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就業指導>

端午節微信文章素材

文思屋 人氣:2.05W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今天本站小編跟大家整理了一些端午節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微信文章素材

端午節微信文章素材一

屈原為誰而死

這個節日若失去了屈原,失去了汨羅江,失去了忠良與國之命運國之民意,失去了由此派生的一曲傷詞,一首輓歌,以及一個個美麗而悽婉的傳說,那麼,這個端午節就難以成為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更難已成大江南北如此統一的淳樸的民風民俗了。

看來,紀念屈原不過是一個緣由,真正的意義遠遠超過了紀念本身。

滔滔一江水,寂寂一個人;上下幾千年,歸一在人心。這份凝聚力這份向心力,這份愛國情這份忠義事,是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者也絕不會忽視、也決不敢忽視的一股強大的民間力量。無論帝王將相是不是出於真心地為了紀念,為了天下蒼生,為了黎民百姓,但,每一個朝代都不約而同地紀念了屈子,而且,還是有模有樣地過這個節日的了。

一些附庸風雅之士,決不會放過這個由頭,來一番太平盛世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表明百姓是多麼幸福愉悅啊。其目的,就是安慰一下那些苦苦爭名於朝的人們,更為了安撫那些苦苦掙扎的人們,要好好活著,何必非要選擇一條不歸路呢?進而來烘托我主萬歲吾皇聖明。在古代統治者的筆下,即使是餓殍千里,怨聲載道,而真正聽取民意聽信忠良的逆耳忠言的又有幾人,更何況真正歌詠屈原的詩呢,那更是罕見了。而藉此吟詠盛世的倒有;即使有,也會刻意避開屈子的死因,以及百姓的不幸帝王的昏庸,像李隆基所寫的: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李隆基

與tf的楚懷王統治集團一起腐爛來換取今生的享樂玷汙千年的美名,這是屈原不能選擇的,即使是舉世混濁,而我也要獨清的節操,讓他以死明志以死明節,絕不會苟且人世而罵名千載。這與當時的世風是相悖的啊。若不是楚國滅亡,誰會相信屈子呢?由此可見,屈原之死,不單單是個人的鬱悶苦惱之殤,更是國之大殤。因為,從此,楚國沒有了,楚國的百姓不再是楚國的臣民了。這讓百姓怎能不傷懷楚楚,怎能不將屈原放在心上,警示後人:國將歿,百姓何堪?

所以,抗戰時期,著名詩人郭沫若寫過話劇《屈原》,以明世人。如今,還記得屈原的《橘頌》: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緣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類可任兮。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李隆基

吃吃喝喝玩玩樂樂,一片與民同樂霈恩均的情景,何樂而不為?而見於被貶之人的詩作的倒也不少。像蘇子有《浣溪沙》詞雲: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更有詩悼念屈子的《屈原塔》,令人撼動天地,悲慟之至: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因為,蘇軾的境遇何嘗沒有幾分屈原的味道呢,只是,他沒有選擇走屈原的道路罷了,誰說不是一種大殤呢?對於當時的楚國百姓來說,屈原是為民請願真正為民的愛國志士,他是百姓的希望楚國的中流砥柱。而對於楚懷王來說,他是又臭又硬的石頭,是他們那些統治集團集體tf奢侈無度的攔路虎,是奸佞享樂者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屈原的命運在這樣的尖銳矛盾中就註定了悲劇色彩。

端午節微信文章素材二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國最早的端午節是紀念詩人屈原。傳說屈原投江死後,楚國老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如今的端午節已成為我國的法定節日,還申報了國家非物質遺產呢。

家鄉的端午節總是在麥收的季節,勞累的人們在這一天會早早的起床,到溝邊割艾草,拔來LA-LA穗(一種生長在水邊的植物,到了端午節植物的頂端會長滿種子,圓圓的果實就似草莓的種子一樣長在身體的外邊。我不能說起它的學名只能有家鄉的語音來寫了。)據說這種植物能夠治療眼疾,在端午節這一天拔出放在窗臺上晾乾藥效最好。艾草也是一種中藥,家鄉的人們平時總會拿艾葉煎水飲服來治療咳嗽。端午節這天,人們把艾草放在門頭上用來辟邪。有的人把艾草擰做草繩晾乾用來驅蚊子。在田間看莊稼點一根艾葉草繩,一夜蚊蟲不咬,睡覺安穩呢。

