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考研>

2017中醫綜合考研大綱原文

文思屋 人氣:1.26W

隨著考研的到來,考生們也很關心考研大綱的釋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收集的2017中醫綜合考研大綱原文,僅供大家參考。

2017中醫綜合考研大綱原文

考試性質

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是為醫學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而設定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目的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繼續攻讀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所需要的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基本技能。評價的標準是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於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中醫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考試範圍包括臨床醫學人文精神,基礎醫學中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臨床醫學中的中醫內科學和鍼灸學。臨床醫學人文精神重點考查醫學職業責任意識、醫患溝通能力、醫學倫理法規等基本職業素養;基礎醫學部分重點考查中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及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臨床醫學部分重點考查運用中醫學的理論知識,對臨床常見病進行辨證論治,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考試旨在三個層次上測試考生對中醫學理論知識以及醫學人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三個層次的基本要求分別為:

1.熟悉記憶:熟悉記憶中醫學基礎理論,診法與辨證,常用中藥的藥性功用,方劑的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義,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臨床常見病證的辨證論治規律、醫學人文等知識,並準確理解相關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斷:運用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解釋病症發生發展及診治的機制,並對常用中藥、方劑、腧穴、治法及病症進行分析與判斷;運用醫學人文相關知識,分析判斷醫患溝通、醫學倫理法規等問題。

3.綜合運用:綜合運用中醫學基本理論和方法,闡釋有關的理論問題,並對臨床常見病症進行診斷、立法、遣藥處方、鍼灸治療;綜合運用醫學人文基本理論和方法,解決臨床和醫學研究中常見的倫理法規等問題。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中醫基礎理論 約13%

中醫診斷學 約13%

中藥學 約13%

方劑學 約13%

中醫內科學 約28%

鍼灸學 約14%

臨床醫學人文精神 約6%

四、試卷題型結構

A型題 第1—36小題,每小題1.5分,共54分

第37—81題,每小題2分,共90分

B型題 第82—105題,每小題1.5分,共36分

X型題 第106—165題,每小題2分,共120分

Ⅳ考查內容

一、中醫基礎理論

(一)緒論

1.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黃帝內經》 《難經》 《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對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義。

歷代著名醫家對中醫學理論的充實和發展。金元四大家,溫病學派的主要貢獻。

3.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機體自身的整體性,內外環境的統一性,以及在中醫學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治療等方面的體現。

(2)辨證論治:證的概念,辨證與論治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含義及運用。

(二)精氣、陰陽、五行

1.精氣學說

(1)精氣的基本概念。

(2)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源,精氣的運動與變化,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絡的中介,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3)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對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對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

2.陰陽學說

(1)陰陽的概念及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

(2)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長平衡、相互轉化的含義及其在自然界、人體生理病理上的體現。

(3)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用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3.五行學說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屬性的推演與歸類,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自然界的變化與臟腑形體官竅的聯絡,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與傳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及主要特點。

3.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心、肝、脾、肺、腎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恆之腑的共同生理特點,腦、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臟、六腑、奇恆之腑的區別。

7.五臟與志、液、體、竅、時的關係。

8.臟腑之間關係:髒與髒之間的關係,髒與腑之間的關係,六腑之間的關係。

(四)精氣血津液

1.精

(1)人體之精的概念。

(2)人體之精的生成。

(3)人體之精的功能。

2.氣

(1)氣的概念。

(2)氣的生成。

(3)氣的生理功能。

(4)氣機、氣化的概念。

(5)氣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體現。

(6)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概念、組成、分佈與主要功能。

3.血

(1)血的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執行。

4.津液

(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洩。

(3)津液的功能。

5.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1)精和氣的關係:精氣互生互化。

(2)精和血的關係:精血互生互化。

(3)氣和血的關係: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為氣母。

(4)氣和津液的關係:氣能生津,氣能行(化)津,氣能攝津,津能載氣。

(5)血和津液的關係:津血同源。

(五)經絡

1.經絡的概念及經絡系統的組成。

2.十二經脈的名稱、迴圈走向與交接規律、分佈規律、屬絡表裡關係及流注次序。

3.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4.奇經八脈的含義、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6.經絡的生理功能及經絡學說的應用。

