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文思屋 人氣:2.76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的教學反思1

作為教師,對故事教學中往往不是隻講一遍的而要講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變換,才能幼兒傾聽的積極性。而我在上《唱歌比賽》時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經發現有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說話,因此整個活動來看效果不明顯。其實現在來看,其實一般講第一遍的時候,以不用直觀的教具為宜,因為直觀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不利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

在故事中的提問,對於小班幼兒的心理髮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樣以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們連貫的回答,而我沒考慮到小班的水平,在上《唱歌比賽》時,提了一個問題,我說:為什麼小貓能夠得第一名呢?它是怎麼唱歌的?

對於提出的問題發現幼兒沒有一個答的出來,因為問的句子什麼意思其實幼兒都還沒聽明白,以至於幼兒都不知道。其實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去回答,我們說答案雖然長些,但不要求一個幼兒連貫的回答,教師自己或智力較高的幼兒示範,再讓幼兒按順序聯絡連貫的講述,這樣的效果會要幼兒跟容易接受、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錯的了的幼兒,教師不應該表示厭煩,而要肯定他們願意回答。教師應該是啟發和提示,儘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總之,要讓全體幼兒都回答問題的機會,以提高語言能力。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的教學反思2

打擊樂教學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對聲音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打擊樂就和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在活動中,幼兒手、眼、腦、心並用,使大腦建立起復雜的神經聯絡,讓頭腦變得靈活聰慧。我覺得小班打擊樂活動的重點是培養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和良好的聽節奏的習慣。我想,只要從小班就開始逐步滲透打擊樂的內容,我相信對培養幼兒的音樂和非音樂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這節課我設定的目標是:

1、幼兒在教師引導下,認識並表現音色。

2、在教師幫助下,幼兒探索樂器與故事相匹配的方法。

3、要求幼兒在集體演奏時學會控制樂器,不隨便發出聲音。

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能積極地配合我開展教學活動,對於樂器與故事非常感興趣,下面,就本節活動《玻璃瓶的小老鼠》做一下初淺的反思。

1、教師準備充分,教態親切,但是在語言上有教頻繁的口語出現;

2、活動個環節清晰,目標設立明確並在活動中逐一體現;

3、本活動為藝術領域的音樂活動,貫穿、圍繞的是音樂的主題,但教師在實際組織活動時卻沒有穿插使用背景音樂或其它音樂。

4、環境佈置可以再豐富些,體現音樂活動的音樂性、情景性。

5、我覺得我在講故事的時候應該在誇張一點,還可以請配班老師跟幼兒一起參加遊戲,更好的完成教學與遊戲活動。

我想,只要從小班就開始逐步滲透打擊樂的內容,我相信對培養幼兒的音樂和非音樂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通過這節課,我體深刻地會到,好的課堂需要把握好它的精髓所在,融合新的打擊樂教學理念,相信以後打擊樂活動我會上得越來越好!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的教學反思3

新的學期開始,很多幼兒一時還不是很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他們昨天在家裡還是一個眾心捧月的寶貝,現在又要來幼兒園生活了。可是我們都知道,每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要想在短短的時間裡讓個性迥異的幼兒融入一體,確非易事。他們會面臨一系列的變化,需要學習獨立做事,和陌生人交往,集中注意聽講,安靜地坐一段時間等。讓我們營造愛的環境,幫助他們愉快地再次走進幼兒園,說聲:“幼兒園真好”,讓幼兒園在幼兒心目中變得可親可愛。

我所上的《幼兒園也是我的家》運用手偶講訴一個簡單的故事,這個故事,比較簡短,文字很簡潔,中間有部分是重複的,講述的是一個名叫丁丁的小朋友非常喜歡幼兒園,而且也說明幼兒園比家裡好玩的地方。這個故事比較貼近幼兒的生活,跟每個孩子心理想的是一樣的。故事平實的語言中透露著溫馨,在講述的時候,老師平和溫柔的語言,很容易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

在教學的過程中,孩子很喜歡我手中的手偶,始終是很安靜地傾聽故事。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避免了個別提問。而是採用讓孩子反覆傾聽,多聽多感受,再引導幼兒跟老師一起說說故事中丁丁的話,從而理解故事,說說我們覺得幼兒園哪裡好。讓孩子一起說,一方面讓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比較完整的說出故事的情節以及自己感覺幼兒園的好地方,幼兒都笑著告訴我:幼兒園也是我的家。

