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留學資訊>

美國名校申請難度增加

文思屋 人氣:2.81W

回首2016年,美國各大名校的錄取情況,持續走低的錄取資料給2017申請的學生們敲響警鐘。2016年,美國排名前50高校的錄取率再一次下降。比如,以往斯坦福超低錄取率大概只有5.7%,而這一次,只剩下可憐的4.7%了,如果將資料僅縮小範圍至常規申請(Regular Decision),那麼申請率就下滑至讓很多申請者望而卻步了。

美國名校申請難度增加

為何申請美國這些榜上有名的大學越來越難?是大學對於錄取目標日漸挑剔,還是新一批的申請者質量真的不盡如人意呢?讓我們來看一看哈佛大學提供的錄取資料:

2013年,哈佛大學一共收到28144份申請材料;2015年秋季,哈佛收到了39044份材料,申請人數增長了25%,但哈佛最終接收的學生名額卻一直沒有變過。相信這一資料已經非常直觀地解釋了為什麼名校錄取率逐年降低。

比申請人數更可怕的是,申請者普遍的高素質拔高了名校門檻

即使硬性標準達到了學校錄取的基本要求水平,但優秀的競爭對手很有可能將今年的門檻大大拔高讓你毫無優勢。所以,留美申請,尤其是名校申請中變數要要遠遠大於標準下的定數。

而到底是什麼導致美國高校近些年來如此備受追捧呢?

首先,相比往年,現在學生會同時申請更多數量的高校。2014年《紐約時報》就曾發文揭露了大學申請環節中的這一現象:學生因為擔心申請不到理想院校,所以乾脆同時申請10-20所,甚至數量更多的美國高校。這一現象也從側面說明了申請中變數大於定數,即使自身條件已經非常優秀的學生,也很難預測自己最終是否能進入理想高校。

但是,這樣“廣撒網”的方式真的能夠保證錄取結果的盡如人意麼?美國大學的申請過程繁瑣複雜,需要耗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去校對每一所大學的文書題目、申請材料、以及標化成績的要求。這一校對和反覆確認的過程,會在前期階段增加學生的準備負擔,也會無形中增加學生對截止日期的壓力。此外,如今美國大學的申請早已告別了流水化的時代。現如今,美國大學非常追求學生申請文書內容與大學文化相匹配,一篇文書通用10-20所大學的申請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同時申請10-20所大學勢必會增加申請階段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很可能導致的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其次,在網際網路時代,高校也在全球市場上非常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推銷。就中國留學市場來說,美國高校利用中國辦公室、駐華使館的力量和資源,開展線下招生會等活動,開始有意識地接觸特定群體,擴大學校品牌的影響力。此外,近些年來,美國高校,尤其是Top20以及常春藤盟校為了增加在校學生背景的多樣化,逐漸將招生活動延伸至世界各個角落。這一舉措勢必增加了全球優秀學生申請美國名校的數量,從而降低了學校總體的錄取率。

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情況更不容樂觀

每年,申請美國Top30高校的國際學生一直在持續增長,優質的高等教育、相對自由的學術環境等都是美國高等學府吸引各國留學生的主要原因。而將目光鎖定於中國留學生時,這一增長速度更是加倍了。

然而,中國學生和家長沒有意識到的是,大多數名校招生官的工作目標是給學校找到人群足夠豐富多樣的學生,因此從每個國家招收的學生數量必然是限定的。而中國作為為美國高校輸送生源最大的國家,毫無疑問,中國留學生申請美國大學的錄取率也會隨之下降。

《經濟學人》今年有一篇講中國學生進軍常青藤漫漫征程的長文,文中有一段資料提到,中國學生擠進美國常青藤的競爭,激烈到什麼程度呢?2016申請季中,約4萬中國學生申請美國大學,200人進了常青藤,常春藤盟校錄取率僅為0.5%。以常春藤之首的哈佛大學為例,哈佛每年在中國常規招收7-8名學生,而這其中,必有1-2人來自於中國的政商名流家族。因此,申請哈佛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不僅要與龐大的國外“學霸”相競爭,還需要打敗來自本國申請大軍中的“學霸”和名流後裔。此外,資料中還提及了孕育了無數理工科精英的麻省理工大學,其錄取美國國內申請者的比例接近10%,而海外申請者的比例竟不及3%。

進了名校的等待名單,還能轉正嗎?

