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觀後感>

《琅琊榜》觀後感1500字

文思屋 人氣:6.44K

首先宣告一下,本文與《琅琊榜》關係不大。

《琅琊榜》觀後感1500字

大四上學期,我重讀唐史,有所思,便構思了整個骨架,然當時並未成文。近日因夜班值崗,百無聊賴之際,靈感突發,加之觀《琅琊榜之風起長林》有所嘆,遂成稿。原文標題為《唐史讀後感之論中國帝王的死結》,今改為《琅琊榜觀後感》吧!

在《琅琊榜之風起長林》裡,蕭庭生身為大梁親王,執掌17萬北境長林軍,將領任命不需要經過朝廷認證,長林軍似乎成了長林王府的私有財產,這也難怪宋浮、荀白水等人處心積慮地想要削弱長林王府的勢力。親王掌兵,歷朝歷代都會讓人詬病,這是無法避免的。如果當時的皇帝強武有力,倒也不會生出什麼大禍,怕的就是出現臣勝君衰的局面。

月前(大四上)讀完《唐史》,感慨最深的就是藩鎮之亂。唐廷每平定一處藩鎮,為獎賞功臣,敕封其為節度使。然而,不久之後,對方又演變為新的藩鎮。即使是從中央內部派出大臣擔任節度使,結果也還是一樣。

當時我在想,為什麼不派出宗室子弟外出擔任某鎮節度使,這樣既可以解決新的藩鎮形成問題,必要時又可以拱衛中央。兩全其美的辦法,多好!

然而,這卻永遠是一道無解題。

安史之亂時期,永王李璘割據江南,欲與肅宗爭奪天下。或許後世的唐帝王均不敢輕易任命宗室子弟。因為宗室子弟坐大的後果比藩鎮更為嚴重,藩鎮割據只是不服從中央,而宗室子弟坐大的後果卻是威脅到皇帝的皇位和生命。等到唐哀帝時期,用親王掌兵,可惜為時已晚,2萬神策軍被迫解散,親王也一個個死於非命,唐朝滅亡。(當時我還感慨唐哀帝挺明智的!)武王伐紂成功後,建立周朝,分封宗室和功臣,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結果幾百年過去,各國血緣關係越來越遠,互相攻伐,到了戰國只剩下七個國家(小國忽略)。七個國家裡沒有一個周子弟受封的國家,真是悲哀。秦統一六國後,以周為鑑,實行郡縣制,使全國各地直接受命於中央,算是當時一種明智的做法。可惜秦末的農民起義,項羽攻入咸陽後,殺子嬰,毀秦宗廟,秦朝連個祭祀香火都沒有留下。

劉邦建立西漢以後,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一種制度。(幹掉異性王之後,白馬盟誓,非劉姓不得稱王)劉邦估計是吸取了秦的教訓,分封了劉姓諸侯王拱衛中央。結果事與願違,諸侯王坐大之後,終歸會有想法,大家都姓劉,憑什麼你一個庶出的當皇帝(漢文帝非劉邦嫡子,生於薄太后)。結果,吳楚七國叛亂爆發,還好有個周亞夫鎮得住,不過事情得到解決卻是在漢武帝時期。

讓畫面轉到三國,司馬氏篡魏成功後,也是鑑於曹魏沒有強有力的諸侯王拱衛中央,讓自己輕易篡位,從而分封了一大堆諸侯王,個個兵權在手。結果八王之亂,消耗了西晉的元氣,後被胡人給滅了。還好有個琅琊王司馬睿跑到建康建立東晉,延續了帝祚,也算是冥冥中自有定數。

我們來到印象不太好的宋朝,宋朝歷來都是積貧積弱的代名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後,為防止出現藩鎮坐大局面,實現強幹弱枝政策,皇室子弟均留在汴京。到靖康之變,宋朝皇族差點被金人一鍋端,康王趙構逃出生天,宋太宗這一脈才算沒完全覆滅。而在明朝,以藩王造反成功起家的明成祖朱棣也是費盡心思削藩,並規定藩王未經允許擅自入京形同造反,以此來杜絕藩王逆襲的可能性。

然而這個死結終究還是解不開。

曹升公子曾借李斯之口說:歷朝先君不廢宗室之意,蓋以宗室為內援。勿使秦王之位淪為外姓之手,此宗室守望之責也。在內憂外患的時候,宗室子弟將會是這個王朝最忠誠的守護者!正如辛亥革命期間,以良弼為代表的滿族少壯派曾上書宣統皇帝言:奉天八旗子弟請願前往湖北前線殺敵,護衛大清江山。因為這是一個以家族血緣為紐帶建立的利益共同體,王朝若被顛覆,眾人所享有的.一切身份特權將不復存在,泯然眾人或許都不可得,只有被趕盡殺絕、斬草除根的命運!

這一紐帶關係的使用一直在泛化,近代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袁宮保的北洋六鎮,均是以師生、同鄉、親友等關係招募組成,戰場上不會丟下同伴逃命,官場上可以守望相助、互相扶持,一榮俱榮、一辱俱辱!

我想,正如那句老話說得那樣:有些人,可用,不可信;有些人,可信,不可用。

作為一個在農村長大的人,從我記事開始,宗族關係問題影響了我近20年,近幾年才真正讀懂。家族血親之緣很難得,我也很珍惜,但是思想、風骨的傳承更為重要。我一直很欣賞電視劇《秦始皇》裡高明飾演的呂不韋,記得他對嬴政說過:嬴秦一族的血脈從你這裡才算是真正開始!

路遠,人總歸要散的!

TAGS: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