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活動總結>

世界人權日活動總結範文

文思屋 人氣:1.76W

世界人權日活動的開展是為了宣傳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的思想。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世界人權日活動總結範文,希望能帶給大家幫助。

世界人權日活動總結範文

第一篇:世界人權日活動總結範文

我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吳海濤大使今天在第71屆聯大三委人權議題一般性辯論時發言,全面闡述了我國對人權問題的看法。

吳海濤說,今年是聯合國人權兩公約通過50週年,《發展權利宣言》通過xx週年,人權理事會成立10週年。“人人得享人權”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追求。同時,人權與各國價值觀標準、歷史文化傳統、政治經濟制度息息相關,必須按各國國情和人民訴求加以推進。為此,中方建議:

一、堅持平等相待。人權交流與合作必須恪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尊重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遵守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和實行雙重標準,摒棄以人權為由干涉他國內政。應在平等相待中對話合作,在開放包容中互學互鑑,在深化互信中尋求促進人權有效途徑。

二、推動包容發展。發展是促進和保護人權的基礎。各方應以《發展權利宣言》為指引,以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契機,優先幫助開發中國家消除飢餓和貧困,實現生存權和發展權。已開發國家應切實履行官方發展援助承諾。

三、尊重人民選擇。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人權標準。各國國情不同,人權保護手段各異。要始終堅持從人民意願出發,從實際出發,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人權保障模式。

四、平衡兩類人權。經社文權利和發展權與公民政治權利相互依存,同等重要。應堅持各類人權平衡發展,協調並進。已開發國家應更加重視促進和保護經社文權利,正視和承認發展權。

吳海濤指出,中國堅持把人權普遍性原則同自身國情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人權成就有目共睹。

今年9月,中國政府釋出第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確定了2016-2020年促進人權事業發展的目標。

一是全面保障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普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服務均等化水平;全力實現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總體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努力使發展機會更加公平,發展成果更加均等地惠及全民。

二是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維護公民的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提高公正司法水平,保障訴訟當事人獲得公正審判的權利;促進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充分實現。

三是充分保障各類特定群體權利。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努力消除性別歧視;強化對未成年人權益保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扶殘助殘服務體系。

四是深入開展人權教育。結合國民教育和全民普法,培育全社會尊重人權的文化。

五是積極參與國際人權工作。認真履行人權條約義務,深入參與聯合國人權機制工作;廣泛開展人權對話、交流與合作,向有需要的開發中國家提供人權技術援助。

我們為落實上述目標制定了具體任務和實施方案,並加強監督和評估工作,確保《行動計劃》順利完成。中國將繼續為促進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第二篇:世界人權日活動總結範文

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推進減貧事業,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循,沒有確定的先例參照,但中國的扶貧事業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這是我國脫貧攻堅堅強的政治保障。

“中國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國際人權事業的忠實實踐者和有力推動者。”日前,《中國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釋出後,引起海內外輿論廣泛關注,白皮書以鏗鏘之語將中國扶貧成就理直氣壯地定位在國際人權的推動成就上。

輿論關注,一方面說明公眾減貧和發展意識的逐漸增強,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扶貧脫貧的民生導向、民意關切、人權意義。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推進減貧事業,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循,沒有確定的先例參照,但中國的扶貧事業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這是我國脫貧攻堅堅強的政治保障。中國扶貧工作隊伍更是以勇毅篤行的政治擔當、巨集闊睿智的勇氣胸懷,滿足人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滿足人們共享發展成果的追求,使得中國減貧成就真正有益於人權事業。

白皮書對中國減貧事業的定位意義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精準定位了中國減貧行動的人權促進意義。白皮書直截了當地宣示了“中國的減貧行動是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最顯著標志”。從貧困與人權的關係、中國政府的'扶貧工作機制、中國對扶貧工作的部署定位、中國減貧行動的巨集觀成就、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幾個要素,深入論述中國減貧行動與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內在關係,全面呈現了中國政府以民眾訴求和社會關切為出發點,以維護人的發展權為理念引導,注重民生導向,恪守以民為本,推進減貧事業的務實舉措。“善戰者,求之於勢”,中國扶貧事業正是以真實的為民情懷,才能在特定階段創造出中國奇蹟。

