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勵志文案>勵志書籍>

餘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簡介

文思屋 人氣:2.22W

《文化苦旅》是1992年首次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散文集,作者是餘秋雨。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餘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簡介

作者簡介:

餘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市),國際著名文化史學者、文學家、散文家、作家、中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劇協副主席、青歌賽評委。2006年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臺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海內外讀者高度評價他集“深度研究、親歷考察、有效傳播”於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為守護和解讀中華文化作出了先於他人的傑出貢獻。

收錄文章:

全書共收錄散文37篇,分別為《道士塔》《莫高窟》《陽關雪》《沙原隱泉》《柳侯祠》《白蓮洞》《都江堰》《三峽》《洞庭一角》《廬山》《貴池儺》《青雲譜隨想》《白髮蘇州》《江南小鎮》《寂寞天柱山》《風雨天一閣》《西湖夢》《狼山腳下》《上海人》《五城記》《牌坊》《廟宇》《夜航船》《吳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視窗》《廢墟》《夜雨詩意》《筆墨祭》《藏書憂》《臘梅》《家住龍華》《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們》《華語情結》《這裡真安靜》。

作品解析:

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為了奠定藝術真實的基礎,從多個層面截取了歷史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風土人情、歷史人文、萬里河川,無一不可入題。《陽關雪》、《道士塔》兩文,描寫了漠漠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從寂寥曠遠中,將積澱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真實的還原;《白髮蘇州》和《江南小鎮》等,展示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江南文化的那種婉約和清新,同時將世態人情演繹得形神兼具。有對西湖、陽關、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動描述,有對王安石、李白、蘇東坡、柳宗元等書卷氣息濃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還有江南名妓蘇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門的李叔同等等,縱觀《文化苦旅》,儘管紛紜叢生,但餘秋雨卻能出神入化,將萬千物象信手拈來,栩栩如生地付諸於筆端,展現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文化苦旅·筆墨祭》一章中,曾有著一大段描寫“五四運動”文化史的文字,將文人、文化和歷史,三者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描寫得淋漓盡致。按理說作者非常擅長寫文化史論,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這並非難事,但真正將“厚重”拿捏得恰到好處,而不是用枯燥和嚴密的考證,將文學的靈性和飄逸淹沒,真正做到這一點,卻是非常難得的。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將沉鬱古風和空靈筆法有機的糅合為一個整體,讓歷史人物起死回生,賦予山水風物以靈性。《夜航船》中,有著恢弘壯闊的意識流程,從明朝張岱的《夜航船》聯想到現實中的夜航船,最後又聯想到故鄉山腰破廟木魚聲,由篤篤聲掀起的“思想狂瀾”,想起回鄉光耀門庭的暴發戶、乘船外出謀生的山民、漸漸氣派的船老大,繼而切入張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將“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後一一引入豐子愷、周作人、魯迅等幾位上了“吾鄉”文化夜航船的文學大師,終篇是由祖母關於篤篤聲的爭論貫穿,筆鋒輕靈老道、於浮光掠影中蘊含著諸多的深邃沉鬱。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稱當代文學的藝術瑰寶,他從史學家和文人的角度出發,深刻探究社會問題,挖掘文人人格、觀察文化走向、透析社會現象。這部文學著作,充分的展現了餘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淵博的文學知識,他憑藉著超凡的藝術表現力,寄情于山水風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人生的真諦和文化靈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從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成功嘗試。也許,在中國當代散文中,《文化苦旅》還稱不上是問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為中國當代散文領域,開墾了一塊嶄新的土地,並提供了恢弘壯闊的生存空間。

作品目錄:

新版小敘

牌坊

寺廟

我的山河

都江堰

道士塔

莫高窟

沙原隱泉

陽關雪

西域喀什

廢井冷眼

杭州宣言

黃州突圍

山莊背影

寧古塔

抱愧山西

風雨天一閣

魚尾山屋

北極寒夜

遠方的海

謝家門孔

巴金百年

佐臨遺言

尋石之路

天人對話

為媽媽致悼詞

祭筆

《文化苦旅》中,餘秋雨遊歷山川江河,每一個名勝古蹟、每一處旖旎風光,都能給他帶來不一樣的感觸和震撼,並從景物中所聯絡的傳統文化,見證歷史深處的歷史痕跡。可以說,這些都是餘秋雨結合自己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寫作出來的,縱然在文學藝術上有瑕疵,可是瑕不掩瑜,這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散文集和代表作,更奠定了餘秋雨的文學風格。

《文化苦旅》的寫作擺脫了傳統散文過於“小我”的思路,一掃委靡之氣,轉而變成“大我”,敘事抒情“不小氣”。《我的山河》中,餘秋雨寫道:“我的生態文化,也可算之為山河文化。我在山河間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星球的嶙峋一角。”書中選取的題材和現代人關注的問題緊密相扣,並從中建立感情的脈絡,賦予自然景物和人生命運的終極感悟。

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從多個層面截取了歷史的“碎片”,並將這些片段一一串聯起來,歷史和當下、悲天憫人和輕柔婉約,均成為可以書寫的物件。在《莫高窟》、《道士塔》中,在寂寥曠遠中,將積澱千年的歷史進行了還原。《白髮蘇州》和《江南小鎮》等,展示了“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柔美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地展現江南文化的婉約,又同時將世情表現得深刻入裡。書中有對西湖、陽關、柳侯祠的生動描述,也有對王安石、李白、蘇東坡、柳宗元等文人墨客的仰慕。縱觀《文化苦旅》,儘管紛繁龐雜,但餘秋雨總能找出他們的文化品格,並能在歷史的真實中品味人世間的悲喜和滄桑。

總之,餘秋雨從史學家和文人的角度出發,試圖去探究歷史本源,挖掘文人人格、觀察文化走向、透析社會現象。這部文學著作,充分展現了餘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雖寄情于山水風物,卻讓讀者從中發掘人生的真諦和不斷對文化靈魂的探索。

創作背景:

餘秋雨寫作這本書首先是因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難泯的美國老教授的激發。這位教授雖然年老但卻冒險般地遊歷了我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使作者萌發重新認識祖國大地的願景,併產生對中華文化的思索與追尋。其次,應該是作者對自己,對社會的一種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靈並對中國文化做出貢獻。所以,餘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辭去官職走出書齋,開始了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