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經典名言>人生感悟>

人生感悟的心情隨筆精選

文思屋 人氣:2.93W

感悟,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歷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會,是一種心理上的妙覺。它的表現形式不一,或漸悟或頓悟,或隱藏或彰顯。真正的感悟來源於人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有的是漸漸的領悟,有的則是瞬間的開悟。下面有本站小編整理的人生感悟的心情隨筆,歡迎閱讀!

人生感悟的心情隨筆精選

生活如風鈴

生活是時光每時每刻都在觀看的日曆,被它尖銳的刻刀劃下一道道鮮明的印記,在看似繁雜喧囂的生活裡,多的則是寂寞難耐,所以它需要傾訴,正如風鈴,需要一顆細膩的心去傾聽。

當風鈴被掛在屋簷下,它就等待明庶風,吹響它空寂的心,發出金屬碰撞的聲音,“叮叮,叮叮......”為了什麼奏響天籟。

而更多的時候,它卻在寧靜地仰望或安穩地沉睡。帶著純純的依戀靜靜地望著隨時都在變化著的纖雲或空寂的舒月,閃動著銀色的光澤,宛如瞌睡人的眼。

有時侯也並不總是那麼順利,還是會碰上風雨天的。風鈴被沾溼,被颳起,憤怒化作幾聲清脆的響而隨後又在風雨中消失殆盡。白晝一點一點被雨吞噬,風鈴也因陰翳的加重而顫抖不已。"叮叮,叮叮......"它無助的哭訴已變成了美妙的享受,呢喃低吟,似乎自己正在深谷下,茂林中接受著生命聖潔的洗禮。“吧嗒”一滴晶瑩的雨珠落在風鈴上,緩慢地沿著它的輪廓滑下,雖然還是如此冰冷,但已嚐到了它甘甜的味道。

日光彈指過,花影座前移。韶光已去,年華不再,光陰的故事,全被折進了書頁的某個章節。風鈴,留下了它鏽跡斑斑的記憶,似水年華在它眼前轉瞬即逝,種花的人變成了看花的人,看花的人變成了葬花的人,寂寞的年歲裡竟滿是“物是人非”的蒼涼吶喊,惟風鈴依舊,恬恬淡淡,波瀾不驚。

是誰說過的,那些離開的人,離開的`事,終有一天會捲土重來,而那些曾經認真傾聽過風鈴的心的人,才能一次次變幻時間的拼圖,懷念而憂傷地咀嚼著回憶。

簡,滲透到骨子裡的生活美學。

譬如出行,飛機遊輪太奢侈,寶馬香車太擁堵。它們載著的一顆顆奔突浮躁的心,不自在,也不自由。我崇尚簡單出行,一人,一雙旅行鞋,一個放鬆的身體,一行自由的腳印,一份散淡的情懷,這就足夠了。

再如吃,美食太過豐富。山珍海味珍饈佳餚,很容易俘虜貪婪的味蕾。身體一圈一圈地膨脹肥大,胃亦不堪重負。痛定思痛,決心管住自己的嘴。簡,是美食蠱惑下的突圍,是身體重荷下的必然訴求。我喜歡迴歸自然的清淡,如一小碗稀粥,一碟蘿蔔絲,一碟花生米,適量的饅頭,頗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簡約和美好。

簡,減也。要減去諸多依賴症。花花綠綠的生活,誘惑何其多。譬如掌上電子產品,那麼多的App,原本是為了消遣,卻被它們消遣了我們。我喜歡給手機解除安裝。解除安裝,也是給自己減負,減掉嘁嘁喳喳的網路社交,減掉亂七八糟的八卦資訊,讓眼睛和心靈一起休憩。

複雜的人事、錯綜的關係、紛亂的世俗攪擾著生活,令人不堪其擾!事實上,是心態過於複雜而已。簡化心靈的負累,不追求加官晉爵,不渴慕物慾滿足,不計較是是非非,方能從喧囂的羈絆中抽身而出,擁有單純而淡泊的心境,享受心靈在寂寞安靜中的遠遊。