(六)體質

1.體質的概念。

2.體質學說的應用。

(七)病因與發病

1.病因

(1)中醫學病因分類。

(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點。

(3)六淫各自的性質及其致病特徵。

(4)癘氣的概念及致病特點。

(5)七情內傷的概念及致病特點。

(6)飲食失宜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

(7)勞逸損傷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

(8)痰飲、淤血、結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點。

2.發病機制

(1)邪正與發病。

(2)內外環境與發病的關係。

(3)發病的型別。

(八)病機

1.病機的概念。

2.邪正盛衰病機

(1)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虛實變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由實轉虛;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等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2)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轉歸:正勝邪退,邪勝正衰,邪正相持,正虛邪戀,邪去正不復。

3.陰陽失調病機

(1)陰陽失調病機的概念。

(2)陰陽失調病機的內容: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亡失等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4.氣血失常病機

(1)氣血失常病機的概念。

(2)氣血失常病機的內容

氣的失常:氣虛、氣機失調(氣滯、氣逆、氣陷、氣閉和氣脫);血的失常:血虛、血瘀、血熱、出血;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氣血不榮經脈等場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5.津液代謝失常病機

(1)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概念。

(2)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內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輸布、排洩障礙,津液與氣血的功能失調,津停氣阻、氣隨液脫、津枯血燥、津虧血瘀等病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6.內生“五邪”病機

(1)內生“五邪”病機的含義。

(2)內生“五邪”病機的內容:風氣內動(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血燥生風)、寒從中生、溼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7.經絡病機

(1)經絡病機的概念。

(2)經絡病機的內容:經絡氣血偏盛偏衰、經絡氣血逆亂、經絡氣血執行不暢、經絡氣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現。

8.臟腑病機

(1)臟腑病機的概念。

(2)五臟的明陽氣血失調:心陽心氣的失調、心陰心血的失調,肺氣的失調、肺陰的失調,脾陽脾氣的失調、脾陰的失調,肝氣肝陽的失調、肝陰肝血的失調,腎的精氣不足、腎的陰陽失調等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3)六腑功能失調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4)奇恆之腑功能失調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九)防治原則

1.預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變。

2.治則

(1)治則的概念、治則與治法的關係。

(2)治病求本的含義及意義。

(3)正治與反治的含義及其適應範圍。

(4)標和本的含義,治標與治本的運用方法及其適應範圍:急則冶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

(5)扶正與祛邪的基本概念、適應範圍及其應用原則和方法。

(6)調整陰陽:調整陰陽的概念和原則,損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適應範圍,補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適應範圍。“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陽中求陰”,“陰中求陽”等法則的含義及應用。

(7)調整臟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8)調理氣血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9)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義及其運用。

二、中醫診斷學

(一)緒論

1.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診法、辨證、辨病、病案書寫。

2.中醫診察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常達變。

3.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則:整體審察、四診合參、病症結合。

(二)望診

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亂的表現與臨床意義。

2.望色:常色、病色的概念、特徵及臨床意義,五色的臨床意義。

3.望形體:強、弱、胖、瘦的表現與臨床意義。

4.望姿態:常見異常姿態的表現與臨床意義。

5.望頭面、五官、頸項:頭面、五官及頸項的常見異常表現與臨床意義。

6.望軀體與四肢:胸脅、腹、腰背部及四肢的常見異常表現與臨床意義。

7.望二陰:前陰、後陰的常見異常表現與臨床意義。

8.望面板:常見面板色澤、形態的異常表現與臨床意義。

9.望排出物:痰、涎、涕、嘔吐物、大、小便的顏色、質地、量的異常變化與臨床意義。

10.望小兒食指絡脈:望食指絡脈的方法,常見食指絡脈的異常變化的臨床意義。

11.望舌:舌診的原理與臨床意義,舌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正常舌象的特徵及其生理變異,望舌質(舌神、舌色、舌形、舌態、舌下絡脈)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望舌苔(苔質、苔色)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舌質和舌苔的綜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