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國小英語培養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文思屋 人氣:9.77K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英語培養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英語培養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國小英語培養教學反思1

我們冀教版的三年級起始版的教材中,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故事,很多老師往往忽略了故事,跳過這一環節,其實,這是不應該的,故事教學是應該進行的,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加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通過一個好的教學設計來培養學生的語感。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故事教學怎麼培養學生的語感?其實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故事教學的目的是把英語的字、詞、句放在生動的故事中學習,在聽故事的同時聽英語,在講故事的同時學說英語,故事中動人的情節吸引學生,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在學習故事無論採取怎樣的教學模式,我們都要聽說讀寫兼顧的。

一、聽故事學英語完全是聲音的學習,模仿地道、準確、流利、優美、抑揚頓挫的英語發音,以形成正確的聽覺表象,對學生語感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二、朗讀是訓練和提高學生正確掌握語音、語調,培養學生的英語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徑。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朗讀是學生獲得語言感受的重要手段

三、表演故事是對學生學習故事、閱讀故事、理解故事後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也是學生運用新語言進行流利表達及表演才能的展示。任務型教學理論指出: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國小生的好奇心強,表現欲旺、什麼都想體驗、實踐。學生表演的故事越多,詞彙和句子的表達也就越豐富,語感是教師創設情境、學生扮演角色、進行故事表演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語感越好的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就越強。

因此,我們要好好利用故事教學,這可是一箭三雕哦。

國小英語培養教學反思2

英語學習、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英語已從一種工具變成了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沒有掌握英語猶如缺乏一種思想,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知識源泉。可以這樣說,學會英語,不但多了一雙眼睛,一對耳朵,和一條舌頭,甚至是多了一個頭腦!因為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認識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種語言也即掌握了一種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習慣。

從日常工作中的點點滴滴,得出以下反思:

靠持續不斷的語言知識,而不是“玩”來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國小英語教學是要重視培養興趣,但單靠唱歌遊戲不能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新鮮勁兒一過,孩子們就會厭倦。所以,唱歌遊戲應該作為國小生學習英語語言知識、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養興趣的手段。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手段幫助國小生在記憶力強的時期多記單詞,多學習語言規則,並儘可能多創造模仿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音和語調。在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是可以互補的。真正做到聽說先行,讀寫跟上。光聽說不讀寫,很難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養學習能力,也難減輕學習負擔。所以國小生還是應當認真進行語言學習。

國小英語培養教學反思3

內容提要:教學反思能力是一個高素質的現代英語教師所應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但這種能力並非與生俱來或隨時間流逝自然提高的,它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培養和發展。筆者從自身實踐出發,論述了國小英語教師應清楚地認識並確定反思內容,在實際的反思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反思水平和教學水平,同時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反思活動。

《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定義反思: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推及到教學中,反思有著更為深厚的內涵。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物件,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有從事英語教學研究多年的學者提出,現代英語教學中,反思能力是一個高素質的英語教師所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其中包括對教學設計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對課堂教學群體行為的反思,對教學評估的反思等。可以看出,英語教學的反思,已不簡單是教學經驗的總結,它是伴隨著整個國小英語教學過程的監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活動。

顯然,這種教學反思能力並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或是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自我培養和自我提升。那麼,作為一個國小英語教師,怎樣形成並發展自身的教學反思能力呢?我想談談自己的一些還很粗淺的想法。

一. 教師要確定自己需要反思的內容

教學反思絕不是通常所說的靜坐冥想式的反思,它並不是一個人獨處放鬆和回憶漫想。古語說"有的放矢",教學反思應是一種具有指向性、針對性的行為,是一種需要認真思索乃至極大努力的過程。

應素質教育之需,英語教育需要一支具有創新能力、熟練的課堂教學技能、高水平的英語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教師隊伍。為此,國小英語教師的反思應包括三種重要成分,即認知成分、批判成分和教師的陳述。