通過這個活動,我感覺不管是什麼樣的教學內容,不管採用什麼教學形式,關鍵是讓孩子對你的教學感興趣。有了興趣,孩子才會有需要。不要怕麻煩,不要怕重複,對孩子來說,重複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小年齡的孩子。他們往往是在重複的過程中把老師所教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的教學反思4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選擇了“藏貓貓”一個比較有趣的遊戲兒歌來進行今天的活動,在活動前夕,我們也已經與幼兒玩過一些“你問我答”的遊戲來進行鋪墊。通過設計圖片:小鳥藏在白雲後面;小兔藏在大樹後面;小魚藏在荷葉下面,這樣幼兒在生動有趣的畫面中理解了兒歌的內容。在這個基礎上,我讓幼兒通過學習和理解兒歌來完整朗誦兒歌,其中初步嘗試運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讓幼兒理解兒歌,這樣就能充分感受到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從而有利於培養了他們參與語言活動的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在活動中,幼兒對“藏”“猜”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總體感覺下來,活動顯得有點單調枯燥。幼兒到最後興趣驟減,經過老師們的評課,我也發現了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1、在分角色“一問一答”時,幼兒對自己的角色不太明顯,可以提供小問號和回答的標記,可以讓幼兒更加明白,也更加感興趣。

2、在活動中過分強調幼兒學會念這首兒歌而忽略了語言遊戲的趣味,在集體跟著圖片念兒歌的時候適當的演示小動物的圖片,增加一些趣味和身體動作效果會更好。可以不出示小動物身體部位,讓幼兒暢所欲言,然後再一起來看看躲在後面的是誰,更加能激發幼兒的興趣。

3、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可以增強一個“藏貓貓”的遊戲,讓幼兒體驗語言遊戲的快樂。設定三個場景,在幼兒凳子下面放置小動物的圖片,在根據自己手中的圖片來進行遊戲,在遊戲的過程中鞏固理解這首兒歌,還能夠讓幼兒體驗在遊戲中的快樂,這樣更能提高幼兒參與遊戲的積極性。

聽君一席話,豁然開朗,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能夠讓老師們來對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才能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的教學反思5

《小鴨找朋友》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語言比較簡單,有重複性,利於小班孩子的理解與學習。故事中根據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讓幼兒知道有的動物能和小鴨在池塘裡玩,有的動物不能和小鴨在池塘裡玩。

整個活動圍繞找朋友展開,環節安排合理清晰,環環相扣,逐層深入,突出了語言活動的特點,給幼兒創設了大量的講述機會,在不斷地講述中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

在活動的一開始,幼兒聽音樂《小鴨子》學學游泳的動作,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以小鴨找朋友的方式自然引入下一環節,提問,還有誰也會到池塘裡來玩啊?也是為難點的解決做了鋪墊,幫助幼兒回憶有哪些動物會游泳。

接下來,通過完整欣賞故事→分段欣賞故事→完整欣賞故事三個環節幫助幼兒從初步感知故事,到學習故事中的對話,進而學習運用故事中的對話,三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即突出了活動的重點,又解決了活動的難點。

尤其是第二次完整欣賞故事之後,讓幼兒在圖片中尋找會游泳的動物,互動的問答設計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充分激發了幼兒運用故事中對話的興趣。

在活動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

1、在活動的引出環節,幼兒的注意力還沒有完全集中,可能是小班的幼兒第一次看到有這麼多聽課的老師,導致一進活動室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聽課老師地方,而我也急著開始,沒有及時調整幼兒的情緒和注意力。

