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關於名人成功的小故事

文思屋 人氣:1.02W

真正的寬容是真誠的、自然的,沒有絲毫強迫的意味,因此,沒有人比寬容的人更強大更自豪。下面為大家分享了名人成功的小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名人成功的小故事

名人小故事大全1:好聲音主持人華少 背後的故事

如果有人問,去年最成功最火爆的綜藝節目是什麼?也許你會說,非誠勿擾,也有人會也許你會說快樂大本營,但我相信更多的答案應該是:好聲音。

好聲音火了選手,火了節目,但還火了一個人,華少。不僅因他優秀的主持,還有他逆天開掛念廣告詞的語速。

和眾多成功人士一樣,華少成功的背後也是一場心酸路。

華少從上戲落榜,到大學開始做電臺DJ,再到那個前期痛苦後期痛快的轉型做電視主持的決定。他放棄了原有轉正機會,放棄了安逸,在女朋友的支援下,他邁出了人生最為重要的一步,做了主持人,到最終的瘋狂成長為浙江衛視主持一哥,時下最火綜藝音樂選秀節目當家主持。

不過他並沒有驕傲得認為自己有多成功。在華少眼裡,自己依然是那個其貌不揚,內斂少言的DJ主持,但他又是驕傲的,他驕傲的是自己堅持到底的“死磕”精神,打不死的小強態度,從名不見經也不轉的失敗者,一步步的努力,紮實的完成著自己的夢想。如果說《小時代》告訴我們上流社會的奢靡,那麼華少告訴我們的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最近讀了華少的新書:《夢想不過是個痛快的決定》,並不是說華少文采多華麗,故事多吸引人,而是我在字裡行間讀到了兩個字,真誠。當一個成名的人,能踏下心來勇於面對自己,思考過去,而且用十幾萬字不說教,不形式,剖析自我,這是十足的真誠。

華少是感恩的,他還記得自己的啟蒙老師,記得自己愛人的支援,更記得那些作為衣食父母的觀眾。當《對戰最強音》唱響南京站時,長達四個多小時的演唱會,大雨滂沱,但還是有近1/5的觀眾留到了最後,而他們穿的一次性雨衣根本擋不住雨……男兒膝下有黃金,但華少向這些觀眾下跪了,向這些堅持,支援,熱愛選手和自己的觀眾表示了自己的感謝。

名人小故事大全2:孟非光頭的背後

夢破,落榜生四處打工

1990年大學聯考,他的語文成績僅次於江蘇省文科狀元,可數理化三科總成績卻不足100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孟非想去班復讀,可是學校看到他的大學聯考成績,都不接收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去打工,那一年,孟非和幾個同伴含淚離家去了深圳。

然而,深圳殘酷的現實很快粉碎了他的美夢。一連十多天,他一遍遍翻閱著從街邊撿來的舊報紙,尋找著招工資訊;然後一次次去“見工,最終都一無所獲。

眼看帶的錢沒了,可是要生存啊,只好去做搬運工。而且搬運工是臨時的,哪裡有活幹去哪裡。不僅累,報酬也少,而且時常還得忍受工頭的責難與訓斥。一個星期後,孟非終於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真的做一輩子搬運工嗎?他前所未有地懷念起學校生活來,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孟非離開了深圳,回到了南京,決定繼續學習。他選擇了成人大學聯考。1992年9月,孟非報名進入了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專科函授班。函授班針對社會在職人員招生,週六、週日上課。孟非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無論再累再忙,他都會按時聽課。

1994年7月,孟非通過兩年的函授班學習,拿到了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專科文憑。

1994年8月,孟非從報紙上看到一則訊息:江蘇電視臺文藝部體育組要一名接待員。孟非眼前一亮,雖然他知道,這接待員的工作最多隻是端茶倒水,接接電話……但是至少他可能會與記者搭上邊於是就去報了名。身體強壯能吃苦的他很快被錄用了,從此成了電視臺裡的一名臨時工。

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仍然做著可有可無的工作。漸漸地,已經24歲的孟非對眼前的工作又產生了困惑,他憂心如焚:難道我這輩子只能端茶倒水嗎?