二是凸顯了中國減貧行動的優先人權保障。生存權是個體的基本權利,也是基礎人權之一。白皮書第二章以“保障貧困人口生存權”為主旨,從特色產業脫貧、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教育發展脫貧、醫療保障脫貧、農村兜底脫貧、資產收益扶貧、就業創業服務等精準扶貧施策領域,簡明務實地闡述了中國減貧行動的優先人權保障。歷史與現實的扶貧實踐充分表明,每一個國家的減貧開發意願與行動,都有其特定的國情條件與國情背景。衡量一個國家減貧的人權意義,關鍵是要看這個國家的人權保障是否符合本國的國情條件,是否適應本國發展的現實需要。中國減貧行動正是以求實的國情意識,使得中國扶貧工作機制內生於本國深厚的發展土壤,切實體現了中國特色扶貧道路的強大生命力。

三是特別強調了中國減貧行動的群體權益保障。對特殊群體權利進行特別保障,屬於人權保障的特殊救濟。即在一般權利保障中,特殊群體由於歷史原因、社會原因等,需要進行特別的權利救濟。白皮書第三章就“維護特定群體權利”,圍繞貧困婦女權利、貧困兒童權利、老年人權利、殘疾人權利、少數民族特殊扶持等,詳細列舉了國家特殊保障體系、政策實施體系以及權益保障成就。政策的實施效能來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任,政策要贏得人心,既要植根於正確的理念制定,也要著眼於現實的民眾需求。中國扶貧攻堅正是不斷關注民意、直面特殊群體的真實保障問題,精準扶貧才真正跟得上時代的腳步,脫貧攻堅也才真正拓寬了各群體共享發展成果的分配途徑。正是如此,中國扶貧事業才能更充分體現民意,順暢抵達人心,釋放出更多民生紅利。

四是全面列舉了中國減貧行動的區域發展效能。發展經濟學一般認為,貧困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也是生態問題和經濟能力實現問題。貧困發生一般與生態環境和生態的歷史積澱有密切關係。此次白皮書直面中國“貧困地區發展環境”,從事關“貧困地區群眾生存權、發展權”的基礎設施建設出發,分別從通訊、水利、交通、人居環境等方面,並結合中國政府的專項建設規劃與專門治理工程,體系化地說明了中國減貧行動的區域發展效能。中國減貧行動對貧困區域的精準施策,其實質是針對貧困現象“靶向療法”的精準治理和因地制宜。在風險挑戰中劈波斬浪的中國扶貧事業,熔鑄了13億人瑰麗夢想的“全面小康社會”,意味著不讓一個貧困地區掉隊,意味著社會財富充分湧流均衡共享,意味著讓每個地區的人民在改革發展中具有獲得感。中國減貧行動對貧困地區的特殊重視,正是基於區域整體發展權的治理實踐。

“計利當計天下利”,公共政策唯有符合全域性,才是潮流所趨、人心所向。中國扶貧事業不失於一人一地一時一事,從“三西扶貧”計劃拉開中國減貧行動的序幕,到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的迫近,中國穩步掀啟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幕。中國減貧成就彰顯人權,順應民心,尊重民意,凝聚民智,正是對國際人權事業的直接貢獻。

第三篇:世界人權日活動總結範文

中國外交部人權事務特別代表劉華2日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xx次會議上發言,就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提出中方的四點原則性建議。

劉華說,首先,各國應恪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國不分大小,民不分貧富,一律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人權交流與合作必須尊重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遵循國際法基本準則。

第二,應該尊重各國人民的自主選擇。各國國情不同,人權保護手段各有差異。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治國理政並非只有一條道路可走。發展人權要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從人民意願出發。

第三,應該建設性處理分歧。“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東西方人權觀念各有千秋。要開展平等和建設性的對話與合作,通過務實合作增進利益匯合,增強互信,縮小分歧,共同尋求促進人權保障的有效途徑。“點名羞辱”、政治化和雙重標準只會激化矛盾,於事無補。

第四,平衡推進兩類人權。民生和民主是人權的兩個面。公民政治權利、經社文權利和發展權互相促進、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不可孤立。各國應根據本國國情,將人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統籌個人權利和集體權利,兼顧權利和義務的平衡。

TAGS:範文 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