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就業指導>

開學第一課校長講話稿

文思屋 人氣:1.58W

馬上進入開學季,開學第一課校長會講什麼呢?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開學第一課校長講話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開學第一課校長講話稿

開學第一課校長講話稿一

今天是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龍頭山鎮龍泉中學建校22年來的第一個特殊的開學典禮!2014年8月3日下午4點30分,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突然降臨,魯甸縣龍頭山鎮發生了6.5級地震,天崩地裂,短短的幾秒鐘,房屋瞬間變成廢墟,許多生命瞬間離我們而去。

天災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援。災難發生後,全國上下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凝聚在一起,共同行動起來。哪裡有災情,哪裡就有救援。龍泉架鋼橋,古鎮變戰場。從8月3日到今天,有太多的記憶讓我們難忘,有太多感天動地的任務讓我們銘記!抗震救災中一個個催人淚下的鏡頭,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國人民的溫暖和力量!災難是痛苦的,但災難也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兄弟姐妹,什麼是大愛無疆,什麼是魚水之情,什麼是風雨同舟。我們沒有了小家,但我們還有黨和政府這個大家,我們在一度的絕望中看到了希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親愛的孩子們,雖然我們的房子倒了,有的親人沒了,但我們並非一無所有。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我們有了新校園、新書包、新棉被、新衣服……我們在新學期的第一天,如期開學。以後龍泉中學就是你們溫暖的家,我就是你們的大家長。我向大家承諾:你們的一腔壯志不會因為災難而破滅,我會繼續帶領你們這些深山細流匯入江河,參與廣闊海洋的合唱。老師就是你們的兄弟姐妹,他們會同心協力帶著大家慢慢從災難的陰影中走出來,去沐浴春風和陽光。儘快適應和規劃新的生活,制定新的學習計劃,增強學習信心,讓經過血與火洗禮的我們變得更加堅強。把自強不息、立人立國作為我們的校訓,把幫助過我們、給我們傳遞大愛的人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用你們稚嫩的翅膀承載著濃厚的愛和殷切的希望去藍天翱翔,共同建造我們心中理想的房子,一起打贏這場青春的戰役。到那時,我們一定會變得更有責任感,更能擔當,也更懂得感恩。

我堅信,十年後,二十年後,你們一定會實現夢想,成為德才兼備的有用之人。你們一定會用自己的才華和智慧回報家鄉,回報社會,回報祖國。

最後,讓我們滿懷敬意,感謝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日夜奮戰在搶險救災第一線的全體官兵、國家救援隊、武警戰士、消防人員、白衣天使、中國十四冶、雲南建工、各大媒體、志願者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感謝他們在抗震救災期間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我們將銘記於心。就算一切都會過去,它們像一片心形的木葉夾在書裡發黃了,但這段故事總是綠色的。每當我把木葉放在脣邊輕輕吹起,記憶中的你就會走進我的曠野,這片木葉將化作一頁最珍貴的書籤載入龍泉中學史冊!

開學第一課校長講話稿二

今天是你們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各位新同學從五洲四海匯聚到這裡,與未名湖、博雅塔結緣,為古老的燕園注入了新的活力。作為校長和老師,看到大家一張張鮮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樂。

北大是各位同學曾經的夢想。來到這裡,你們又站在了一個實現更大夢想的起點上。進入北大,意味著進入了一個更寬廣的舞臺,從這裡眺望世界,會讓你豁然開朗。這裡的機會很多,資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張揚個性的傳統是如此深厚,有時難免會讓人目迷五色、眼花繚亂。

當你四顧茫然時,請不要急躁,路永遠都在自己的腳下。對於很多年輕的北大人來說,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壯志,而是“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精神。在今天這堂開學第一課上,我想送給各位新同學的,也正是這八個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沒有挺拔的脊樑,再光鮮亮麗的外表也只是浮華,一個人沒有精氣神,沒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這個人是立不起來的。1919年7月,北大教授胡適在“少年中國學會”演講時,提到三種人生觀是“少年中國”的“仇敵”:“第一種是醉生夢死的無意識生活,第二種是退縮的人生觀,第三種是野心的投機主義。”雖然時代已經改變,但這三種錯誤的人生觀並沒有完全失去市場,仍然值得我們警惕。希望同學們把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扣好,積攢和激發正能量,鑄就守正、剛毅的主心骨,再來觀察社會永珍、制訂人生規劃,那時對一切疑惑和彷徨就會洞若觀火、清澈明瞭,也自然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篤實,就是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主題。現在同學們來到北大,未來幾年的主題毫無疑問應當是“求學”,研究學問最要緊的是踏實、勤奮,是老老實實、一絲不苟的態度和苦學、苦幹、苦熬的功夫。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大校長時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他希望同學們“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今天的北大,學科齊全,大師雲集,文理醫工交融並蓄,學術資源得天獨厚。大學階段是學習的黃金時期,請同學們務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學們不要囿於一隅,處理好“專”與“博”的關係,抓住可以利用的時間廣泛涉獵,研習古今中外的經典。

北大培養人才,重在“道”而不在“術”,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斷”,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

久久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遇到荊棘坎坷。不能見風就是雨,不能當牆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如果這樣,就做不了大學問、大事業。各位要想獲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學要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不要目光短淺,為急功近利所驅動。

這裡,我還想跟同學們分享1958級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人生故事。1963年,作為一個柔弱的女生,樊錦詩從北大考古專業畢業,她放棄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初到敦煌之時,她也有過猶豫動搖,因為“和北京相比,那裡簡直就不是同一個世界,到處是蒼涼的黃沙。”但她堅持了下來,在敦煌已經堅守了51年。她說:“當年決定來敦煌並沒有想到過幹一輩子,只是覺得要找到一樣自己喜歡乾的事兒。幹著幹著就愛上了,就離不開了。現在,別說離開,哪怕出差時間長點,就會想敦煌,想盡快回到敦煌。”

像樊錦詩這樣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北大人還有很多,比如堅守在人跡罕至的西北邊陲十餘年如一日的鄧稼先校友,比如潛心數學研究最終贏得世界尊敬的張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長期超負荷工作勞累過度,犧牲在崗位上的甘肅臨洮縣縣長柴生芳校友,還有剛剛去世的湯一介先生,他們從不隨波逐流,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寵辱不驚,處之泰然。

他們的事業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義,還因為他們志存高遠,將個人選擇同國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類文明進步結合在一起。我們北大人,與生俱來就被賦予了“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歷史使命感和理想主義情懷。我自己也是1977年大學聯考的親歷者,當時我們這批學生都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如飢似渴地學習。而事實上,許多77級、78級學生日後成了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成了國家改革發展的中流砥柱。

當然,胸懷大志的同時,也要著眼於小事情,從“掃一屋”做起,方能“掃天下”。

希望你們珍惜韶華,發憤圖強,希望你們守正篤實,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