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求職故事>

2016大學生找工作故事

文思屋 人氣:7.57K

畢業即將來臨,又會有哪些求職故事發生呢?本站小編整理了相關的內容,快來閱讀看看吧。

2016大學生找工作故事

“今年高校畢業生有765萬人,創歷史新高。加上中職畢業生,僅這兩項新增就業人數達1200多萬人。”5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社部召開就業工作座談會時強調,必須把促進就業放在突出位置。

目前,中國經濟受到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2015年城鎮新增就業出現下降。對今年畢業的1200多萬應屆畢業生來說,如何保證他們平穩實現就業,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

那麼,畢業生們在找工作過程中都發生過什麼故事?箇中酸甜苦辣誰人知曉?

農科生就業不容易

孫立鑫 寧夏大學農學院蔬菜學專業畢業生

早在今年2月,我就已經與一家搞園林綠化的公司簽訂了合同。像我這樣的畢業生,找到好工作的,應該還有不少。

目前我的工資只有2000多元,但對於農村出身的我來說,能在銀川站住腳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我們這屆的蔬菜學研究生班一共有5個學生,雖然目前只有我就業了,其他的4位同學卻並不羨慕。他們都在等待事業單位的招考,不願意進企業。不過,事業單位恐怕也不是那麼好進的。現在工作機會特別是農業對口的工作機會還是不少的,關鍵看能不能吃下苦。

就我個人而言,就業之路還是挺曲折的。我本科畢業後,覺得學歷再高點,可能就業會容易一些,選擇也多一些。所以我選擇了繼續深造讀研,在網上以及招聘會上廣投簡歷之後,我發現農學院的碩士找工作其實並不容易。雖然我們農學院的就業率很高,但就業面還是太窄,向心儀的企業投簡歷都被以專業不對口打了回來。我目前的這份工作就是被拒了六七次後才找到的。我今年已經27歲,高中時復讀過兩年,所以比其他碩士畢業生大了兩歲,這恐怕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這些年,學校對於學生就業看得很重,特別是農科類的畢業生,每年都有針對農科類畢業生的專場招聘會,沒畢業的時候我就經常去看,讓我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有個大致的瞭解。我看到學校官網上公佈的數字,在今年3月份舉辦的寧夏大學2016屆農科類畢業生專場招聘會上,來自寧夏區內外136家企業參加招聘,為2016屆570名畢業生提供了約1600個就業崗位,其中農學、動物科學、動物醫學、園林、食品等專業畢業生的供需比達到了1∶5,農科類畢業生成了“香餑餑”,有效解決了農科類畢業生就業面窄的問題。

未來,我相信我們的這一行會越走越寬的。

為了“大城市裡一套房”

■ 馮吟秋 南京大學本科生

一開始只是抱著一種考研和找工作“兩手抓”的心態去求職,沒有參加過任何招聘會,也不懂什麼是結構化面試、什麼是無領導小組討論,只知道在新聞中,每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年”。最初,只要看到學校就業資訊網上釋出了專業符合的崗位,就沒頭腦地投一份簡歷。

第一次收到面試通知是去年9月,當時我還在央視實習,一家省級電視臺的農科頻道邀請我去參加面試和筆試。雖然順利通過,但內心深處想要逃離小城市、變身高階白領的想法,拽著我頭也不回地踏上了回京的高鐵。

接下來的4個月,我先後投遞了六七十份簡歷,跑遍了全國各大城市,參加了20多場面試和筆試。從銀行櫃員到企業管培生、從媒體到文員無所不包,以至於被舍友笑稱“買遍全國特產”的“考霸”。印象最深的是廣州恆大集團總部的招聘,忙忙碌碌半個多月,終於等到去集團總部參加高層複試的機會,最後卻因為緊張,導致所有努力付諸東流。

經過一個學期的奔波和無數次考試,我最終收穫了3封錄用通知。但面對月薪過萬和百萬股權待遇時,我又陷入了迷茫之中。該不該安心接受眼前的一切?這是不是我一心追求的未來?普通縣城出生的我始終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實現“大城市裡一套房”的`夢想。

為了實現在大城市擁有一份體面、穩定且薪水可觀的工作,我轉而放棄了眼前幾家公司丟擲的橄欖枝,開始了漫漫“公考”路。先後經歷了國考和四次省考,從北京跑到上海,輾轉又奔赴廣州、南京,眼看周圍很多同學簽了工作,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終於,在那個風雨交加的日子,在公告欄中看到了金榜題名的自己。那一刻,喜悅交織著辛酸,雨水夾雜著淚水……

靜下心來回憶這一年的奔波和汗水,從最初堅定的讀研信念,到現在成為一名準公職人員,真的很感謝當初那個奮鬥的自己和那段忙碌的日子。

告別首都回家鄉

■ 大 寶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

作為一名極其適應北京的南方人,作為一名紮根人大6年的新聞學子,我深愛首都、深愛母校。

然而,招聘季結束,我選擇了回家——回到福建省會榕城,繼續經營我的人生。

北京是大多數學子理想的居留之地。我在招聘季的奔忙中和同學們一樣,幾度迷茫。學子們就像一群辛勤的蜜蜂,烏泱泱湧向每一個專業對口崗位的招聘戰場。

“地域選擇要先於崗位選擇。”我很慶幸在好友的提醒下堅定了一些想法。

相對北京,榕城更多地包含了我親情的眷念,更多地提供了親友網路的綿延。我深知,地域的選擇是我紮根的前提,儘管能夠做到三五年闖蕩之後再榮歸故里,但我不能保證之後的起點能夠比應屆生時期的更高更好。我告訴自己,假若想回家的心苗不死,那就早早地回家經營。

當大部分同學將簡歷投向了各大黨報、電視臺、網際網路公司時,我更願意嘗試將新聞專業知識運用於其他行業。跨行業找工作並不容易,尤其當一個新聞學子在無複合專業背景的情況下跨行業就業。為了嘗試,我曾在通訊行業實習並參與其校招;為了嘗試,我曾隻身赴上海某證券公司實習,親自投身網際網路金融市場開拓業務。最後,我接到了某大型金融央企的福建省級公司錄用通知。

豐滿的理想,骨感的現狀。

找工作過程中的坎坷與艱辛,其實在全盤開始前就已瞭然。在地域選擇上,地方招聘機會與北京相比自然少得太多,大型央企的省市分公司已屬佼佼者。在跨行業就業方面,我所選的行業也只能基於已有的實習經歷,從基礎做起。儘管面臨過性別歧視等不公平的經歷,但我相信,畢業生的綜合實力在用人單位的選擇中依舊佔據主要地位。提升自己,常懷感恩,是我求職甚至就職路上的最大收穫。

TAGS: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