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通用5篇)

文思屋 人氣:2.96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周長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通用5篇)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篇1

《認識周長》這節課是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學習了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後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本節課的內容,對今後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於,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在課堂上,首先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呈現一隻螞蟻爬樹葉邊線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初步感知"一週"和"周長"這兩個詞語;再讓學生用彩筆描出自己喜歡的樹葉及課本上習題上的圖形,進一步直觀地感知周長,從而使學生得到圖形的周長就是一週的長度;接著讓學生找身邊的例子來說一說什麼是它的周長,並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長,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最後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算一算,讓學生運用周長的知識,計算規則圖形的周長及知識的拓展延伸。

這節課雖說重視知識的形成與獲取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和體驗,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我覺得有就一處的設計對教材內容挖掘得太過深徹了。我一共設計了六個圖形讓學生判斷那些圖形有周長,那些圖形沒有周長,為什麼?在學生作答後我引出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還有兩個是不封閉的圖形,目的在於讓學生體會感受圖形邊線具有封閉的特性,從而使他們知道在指物體表面周長的時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斷。其實後來的幾個環節都是叫學生指周長,都在暗示著讓學生體會周長的這一特徵,所以前面強調邊線的首尾相接是沒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其次,是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待精細化。例如:在“試一試”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樹葉的周長時,我發現學生對測量方法的選擇很隨意,而且整個測量過程用時比較多,細細想來是在進行測量之前缺少對學生方法選擇的引導。如果在測量之前加上個“你打算怎樣來測量?”問題的探討,也許會避免上述的問題。有學生說用繩子圍著樹葉一圈之後,把繩子拉直,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知道樹葉的周長是多少,這時我卻沒有抓住機會適時給學生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又如:在實踐聯絡計算圖形周長時,我出示的是課本“想想做做”第4題,其中第一個圖形是等腰三角形,第二個是等邊三角形,第三個是平行四邊形。其中就體現了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過渡,有很多同學就選擇使用比較簡便的乘法來計算,而我卻沒有抓住機會,讓他們體會文字的意圖。如若能讓學生就圖形的實際情況來說說為什麼能用乘法的話,相信學生對於文字的理解一定會更深。

另外,教學評價欠缺。當學生回答後不能及時準確的進行評價,或者是當學生出現不同的意見時,不能夠抓住機會及時的引導學生,並進行評價,這是今後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通過這次講課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一節好課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這種生命活力來自於學生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來自於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於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來自於不同觀點的碰撞、爭辯、啟迪、認同。而恰恰這點就是我的課堂所缺少的'。通過這次講課結合年會的學習讓我真正明白,在數學課中一個有效的數學問題,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其實它就是學生思維的碰撞,思想的昇華,數學方法的滲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發現、提升數學的美,使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享受的家園。

因此,我覺得要能在文字間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蘊藏著的奧祕,還要將自己領悟到的東西深入淺出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是教師用來塑造一節好課最靈魂的東西。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認識周長的含義,為接下來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打下基礎。

1、創設有趣的情境,恰當地引導學生理解“一週”的含義。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現今數學課上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但如何適當創設情境,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恰當為教學服務,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地方。在本節課上,我創設了“龜兔賽跑”這一學生熟悉的故事情境。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發現比賽的要求是“繞著操場跑一圈”。兔子在中間就穿過操場來到終點,犯規了。而烏龜按照比賽要求,從起點開始,繞著操場跑了一圈,又回到起點。跑了一週。在此基礎上,板書一週。這樣的情境創設,直觀地讓學生理解了“一週”的含義,為理解周長的含義打下基礎。

2、動手操作,理解周長的意義。

新教材中,“周長”的概念是這樣出示的“書籤一週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一週”、“邊線”等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以理解。所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從直觀到抽象,幫助學生理解周長的含義。首先,讓學生動手剪書籤,提問:“你是怎樣剪的?”引出邊線,讓學生清晰地看到書籤邊上的邊線;其次指書籤一週的邊線,先讓學生自己指,再老師示範指,指名指,讓學生理解一週邊線的意思。這時揭示:剛才我們所指一週邊線的長就是書籤的周長;接著讓學生找一找、摸一摸身邊物體一週的邊線,引導學生理解“物體表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最後,描邊線,描出平面圖形一週的邊線,引導學生由“物體表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類推出“多邊形各邊的長度之和就是她的周長。”從而完善和深化對周長含義的認識。

3、實踐活動,經歷測量計算物品周長的過程。

在認識周長之後,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讓量一量、算一算,理解周長的含義。小組合作測量校名片、五角星、硬幣的周長。五角星的測量主要讓學生通過測量、計算後體會到五角星的10條邊都相等,只要量出一條邊的長,就能算出五角星的周長。校名片是讓學生通過測量長和寬,初步接觸長方形周長的測量和計算。而硬幣主要是讓學生經歷探索曲面圖形物體的測量方法。通過測量,讓學生經歷動手圍一圍、量一量的過程。初步體會“化曲為直”的方法價值。通過簡單的測量和計算,引導學生拓展對周長含義的認識,初步學會測量和計算周長。尤其是硬幣的測量,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有助於學生直接地體會“化曲為直”,進而領會測量物體某個面周長的重要方法。這樣測量計算,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直觀、具體地感受周長概念的內涵,感悟周長是一週邊線的實際長度,加深對周長含義的理解和認識。

由於長期從事低段數學教學,這學期第一次接觸三年級的內容,所以很多方面還值得認真思考和商榷。思考如下:

思考一: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經歷去探索。

由於長期從事低段數學教學,在課堂上,我總是不放心讓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總是想方設法“帶”著孩子去理解題意,“引”著孩子去學習。如在教學“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各是多少”時,學生已經認識了周長,理解了周長的含義,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計算的方法。而我在教學中生怕學生雖然知道了平面圖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但不知道多邊形各邊的長就是它的長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長。所以,在教學中,忍不住又“引”著學生學: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形的一週邊線,再讓學生理解求三角形的周長就是求一週邊線的長,也就是求三條邊的長度之和。這樣的“引”的確可以使思維反應慢的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平面圖形的方法。但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另外,在解決“想想做做”第4題:“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下面各圖形的周長嗎?”由於時間的不足,我沒有讓學生自主去探索,而是直接將方法教給學生。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跟”著老師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在教學中科院放手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和已有經驗,自主探索求周長的方法:可以數一數、加一加或者移一移等等,基礎方法是數一數、加一加,要求學生掌握,而移一移要求較高,如有學生想到這種方法,可以用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思考二:適當調整測量物品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時,我選擇了三件物品讓學生去測量周長,校名片、五角星還有硬幣,主要讓學生體會平面圖形中由線段圍成的可以用直尺去量一量,而由曲面圍成的可以先用線圍一圍,再量出線的長度的兩種不同的測量方法。課後回顧了整個教學過程,因為在例題教學時已經測量計算過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周長,已經知道了線段圍成的圖形可以直接量出各邊的長度,再算出各邊的長度之和。所以實踐活動中,校名片、五角星的測量就顯得重複和累贅。

因此在實踐活動中,只要留下測量硬幣的周長即可。又通過教學實際發現,硬幣比較小,讓學生去圍一圍,量一量比較困難。所以可以選擇大一點的圓形的物品讓學生去測量。比如:一整卷的膠帶紙(或者雙面膠)。這樣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由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測量,理解和掌握“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篇3

“認識周長”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認識周長的含義,為接下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打下基礎。本課的重點在於理解周長的含義。教學中我是這樣展開的。

首先,創設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隨處可見的。結合學校最近重新給各班更換“班級小家務”展板的事情創設情境:美術老師要給小家務展板的四周製作邊框,你知道他是怎麼確定邊框的長度的呢?生答:繞長方形一週,量出它的長度。教師指出:像這塊展板一週邊線的長度,你知道叫什麼嗎?你能給它起個名兒嗎?然後揭示課題“周長”,並說明“這塊展板一週邊線的長度就是展板的周長”。

其次,結合對游泳池實物圖的觀察,讓學生直觀感知游泳池池口邊線的長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長。這裡結合多媒體進行動態呈現,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游泳池周長的清晰表象。

接著,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測量一片樹葉的周長。先讓學生動手指一指,明確樹葉周長的含義,再討論測量這片樹葉周長的方法。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動手圍一圍,量一量。並強調先用準備的細棉線圍一圍再把繩子拉直了量長度的過程,使學生豐富對周長含義的認識,也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

最後,通過完成“試一試”,拓寬對周長含義的認識,並初步體會測量並計算簡單多邊形的周長。由於前兩個活動主要讓學生認識到物體某個面上一週邊線的長度就是該物體某個面的周長,所以這個環節重點就是讓學生認識到圍成多邊形的幾條線段的長度之和就是這個多邊形的周長。所以,先讓學生分別指一指三角形和四邊形一週的邊線,想一想如何才能求出它們的周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各自測量、計算、並交流計算的方法,幫助學生初步體會多邊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總之,從一開始就讓學生結合例項初步認識“周長”,然後通過大量的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通過動手操作,結合直觀經驗來進一步豐富對周長的認識和理解,為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奠定基礎。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合理設計活動,創設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氛圍,精心搭建求知的舞臺, 以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為中心,讓學生在輕鬆活潑的環境中完成知識的形成過程!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通過學校新操場的一週的邊線等活動引入新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有效利用了學生的認知經驗。

三年級的學生要建立周長的概念,就要創設有效而有趣的活動使其有所體驗。教學中讓學生經歷一個探索圖形周長測量策略的過程,體驗知識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在讓學生自主體驗“周長意義”的這個環節中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測量活動,其中有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名片的周長等;有不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樹葉、硬幣周長等的測量活動。整個活動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較大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對周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水平,這樣,努力把學生的現實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本節課我感覺最遺憾還是小組合作,讓學生運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種圖形的周長,雖然我讓學生進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優等生控制著整個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樣發揮每個成員的作用,還需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探索。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篇5

《認識周長》這節課是西師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由於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在課堂上,首先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呈現一隻螞蟻圍樹葉邊線爬一週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初步感知"一週"和"周長"這兩個詞語;再利用桌布及樹樁面,讓學生觀察感知“一週”,進一步直觀地感知周長;接著讓學生觸控感知課本封面的周長,以及找身邊的例子來說一說、描一描,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深化概念,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後,抽象出圖形周長的概念;最後學生動手測量物體面及平面圖形的周長,讓學生經歷探索圖形周長測量策略的過程,體驗知識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

這節課雖說重視知識的形成與獲取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活動,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和體驗,但其中也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是教學評價欠缺。當學生回答後不能及時準確地進行評價,或者是當學生出現問題時,不能夠抓住機會及時地引導學生,並進行評價,這是今後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其次,教師沒有真正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方法、總結概念。所以,我想在我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儘可能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發現、提升數學的美,使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享受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