2、在圖片中尋找會游泳的動物互動問答的環節,可以把媒體的製作加以調整,如當幼兒講到鴕鳥時,一點選就會放大,增加真實感。

3、分角色表演的環節,可讓幼兒互換。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的教學反思6

《逗螞蟻》這首詩歌節奏明顯、內容淺顯,短小精練又生動活潑。這朗朗上口的詩歌能很快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源於生活的題材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在第一次教學過程中,我分成了三個環節,第一環節產生興趣,通過猜一猜:“小朋友,今天我們要請一位客人一起來做遊戲,猜猜它是誰?”。用猜想形式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再通過喊一喊,逗一逗,設計了遊戲情境“逗螞蟻”,引導幼兒充分展開想象,理解兒歌內容,並熟悉兒歌句式“螞蟻來呀來”。第二環節我改變了以往單一模式的教學,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兒歌。這個環節中,我抓住了兒歌中的“哼喲哼喲搬得歡”,啟發幼兒分別對“哼喲哼喲”與“搬得歡”進行聯想,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加深了幼兒對螞蟻體型小、力氣小的印象:二是發揮了移情作用,讓幼兒明白有了好東西與他人分享是快樂的事。在試上時,情況並不樂觀,出現幼兒對兒歌感興趣,但是一到遊戲環節出現混亂的景象。

主要原因是幼兒不知道哪些是問哪些是答。因此我設計了讓幼兒帶著“哪些是問的”這一問題聽兒歌。並在分配角色時,教師用“請”的手勢作為提醒,幫助幼兒理解。小小的一個手勢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在學習中並進行表演,小班幼兒年齡小,較容易進入遊戲情境,但主動性往往不夠,因此我設計了讓沈老師帶領參與,教師的參與起著一種示範,又能幫助幼兒順利開展遊戲,體驗遊戲的快樂。第三環節替換兒歌中的飯菜名。由於創編對小班幼兒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將此作為延伸活動,讓幼兒在課後跟好朋友、家長進行互動。

由於是精選的活動,因此我覺得在課的設計上都很好。但是在活動中,教師的語言還有待優化(如:我引用了“螞蟻老師”逗得臺下一片歡笑聲。課後,師傅說原話可以改為“今天來了這麼多老師,我們請他們來當螞蟻”更恰當)。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的教學反思7

為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有興趣地參與活動,我設計了以flash動畫形式匯入活動,幼兒的注意力很集中,小班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分鐘,因此教師要在吸引幼兒注意力的同時,儘快地進入本次活動的主題。看來,對小班的幼兒來說,匯入形式以一種為宜。

小班幼兒還處於直覺行動思維階段,為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在第一遍講故事時,我採用了完整的講故事的方法,通過這種直觀教學方法,多數幼兒都能夠理解故事內容。我想如果在出示動物圖片的同時,配上背景圖,那麼幼兒對於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會有更深刻的瞭解。

開始,我設計了“誰成為小鴨的好朋友?”這個問題我以為這個問題很簡單,孩子們能夠回答的出來,但小朋友們卻不能理解我所提出的問題,不知道怎樣回答,我立即改變了提問方式,“誰最後和小鴨一起游泳了?”孩子們馬上做出了回答。對於小班幼兒來說,教師的提問更應該具體明確,使幼兒能夠更好的理解問題。

在學短句的過程中,我反覆讓幼兒看課件,引導他們說故事中小動物的對話,孩子們的積極性都很高。由於幼兒少,故事教學也是剛接觸,對於教師的提問不能做出很好的回答,這是符合幼兒發展特點的。教師應提供更多的讓幼兒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之間的交流。

幼兒的生活經驗不足,我便以動作來提醒幼兒,小朋友們在我的動作引導下,說出了許多會游泳的小動物,並學著用動作來表現各種動物。

這節語言教學活動,從選材上來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簡練,適用於小班幼兒。活動中,通過圖片、課件等直觀教學,幼兒對故事內容有了很好的理解。通過本節語言活動,對本階段幼兒的語言教學有了更深一步地瞭解。小班的孩子聽覺系統還未發展完善,教師的語言應該緩慢而親切,放慢語速,讓幼兒真正聽懂老師的話。幼兒剛入園不久,他們對於老師的提問不能夠理解,不知道如何回答,因此,教師的提問應更加註重直觀性,針對性,用最簡單的語言讓幼兒明白老師說的話。另外,我認為本階段的幼兒是通過語言模仿來發展語言的,幼兒的語言不僅僅是在語言活動中發展的,應貫穿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的教學反思8

《月亮的故事》本身是一個繪本故事的學習,但是由於故事的內容較長且其中的動物角色過於豐富,對於小班而言,接受繪本中的全部資訊是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本活動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編,從最初的繪本學習改為故事學習,並且將故事的內容重新進行了梳理和壓縮,將活動的重點落在故事中動詞的掌握和小動物對話的學習上,這樣既滿足小班幼兒年齡發展的需求也使得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在故事內容方面,考慮到故事中小動物的角色過於豐富,有小烏龜、大象、長頸鹿、斑馬等等,因此教師進行了難點前置,在活動的匯入部分便將小動物的角色呈現出來,幼兒能夠通過觀看圖片便知道故事中都有哪些小動物,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故事的學習。

