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經典名言>經典語錄>

中國合夥人影評

文思屋 人氣:1.78W

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攝影、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視聽語言、道具作用、轉場、剪輯等進行分析和評論。下面為大家帶來了中國合夥人影評,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中國合夥人影評

中國合夥人影評1

《中國合夥人》故事的藍本不言而喻,從劇作上來說,它通過抽絲剝繭的細節設定,還原了一個“中國夢”的實現過程:甘為人下的謙卑態度、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趨利避害的實用主義原則,以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終於換得揚眉吐氣、衣錦還鄉的成功,簡而言之:雞血加雞賊,無限約等於雞犬升天。過程的確很有意思,細想想有點兒沒意思,但再琢磨,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夢好不好?中國夢對不對?這兩個問題就沒有辦法,獲得一個統一的答案。

我覺得世界人生最大的無趣在於,我們不認同別人認可的標準,卻又渴望別人的認可,愛情如是、事業如是、生活亦如是。前者是我們渴望脫俗,後者是我們又未能免俗。當我們在對方的標準裡做不到最好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懷疑自己的標準是否牢靠。所以,一輩子,我們都在征服對方和勸服自己之間不停徘徊糾結,大部分人,就這麼稀裡糊塗地度過了一生。

在這樣一個時代,有這樣一個艱難的歷史選擇,說到底我們還是揹負了歷史的包袱。我們那麼渴望堅持自我,又那麼渴望他人的承認,而後者本身就是對前者最大的否定。所以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用繼承某種屈辱、不用承擔某種壓力,不用奮力站起來證明我們能站起來,能想躺著就躺著,只因為我們真的喜歡躺著。總之一條,不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最後想說,成冬青詮釋的中國式成功,充滿了某種實用主義的得意。而王陽詮釋的中國式幸福,則有自欺欺人的妥協。這種的態度,充滿了某種無奈,也或者,才是我們每個人尋找答案的開始。

中國合夥人影評2

《中國合夥人》講的是三個男人的發跡史,但無論是從萬丈深淵爬起的成東青、輾轉異鄉又打回原形的孟曉駿,亦或是始終保持清醒的王陽,本質上都和雞血直衝腦門的成功學沒有半毛錢關係。他們的最初夢想,僅只源自中國最素樸的家族觀念:窮娃子想跳龍門,書香門第誓要延續留洋香火。

這是他們從出生起就被賦予的無形責任,而他們之後走上的創業路,則皆因特殊環境逼迫所致——不可抗的失業,是三男痛定思痛的起點。耐人尋味的是,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失業的原因竟有著同質不同理的荒謬和無奈。相對於《三傻大鬧寶萊塢》勾勒的相對理想的環境和超凡天才的崛起,《中國合夥人》無疑接到了拔涼的地氣。

這是一部笑點密集的電影,你甚至會覺察到,陳可辛在每一幕即將冷場時,都下意識地塞進一個包袱,但到電影結束時,你會覺得這部片子真的——並不好笑。三男的人物原型,在多數人看來絕不會乾淨得像一張白紙,電影中的劇情註定要捨棄他們因陷入遊戲規則,而遭受的種種難以啟齒。但影片諸多看似漫不經心的細節,卻沒對觀眾撒謊:飛揚跋扈的民警、辦事拖拉的“有關部門”、為老師辯護而大打出手的同學、為北約轟炸中國大使館而圍攻學校的學生、因拒籤而賴地撒野的男子……看起來像是在自嘲,其實是在宣洩一種髮指的困惑。

這才是“我的青春”!