有了目標,孟非的生活裡彷彿灑滿了陽光,他每天早早來到臺裡,利用幫記者們打掃衛生的機會熟悉記者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些老記者出去採訪時需要帶一個扛攝像機的,孟非總是爭先恐後地去幹——為這個,他多次被別的臨時工罵成“傻冒”!但是隻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穫,或者學會些採訪技巧,或者熟悉攝像機的操作。

在這一過程中,孟非的日記裡多了些內容:記載自己每天學到的東西。為了更快地接近記者這個群體,孟非還開始了“感情投資”,他跟前跟後,幫記者和編輯們端茶倒水,打掃衛生……時間一長,不少記者跟孟非都熱乎了,孟非扛攝像機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漸漸地,有些小新聞,老記者看不上眼的,就開始交給孟非,做好後加上老記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這樣的事情,孟非總是非常高興,當成頭等大事來做。

這樣積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電視上出現的次數漸漸多了。後來,領導便格外開恩,讓他幹好自己的事情後,可以出去跑新聞。得到這個通知的時候,孟非喜出望外——他太珍惜這個臨時記者的機會了!

從此,他每天都要透支體力拼命趕做節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來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輯、自己寫稿,甚至於自己配音的時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藍天一樣明朗極了!漸漸地,有一些比較大的題材領導也開始交給他做了。

1996年8月,孟非作為總攝影參與拍攝了26集某專題片。該電視片在全國長篇電視專題片評比中榮獲二等獎,而孟非的敬業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這一次,孟非終於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雜的帽子,轉成了正式的記者。這個男人哭了……他在日記中對自己說:“苦難中積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接下來,孟非的事業一帆風順。1995年,江蘇電視臺為了搶佔先機,組建了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籌備了一檔10分鐘的深度報道欄目。孟非進入該組後,正式開始了跑社會新聞的歷程。由於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記者的同時也做起了編輯工作,他的工資則提高到1000多元。

意外的是, 1998年春節過後,由於長期勞累,孟非的頭髮開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時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當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頭,還別說,這光頭配著他的笑臉,顯得既聰明又精神。從此這光頭一直陪著他到現在。

感謝苦難,南京人愛上光頭主持人

孟非一直都是個倔強的人,每走一條路,他都不輕言放棄。要麼走到無路可走,要麼就走到最好。從1998年開始,他先後換了不少崗位,還做過一檔不成熟的談話節目的編導……這些,為他以後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2002年1月,江蘇電視臺為了提高收視率,決定改《南京新聞》為新聞直播節目,起名為《南京零距離》,時間為一個小時,宗旨是“為平民百姓服務”。

一切準備就緒,主持人的選擇就擺到了檯面上——是沿用原來莊重型的主持人還是重新選擇主持人?臺領導在這個問題上舉棋不定。最後,大家一致決定打破資歷、學歷限制,在全社會進行公開競選。

孟非用他這麼多年來的經驗分析了自己的優劣:平民節目,當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長得帥,關鍵是要有底層生活的閱歷,說百姓關心的話題……而這方面,放眼全臺,有誰比自己更有資格?他敏銳地感覺到:機會來了!這將是他從幕後轉向臺前的一個機會。

可是,自己的普通話能過關嗎……孟非只猶豫了一分鐘就做出了決定:普通話可以學習模仿,那些苦難的經歷卻是他難得的寶貴財富,是模仿不來的。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孟非搏對了!

面試那天,孟非用詼諧的語調平靜地講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艱難經歷,尤其是關於打工者的生命、尊嚴與價值的問題。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嶄新設想,並表示會盡量彌補自己的不足。

孟非的一席話抓住了臺領導的意圖,他們敏銳地意識到孟非的氣質與這檔節目非常適宜!

——可是孟非到底適合不適合做主持人?他的光頭能播新聞節目嗎?在此之前,主持人都是些俊男靚女,突然間冒出這樣一個人來會不會讓觀眾嚇一跳呢?主考官們議論紛紛。最後,臺長發話了:“行不行,要觀眾說了算。先試試,不行再換人!”

