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辦事指南>生活常識>

不為人知的古代文化常識

文思屋 人氣:5.26K

古代文化常識是指古代稱謂習慣、曆法、節氣、職官定位、地理、禮儀、古代音律、科舉制度、宗法等文化內容的統稱。一起來看看古代文化常識,歡迎讀者參考!

不為人知的古代文化常識

a.日、月、年、歲

古人經常的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週期為一月(現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農業有關,《說文》:年,熟谷也。穀物的成熟週期意味著寒暑往來的週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稱為太陽年。在遠古,年和歲是有區別的。歲表示今年某一節氣到明年同一節氣之間的這段時間,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七年級至明年正月七年級這段時間。

b. 陰陽合曆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曆,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曆,中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平年12個月,有6個大月30天和6個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為月相的變化在29-30天之間(精確數值是29.53天)。每年12個月一共354天,但這個數還不夠1個太陽年。地球繞太陽一週的實際時間是365.2422日,比陰曆12個月的總和還多出11天多。所以陰曆每過3年就和實際太陽年相差1個月的時間,所以每3年就要加1個月,稱為閏月。這樣是為了使歷年的平均時間約等於1個太陽年,並且和自然季節大致符合。

置閏是古代曆法中的大事。《左傳文公六年》: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於是乎在矣。三年一閏還不夠,還要五年閏兩次,所以《說文》說五年再閏。五年閏兩次要多了些,後來規定19年閏7個月。

關於閏月的'安插問題,在殷周時代就有記載,閏月一般放在年終。當時置閏尚無定製,有的年份甚至出現一年兩閏。但到了春秋時代就再也沒有這種狀況了。漢初在九月之後置閏,稱為後九月,上古還有年中置閏,如閏三月,閏六月。當閏而不閏叫失閏。如何安插,是古代曆法的重要問題。

c. 四季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時,後來又按夏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個月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書常把這些名稱作為月份的代名詞。《楚辭哀郢》: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這裡的仲春指的就是夏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為春秋二時,所以後來春秋就意味著一年。《莊子逍遙遊》: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記的史料在上古也稱為春秋,因為史料都是記年體的。後來曆法日趨周密,春秋二時再分冬夏二時,有些古書所列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製為四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禮記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等。

d.古代職官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樑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樑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祕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