與其說黃曉明演技的飛躍讓人難以置信,不如重新說回那句老話:角色對一個演員來說何等重要。片中,黃曉明、鄧超、佟大為的戲份多寡早已不值一論,你得看陳可辛、攝影杜可風、以及剪輯師肖洋究竟花了多少心思,讓每個角色的發展都完整而富有層次,讓人物關係的每次轉變都顯得真實可信。

它更像是一部輕柔版的《社交網路》,除了似曾相識的詭辯和抗爭外,你會記住成東青第一次在課上調侃情史時那雙發紅的眼睛,會記得孟曉駿在舞臺上被噓的窘態,會記得在打乒乓球的交疊畫面中,王陽那憂心忡忡的神情。難得有一部華語商業片能如此從容而精確地描摹男性之間的關係,從當年成東青為哥們兒阻擋拳打腳踢,到今日為了對孟曉駿說“YES”還是“NO”糾結至死,你會發現,這一過程才是貨真價實的“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中國合夥人》應該是陳可辛自《甜蜜蜜》以來最出色的電影,甚至是他最優秀的一部作品。就我個人而言,它綻放出了一種罕見的持久而迷人的吸引力,尤其是與《投名狀》爆烈且強詞奪理的三雄格局相比,本片中的男人們,用他們的生存法則,讓人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成東青用錢買下“孟曉駿實驗室”,這是“成功”,但整部電影最關心的,卻是他們為此所付出的超越常人的代價。這讓我這樣一個當年被女人騙暈、險些被工作累死,至今未得成功、髮際線卻無情後退的人來說,望塵莫及,突然有了再搏一把的衝動。

中國合夥人影評3

電影散場後,影院裡響起了若干掌聲,我想這大約不是因為這故事有多好,而是因為它呈現出的某種正確。因為對於某些人來說,勵志或者中國夢就是最大的正確,而拉上一堆“民企英雄”陪綁,則更是一種不失狡猾的正確。

前幾天央視重放了《甜蜜蜜》,現在看起來恐怕不是個好主意。大抵相仿的幾十年跨度,相仿的國人尋夢故事,相仿的旁白乃至於相仿的分分合合,與前者的紮實沉靜相比,《合夥人》卻要單薄得多。與大多不怎麼成功的大事記式電影類似,陳可辛老師用一些典型時代符號,一些瑣碎而充滿儀式感的猛烈畫面,一些煽情的場景,再填上一些音樂就能剪過好幾年去。而比起《甜蜜蜜》刻畫時代的豐滿,《合夥人》關於旁人的描述寥寥,成百上千人只是被充當了背景板。

關於狡猾的正確,以三兄弟赴美談判一段為甚。電影用“我們不是東亞病夫”式的老套橋段,把某人的個人受挫經歷與談判桌上的針鋒相對混為一談,將野蠻生長的原罪簡單消解為西方偏見與東方崛起,正所謂美國夢過時了,中國夢來了。且不提這種態度由一個以輸出美國夢為宗旨的公司來表達算不算弔詭,至少抄襲ETS教材一事,敘述創業初期故事時並未提及,一直拖到行將成功才糊塗帶過,這方法恐怕是狡猾了點吧。

或者還是應該說,勵志就是最大的正確,正如所謂成功就是唯一的正確,哪怕是雞賊了些?

中國合夥人影評4

影片的結尾,放了一堆成功人士的照片,除了俞敏洪、徐小平、王強,還有張朝陽、王石、楊瀾,甚至還有老乾媽。事已至此,眼眶終究還是溼潤了,不是那種強烈的感動或者悲傷,而是一種很奇怪的共鳴。

為什麼電影裡帶來的共鳴是”奇怪“的呢?

首先,我是90前,離電影裡那段青春距離還是挺遠的,那樣的.裝扮,那樣的校園,那樣的圖書館,一切都是陌生的。其次,我從未想過去美國,更是沒碰過託福,沒碰過GRE,大學裡每天都在吃喝玩樂看著苦逼的背單詞的室友,然後偷笑。再其次,我從未讀過新東方,哪怕新東方熱已經掛到了校園的每個角落,不愛讀書的我,都不為那些老師們的“笑話“所動,堅持打工、實習,愉快的繼續吃喝玩樂。最後,我沒有有著共同理想的好夥伴,也沒有想過自己去創業,闖出一片天,工作兩年了,還是各幹各的,來去自在,兩袖清風