認知成分指教師如何加工資訊和做出決策。心理學中的圖式理論認為,在人的頭腦中,大量的相互關聯的有關事實、概念、概括和經驗的資訊被組織成一定的網路,成為圖式,可以有效儲存和快速提取,構成了個體解決問題的基礎。在國小英語教學中,表現為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對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以及在課堂中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機智等等。教師的認知水平的差異往往造成了他們在這些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處理上的差異。有人對專家教師和新教師對課堂事件的解釋做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專家教師在教學決策過程中體現出更深刻的、具有豐富聯絡的圖式。這些圖式使得他們能夠準確判斷哪些事件是值得關注的,並從記憶中提取出有關的資訊,以便選擇最恰當的反應策略。以課堂教學中的教育機智為例,有位外語教師在教cock (公雞)一詞時,有個學生突然怪聲怪調地說:"有沒有母雞呀?"頓時,全班一片喧譁。教師平靜地說:"有,不僅有母雞,還有小雞這個單詞。"接著一一講解,並表揚了那位學生好學好問,但也批評了他說話的態度。這樣機智的處理,既沒有干擾正常教學,還使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受到了教育。

批判成分指驅動思維過程的基礎,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取向以及教師的目標等,比如教育目標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隱含的平等與權力問題等。在這種反思中,教師不再像以往只關注解決問題,而是更關注提出問題。國小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其實時時刻刻離不開批判成分的反思。在各地的教學經驗的交流中,我們接收了大量的資訊。但是否就不假思索,全盤接受呢?這是一種需要我們去反思的成分。以"拿來主義"為準繩,批判地反思,進而內化,取其可用之處借鑑運用,不符合本地實際的則暫時放下。畢竟不同省份、或一個省份的不同地區之間的國小英語教育水平處於一種並不均衡的狀態。在國小英語教材使用上也是如此。不迷信、不拘泥於教材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教材提出質疑和可商榷之處的反思能力,也是體現一位國小英語教師個性和素質的地方。

教師的陳述則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寫作、交談的方式,教師用來解釋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解釋系統等等。教育學指出,教師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書面語言表達能力、體態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之一。尤其作為一名語言教師,考慮到所任教學科的學科特點及國小生的年齡性格特點,則更有必要對自己的課堂陳述進行反思。如是否口齒清晰、是否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體態語言是否親切自然等等。而國小英語教師的重中之重則是時時刻刻應不忘反思我是否給了我的學生們準確的英語語音和語調。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不可迴避,它是我們目前的國小英語教學中一個確然存在的問題。上海一所中學曾經作過一項調查,發現有很多學生喜歡英語課是因為喜歡他們的英語教師,包括教師的學識、修養和教師創設愉悅課堂的能力。因此,國小英語教師應儘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課堂陳述,掌握優美的英語語音語調,形成親切得體的教姿教態,提升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魅力。

二.教師應把握教學反思的過程

"實踐出真知。" 教師的反思能力應在自身的反思過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經驗學習理論為基礎,教師反思過程可分為四個環節: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

首先是具體經驗階段。這一階段,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明確問題情境。一旦教師意識到問題,就會感到一種不適,並試圖改變這種狀況,於是進入到反思環節。但教師往往並不容易明確意識到自己教學中的問題。因此,在此過程中,接觸到新的資訊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學經驗、自己的經驗、各種理論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經驗等都會幫助教師發現問題。

接著是觀察與分析階段。教師廣泛收集並分析有關的經驗,對照自己教學活動的資訊,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身。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自述與回憶、觀察模擬、角色扮演,或藉助於錄音、錄影等來獲得資訊資料。對它們進行分析,看驅動自己的教學活動的思想觀點到底是什麼,它與目前所倡導的理論是否一致,自己的行為與預期結果是否一致等,從而明確問題的根源所在。經過這種分析,教師會對問題情境形成更為明確的認識。

第三、重新概括階段。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反思舊的教學指導思想,並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最後是積極的驗證階段。這時要檢驗上階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動和假設,它可能是實際嘗試,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檢驗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從而又進入具體經驗第一階段,開始新的迴圈。

