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觀潮教學反思

文思屋 人氣:2.51W

《觀潮》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者是趙宗成、朱明元。下面我們來看看國小語文觀潮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借鑑。

國小語文觀潮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觀潮教學反思1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文字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發展多種能力。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果學生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在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跟隨作者一起去錢塘江大堤上去觀潮,激發每一位學生參與的興趣,然後圖文並茂,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文中優美詞語,重點句子學生在“激情、互動、思辯、表達”中得到理解,如:學生讀“潮來時”這部分時,我引導學生觀察插圖,然後再來用心朗讀課文,把自己觀察到的情景讀出來,這樣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章美的蘊意。使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二、以課文為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教材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學生理解課文後相當明瞭。因此,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寫作方法,繼承傳統的“引用貫通”的教學方法,並用動作演義“人生鼎沸”的場面。再結合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知道如何描述場面,這一環節在整節課堂上看上去是“重複”的導教,但間接的讓學生加深了記憶,落實積累到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調查學生學習情況延伸到課堂外繼續學習知識的求知慾望。

閱讀課外書籍,積累課外知識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必要途徑。但對學生提出強硬的要求他們盲目的去讀背,我想這樣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課後問學生: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然後照應課前設計,大力表揚課堂上表現不錯的“小記者”,並鼓勵他們進一步為親朋好友當好“小導遊”作準備,給學生自信舞臺,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去。

總之,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達到自己設想。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通過不同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老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師將教得更輕鬆,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後教學中我會從這些不足之處進一步摸索求進,找到與孩子們共創造的愉快課堂。

國小語文觀潮教學反思2

現代教育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學生在生活經驗上的不足,能夠藉助情景模擬,情景再現,讓學生的各個感官得到滿足,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新事物的認識與理解,也能運用自己所獲得的這種經驗感受,去理解作者當時的感受,情感。

在教學《觀潮》一文時,為了讓學生與文字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了藉助多媒體展現大潮,體味它的壯觀。

常言說,“百聞不如一見”,真實畫面會帶給學生真切的感受,學生的想象畢竟狹窄。語言文字能不能在頭腦中生成畫面,生活經驗也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學生來說,個性是農村的孩子,見識少,缺少那種生活的體驗,想象對他們來說就困難了。

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錢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從文字中去感悟顯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學開始,我先播放多媒體讓學生隨我一齊觀看大潮,並談談自己的感受,構成對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後在教學重點段落“潮來時”,我引導學生觀察錄影片段,然後再來用心朗讀課文,把自己觀察到的情景讀出來,這樣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章美的蘊意,使其觀察潛力、思維潛力、口頭表達潛力得到提高。同時,學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為“天下奇觀”。

當然,上課的問題也不少。比如,課文讀得不夠,有些地方學生讀得不好,沒有氣勢,教師範讀效果不佳。我想當時如果利用多媒體進行範讀,讓學生體會大潮的氣勢效果會好得多。

因此,語文教學要運用多媒體,用直觀的感受去體會作者文字的描述,與作者當時的情感產生共鳴,昇華自己的情感,這樣語文的學習就不難了。我們此刻的學校正給我們創造了這樣有利的條件,各科教師們都應抓住機會,恰當運用多媒體,讓我們的課生動起來,活潑起來,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各門科目都想學,樂學。

國小語文觀潮教學反思3

《觀潮》一課是我接手四年級二班後上的第一篇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語言奠基,想象基奠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句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名句,體現了錢塘江奇特卓絕的江潮,也令無數中外遊客慕名而來。開課前我用此名句做為導語點名本課要學習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對錢塘江大潮的美留下一個想象。

其次,以讀貫穿,想象感悟

展開課題為了便於學生理清課文思路,我從“觀潮”二字出發,問:“觀與看一詞都包含有看的層面,作者為何取“觀”而不取“看呢”?舉手的學生很多,有的說看不好聽,很口語,有的說看可以是隨便的不細緻,還有的說觀比看多了一層欣賞,和時間長的意思。我覺的孩子們理解的都很不錯,我點明“既然是在觀,就要有所過程,學生們表示同意,那麼作者是按怎樣的步驟寫了自己觀潮的過程呢?”學生默讀全文很快找到了答案。接著我們認讀了文字中的生詞。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後,我就讓孩子們去分步閱讀文字,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

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寫特別感興趣,因為它那麼直觀,那麼生動。讓他們讀後,就讓他們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但是能結合詞句那麼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

最後,圖文結合,情感收場

在大量的讀、說,體味、想象後,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出示了文中的插圖,觀看錢塘潮水,加深對課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說:“站在觀潮臺,面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說什麼?”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後(幾句話),進行了交流。說的就是感受、感嘆、神往……如果讓你給文章加一個結尾你會怎麼加呢?楊思怡同學用了寫作中常用的首尾呼應:“錢塘江大潮真是名不虛傳,不愧為天下奇觀”!

一堂課下來,課堂中的一下幾個地方處理不夠好和預想的差距比較大。

1、字詞的理解、學習太過粗略。雖然是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度的時期。但對於字詞的理解掌握不夠重視。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

2、對學生的理解,還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線還是按老師的設想去落實,是否又有情感灌輸之嫌呢?我在課堂上並不夠大氣,有時候拘泥於小空間。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調控,教師的教學機智有待加強!

3、讀的方面,由於時間有限,學生的預習任務如果做的不好,課堂上很費時間。在生生互動、點評做的不夠好,為了時間稍有倉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