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手抄報>

聖誕節的手抄報:各國聖誕習俗

文思屋 人氣:9.63K

英國

聖誕節的手抄報:各國聖誕習俗

英國人在聖誕節是最注重吃的,食品中包括燒豬、火雞、聖誕布丁、聖誕碎肉餅等。每一個家人都有禮物,僕人也有份,所有的禮物是在聖誕節的早晨派送。有的唱聖誕歌者沿門逐戶唱歌報佳音,他們會被主人請進屋內,用茶點招待,或者贈小禮物。

美國

因為美國是由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所以美國人慶祝聖誕的情形也最為複雜,從各國來的移民仍多依照他們祖國的風俗。不過,在聖誕時期,美國人的門外掛著花環以及其它別緻的佈置則是一樣的。

法國

法國的一般成年人,在聖誕前夕差不多都要到教會參加子夜彌撒。在完畢後,家人同去最年老的已婚的哥哥或姊姊的家裡,團聚吃飯。這個集會,討論家中要事,但遇有家人不和睦的,在此後也前嫌冰釋,大家要和好如初了,所以聖誕在法國是一個仁慈的日子。

西班牙

西班牙的兒童會放鞋子在門外或窗外,接收聖誕禮物。在許多城市裡有禮物給最美麗的子女。牛在那天也能得到很好的待遇。據說在耶穌誕生時,曾有一頭牛向他吐氣來使到他得到溫暖。

義大利

每一個義大利的家庭,都放有耶穌誕生故事的模型景物。在聖誕前夕,家人團聚吃大餐,到午夜時參加聖誕彌撒。完畢之後,便去訪問親友,只有小孩和年老的人得到禮物。在聖誕節,義大利人有一種很好的風俗,兒童們作文或撰詩歌,表示感謝他們的父母在一年來給他們的教養。他們的作品,在未吃聖誕大餐之前,被暗藏在餐巾裡、碟子的下面或是桌布裡,父母裝作看不見。在他們吃完大餐之後,便把它取回,向大家朗讀。

瑞典

瑞典人是很好客的,聖誕節時,更有明顯的表現,美一個家庭,不論貧富,都歡迎朋友,甚至陌生人也可以去,各種食品擺在桌上,任人來吃。

瑞士

瑞士的聖誕老人是穿白色的長袍,戴上假面具的。他們都是由貧苦人所扮,結隊向人討取食品和禮物。在收隊後,他們就平分所得的東西。

丹麥

丹麥是最初推出聖誕郵票和稱防癆郵票的,這種郵票發出來籌款作防癆經費。在丹麥人寄出的聖誕郵件上沒有不貼上這種郵票的'。收接郵件的人,看見貼有愈多聖誕郵票的,會覺得更喜歡哩!

智利

智利人慶祝聖誕節,必有一種名叫【猴子尾巴】的冷飲品,是用咖啡、牛乳、雞蛋、酒和發酵的葡萄合制而成。這種飲料為什麼被叫做【猴子尾巴】呢?倒沒有人能夠解釋。

挪威

挪威人在聖誕前夕臨睡前,家裡各人都把自己所穿的一雙鞋子,由大至小排稱一列,是各人輪流唱出他最喜歡的聖誕歌或聖詩一首。

愛爾蘭

愛爾蘭的每一個家庭,在聖誕節前夕,都放有一枝洋燭或燈在窗門架,表示歡迎救世主降生。

蘇格蘭

蘇格蘭人在家裡找尋向別人借來的東西,必需在聖誕節之前都歸還與物主。他們多是在新年的首個星期一那天贈送禮物,並不是在聖誕節期間送的,小孩子和僕人都會得到禮物。

荷蘭

荷蘭人的聖誕禮物,往往是出乎一般人所意料的,有時會被藏在布丁羊腸裡面。

德國

德國的每一信奉耶穌教的家庭,都有一株聖誕樹,聖誕樹是在德國最先有的。德國人對於制聖誕節餅是很講究的。餅有很多款式,在親友之間,彼此均有贈送。

聖誕老人:據說他原是小亞細亞每拉城的主教,名叫聖尼古拉,死後被尊為聖徒,是一位身穿紅袍、頭戴紅帽的白鬍子老頭。每年聖誕節他駕著鹿拉的雪橇從北方而來,由煙囪進入各家,把聖誕禮物裝在襪子裡掛在孩子們的床頭上或火爐前。