簡,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一種理智的生活選擇。

蕩澤河上幸福橋

蕩澤河,古稱波水,酈道元在著名的《水經注》中對其有專門記述。它是淮河上游滍水(即魯山沙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汝陽縣境內的黃花嶺,一路上穿山過峽,吸納了眾多的山澗支流,閃轉騰挪,在伏牛山腹地畫了個大大的圓弧,最後向東南注入昭平臺水庫。

蕩澤河之名,寄託了伏牛山先民對生命之源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蕩澤河的確曾經給沿岸生靈帶來過恩澤和福祉。

清乾隆年間,臨河而居的石坡頭群眾從江南引種水稻,把兩岸大片旱地改造成水田,使名不見經傳的窮鄉僻壤變成了“一片蛙聲起,十里稻花香”的米糧川。至今在石坡頭到昭平臺一帶,還生活著那時從安徽來此傳授種稻技術的金、汪、郭、李四姓家族。

新中國成立後,村黨支部帶領石坡頭群眾響應號召,成立了魯山縣第一個農業互助組,從此,石坡頭的農業生產很長一段時間位居全縣的先進行列。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害。蕩澤河在惠及兩岸農業的同時,也隔斷了兩岸交通。

蕩澤河河灘足有二里多寬。平日水量小,但要走過遍佈卵石的河灘也不容易。夏秋河水暴漲,河道即成天塹。陰雨連綿時節,兩岸一隔絕就是一二十天。

在以糧為綱的年代,石坡頭是遠近聞名的豫西小江南,十里八村的姑娘都以能嫁到石坡頭為自豪。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由於交通的侷限,礦產開不出來、山貨運不出去,秀美的風景也開發不了,石坡頭竟淪為貧困縣裡的貧困村。

談起蕩澤河,石坡頭村群眾也有不少苦水。

爛寨組的一村民,那一年蹚著洪水,過河到醫院取藥,被上漲的河水捲走。石坡頭組一村民和蓮菜坑組的一村民,也都是被洪水吞噬的。洪水甚至還造成南坡組一家八口的滅門之災。

人們至今還記得,那年七月十五觀音寺廟會,石坡頭很多人過河趕會。在人們蹚河返回時,突然漲了大水,一丈多高的水頭劈頭蓋臉撲來,一個媳婦在眾人的驚呼中,被洪水無情地捲走。

在蕩澤河兩岸的山頭上,分佈著許多廟宇,如觀音寺、玄臺觀等,農曆二月十五、三月十八、七月十五,都有規模巨集大的廟會。細究起來,這些廟會,其實都是兩岸人民祈求平安的一種祭河儀式。

那麼,為什麼不修一座大橋呢?

提起這橋,既是兩岸人民的期盼,也是兩岸人民心中的傷痛。

早在人民公社的時候,石坡頭村民就多次申請在蕩澤河上架橋,但政府拿不出錢來。十八大以後,黨中央更加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縣裡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工程,建設大橋的希望,再次在石坡頭人民的心中升起。他們通過鄉政府,向縣裡提出了申請。2013年,作為對蕩澤河西岸4個貧困村精準扶貧的重點專案,確定在觀音寺和石坡頭之間最窄處修建蕩澤河大橋。經過兩年多的施工,投資2000多萬元、跨度1000多米的公路大橋,終於如長虹臥波,橫跨蕩澤河之上。

橋修成了,如何給它命名呢?有人說叫蕩澤河橋,有人說叫觀石橋,還有人說叫觀音橋。可這些名字哪裡能集中表達石坡頭人民心中最複雜而又最真切的感受呢?直到有人提議叫幸福橋,群眾才一致贊同。從此,這座橋有了自己的名字,更有了自己的內涵和使命。

蕩澤河上幸福橋的建成,使石坡頭人民深刻地認識到,恩澤福祉,天上降不下,水上漂不來,只有經濟發展、國家富強了,老百姓才能真正過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