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最新國小語文教學反思

文思屋 人氣:1.21W

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節目中,我曾聽到一位外國經理向記者坦露:他的中方助手總習慣於聆聽上級的指示,卻從不習慣於發表和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不是“唯唯諾諾,做個聽話的好孩子“的舊傳統教育觀下的產物嗎?

最新國小語文教學反思

長期以來,我們的國小語文教學,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即老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學生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轉;不重視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造成了學生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學生厭學的有,苦學的有,離開老師不會學習的更是比比皆是。究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學中不注意引導學生髮現疑問、提出疑問、進而解決疑問,這無疑是教育的失敗!

古今中外,主張大膽質疑、積極提問的名人名家舉不勝舉,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宋代陸九淵說:“為學貴有疑,疑則進也;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文學家巴爾扎克認為“?”無疑是開啟科學大門的鑰匙。科學家愛因斯坦則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又有古語曰:“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則主張“博學”,要多問、多聞、多見、多識,而這一切基礎就是“多問”。他的“不恥下問”至今都發揮著積極作用呢。同樣,《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中指出:“我意如能令學生在上課時主動求知,主動學習,不徒坐聽教師之講說,即為改進教學之一道。教師不宜以講課本為本務。教師指出必須注意之點,令自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謬誤,然後為之講說。如果則教師真正起主導作用,而學生亦免處於被動地位矣。”這更是深刻地闡述了惟有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學生質疑問難,引發學生積極提問,教師巧妙運用提問方法,才能真正開啟智慧的寶庫。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倡導學生質疑問難,並巧妙運用提問方法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研究、探索的自由天地,不但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而且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那麼,怎樣倡導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巧妙運用提問方法呢?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認識和做法,以便與各位同仁交流並得到指正。

一、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當學生踴躍地提出自己的疑問時,教師應該與同學們一起投去讚許的目光;當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時,教師應該與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如學生在學習課文《開國大典》的第七自然段時,有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讓我“意料不到”的問題:“為什麼前面的一句話用的是‘歡呼’,而後一句話用的卻是‘歡躍’呢?為什麼不用同一個詞語呢?”再如學習完《草船借箭》後,有人就課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諸葛亮明明是用船上的稻草人把曹操的箭騙來的,為什麼課題不是‘草船騙箭’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對他們進行大加讚賞和表揚!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科學的發展在於創造,如果一切以書本為經典,以老師為準繩,只能導致歷史的倒退、民族的衰敗、思維的僵化……

教師要主動要求、積極鼓勵他們大膽質疑,以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問倒老師”來激發、培養他們的質疑興趣。

二、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

雖說質疑只是要學生讀課文後提出不理解的問題,但也同樣存在著學生會不會的問題。實踐證明,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提不出問題,這並不表明他們都懂了,而是缺乏閱讀能力,找不出文章的主幹,這就需要老師教會他們質疑的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強調了方法的重要性。教師要會質疑,也要教會學生質疑問難的一些方法。

1.根據標點符號質疑

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標點符號的作用功不可沒。換而言之,課文中的標點符號也體現了語言文字的魅力。如學習《鳥的天堂》一文中,我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為什麼前一個“鳥的天堂”加了引號,後一個沒有加引號呢?”又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中多次出現了感嘆號,多達17次。我便讓形式找到感嘆號的出處,並提問學生:“感嘆號在各處的朗讀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作用?”這樣讓學生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再如學習《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有這樣的一句話:“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魚相似誘惑人的‘魚’。”我就抓住加引號的魚提問學生:“這個魚為什麼加了引號呢?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

通過抓住課文中的標點符號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也讓學生領會了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

2.根據課文中心詞(語)中心句質疑

課文中的中心詞(語)是“文眼”──與中心思想密切相關。如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課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就是課文的中心詞。當學生讀完課文後,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提出自己的問題。有學生就很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是誰對誰說的?為什麼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呢?”這時,我就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去細讀課文。再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中教師可對“紋絲不動”引導學生質疑:“邱少雲在什麼情況下‘紋絲不動’?他為什麼能‘紋絲不動’?他怎樣做到‘紋絲不動’呢?邱少雲‘紋絲不動’的結果怎樣?‘紋絲不動’表現了他的什麼品質?”