端午節孩子們很興奮,這一天媽媽們會縫製各式各樣的香袋,心形的居多。五色的線繫著掛在脖子裡。香袋裡的香料香氣四溢,這種香氣有辟邪驅蟲的效果呢。孩子們可不管這麼多,相互奔走,看誰的香袋子最好看,誰的香袋裡的香料最香,比一比誰的媽媽手最巧。孩子們歡天喜地的樂呵著,脖子裡,手脖,腳脖上繫著彩色的線,看誰的最鮮豔,誰的色彩最豐富。

五色線老人們說從端午節繫上,一直到六月六才可以剪下,扔到水溝裡,可以變成長蟲,那樣以後見到蛇就不怕了,蛇也不會咬人了。隨著歲月的流逝,那些記憶仍在我的心裡銘刻,現在才知道那是人們美好的願望。

端午節,家家戶戶人們早起,媽媽會洗淨一籃子雞蛋,把大蒜洗淨和雞蛋放在大鍋裡煮。這是家鄉的習俗,說吃了大蒜煮雞蛋百毒不侵。這樣的雞蛋人人要吃的,吃著雞蛋就著大蒜,能夠祛病,身體更健康呢。雄黃酒塗抹在耳邊,鼻子,手脖,腳脖,希冀著生活一帆風順,不被外因侵蝕。

各地的風俗不同,過端午也不一樣。在皖南小城生活的`幾年裡,我也感受了那裡的風情。

皖南過端午節,不像家鄉這樣家家戶戶吃大蒜煮雞蛋,而是吃粽子。端午節將至的幾日裡,最熱銷的就是粽葉和糯米了。老太太們忙著為兒孫包粽子。新鮮的粽葉用開水燙一下,就能聞到一股清香,用這樣的葉子包糯米,煮熟後,粽葉的自然清香就融入糯米里,味道更香甜。這裡的人們更著重自然的味道,就是包裹粽子的繩子都是綠色的蒲草。蒲草看起來就像一種茅草,長長的,長在山澗溪頭,很是旺盛,不過這種草是圓形的,更具有韌性,纏裹起來不容易斷。不是親自嘗試還真不知道包粽子也是一件技巧的活。初到小城,還不太熟悉那裡的風俗,就跟著隔壁的大娘學包粽子了。把糯米洗乾淨撈出來空水,手摸著米粒鬆散,一粒一粒的時候就可以開工了。左手拿著粽葉,把兩個粽葉疊加錯開一些,讓粽葉面儘量的大,把粽葉疊成三角狀,握起來像一個圓錐狀,把鬆散的糯米放進去。在做這樣的工序時還可以根據人們的口味不同在這個時候把蜜棗啊,香腸啊,燉煮好的大肉,冰糖等放在粽子的心部,這樣味道可以向四周彌散。做粽子最為關鍵的就是封口了,若是封不好口,糯米就會流出來,煮時味道就會流失,失去了原有的香味。看著大娘左疊一下,右疊一下,左壓一個,右壓一個角,一會兒功夫一個圓錐形的粽子包好了。我卻看得眼花,自己做起粽子來用繩子纏了又纏沒有一點稜角,難看極了。這樣的事看起來小,做起來才知道眼高手低啊。

還是大娘包攬下來,才得以吃上香香的粽子。

這裡的風俗和家鄉的相似,端午節這天門口懸掛艾草,孩子們戴香袋都是一樣的。

在這個時節,是梔子花開的季節,很多人會把白色的梔子花插在頭上,或是戴在胸前,不知是在聞梔子花的濃濃清香還是在祭奠屈原的忠貞愛國。

時代在變遷,很多習俗都在慢慢的融入,現在家鄉的人們過端午節也開始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