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經典名言>經典語錄>

佛經禪語智慧

文思屋 人氣:3.15W

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佛經禪語智慧吧!

佛經禪語智慧

佛經禪語智慧(一)

1. 佛是眾生藥,病生病除,藥亦無用。病(病字頭裡面一個 " 差 " )藥除佛魔俱掃。始於此大事因緣有少分相應。

2. 來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觀此,未免心冷。

3. 佛陀教我們自行化他,不但是自己明白道理,認真修學,更要盡心盡力的把佛法介紹給大眾。眾生早一天認識佛法,就能夠早一天覺悟,離苦得樂。多少人聽聞佛法之後,都深深感嘆自己學佛太晚。所以我們傳播佛法的速度要快,我們耽誤別人,將來別人也會耽誤我們。無心的耽誤,雖然沒有罪,但是一定有過失,有心的耽誤,造的罪業就更大。

4. 在這個社會,我們雖然出家,但是離不開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遠離小人,否則受人利用、被人欺騙都不知道。

5. 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6. 誠懇可以感動人,謙虛可以說服人。

7. 舉杯獨醉,飲罷飛雪,茫然又一年歲。

8. 戒定慧表現在日常生活上,有種種的形態,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時候我們看他破戒,事實上並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9. 一念心清靜,蓮花處處開。

10. 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認命。

11. 聰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後看;聰明之人,是戰勝別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戰勝自己的人。

12. 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和敬行、質直行,所應禮敬,所應合掌。清淨功德,淨諸信施,所應惠施,普應惠施。——源自:《隨念僧經》

13. 臨終之際,若一毫凡聖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便乃輕重五陰去也。

14. 知道“水至清則無魚”嗎?美玉還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佛經禪語智慧(二)

1. 這個身體,只是借我們暫住而已,如房屋,無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執著。

2. 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3.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4. 若值無道,俎醢之酷,湯火之厄,終不釋正從彼妖蠱也!——源自:《六度集經》

5. 一切惜身命,人畜等無殊。若欲食眾生,先試割身肉。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佈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是故地藏,佈施因緣,其事如是。

6.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樓,上有傾城傾國之舞袖。

7. 月華懸靜夜,寒露滅塵埃。

8. 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源自:《楞嚴經》

9. 如果抱怨成習慣,心靈就像上了枷鎖,沒有一刻解脫。唯有放下抱怨,才能體會到生命的自在與幸福。

10. 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1.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12. 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13.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14. 已過清明風未轉,妾處春寒,郎處春應暖。——屈大均《鵲踏枝》

15. 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其天。

16. 緣起法身偈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17. 與外不染色聲等,與內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為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名無證;得無證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無證。

佛經禪語智慧(三)

1. 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那你我的相遇又是前生怎樣的緣分?

2.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生滅法,佛說皆是空。

3. 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於生滅,心便能安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恆的喜悅。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4.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5. 我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6.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7. 若悟真心本空,萬法自然消殞。

8. 一切諸法皆從自業因緣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緣念念不住猶如電光。——源自:《無字法門經》

9. 六道、天、人、地獄、畜生、鬼、阿修羅。五戒、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偷盜。這些都是佛法也是世法。

10. 那一場盛世流年、我們守著寂寞傷得面目全非。

11. 其實愛美的人,只是與自己談戀愛罷了。

12. 稻穗成熟,頭自然低下。

13. 世間的人要對法律負責任。修行的人要對因果負責任。

14. 欲為第一火,痴為第一暗,瞋為第一怨,此三在世間。——《正法念處經》

15. 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乃知蓄疑者亂真,過思者迷正應。

16. 撒謊是罪惡的根源,它使一個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裡出現臭味,他所說的話語,不為人喜歡,而且受別人輕視。

17. 大乘萬行,大悲為先。——《大乘理趣六般若經》

TAGS:禪語 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