每一篇課文都要表達明確的中心意思,抓住課文中的中心句進行質疑,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中心句是:“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都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抓住次中心句質疑:“作者為什麼說這兩個極端的斷言都是愛?你是怎樣理解的?”

無論是對課文中心詞(語)進行質疑,還是對課文中心句經常質疑,都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教學目標,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同時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根據課文的中心內容、中心思想質疑

中心內容:運用此法,學生在初讀課文時,便首先必須尋找課文的中心內容。如《慈母情深》這課,讓學生找到課文的中心內容是描寫貧窮辛勞的母親不顧同事的勸阻,毫不猶豫給錢我讓我買《青年近衛軍》的事情。學生很自然地便會提出:“貧窮辛勞的母親為什麼能不顧同事的勸阻,毫不猶豫給錢我讓我買《青年近衛軍》?”這樣切合了課文所表達的中心。

中心思想:運用此法,學生在學習課文後總結課文中心思想時引導質疑。如學習《通向廣場的道路不止一條》,讓學生自己提問:“我們學習完了課文,體會到了什麼?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受到什麼啟發?”這樣可以讓學生鞏固學習內容,昇華感受。

三、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巧妙運用提問方法訓練學生思維

1.學會設疑

設疑即設問,答案往往在課文中就能找到。如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上課伊始便提出:“誰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寫了一件什麼事情?結果怎樣?”再如學習《撈鐵牛》一文,也可以提出:“誰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做了一件什麼事情?用什麼方法撈鐵牛?結果怎樣?”教學這兩課,讓學生帶著這幾個問題去讀懂課文,把握故事梗概。同時瞭解記敘文的幾個基本要素,有利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學會質疑,巧妙提問

質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以引起深入地研究。它是學習的動力,思維的開端。“學貴有疑”,能夠提出疑問,說明他思維活躍,進行深入地思考了。如果能提出一些巧妙的問題,更能引起學生的求知,產生學習興趣的內在動力。

故問其反,活躍思維

反,即是唱反調,對教材的內容或形式故作否定,或對教材內容作反面的引申。於“反”設問,猶投石激浪,其意在“反”的衝突,給學生造成強烈刺激,學生很感興趣,從而反識其意,活躍了思維。如教《跳水》反面引申:“船長如果不開槍,逼孩子跳水,還有別的辦法救孩子嗎?”經過討論,有的學生說用帆布、用棉胎墊在甲板上……讓學生用他們想到的各種辦法與開槍逼孩子跳水作對比,得出船長的做法在當時來說,是唯一明智選擇的結論,從而認識到船長的沉著冷靜和機智果斷。

這種方法,從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讓學生通過對照比較。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實踐證明,這種問法可訓練、活躍學生的思維,猶如“平地起波瀾”,往往令學生深思、效果顯著。

抓住矛盾,啟用思維

在語文課本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看似矛盾而實質並不矛盾的內容。教師找出這些“矛盾”的地方並提問,能啟用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課文的積極性、主動性。

在教學《武松打虎》一文中,我讓學生找到酒倌誇讚酒好,三碗不過岡的句子,再讀讀武松說喝了三碗怎麼一點也不醉的句子,然後文:“這兩個內容是否矛盾?”這一問,就像捅了馬蜂窩。學生嘰嘰喳喳地說開了:有的說肯定是酒倌在騙武松,賣假酒;有的說這是酒倌在說大話;還有的說可能是作者粗心,所以寫得前後矛盾了。這時,我引導他們仔細閱讀課文,從課文中找依據來說明是否矛盾,在“矛盾”的興趣驅使下,學生都能自覺地去讀、去思考,終於明白這裡的矛盾是不存在的:酒店賣的的確是好酒,也的確有三碗不過岡的事實,著可從武松上景陽岡時的表現看出,而之所以武松喝三碗不醉的原因,可從他一連喝了十八碗酒中看出他的酒量好。由此可見,教師抓住“矛盾”發問,引起了學生探索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究真偽,最後“矛盾”逐漸消失,學生對課文內容也瞭如指掌。學生在此過程中,思維激活了。