我的青春,和電影裡表達的,截然相反。

可讓人意外的是,就算是《致青春》的歲月看似離我的校園生活更接近,但它並沒有讓我有所感觸,反而是這部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的《合夥人》,反而是沒有在我的青春裡呆過的陳可辛,把故事說進了回憶裡,有笑有淚,令人欣喜。雖然吳君如笑著說陳可辛這部電影完全沒進步,一下回到二十年前,但要我說,這次的迴歸,很棒。

影片放完了,前前後後響了三遍掌聲,然後觀眾紛紛與陳可辛導演分享了看片的感受,神奇的是,從50後到90後,居然個個都能從電影裡找到自己或者自己身邊人的影子。一個老伯激動地說:我兒子當年在美國就是這麼的苦啊!被開除了,然後一個人走在街上,哭得不行了才往家裡打個電話……一個90年的小姑娘感慨地說,電影裡的那一首首有關青春的歌曲,實在是勾起了校園的回憶……我說,電影裡有一句臺詞深深地撼動了我,具體記不得了,大致是:如果皺紋最終會刻到你的額頭上,那就別讓它爬到你的心上。

即便你沒有經歷過著一切,但依然會為這三個男人的夢想叫好;即便三個合夥人的英語發音實在是很”屌絲“,但依舊不會阻礙青春能量的迸發;即便有《致青春》在前,但看完《合夥人》後還是覺得,這才叫真正的致青春,因為青春不是帥哥美女的專屬,不是一代人的專屬,青春,屬於每個人,哪怕你是個二愣子,哪怕你是個純屌絲,哪怕我就是不愛背單詞。

中國合夥人影評5

《中國合夥人》裡面,有兩個剪頭髮的情節。第一個剪頭髮的是王陽。王陽交往四年的美國女朋友Lucy離開,他寫的詩集也無人出版。王陽站在陽臺上(我怎麼看著像友誼賓館的陽臺?)把詩稿像白鴿一樣漫天揮灑出,沒人出版,這些就都是廢紙。像是沒有愛過,青春也毫無價值。然後成冬青幫王陽把他滿頭飄飄的長髮剪成利落的短髮,王陽拿著鏡子端詳自己,他的臉充滿了整個鏡面。然後那鏡面扭曲了一下,哭了。他說,他的八十年代死於今日。

第二個剪頭髮的,是孟曉駿。他在美國呆了四五年,先是在實驗室喂老鼠,又在快餐廳作busboy,實在混不下了,又回到了北京。成冬青和王陽開車接他,車停在一處青草蓊鬱的地方,草長得及膝,動輒能聽到露水落地密密麻麻的沙沙聲。孟曉駿坐在青草叢裡,成冬青拿起剪刀簌簌的給他剪著頭髮,一邊剪,一邊說:“我們老家的說法,出遠門回來的人,一定要剪了頭髮才能回家。”

我總疑心為什麼古代人愛說“綠鬢”,再濃密的頭髮也不會是墨綠色的罷?也許是因為頭髮像草,都是時光的痕跡和證據。度過了多少時日,就生了多少頭髮,抵賴不得。把頭髮剪了,就相當於把那些歲月都割捨了。剃度空門的人不是都要先剪斷三千煩惱絲麼?古代人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損”,所以那剪斷的更是一生的時光了——不只是時光,還有慾望,和夢想。

《合夥人》裡兩次剪斷了頭髮,都是在和青春揮別,在和夢想揮別。王陽不再作他的詩人夢,孟曉駿也不再作他的美國夢。他們都老老實實的,跟著成冬青走過被青草覆蓋的鐵軌、被雨水打溼的廢棄工廠,開始他們的“新夢想”。王陽和成冬青都不再輕易談夢想了,只有孟曉駿還像個執著的憤青,不停的質問成冬青和王陽:“你還有夢想嗎?”王陽把腳高高蹺在桌上,表情像是他的皮鞋底一樣毫無破綻“孟曉駿,你以為你能跟我模擬面試嗎?”成冬青則用他一貫的土鱉方法——用笑話迴避問題:“你一定要把氣氛搞得這麼銷魂嗎?”