在我從事國小英語教學的6年中,我感到我時時在經歷這樣的反思過程。以課堂教學方式的反思為例。最初,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上課內容,課堂上,我讓他們反覆地跟讀操練課文中的對話和句型,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學生們開始失去了熱情。上課時,我口乾舌燥地教,而他們意興闌珊地讀。我很困惑,是我的教學有問題,還是國小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的呢?在很多的英語教學雜誌和教學錄象中,我看到了不同於我的課堂教學的例項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的教學效果。教育部提出的素質教育的大方向更是引發了一場關於英語教學的大討論。我想此時,我是經歷了反思最為重要的兩個階段--具體經驗和觀察分析。之後,我將自己反思的結果一點一點地運用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採用遊戲法、競賽法,設計活動課,逐步放開,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興趣盎然的課堂中來。我發現,遊戲的加入與活動的增多,非但沒有使教學進度滯後,反而因學生參與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當然,在驗證的過程中,又出現了不一而足的問題,如國小生注意力的集中時間、活動課堂的管理問題等等,但反覆的反思、對照、驗證過程中,我感到學生們體驗到了英語課堂的樂趣。

教學反思畢竟是以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其歸宿的。這種迴圈往復的反思過程帶來教師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當然,在實際的反思活動中,以上的四個環節往往前後交錯,界限不甚分明。

國小英語培養教學反思4

荀子《勸學篇》中說:"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意思是說,好的方法,將可以使我們順利達到目的。在教學反思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問題,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有效反思。

(一)反思日記

教師的日常工作中,備課和上課是兩個互相關聯的重要環節。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設定教學目標、設計各個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其合理性在課堂實踐中獲得檢驗。例如在日常教學中,經由學生的群體性反應,如他們的接受程度、參與程度、投入水平等表現,教師會產生某種體驗。因此,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或在一節課結束後,即時寫下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並常常自問:我的教學步驟流暢嗎?它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嗎?它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嗎?有效嗎?我設計的任務型活動能吸引學生嗎?所有的學生都參與了嗎?如果沒有,為什麼?有什麼是我可以改進的嗎?如何改進?我給了我的學生現成的魚,還是給了他們釣魚的方法?我微笑了嗎?

這種反思方式使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陳述水平,並帶動認知成分的延伸,幫助教師形成個人教學風格。

(二)詳細描述

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描述他們看到的情景,對此進行討論分析。在我工作的學校,教師之間相互聽課、相互學習的風氣很濃厚,課後,教師之間坦率地交換意見和建議,對課堂中的情景熱烈而細緻的討論。上課者和聽課者之間的這種詳細描述式的反思常常能發現許多教師自己平常不易發現的問題。

(三)現場討論

在市一級或區一級的教研會上,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課堂上發生的'問題,然後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最後得到的方案為所有教師及其他學校所共享。

國小英語尚處於起步階段,教師在各自的實踐過程中都有各自的體會和方法,但教學中總是存在一些共性的難題。例如2001年1 月,教育部在《國小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中指出,國小英語教學應建立"以活動課為主的教學模式"。《國小英語教學大綱》中也明確規定國小英語應首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於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線的英語教師在這個大方向的指導下展開教學並體會到了它的科學性和實際可操作性。但實際過程中,也產生了種種困惑,如什麼樣的活動是學生感興趣的?如何在活動課中有效控制課堂紀律?如何設計更有效的活動模式?等等。這時候,市、區或更大一個範圍內的群體反思往往有助於幫助教師解決問題。

(四)行動研究

教學中,有些問題常常並不是教師的個體反思、實際討論所能完全解決的。因此,為弄明白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的實質,探索用以改進教學的行動方案,教師與研究者合作進行調查和實驗研究。這種反思方法稱為行動研究法。美國社會學家勒溫認為"沒有無行動的研究,也沒有無研究的行動"。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與受過專門訓練的研究者的研究探索活動這種相互支援、交換意見、取長補短的合作,使得實際工作過程變成一個研究過程,研究過程又變成一個理智的工作過程。教師的教學反思是研究的基礎和來源,研究的成果又將進一步提高和指導教師的實際工作。

當前,國際教師專業化發展運動中,提出了"教師即為研究者"的重要觀念。在美國,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僅要求教師具有相應的教學實際能力,而且在教育實踐中提倡反思,形成了教師的教學反思運動教師成為研究者運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強調: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因此,在行動與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是每一個教師,當然也是每一個國小英語教師應該不斷為之努力的方向。