3.學會激疑,無疑設疑

所謂激疑,是指學生本無疑問,通過教師的講述,激起學生思考,進而發現疑問,提出疑問來。這是一種無疑處見疑。教師要善於在無疑處設疑,合理運用設疑的教學策略,在無疑處生疑,引導學生深入鑽研、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如教學《桂林山水》第二節的最後一句時,教師故作姿態設疑:“這句話好像與上句的‘靜’、‘清’、‘綠’毫無關係。我覺得可以刪去。那麼有意見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不一會兒,有學生通過反覆誦讀領悟了作者的協作意圖,認識到“才”字的深刻含義。原來作者寫這句話的目的是要突出灕江水的靜。又如《月光曲》有句寫盲姑娘的話:“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我不是直接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可以看出姑娘是什麼人,而是這樣設問:“①盲姑娘剛才的話是‘隨便說說’的嗎?②既然盲姑娘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發自內心的,她為什麼要說是‘隨便說說’呢?”弄清這個疑惑,便會深入地理解盲姑娘是一位酷愛音樂、善解人意、能體諒他人的好姑娘,從而有助於理解貝多芬推門入內為他們彈奏音樂的原因。

諸如詞類的疑惑,教師要能在無疑處設疑、生疑、見疑,並最後幫助學生解疑,就會使學生對課文產生深刻的領悟。

4.學會存疑

先賢聖哲一貫提倡為學者要有存疑的精神。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思維一旦被老師啟用,會提出許許多多深層次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有一定難度,是教師始料未及的,須謹慎作答。

如教學《我的戰友邱少雲》,有些學生提出:“邱少雲當時被火燒時,身上一定有炸藥包,為什麼身上燒著而炸藥包沒有爆炸呢?我認為這沒有道理。”再如《草船借箭》一課,有學生就提出:“我認為課題改為‘草船騙箭’好,因為這些箭是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騙過來的。如果用了借,那一定要還的,而事實上諸葛亮並未還箭給曹操。”這些具有深層次的問題,老師真的不好立即回答。碰到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暫時存疑,等待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後再總結或解答,也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利用課外時間去找資料解決。這樣延時存疑能激起學生進一步學習、思考的興趣。

上述這種提問,也是學生創造性與個性的體現。教師千萬不可盲下結論或沒有深入思考就給予學生答案而泯滅學生智慧的火花!要知道,著名的韓寒現象、電腦奇才滿周就是這樣成才的。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出於知識面的狹窄無法作答,一定要向學生解釋清楚,而不可矇混過關。教師也可以在此時,讓學生通過找課外相關資料予以解決,爭取能做到“課內開花,課外結果”。

在教學實際中,教師要下功夫,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巧妙運用提問手段,更好地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而服務。因為質疑、提問可以起到增進師生交流,集中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提供教學反饋資訊的作用。同時在課堂提問中,要注意難易適中,精挑嚴選,積極評價,在此不就一一論述了。

教育是明天的理想和希望。基礎教育是通向個體全面發展的基石。在教育改革的形勢下,在語文新課標的實踐中,我們要循著“問題”貫穿教學的始終這一條路線,明確“疑”與“問”的價值,讓學生在疑問中學習,讓質疑成為“打開學生智慧寶庫的金鑰匙”。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深化對知識的認識,培養其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體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原則,問題的形式、角度不拘一格,但必須“有法可依”,即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方面去挖掘,讓學生“跳一跳,摘到蘋果”,享受腦力勞動中的成功樂趣,從而帶著一種高漲的主動要學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讓天真的孩子帶著童年的純真和稚嫩去追求未來世界的七色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