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有趣的名人勵志故事

文思屋 人氣:1.62W

有趣的名人勵志故事1

馬雲在創業初期,曾經參加過一個CEO學習班,班裡只有30幾個同學。有一次,班上組織他們去香港見李嘉誠,第一次見這樣的超級富豪,馬雲他們都興奮極了。

有趣的名人勵志故事

馬雲認為,像李嘉誠這樣的大人物應該都很忙,能夠出面幾分鐘,講幾句話就不錯了。可是,接下來的見面場景完全顛覆了所有人的想法。馬雲他們班的同學剛到,李嘉誠已經等在那裡,一見面就一一跟他們握手,每一個人都握到。在握手的時候,李嘉誠親自分發了自己的名片,同時還遞過來一個盤子,盤子裡是抓鬮的號碼。這個號是用來決定吃飯和照相時的座次,以免厚此薄彼,讓人感到尷尬不舒服。

吃飯的時候,馬雲幸運地和李嘉誠分到了一桌,但沒想到,李嘉誠吃了一會兒,說了聲抱歉又到了另外一桌。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李嘉誠四個桌子輪流坐,幾乎都是15分鐘。吃完飯後,李嘉誠並沒有先走,又一一和大家握手,還專門跑到牆角站著的一個服務員那兒,和他握手,說了聲“辛苦了”。

在參觀的環節中,馬雲和他的同學紛紛要求李嘉誠講演一番,但李嘉誠說沒有準備,最後拗不過大家的要求,他只講了一句話,這句話只有八個字:“創造自我,追求無我。”他用普通話講完後又用廣東話講了一遍,發現在場的還有老外,就讓人用英語再講一遍。為了更深刻地理解這句話的內涵,馬雲悄悄地問李嘉誠身邊的工作人員,能不能找到有關這方面演講的一本書,結果,在臨走上車的時候,那位工作人員氣喘吁吁地跑過來遞給馬雲需要的那本書,說是他們的董事長費了好大的勁才找到的。

是啊,當你把自己越做越強大,超越別人的時候,就容易自我膨脹,給別人壓力,讓別人不舒服。這個時候,你要讓自己化解在芸芸眾生中,迴歸於平淡平易,才能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你的真誠,願意和你交往。這,大概就是李嘉誠做人處世的“無我”智慧吧。

有趣的名人勵志故事2

元末明初戲曲家高明,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祖父高天錫、伯父高彥都是詩人,受家庭環境薰陶,青年時的高明才華橫溢,已聲名遠播。

高明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又跋山涉水前去著名理學家黃溍那裡苦修學業。高明不僅通天文曉地理,詩文俱佳,而且痴迷於戲曲創作。公元1345年,高中進士的高明,不得不收起對戲曲的熱愛,收起行囊奔赴處州任職。

公務雖然瑣碎,但高明總要忙裡偷閒,走街串巷收集民謠民調,盡興時便寫上幾首,哼唱出來自娛自樂。好日子沒過幾天,公元1348年,一個叫方國珍的在浙東起義反元,高明被朝廷任命為浙東閫幕都事,前去協調各種事務。高明再次背起行囊,赴杭州任職。

顛沛流離之苦尚能忍受,但無法專心於戲曲創作,讓高明很苦惱。到任之後,因為工作並不順心,高明毫不猶豫地炒掉工作,回家專心搞創作。

初時寫作並不順利,多年混跡於官場之中,早已脫離生活。於是,高明再次背起行囊遊走四方,深入民間收集素材。

當時地方小戲臺,經常上演宋代遺傳下來的一部戲《趙貞女蔡二郎》,故事講述了名叫蔡二郎的秀才,上京趕考高中狀元,面對榮華富貴,拋棄雙親及妻子,最後落得罵名。

每次觀看演出,隨著故事情節,總會引起觀眾唏噓感嘆,甚至痛罵負心之人。

這種現象深深觸動了高明,他決定寫一部戲,以皆大歡喜為結局,讓看戲的觀眾不再悲憤,為社會注入一些正能量。於是,《琵琶記》的雛形漸漸在腦海裡構思出來,高明在開篇寫下了“秋燈明翠幕,夜案覽芸編,今來古往,其間故事幾多般……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共妻賢。正是:驊騮方獨步,萬馬敢爭先。”

就在高明信心滿滿地寫作時,公元1356年,朝廷任命高明為福建省都事,這是許多官員覬覦的肥差,可高明卻不以為意,推辭不掉只好上任,誰知路過寧波時,曾經反元而又受招撫的方國珍,極力聘請高明到他府中任職並許以高薪。

面對名與利的`誘惑,高明突然間悟出,繼續混跡於官場,終將會遠離自己的夢想,而《琵琶記》的創作也將遙遙無期。於是,高明果斷辭掉朝廷和方國珍的高薪聘請,就在寧波城東的櫟社村隱居下來,閉門謝客,開始撰寫構思已久的《琵琶記》。

放棄名利的高明,痴迷地進入戲曲創作之中。“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為了達到動人境界,高明將自己融入到戲曲中,與故事裡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喜怒哀樂皆不由己。

“風聲月色來亭榭,老淚年來溼幾更。”一句唱詞,一首曲子,都要經過反覆吟唱,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人物心理活動,高明都是精益求精。在寫作時,高明習慣一邊寫,一邊用腳打拍子,而手則敲擊桌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樓板竟然被踏穿了,桌子也因為拍打而留下深深的凹痕。

嘔心瀝血數年,一部《琵琶記》終於面世了。《琵琶記》一共寫了四十二出,從漢代書生蔡伯喈新婚寫起,再到赴京趕考,隨後發生的故事層層遞進,而高明也將人物賦予新的面目,不再是背信棄義之人,而是努力掙扎做到全忠全孝的形象。

《琵琶記》問世後,迅速在民間引起轟動,有人甚至把書進獻給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讀後給予了很高評價:“五經四書,布帛粟菽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海味,富貴家不可無。”不僅如此,明太祖還幾次聘請高明出來做官,結果高明“佯狂不出”,於是“高皇不復強。”

“闔關謝客,極力苦心,歌詠則口吐涎沫。”這是高明寫作《琵琶記》的真實寫照,也正是秉承著嚴謹的寫作態度,一部《琵琶記》不僅成為經典名著,高明也被稱為“南戲之祖”。

高明是睿智的,辭官隱居著書;高明是執著的,寫出傳世之作。不為名利惑,入戲三分痴。世人不會記得高明的官銜,但會記得他的《琵琶記》。光陰如水漫過塵世喧囂,唯有《琵琶記》代代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