夢想反倒成了不能輕易觸碰的東西了。

兩次剪頭髮,成冬青都是在鏡頭外的,只有他揮舞著的剪刀傳來瑟瑟的髮絲飄落的聲音。他總是在幫他的兄弟和過揮別。他也跟自己的過揮別了,大雨裡在北大的牆上刷著小廣告,成冬青只是打了個噴嚏,說:“我覺得我的青春死了,就埋葬在這。”

青春對他是一場感冒,從此,永久免疫了。所以他能把當年王陽教他追蘇梅的辦法用來打廣告,在課上調侃自己的愛情,在功成名就的足球場上大聲說:“夢想是什麼?夢想就像是我當年喜歡過一個女孩,我每天幫她打水,後來我發現她有男朋友。我問她,你有男朋友為什麼還要讓我幫你打水呢?她說,因為我想讓我男朋友休息一下。這就是夢想,再艱難,再困苦,可是我還是想天天見到她。”

其實他的夢想,最初只是源於害怕失敗而已。害怕每天在老家的田裡對著稻子說英語。Erich Segal的小說《a love story》裡面出身貧寒的Jennifer對豪門世子男朋友說,大學就像是聖誕老人的禮物袋子,似乎什麼都可以往裡裝、誰都可以進來,可是四年一過,就會被統統倒出來,終究從哪裡來的,回哪裡。這是最世俗的地心引力。對成冬青們來說,對世俗的地心引力和失敗的本能抗拒,才是他們夢想的動因。夢想,是他功成名就、大庭廣眾下的topic,身在隨時可能被取締的工廠裡、不進則退的時候,他只能把演講稿一扣,坦誠的說:我沒有夢想,我是一個Loser,中國學生最熟悉的單詞就是failure,因為我們的考試制度,就是在不斷的讓人失敗。掉進水裡不會死,呆在水裡才會被淹死。

“水裡”是哪裡?是我們此時此刻的庸碌和平凡。

所以,說到最後,剪了頭髮的他們,到底還有沒有夢想?八九十年代,王陽在霓虹晃眼香菸繚繞的KTV裡大聲對著成冬青嘶喊:“如果生活欺騙了你,你要怎麼辦?你也要欺騙回生活!”

是,生活是欺騙了他們。生活告訴他們,第一個愛上的人不能白首,從出生起就篤定的夢想不能實現,三個年輕的男孩子在澡堂裡一邊拿水清洗著他們年輕的身體,一邊聊著美國,時代週刊,女孩子。他們那時的夢想註定只能像縈繞在他們身邊的水蒸氣一樣,散於無形。年輕的時候,總以為自己是大鵬鳥,天大地大心更大,大的可以吞吐整個北冥之海。

然而生活終於讓你改變,讓曾經侃侃而談的人趨於沉默,讓曾經流連花叢的人安心成家,讓曾經唯唯諾諾的人縱橫捭闔。

生活欺騙了他們,改變了他們,壓碎了他們最初的夢想,又給了他們一個新的。我們小的時候總是被迫要談論自己的夢想和志向。幾乎每學期至少兩次,唯恐我們沒有理想,墮入凡俗。可是當我們真的為了夢想義無反顧了,為夢想拼搏了,人生又半路殺出,橫加干預。

我想起《歲月神偷》裡羅媽不停的說:作人,總要信。快樂時也說,因為是證明。煩悶時也說,因為是激勵。被風雨把家頂都掀起來了,含著淚,也要說。因為是信仰。

輕信者,得生存。

不管你信的是夢,是命,是恐懼。

總要信。年輕時候的夢想沒了,你還有新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