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婚戀心理>

你是愛情人質嗎

文思屋 人氣:2.53W

在愛情中,你是一個愛情人質嗎?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你是愛情人質嗎,希望能帶給大家幫助。

你是愛情人質嗎

  

令人痴迷的“愛情”

在“愛情劊子手”這部小說裡,歐文亞隆講的第一個故事是一個瘋狂地迷戀著比自己小30歲的諮詢師,並且8年來都無法走出來的70歲老婦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開始的時候就很有趣,70歲的老婦人已經接受了20年的心理諮詢(這本身可能就說明心理諮詢不適合她),她來找歐文是因為在過去8年裡她都無法走出對過去的一位諮詢師的迷戀,並且覺得在她再次自殺之前,歐文也許是她最後的希望。

當歐文聽到老婦人講她和諮詢師在8年前上床並且有28天的“相愛”時,他心中充滿了憤怒,他覺得這個諮詢師一定是反社會人格,並且利用老婦人來滿足自己的某些需要。整個諮詢進行的無比艱難,當5個月已經過去,歐文發現老婦人還是深深的陷入自己的痴迷中根本不想走出來時,他使出了自己覺得是王牌的一招:直接找來她的迷戀物件進行會談,徹底打破她的幻想。

然而會談完全出乎歐文的意料,他沒有想到原來這位“沒有道德底線”的諮詢師,竟然當初是因為精神疾病並且迷戀印度禪修,覺得自己可以跟萬物融為一體,並覺得自己可以滿足老婦人的一切要求,直到最後老婦人要的太多,自己再一次陷入精神疾病的發作,才在28天后跟她中斷了所有的往來,後來也停止了自己所有的諮詢工作。

更意想不到的是,歐文滿心歡喜的以為他和老婦人的諮詢終於可以在真正意義上開始了,老婦人卻在這個時候提出徹底中斷諮詢。她說自己現在已經失去了希望,連最後那1%的跟痴迷物件重歸於好的機會都被歐文破滅了,她再也不想做任何心理諮詢了。

這個故事讓我有些震動。歐文在小說裡形容自己是一個愛情劊子手,專門斬斷那些根本就不是愛情的痴迷和迷戀。然而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對於某些人來說,生活在幻象中永遠不醒來,要比醒來去面對殘忍的現實更好?換句話說,麻木的快樂和真實的痛苦,你到底要選擇哪個?

愛上的並不是任何人,而是愛情的影子

歐文問老婦人說:“你覺得你愛他什麼,你甚至一點都不瞭解他。”

我想老婦人愛上的正如她自己所說,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想法:那個比她小30歲,年輕英俊,知道她所有的脆弱和不堪但仍舊願意接納她的全部的諮詢師,竟然還可以愛上她。她愛的並不是他,而是他的出現給予她的生命意義。

在跟那位年輕的諮詢師“在一起”之前,老婦人的一隻腳其實就已經踏入了墳墓:她很早就結束了自己唯一熱愛的舞蹈事業,很早就跟丈夫沒有了性生活,很早就覺得生活百無聊賴並且在20年間都沒有間斷地服用著抗抑鬱藥物。正如她自己所說,跟他一起的28天是她人生最快樂的日子,因為一個年輕的生命在知曉自己全部的情況下還願意跟她做愛,還願意跟她在一起,讓她已經漸入墳墓的靈魂突然找到了新生。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這本書裡也提到過“I love you because I need you.” (我愛你是因為我需要你)和“I need you because I love you.”(我需要你是因為我愛你)是有本質區別的。如果我們願意把真正的愛定義為給予,定義為一個對整個人性的世界觀而並非專門針對某個人,那麼愛和需要就像是長相相同但性格卻截然相反的一對雙胞胎,“需要”高聲吶喊著說:“我要我要我要,你要來滿足我”,而愛則柔聲細語的說:“我在思考你真正需要什麼,我還能為你做點什麼嗎?”

真正的愛並沒有“陷入”的過程,它更像是一種狀態。英文裡總說起“fall in love”(墜入愛河),可是真正的愛並不需要墜入,因為它本來就在那裡,是一種我們對待周圍所有人的方式。從這個角度說,所有的迷戀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迷戀的物件其實根本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們能滿足我們的某些需要,我們將自己的迷戀物件視作填補自己缺失部分的工具,而非當作一個我們全然接納和尊敬的人。

我又想到了自己聽到的不同版本的無數個痴迷的故事,每一個都讓人心疼。

當然我自己也曾陷入到這種迷戀當中,一方面嘲笑著專輯的痴情,一方面好像也被自己感動的不行。我想到11年那個少女時代的自己,在高中教學樓二樓的落地窗前每天晚上看著窗外操場上那個我熟悉卻又陌生的身影,“喜歡”他很久卻幾乎都沒有跟他說過話。當時喜歡畫漫畫的自己,還因為知道他也喜歡而暗自竊喜。