聖誕襪:最早以前是一對紅色的大襪子,多大都可以,因為聖誕襪是要用來裝禮物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東西,晚上他們會將自己的襪子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收禮。要是有人聖誕節送小汽車那怎麼辦?那最好就叫他寫張支票放進襪子裡好了。

聖誕卡:是祝賀聖誕及新年的賀卡,上面印著關於耶穌降生故事的圖畫,以及“慶祝聖誕、新年快樂”之類祝願的話。

頌歌:聖誕節時唱的讚美詩稱為“聖誕頌歌”。聖誕頌歌很多,曲譜多取自著名音樂家的名作。

聖誕樹:在西方,不論是否基督徒,過聖誕節時都要準備一棵聖誕樹。聖誕樹一般是用杉柏之類的常綠樹做成,象徵生命長存。樹上裝飾著各種燈燭、彩花、玩具、星星,掛上各種聖誕禮物。聖誕之夜,人們圍著聖誕樹唱歌跳舞,盡情歡樂。

聖誕帽:那是一頂紅色帽子,在狂歡夜它是全場的主角,無論你去到哪個角落,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紅帽子。

聖誕節節禮:指西方人過聖誕節時給郵差或傭人的節禮,通常放在一個小盒裡,所以英文稱為“ChristmasBox”。

又到聖誕節了。12月25日,各教會都會分別舉行儀式。天主教與東正教舉行聖誕彌撒,新教舉行聖誕禮拜。有些教會的慶祝活動從24日午夜零點就開始。除崇拜儀式外,還演出聖誕劇,表演耶穌降生的故事。

聖誕PARTY是聖誕節必不可少的節目,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各種PARTY。一種友情、親情、愛情聚會的好時光。戴著聖誕帽,唱著聖誕歌,說說大家的聖誕願望。

12月24日晚至25日晨是聖誕夜(也稱平安夜)。教會組織一些聖詩班(或由信徒自發地組成)挨門挨戶地在門口或窗下唱聖誕頌歌,叫作“報佳音”,意思是再現當年天使向伯利恆郊外的牧羊人報告耶穌降生的喜訊。

聖誕節必唱聖誕頌歌,聖誕頌歌的來歷有個傳說。1818年在奧地利一個名叫奧本多夫的小鎮上住著一個默默無聞的鄉村牧師——摩爾。這年聖誕節,摩爾發現教堂裡管風琴被老鼠咬壞了,修理已經來不及了。怎麼慶祝聖誕呢?摩爾為此悶悶不樂。他忽然想起《路加福音》裡記載著,耶穌降生時,天使向伯利恆郊外的牧羊人報佳音後,高唱頌歌:“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上帝,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他靈機一動,根據這兩句經文寫成一首讚美詩,取名《平安夜》。摩爾寫好歌詞後拿給本鎮國小教師葛路伯看,請他譜曲。葛路伯讀完歌詞很受感動,譜好曲,第二天在教堂裡演唱,大受歡迎。後來有兩個商人路過這裡,學會了這首歌,他們為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演唱,威廉四世聽後大力讚賞,下令把《平安夜》定為全國教堂過聖誕節時必唱的歌曲之一。

據說有一位農民在一個風雪交加的聖誕夜裡接待了一個飢寒交迫的小孩,讓他吃了一頓豐盛的聖誕晚餐,這個孩子告別時折了一根杉樹枝插在地上並祝福說:“年年此日,禮物滿枝,留此美麗的杉樹,報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後,農民發現那樹枝竟變成了一棵小樹,他才明白自己接待的原來是一位上帝的使者。這個故事就成為聖誕樹的來源。

聖誕節這個在歐美普遍流行,並在全世界也頗具影響力的節日,不僅是虔誠的教徒們的一個盛大節日,而且同時也類似中國的春節,是每個家庭聚會的大喜日子。在節日期間,人們要在教堂舉行隆重的宗教儀式,還要在家裡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當然要少不了在飲食上操辦一下。

