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三字經>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讀書筆記

文思屋 人氣:4.61K

本書是古代蒙學教案的一個大成,是最淺顯的那一類,可以理解為識字的基礎教案,算是古人在兒童教育方面的智慧結晶。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讀書筆記

《三字經》起源於南宋,後世又不斷增補,往往被推為蒙學之首。即便在今日,再不熟悉古文的人,也都知道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開篇先強調了好的啟蒙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然後開始介紹一些常識,如三綱、四時、五行、六畜、七情等,然後再講讀書需循序漸進,讀完《國小》等蒙學書,再讀四書,四書讀熟了再讀六經,然後讀諸子,最後讀史書。由此轉而講中國曆朝的歷史沿革介紹了一遍,最後以奮發勤學、顯親揚名的著名事例作結。《三字經》可以說是實用性與可讀性最強的一篇蒙學著作。

百家姓》據說起源於五代十國時期,將大約五百個姓按照韻律作了四字一句的`編排,句子沒有實際意義,此書古時只是作為識字辨姓用的,比較沒意思。好在這個版本的書籍編撰者給每個姓註釋了起源來歷,所以有了點看頭。

《千字文》這篇就相當具有傳奇性了,據說南朝梁武帝為了弘揚書法,將王羲之的遺墨蒐集而來,湊了一千個不同的字,讓他的大臣周興嗣編成一篇文章。按說,這基本上是一件強人所難的任務,但周興嗣竟然一晚上就編好了,就是如今這篇《千字文》。雖說《千字文》在全文的架構上很零散,形不成一個統一的中心思想,但在這種指定用字強求排列組合的情形下,能夠每七八句組成有意義的小段落,在文才上就已經可以驚為天人了。

最後是《弟子規》,這篇是清朝才出現的,主要是倫理道德教育,規定了居家在外所應遵循的禮儀規範和言行準則,雖然有些內容有些過時迂腐,但大多數內容放在現今也是很有意義的,比如“衣貴潔,不貴華”“話說多,不如少”,還有比如“勿搖髀”(不要抖腿),這些都是值得傳承的。

這些蒙學教案作為千百年來中國幼童的必讀物,肯定是有其價值的,不應該簡單地將其視為被時代淘汰之物,當今的人即便不背誦,也是該讀一讀,瞭解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