的美麗”。

後面還介紹了野生長臂猿,它們是音樂名手,有一隻大約才一天的幼猴的畫面,聽說很珍貴,就是很難得的意思了,下來就是橡膠林的問題,這裡就不多說了,我只是特別欣賞這裡的畫面的美麗。結尾部分大象又出來了,在看到遊客們後離開了。看到那隻在水裡掙扎的

小象,我突然想到了在《白色星球》裡結尾的那隻找不到可以支撐它上岸的厚冰的鏡頭,同樣的手法,同樣的主題,在這種數量稀少的物種身上透出的一種無奈。這段的解說也是佐證:山脈目前暫時還是一片綠意盎然,迷惑的單純,蒼穹之下也許有中國最豐饒的自然寶藏,脆弱而無與倫比,在雲霧嫋嫋之下,一個動植物與人類緊密相連,錯綜複雜的世界。整體來說,這部片子不論是從視角、攝影還是配樂,都是我看過關於中國的紀錄片中最棒的!其中有些野生動物和風景的鏡頭從未在銀幕上出現過。視角平和,基本做到了真實、客觀和公正;攝影技術是頂級的,自不必再多說;總體感覺完全中國風,該磅礴的磅礴該精緻的精緻,與背景融合為一體。

中國竟然有這麼多野生動物、這麼多如此美麗的地方,有機會一定要去走走。這部片子的畫面都可以和攝影作品媲美了,相信在全球放映之後,會有更多的人瞭解我們美麗的中國。

希望大家都可以去看看,然後更加的愛我們的大好河山。明白了古人喪國時,看到大好河山是多麼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