為了這個節日,在西方許多家庭往往一進入12月份,就忙著開始採購各種節日用品和聖誕食物及禮品等。在12月24日這天晚上,全家人一般都要相聚在一起,舉行聖誕晚餐,開聖誕PARTY。餐宴餐桌上的食品種類繁多,豐富多彩,而其中最主要的一道菜就是必不可少的傳統佳餚——烤火雞。在西方人眼裡,沒有烤火雞的晚宴就算不上真正的聖誕晚餐。有時,聖誕晚餐還要為“主的使者”設一席之位。聖誕晚餐之後,人們還要上禮拜堂報告佳音,併為唱詩班預備好糖果點心等,與我國傳統的春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有些西方人,還習慣在晚宴的餐桌上擺一隻烤整乳豬。英美等國人們還往往喜歡在豬的嘴裡放一隻蘋果。據說這個習慣源於一些大家庭,因為只有大家庭才有可能吃得了一頭豬。後來一些講究排場的人在聖誕請客時便紛紛效仿。晚餐後的甜食一般有李子、布丁和碎肉餡餅等,英美等國人認為,吃過這種食物之後會大吉大利、福星高照。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各國過聖誕節的飲食習俗也不盡相同。澳大利亞是南半球的國家之一。12月底,正當西歐各國在寒風呼嘯中歡度聖誕節時,澳大利亞是熱不可耐的仲夏季節。因此,在澳大利亞過聖誕節,到處可以看見光著上身汗水涔涔的小夥子和穿短裙的姑娘,與商店櫥窗裡精心佈置的雪景、掛滿雪花的聖誕樹和穿紅棉襖的聖誕老人,構成澳大利亞特有的節日圖景。這種酷署和嚴冬景象的強烈對比,恐怕在西方國家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天,父母給子女最好的聖誕禮物,莫過於一副小水劃。聖誕節到海里弄潮是澳大利亞的一大特徵。節日晚上,帶著飲料到森林裡舉行“巴別居”野餐。人們用石頭壘起露天灶,架上枯枝生火,上面架一塊鐵板,把香腸、牛肉、鮮魚等放上去煎。吃飽喝足後,就跳起“迪斯科”和“袋鼠舞”,一直要鬧到深夜才結束。喝醉了的,便往草地上一躺,在如雷的鼾聲中迎接聖誕老人的蒞臨。也有家庭,在傍晚時分,一家老小或攜親伴友成群結隊的一起到餐館去吃聖誕晚餐。因為每家飯店酒店都不會放過這個掙錢的好機會,提前多少天都已經把店內裝點一新,準備了豐盛的食物,有臘雞、火雞、豬腿、美酒、點心等。

在美國,過聖誕節比較著重家庭佈置,安置聖誕樹,在襪子中塞滿禮物,吃以火雞為主的聖誕晚餐中還有一樣特別的食品——烤熟的玉米粥,上面有一層奶油,並放一些果料,香甜可口,別有滋味。在丹麥,聖誕晚餐開始時,人們必須先吃一份杏仁布丁,然後才能開始吃別的東西。在法國中部的色日爾斯,每年聖誕節前後幾天必降大雪,白雪皚皚,令人感到清新和浪漫。在西方人眼裡,白色聖誕是一種吉祥。在法國,馬槽是最富有特色的聖誕標誌,因為相傳耶穌是誕生在馬槽旁的。人們在大唱讚頌耶穌的聖誕歌之後,生性浪漫的法國人則喜歡在12月24日的晚上載歌載舞,伴著白蘭地和香檳酒的濃郁酒香,醉度聖誕。英國人、德國人都喜歡暢飲啤酒。英國人除開懷暢飲外,還喜歡去異地旅遊。而比較保守的家庭則在聖誕前夜舉家團聚。

聖誕節這一天,聖誕老人駕著有杉樹枝點綴的紅色雪橇,手拿各種精美的聖誕禮物,沿街散發。路過的行人為能得到這種禮物而感到幸福。

天真的孩子們,穿著白色的禮服,頭戴金色的飾環,扮成可愛的小天使,手持燃起的蠟燭,和大人們一起唱讚美歌,神態莊重地頌經祈禱。

聖誕節一大早,美國的許多家庭,都會早早起來,攜親帶友,一起結伴外出,趕到很遠的各大教堂舉行隆重的禮拜儀式。人們在基督神像前,手按聖經,大頌讚美詩、齊唱讚美歌,度過他們歡樂而難忘的一天。

在傳統的聖誕餐桌上,烤火雞是不可缺少的菜式。在一些亞洲國家,或許每年只有聖誕節這一天才吃火雞,以慶祝佳節;但在歐美,尤其是美洲大陸,火雞卻是很普通的一種肉食,而且在感恩節和聖誕節這兩個大日子,火雞更是傳統的食品。

這種風俗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據說在一六二零年的聖誕節,大批來自英國的移民抵達美洲大陸的樸裡茅斯山。當時,那兒物產貧乏,只有遍佈山野的火雞,於是他們便捉火雞,作為過節的主菜。

因此聖誕大餐裡,除了火腿、甘薯、蔬菜、葡萄乾布丁、水果餅、雞尾酒之外,當然少不了火雞這位“仁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