在申請季等待結果時,最讓申請者無法面對的是一紙拒信。但其實,更多的申請者均表示,最折磨人也讓申請者最左右為難的,其實是被夢校列進了等待名單。

2015年,卡耐基梅隆大學共接收了1557名新生,但那一年被它列上等待名單的一共有5526名學生,其中只有4人最終被錄取。從中可以看出從等待名單“轉正”的道路是長路漫漫,何其艱難。

假設某所學校需要從2000人的等待名單裡找出40人填補空位,作為“被等待”的申請者,內心不外乎會有如下的疑問:

為什麼它的等待名單上有這麼多人?

它等待名單的學生會有排名嗎?

如果沒有排名,它是如何選擇學生的?

……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雖然給等待名單上的學生排名會給學校後期的篩選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但讓很多申請者夢碎的是,幾乎沒有一所學校會耗費寶貴的錄取時間進行這樣一項繁瑣的工程。

那麼美國大學到底是如何從等待名單中“抽取”出幸運的申請者呢?其實,每所學校會根據各個學校不同的招生理念和原則來執行這一工作。 通常 一所研究型大學內會有不同的本科院校,讓我們假設它有一所文理學院、一所商學院、一所工程學院,並且在常規招生結束後,工程學院的學生已經招滿,商學院還有少量名額,而文理學院尚有50個空缺。在這種情況下,所以幾乎所有從等待名單上“轉正”的學生都會去到文理學院。

同理,如果一所學校想要增加學生生源的多樣性,它會錄取等待名單上能增加文化背景多樣性的學生;如果一所學校想要保持性別平衡,它會根據已錄取學生的男女比例從等待名單中選取男女比例失衡的性別進行二次錄取……

因此,“等待名單”存在的意義並不是為了某個學生個體,而是學校為了平衡本屆錄取學生的各項指標。被學校列入等待名單的學生,與其浪費時間苦苦等待、猜疑,不如認真篩選已經拿到的Offer。

2017申請季看點 這些你需要知道

以上種種資料都揭示了2017申請季美國高校整體的錄取趨勢並沒有對中國學生“回暖”的跡象。那些受到在中國學霸中備受追捧的名校,錄取率更加不容樂觀,而一名學生申請多所學校的保底現象暫時也不會改變。

在標準化考試如此動盪不穩的時代,許多學生選擇參加更多種類的考試以保萬全。很多中國留學生將目光放於ACT考試,甚至會有大部分學生著手準備SAT2等非硬性要求的考試來確保自己在標化成績中的不敗地位。

除了標化成績,美國大學申請中對於文書等軟性材料的重視程度在 2017年也依然不會減少。相比於美國本科,美國研究生的錄取會更加看中軟體條件的包裝 。 比如科研經歷,實踐經歷以及和所有與申請經歷相關的條件都需要在文書中好好強化包裝。

提及軟性材料,就不得不說到今年熱門的The Coalition for Access Affordability and Success(CAAS聯盟)。目前,美國各大高校已經普遍採用這個新系統;只是在使用上,新系統的樣式和要求的文書題目會有所不同。它的獨特之處是便於學生上傳影像資料等非文字格式的材料。

此外,今年年初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釋出的報告建議學生在中學期間就開始主動獲取教育資源和經歷,從而增加自身進入名校的機率。這一報告內容是否會影響美國常春藤盟校,甚至是其他名校對於錄取的評估,目前還如從得知。不過,它的確給所有申請者傳遞了美國大學錄取的重要理念:美國大學更青睞能給學校帶來比成績更多東西的學生。

TAGS: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