“無知者無畏!”第一次上電視,孟非是穿著最平常的衣服去演播室的。作為一檔新聞直播節目,60分鐘的時間裡,他手上只有一張新聞串聯單,所播內容都是三個小時之內發生的事情。更別說提示器了,沒有!

這麼多新聞怎麼串起來呢?孟非思考再三,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放鬆了心情,採取一種誰都想不到的方式播起了新聞:他即興發揮,像拉家常一樣把平時的思考和經歷變成幽默、精到的即興評點,就成了串連詞。臺領導和同事們看得心裡七上八下:這能行嗎?

誰也沒料到,《南京零距離》由於定位準確,第一期就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簡直是電視臺有史以來最壯觀的一夜,攝製組的電話都快被打爆了!觀眾紛紛感嘆從未見過這麼有個性的主持人。

機遇常常降臨到有準備的人身上。善於把握機遇的孟非從此走向了人生的高峰。

由於關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樂,沒過多久,《南京零距離》收視率就一路飆升,從選稿到播報內容,孟非開始全權負責。

他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新聞主持人”的概念,成功地塑造了另一類平民化的新聞主持模式。2003年7月一個月,《南京零距離》的平均收視率就高達8.3%,最高收視率甚至達到驚人的17.7%,超過了同時播放的央視的《新聞聯播》,創造了收視率的奇蹟。2002年一年,《南京零距離》的廣告收入高達5000萬元,孟非成為《南京零距離》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不少觀眾親切地把孟非稱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由於常常鍼砭時弊,揭發醜惡,孟非也遭到恐嚇,可是他不在乎。他保持著多年來的作息習慣:上班乘公共汽車;平時自己親自上街買菜;不時還找人拉拉家常……這些,後來都成了他的臺詞和思想的來源。

關於孟非受歡迎的程度,只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就夠了。有一次,夫子廟一帶發生火災,當時路過的一個女孩兒拿著數碼相機立刻拍下了經過,等到別的媒體記者趕到,火早就熄了。南京城的十幾家主流媒體願出高價索買照片,那個女孩子只說了一句話:“這照片我只給《南京零距離》,只給孟非。”

孟非與《南京零距離》的迅速火爆,很快引起了國內不少媒體的關注。《南方週末》甚至拿出專版聯合全國各地的專家對“孟非現象”進行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孟非最當紅的時候,《東方時空》的'製片人時間曾通過臺裡的有關領導,想把孟非拉到央視工作,一切工作做通後,卻被孟非婉言謝絕了。他說,他只選擇適合自己的!

2004年初,喜訊再度傳來,孟非被評為年度“最新銳十大主持人”之一——這十大主持人中,除了孟非,全是央視名嘴!這足以證明,孟非,這個打工出身的主持人,已不輸於他這個行業的任何人了!

之後2007年、2008年、2009年主持江蘇衛視《絕對唱響》、《名師高徒》這些節目,對於孟非來說,都是如魚得水了。

《非誠勿擾》更是讓全國人民記住了他。

名人小故事大全3:從龍套跑出來的許三多

2000年14歲的王寶強離開了少林寺(之前在少林寺習武6年,當然這為他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身上帶著500元錢,來到北京,他和5個人在一個煤場旁租了大雜院裡的一間房子,房子年久失修,牆皮都脫落了。

為了找活兒方便,他們湊錢買了一個BP機。第一站是北京電影製片廠。

第一天,沒找到活兒,晚上被人騙去一家地下室,一張床位,一晚20元。第二天,沒有活兒。第三天,還是沒有。初來乍到的王寶強,蹲了半個月才等到了第一個群眾演員角色:穿著大褂在明清一條街上走一遍,走完下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怎麼等,也等不到一個角色。

王寶強學會了在人群裡奮力向前擠,學會在人前展示自己少林寺學來的功夫,學會忍受所謂“同行”的冷眼,但機會遲遲不來。後來他才知道,“蹲活兒”也有規矩和技巧,很多有經驗的群眾演員根本不用整天蹲在電影廠門口,他們認識“穴頭”,很多挑演員的副導演不去廠門口,而是找“穴頭”。

