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就業指導>

清明節的古詩及節日起源

文思屋 人氣:3.22W

引導語:你們是不是在找關於清明節的詩句呢?小編已經幫你們準備好了,還附錄了清明節起源,給你們拓展知識啦。希望採納。

清明節的古詩及節日起源

清明節詩句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2: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3: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晏殊《破陣子·春景》

4: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黃庭堅《清明》

5: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高翥《清明日對酒》

6: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7: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8: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9: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10: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楊徽之《寒食寄鄭起侍郎》

11: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12:萬條千縷綠相迎。舞煙眠雨過清明。——晏幾道《浣溪沙·二月和風到碧城》

13:殘杏枝頭花幾許。啼紅正恨清明雨。——趙令畤《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

14: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15: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

16: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17: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8: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張先《青門引·春思》

19:一郡官閒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獨酌》

20: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21:清明又近也,卻天涯為客。——曹組《憶少年·年時酒伴》

22: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魏承班《漁歌子·柳如眉》

23:燕歸花謝,早因循、又過清明。——納蘭性德《紅窗月·燕歸花謝》

24:清明過了,不堪回首,雲鎖朱樓。——朱淑真《眼兒媚·風日遲遲弄輕柔》

25: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

26:時霎清明,載花不過西園路。——吳文英《點絳脣·時霎清明》

27: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28: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李冠《蝶戀花·春暮》

29: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30: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高啟《清明呈館中諸公》

31: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張繼《閭門即事》

32:清明天氣。永日愁如醉。——杜安世《鶴沖天·清明天氣》

33: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

34:算韶華,又因循過了,清明時候。——王雱《倦尋芳慢·露晞向晚》

35: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韋莊《長安清明》

36:清明時節雨聲譁。潮擁渡頭沙。——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

37: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賈島《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38: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歐陽修《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39:東風惆悵欲清明,公子橋邊沉醉。——張泌《滿宮花·花正芳》

40: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程顥《郊行即事》

41: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後。——何夢桂《摸魚兒·記年時人人何處》

介子推的傳說

清明節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起源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

地球公轉一週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後每執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於閏年的原因,所以會相差兩天。

農曆是反映物候變化、指導農時的陰陽曆,它還結合了陰曆,即以月相29.5天為週期(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因為陰曆紀月推算節氣所在具體時間需要準確的天文知識和數學知識,所以,以前的歷書所載各個節氣發生的時間是要由國家頒佈的(如立春精確到年月日時分秒),而且,不同的時代推算的規則有所不同,清史稿時憲志就用很長的篇幅和很多圖形公式來說明當時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講農曆中節氣的設定規律往往只是確定月首為節氣,月中為中氣,兩個節氣間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據,節氣歌也是一般人掌握節氣規律的必學知識。稍微複雜一點的推算是習慣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陽最低的時候)過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現在按陽曆計算就簡單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說,4月5日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

在古人的觀念裡,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