說來故事也很戲劇,迷戀他的整個高中時代裡,我們的對話不超過10句。後來上大學後有個叫做人人網的東西讓我又跟他有了聯絡,可是我卻訝異地發現他寫的東西和說話的.方式其實讓我感到有些厭惡(可能是因為帶了太多髒字)。我發現這麼久以來我喜歡的都只是自己編織的童話,喜歡的是可以用他的形象作為媒介,去創造一個符合我全部期許的人物。說的更直白些,我喜歡的根本不是他,而是這種可以去喜歡一個人的感覺,他在其中,只需要貢獻出自己帥帥的身影便好。

迷戀的幻象終將被打破,因為還沒有幻覺可以維繫一輩子。一個善於自我欺騙的人也許可以在幻想裡生活一段時間,但最終,當事實不可避免的襲來時,當幻覺最終還是破滅後,迷戀的背後也許有著更深層的恐懼與無意義感。

一邊在幻想中享受親密,一邊在現實中逃避親密

這是一件令人有點百思不得其解,想明白之後又覺得特別有趣的事情。

我的一位朋友瘋狂的迷戀一位姑娘,也因為這位姑娘來到了北京工作,可惜姑娘並不想成為他女朋友,但又沒有停止跟他的曖昧。姑娘會偶爾跟他吃飯,看電影,甚至還說些很曖昧的話,但是也跟他表示自己不久就會出國。他跟我說他已經move on了,但我分明就覺得他是在等她,他跟我的交談中,3句話之內就會出現她的名字,有的時候我甚至有些不耐煩了,很想問問他想要迷戀到什麼時候。

後來姑娘去了歐洲工作並且打算在那裡定居,他的這一段迷戀也只能作罷,但我沒想到的是,很快他又找到了新的迷戀物件,一個比原來那位更漂亮的南方姑娘。很快,他跟這位姑娘表白,但是被姑娘拒絕了。他並沒有放棄,後來又跟姑娘表白了第二次,同樣也被拒絕了。

就在我以為他終於可以 let it go 的時候,他突然對我說:“我想在等等看,等她過完生日再說。” 當時我真的有一種怒火,我很想說:“你要等什麼,一個不喜歡你的人在過完生日之後就會喜歡你了嗎?”,可是我忍住了,我什麼都沒有說,因為我知道我說了也只是徒勞。

後面他開始每天在朋友圈裡發東西,所有的話和畫,分明都是寫給和畫給她的。每次我看完之後總有種複雜的心情,一方面我很想扇他一巴掌,告訴他說:“你清醒一下吧!”,一方面我又很心疼他這麼折磨自己,讓自己一次次的陷入迷戀的困境。

我似乎感覺到他的生命因為自己的一次次痴迷而停滯不前,那些根本就跟他幻想出的對方大相徑庭的訊號他並不願意接收到。我甚至有時候不得不這樣去解讀他:也許痴迷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為真實的世界對他來說太乏味。一個覺得自己“是為愛情而生”的人,把所有的人生意義都建構在愛情的得失上,根本就沒有精力去愛自己和身邊的其他人。

他一邊在幻想中享受“親密”,一邊在現實中逃避親密。好像周圍那些真實的,那些願意去接近他的姑娘們,他都沒有興趣。因為其實真正的親密根本沒有性別之分,它就在你跟周遭每個人的互動當中。真正的回到現實中,我們可能要問問自己:我們喜歡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嗎?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嗎?我們能在自己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得到深深的意義感並且覺得自己很有價值的活著嗎?我們是不是愛周圍的每個人,是不是關心他們的感受,還是說除了我們迷戀的物件,其他人都無關緊要?

最終我想迷戀的背後,隱藏著歐文亞隆說的人類最深層的對孤單,死亡和無意義感的恐懼。而戰勝迷戀的方法,可能就需要我們拿出最大的勇氣去看到現實,看到自己所編制的囚禁自己的網,去面對生命給我們每個人的難題:不可避免的孤獨根本就沒有意義,需要我們自己構建意義的人生。

我的那位朋友昨天跟我說,他再一次收到女孩的拒絕,這一次他真的決定要走出來。他說他發現自己原來一直都沒有關照自己的感受,即使受了委屈也從來不知道表達,現在他開始明白自己的感受也是很重要的,他要開始照顧自己了。

聽他說完我突然感到莫大的欣慰。我感覺到似乎他終於開始面對自己了。當然前方的路還很長,迷戀被打破後,如何讓自己“慘淡的人生”豐富起來,可能比打破迷戀還需要更大的勇氣和力量。但這不也是生命的魅力所在嗎?我們一次次的突破自己,一次次地向著更自我實現的方向前進著,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感到驚訝。

其實我從來都不覺得時間可以治癒什麼,真正可以治癒我們的,是心中的那份對自己的真誠和好奇。外界的一切都可以成為我們迷戀的物件,當然愛情是最方便的一個,但當我們不斷向外求索,不斷需要“抓住”什麼的嘗試都失敗了之後,能否對自己那其實還陌生的靈魂升起一種由衷的敬仰和好奇?能否開始對另一個靈魂,也升起同樣的尊重與好奇?

親密並不難,但是你先要和自己親密。

TAGS:愛情 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