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優秀簡歷>簡歷模板>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500字

文思屋 人氣:3.22W

為了解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狀,分析社會實踐教學對大學生的影響,我們組織實施了河南省大學生社會實踐狀況調查,採用典型抽樣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走訪了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財經學院、河南農業大學、中原工學院、升達大學等9所高校,發放調查問卷1500份,經整理得到有效問卷966份。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500字

調查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接受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包括接受調查者的年級、性別、是否學生幹部以及所學專業。第二部分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基本情況的調查。該部分共設14個問題。從社會實踐的參與狀況、組織狀況、實踐效果和滿意度,以及對待社會實踐的態度等方面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調查。

社會實踐參與程度還不夠高

調查資料顯示,有20%的大學生從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社會實踐。隨年級的增長,沒參加過社會實踐的比例逐步下降,這是符合實際的,但在大四的學生中仍有9.9%的人未參加過社會實踐,在大三的學生中也有15.4%的人未參加過社會實踐,這一比例偏高。

調查資料顯示,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覆蓋面較小,使社會實踐的組織頻率遠遠大於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次數。目前,大學組織本科生社會實踐的頻率平均是每年兩次,即利用寒暑假組織較為正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一年3次及以上的也佔較大比例。照此計算,大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的社會實踐次數應達到8次以上,遠超過調查資料顯示的以2次為主的社會實踐次數,這說明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覆蓋面較小,並非所有的學生均能參加。

·實踐內容和收穫有一定侷限

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仍以“三下鄉”等集中實踐為主,著重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瞭解社會,而忽略了對大學生操作能力、溝通能力的培養,更缺少專業能力方面的培養。調查資料顯示,68.1%的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為社會認知,而專業認知和專業研究類的實踐則僅佔23.7%。

從社會實踐的作用來看,65.6%的學生認為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有明顯收穫,48.5%的學生認為在認識社會、瞭解社會方面有明顯收穫,僅有23.7%的學生認為實踐活動加深了他們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部分學生對實踐的意義認識不足

調查發現,儘管有50%以上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非常必要,但仍有42.9%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有一定的必要,但並不是不可或缺的,這種觀點體現出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

近1/3的大學生認為社會實踐對自己沒有什麼影響。社會實踐影響最大的兩個專案是評優評先和綜合評分,這說明學校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程度沒有硬性約束,總體來說,社會實踐對學生個人的影響較小。

·實踐活動缺乏有效指導和管理

社會實踐需要充分的事前準備,同時需要完善的事中管理,以隨時調整實踐方案,最後還需要及時進行事後評價,以總結經驗教訓,將在實踐中獲得的感性知識及時上升到理性認識,以達到豐富知識存量、改善能力結構的目標。然而,僅有21.5%的社會實踐具備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環節,大多數社會實踐僅具備其中一個環節。

僅有5.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社會實踐中得到了專業教師的指導,絕大多數學生的社會實踐是自己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的。這一方面說明了社會實踐的內容絕大多數是與專業無關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沒有充分利用教師這一大學的優勢資源。

·與大學生對實踐的期待有較大差距

50%左右的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狀況的評價是一般,即有一定的收益但沒有突出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年級的升高,綜合滿意度呈下降趨勢,至大四階段,綜合滿意度已下降至臨界水平以下,說明社會實踐的開展與大學生的期望之間有較大差距。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知識在不斷增加,對社會實踐的`期望和要求也越來越明確,而社會實踐的組織、內容、方式卻往往是一成不變的,學生從年復一年的社會實踐中,沒有獲得更多的收益,於是造成滿意度下降。

各級主管部門應充分認識到當代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走出“精英實踐”組織模式,逐漸走向“大眾實踐”的發展道路。

樹立大社會實踐觀,使社會實踐日常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的擴大,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應該僅僅是寒暑假集中的、突擊性的活動,而應該與大學生志願服務、勤工助學、教學實習、掛職鍛鍊、社群共建等各類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樹立廣義的實踐觀,使社會實踐活動日常化、思想政治教育經常化。在已有的教學、科研、實習、傳統教育、社群服務、勤工助學等型別的基地的基礎上,要根據國情、省情、市(地區)情,結合學校實際,不斷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模式、功能,不斷拓展社會實踐的活動領域。

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體系,使過程規範化。社會實踐的目的是培養人,必須以教育為根本出發點。既然是教育,就應該遵循教育規律,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社會實踐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因此,必須將其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和管理之中,加以科學的管理,確保師資健全、時間合理、評定規範、經費充足。要變短期活動為長效教育,變臨時考核為規範管理。著力加強組織引導,把社會實踐與就業結合起來,與單位選人用人結合起來,與服務西部、建設西部結合起來。同時,積極探索、完善基於研究性學習的社會實踐教學新模式,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建立實踐基地,使社會實踐陣地化。社會實踐要發揮其教育功能,達到知識與實踐的統一、校內和校外的結合,陣地建設是不容忽視的。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要在樹立大社會實踐觀的基礎上,整合資源,夯實基礎,著力完善社會實踐保障體系。制定優惠政策,在企業、部隊、城市社群、農村鄉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本著合作共建、雙向受益的原則,從地方建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大學生鍛鍊成長的需要出發,建立一批相對穩定的形式多樣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長期堅持,使學生受鍛鍊,當地(企業)見效益。同時,要改變傳統觀念,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多渠道宣傳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努力尋求地方政府和社會的認可和支援。

加強隊伍建設,使社會實踐專業化。社會實踐要想做得更紮實、更深入,就必須建立一支業務精、能力強、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內外、專兼職相結合的組織指導隊伍。在精心組織、認真督導、全面總結的基礎上,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隨時調整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適應時代要求,變活動的簡單組織為工作的專門研究,使社會實踐常做常新。

完善活動機制,使社會實踐持續化。社會實踐要達到對大學生進行長期教育的目的,就必須遵循高校與社會長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則,建立和完善工作機制,特別是以科技服務和扶貧幫困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活動,就是要讓學生帶著目標去實踐,回來帶著問題開展研究,資訊不斷線,成果有回饋,使短期實踐行為和長期合作聯絡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和合作能力。要完善考核評價機制。社會實踐考核評價可採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建立起科學的評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