整個活動下來,教師發現,雖然故事較長,而且中間有一段是重複的句式學習,但是幼兒的參與度還是較高的。能夠在教師講述故事的時候認真傾聽,且在第一遍講述故事之後,幼兒能夠根據教師提供的圖片回憶出故事的名稱及其中包含的動物,而且能夠完整表述出今天小動物一起完成的事情。因此教師在此基礎上,用提問的方式進行了過渡,引導幼兒能夠帶著問題傾聽第二遍故事,並且能夠梳理出小動物先後出場的順序以及每個小動物之間的對話。第二遍故事的講述教師是利用了課件的形式,形象直觀的方式使得幼兒能夠更加深入地掌握故事內容。第二遍講述之後,幼兒基本掌握了整個故事的內容,並且能夠按照順序說出先是誰想來夠月亮,第二個來的是誰,他們之間說了什麼、又是怎麼做的。通過逐步提問的方式,教師和幼兒對故事有了更細緻的認識。但是在第二環節的教具擺放中,教師忽略了其他小動物對幼兒的干擾,而是應將未出現的小動物先擺在旁邊,然後根據提問逐次出現,這樣更便於活動的開展。

在幼兒完全掌握故事之後,教師對故事的主題進行了提升,從故事本身過渡到實際生活,通過觀看幼兒合作的照片,培養幼兒的集體觀念。並鼓勵幼兒學習故事中小動物的精神,能夠與同伴相互幫助、互相配合,共同解決困難,從而理解團結的力量,珍視與同伴的相處。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的教學反思9

語言活動《小老鼠摘果子》的故事內容簡潔易懂,天真童趣。故事中的動物朋友都是幼兒所喜歡和熟悉的,有小鳥、小猴子、大象、蛇、鱷魚、海豹和小老鼠。我在活動中也重點引導幼兒觀察畫面,邊看圖邊想想、說說小動物摘果子的方法,從而來了解不同動物摘果子的不同的方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想想能力。

活動中,我採用了明暗兩條主線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一條是:觀察有哪些小動物來摘果子?是怎樣摘果子的?並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來學一學,理解動詞:銜、卷、咬、摘、掃,幫助他們梳理小動物摘果子的方法;另一條是:引導幼兒觀察果子的數量由多到少的變化,小鳥摘掉了一個、大象捲走了一個、蛇咬掉了一個,果子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到最後剩幾個?在這一過程中同時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樹下的小老鼠表情的變化,如:當小鳥、大象都摘走了果子,小老鼠的表情怎樣?它做了什麼動作?後來小猴子、鱷魚也來摘走了果子,小老鼠又是怎樣表現的?從小老鼠表情的變化中,讓幼兒瞭解它心理著急、特別想要摘到果子的那種急切的心理。

當然,在故事的最後:當海豹和小老鼠坐在樹下一起吃蘋果時,我對幼兒進行了分享教育,體現了繪本教學的人文內涵。

整個活動下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就是整個活動讓人感覺起伏不是很大,幼兒在故事表演的時候不是很投入;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不是很好,下次再進行活動時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的教學反思10

在整個活動中,我以“媽媽帶寶寶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讓幼兒在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遊戲環境中玩玩學學。整個活動幼兒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不同的形式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濃厚。

但是在第一環節的處理上有所不妥,我以媽媽帶寶寶遊戲的形式,在音樂聲中作鳥飛,魚遊,兔跳,鹿跑的動作,並且邊學邊引導幼兒說:“拍拍翅膀飛呀飛”、“搖搖尾巴游呀遊”等等。目的是為了讓幼兒學念兒歌,因為這些都是兒歌裡的句子。

活動後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是有侷限的,活動的目的性太強,沒有讓幼兒充分發揮自主性,讓他們根據自己對各種動物的理解,來進行模仿,表達表現,完全是跟著教師做動作。雖然兒歌中的句子時熟悉了,但是如果能先讓幼兒自由表現,然後再用兒歌中的句子對幼兒的動作概括,可能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