日子一天天過去,帶的錢花完了,沒有龍套演的日子,王寶強只能和夥伴去建築工地打零工,一天25元,包吃不包住。理想沒能實現,打擊不斷襲來。同伴勸王寶強放棄,說你長得不好看,又不是李連杰、成龍,沒拿過武術冠軍,又沒關係,還是回去吧。

《士兵突擊》裡有一句關於騾子和馬的臺詞,王寶強那時候就知道,自己是騾子,不是馬。不是馬就得加倍努力,有時偶爾能接到武行的活計:被人扣住手腕,從梯子上摔下去。有經驗的老武行是假摔,他是真摔。導演很滿意地點點頭,說很真實。王寶強摔得渾身都青了。

最痛苦的時候,他帶著滿身傷,絕望地躺在工地的房間裡,望著天花板。兩年王寶強一個電話沒給家裡打過,他不知道該說什麼,如何生存下去,往前走的路全是黑的,看不到光明,完全就是摸索。

2002年春天,去一家建築工地時,王寶強的呼機響了,這是一個改變他命運的呼叫。《盲井》劇組通知王寶強去見導演李楊。之後,他將出演這部電影的男主角,拿到了500元的預付片酬,王寶強帶著顫抖和激動,說不出話!李楊是王寶強生命裡的第一個貴人。

《盲井》裡有下井的戲,幾百米深礦井,要求演員到礦井中拍攝。很多演員都放棄了,而王寶強真的下了井。李楊感慨說,這行裡聰明人太多了,很多人拍電影就是為了成名,為了賺大錢,遇到危險就跑了,可王寶強沒跑,這小孩兒行。在王寶強看來,自己能夠得到《盲井》的機會,只有兩條:一是堅持,一是相信。

王寶強不否認幸運的存在,但他認為除了幸運,自身努力也是很重要的。《盲井》是低成本電影,拍攝中資金出了問題,很多人都跑了,但他沒走。

2002年冬天,拍完了《盲井》,王寶強來到一個小賣部,給家裡打了到北京後的第一個電話,開口問的第一句話是:“你們都好吧,莊稼怎麼樣了?”電話那頭,家裡人立刻罵了過來:這麼長時間不跟家裡人聯絡,以為你死了。

罵完,兩邊都哭了。王寶強沒學過表演,他在片場只有一條,相信導演,導演讓怎麼演就怎麼演。拍《盲井》時啥都不懂,拍《天下無賊》時更不用說,馮小剛那麼優秀的導演,按他說的演就沒錯。

對王寶強來說,每一次機會都是最後一次。他文化程度不高,所有臺詞,都翻字典來注音。別的演員是拍一場戲記一場戲的臺詞,他是提前把所有的臺詞都背下來,這樣方便導演調整。剛開始的時候,記臺詞要花好久好久,後來記得越來越快。

《士兵突擊》讓他真正奠定了位置:

2003年王寶強以《盲井》拿到了金馬獎。《天下無賊》拍完,王寶強覺得無以為謝,就從家鄉背了一袋小米送給了導演馮小剛。2007年,《士兵突擊》在全國各大電視臺熱播。

“兵王”許三多征服了許多觀眾。許三多單純而執著,在軍人的世界裡摸爬滾打,因為他的笨,讓全連隊受累;因為他的認真,讓全連隊為之感動;因為他的執著,讓全連隊戰士為之驕傲。

《士兵突擊》讓觀眾經歷了一場措手不及的情感突擊戰,男人之間的“肝膽相照”在隆隆炮火中開出了花。

王寶強說,《士兵突擊》是自己入戲最深的一部戲,許三多是什麼樣子,自己就是什麼樣子。《士兵突擊》的後半段,人生的殘酷真相逐漸向許三多展開,在競爭的壓力下,許三多殺了女毒販,也看到了自己的成功給別人造成的壓力。

王寶強從跑龍套走向主角,源於他的不怕苦、不怕累,堅持不懈,做別人所不願做之事。

TAGS: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