國小英語培養教學反思5

經過這次研修,作為一名教學經驗尚淺的國小英語教師,我受益匪淺。我從研修中學到的不僅僅是英語口語,教學常識,我們還學到了英語教師有待提高的東西,包括教法,授課方式,以及評價學生等等,都是讓我們大開眼界的,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對如何培養國小生英語學習興趣深有體會,這幾天我反思了一下自己有以下的心得體會。

興趣是學習的源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英語教學必須捨棄一切單調、枯燥的內容和模式,要創造愉悅的學習情景,儘可能使每一教學步驟都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創造性,讓他們在歡樂活潑的氣氛中主動獲取知識。當教學引起學生興趣時,就能使學生在學習中集中注意,更好地感知思維和想象,從而獲得較多較牢固的知識技能。但如何來提高國小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呢?通過學習。我不僅獲得其他同仁的點評,還得到專家的點撥,給我的學習適時引導,獲得獨到的見解。激發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反思一、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

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代表,教師和學生如何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對學習英語至關重要。素質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教育也就是以學生為本位,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的可發展性為本位,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培養師生感情,鞏固學英語興趣上課時,老師滿腔的熱情,豐富的表情和手勢,整齊漂亮的板書會給學生創造一個舒適寬鬆的教學環境。同時,多給學生鼓勵和表揚,這樣自然會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和被賞識的心理,學生自然會輕鬆愉快地投入學習,學習態度就愈發積極。多鼓勵、少批評,表揚要當眾,批評要個別。以學生為朋友,不居高臨下,死搬硬套,而是深入瞭解學生,輔導和幫助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產生一種愛屋及烏的心理,從而實現親其師,傳其道的目的。這種潛意識的內因需將化為強勁的動力,促使一個人充滿信心,精神振奮,真正把學習作為一種樂事。

反思二、創造輕鬆快樂的情景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英語興趣利用實物、掛圖、多媒體裝置進行英語教學,輔助遊戲和表演,形象直觀、生動活潑,有助於學生直接理解所學。教材源於生活,教師要善於捕捉現實生活的精彩鏡頭,從中造取具有特定英語資訊的現實背景,讓學生積極參與,進行會話表演,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去食品店購物的對話時,可事先準備牛奶、桔汁、香蕉、蘋果、麵包等,把講臺便成了食品店,教師扮演營業員,學生扮演顧客。例如在教動物類單詞時,可以把教室佈置成動物園,在門口寫上zoo,在教師的牆壁上貼上小動物的圖畫或者掛上動物玩具,並在旁邊貼上相對應的單詞。告訴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去逛動物園,看看哪位小朋友認識的動物最多!這樣學生很快就能掌握動物類的單詞。

反思三、更新觀念,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總是教師處於主體地位,學生處於消極被動的學習地位,學生很乏味無趣。新課改背景下,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讓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在課堂學習中。因此要改變舊的教學方式,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

反思四、利用多媒體、豐富課堂活動

以多媒體計算機及其網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具有直觀性、互動性、生動性等特點,教師若能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裝置進行教學,則如虎添翼,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也一改被動的學習地位,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究發現者。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於英語課堂給英語課堂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多媒體技術集語言、圖形、文字、資料、動畫於一體,使無聲的課本內容變成了有聲有色的真實語言場景,能吸引學生在情感和行動上積極參與,讓學生真正做到眼看、口唸、心想,在心情愉悅中積極主動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用多媒體,合理選取其服務與教學的最佳切入點,使英語教學更具活力。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因時、因地、因人地創設各種新穎、豐富多彩的遊戲和教學情景、恰當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喚起他們的學習注意,喚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學英語學得輕鬆,學得愉快,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增強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通過本次研修,讓我品嚐到了一頓最豐富、最美味、最營養、最有價值的知識文化大餐。我要重新審視自己,作為一名年輕的國小英語教師,我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不斷的充實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在教學中通過自身的素養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從心底裡信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