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選】幼兒園說課稿大班合集9篇

文思屋 人氣:1.42W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說課稿大班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幼兒園說課稿大班合集9篇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1

作為一名幼兒園的老師,我們上課之前要先準備好自己的說課稿,大家知道說課稿怎麼樣書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幼兒園大班空氣在哪裡說課稿,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一、 指導思想

好奇好問是幼兒的天性。如何抓住這一特點,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讓他們在接觸自然界的活動中,積累經驗、發展能力、培養探索精神呢?針對幼兒提出的許多問題,如“塑料袋沒裝東西,為什麼鼓鼓的”、“爸爸給鋼筆灌墨水為什麼要一擠一擠的”等等,我為大班幼兒設計了“空氣在哪裡”這一活動。

二、 說選材

空氣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但它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到處都有空氣”這一概念既符合幼兒生活經驗,又稍高於幼兒原有認知水平。孩子們天天生活在空氣中,有玩氣球、吹泡泡、給球打氣、使用救生圈等經驗,但是這些經驗都是零散的,孩子當時並未意識到空氣的存在。怎樣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呢?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為這次活動定出兩條教育目標。第一,通過親自動手,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空氣無色、無味,到處都有空氣。這一結論憑幼兒的認知水平是難以理解的。我認為應是這次活動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所以,使幼兒領悟到空瓶子裡、吹氣玩具裡、人身體裡都有空氣,既是這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這次活動的難點。第二,學習探索事物的簡單方法,提高動手動腦能力,激起幼兒對空氣進一步觀察和試驗的興趣。

三、說教法、學法

這次活動通過讓幼兒直接操作、反覆體驗,變被動記憶為主動探索,使一些不易被感知的事物或現象顯露出來,不僅給幼兒留下實實在在的印象,還激發了幼兒學科學的興趣。 本次活動準備:魚缸(內盛水)、玻璃杯、手絹、每人一個塑料口袋,每組一瓶水,若干吹氣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塊等。

四、說活動程式設計

總的思路是:以設疑激發興趣,以實驗突出重點,以幼兒的智力活動解決難點。具體做法如下:1.設定“障礙”,鼓勵幼兒“跳”過去。 “疑”是探索的起點,以疑激趣,以趣激學,讓幼兒在渴求尋找答案的心理狀態下開始學習。

首先,我做了一個“手絹為什麼不溼”的實驗。我把手絹塞進杯底,倒扣著浸入水中,讓幼兒猜想:“手絹溼了嗎?”“溼了。”孩子們肯定地回答,這是他們的生活經驗。拿出來看一看,“咦!手絹為什麼不溼?”疑問產生了,經驗與事實發生了矛盾,杯子裡有什麼東西擋著不讓水進去呢?孩子們在疑問中開始了嘗試與探索。一個接一個問題的答案我並不直接告訴幼兒,而是創設環境、組織活動,帶領幼兒去尋找答案。接下來做第二次實驗:將杯子壓入水下後傾斜,使氣泡冒出。

“哎呀!什麼跑出來了?”這再次激起幼兒的好奇,手絹溼了嗎?空杯子裡為什麼會跑出泡泡呢?幼兒在教師的點撥下領悟到這杯子不是空的,有空氣。”“空氣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所以看不見,它在水裡變成氣泡,我們才能看見它。”這時,我會故意反問:第一次手絹為什麼沒溼,第二次手絹為什麼溼了呢?在這裡反問的目的是讓幼兒思考、猜想、引起爭論,把活動推向**。幼兒最終得知:開始,空氣在杯子裡,水進不去,而把杯子斜倒,冒出氣泡,水把空氣趕出來啦,剛才杯子裡裝滿了看不見的空氣。

活動的第二個環節:幼兒動手實驗,獲得直接的體驗與感受。手腦並用、實際操作是幼兒學習的重要途徑。本環節我為幼兒每人準備一個塑料口袋、塑料管,每組一瓶水、吹氣玩具、小玻璃瓶、土塊等,讓幼兒利用感官去探索、去發現。通過玩“找空氣”的遊戲得知:鼓鼓的塑料袋對著臉一擠,涼颼颼的,用塑料管往水中吹氣,會冒出氣泡,這就是空氣。發現杯子裡、小瓶裡、吹氣玩具裡、屋子裡、身體裡、土塊裡都有空氣。

教學的第三個環節是幼兒討論解決難點問題。我以“想一想還有什麼地方有空氣”來引發幼兒開動腦筋,從前面表象的積累中,總結出答案。向幼兒提出問題後,不急於讓幼兒回答,而是讓他們先七嘴八舌地議論,互相補充、互相啟發、充分思考。幼兒討論時,我不是旁觀者,這時要做兩件事,一是“聽”,二是“說”。即聽一聽孩子們在說什麼,瞭解他們的個體差異;找不說話的孩子說話,激勵人人動口,積極討論。在幼兒充分感知,將零散的生活經驗彙集整理後,最終形成了“到處都有空氣”的概念,確實瞭解了空氣的存在。

五、活動延伸

下課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繼續探索的開始。所以,我在這次活動結束時,給孩子留下一些有趣的問題,讓幼兒自己動手實驗。捏緊鼻子,閉上嘴,試試有什麼感覺。捉一蟲子,放在瓶裡,蓋緊瓶蓋,幾天後會怎麼樣?請父母幫助點燃兩根手指長的蠟燭,用玻璃杯將其中一支扣住會怎樣?引導幼兒運用知識經驗,繼續探索空氣的作用。

自評

本次活動我讓幼兒人人動手親自嘗試,充分思考:有什麼辦法讓玩具鼓起來?它為什麼鼓了?摸摸有什麼感覺?怎樣讓它癟了?為什麼癟了?空氣在哪裡呢?有辦法“看見”它嗎?有辦法“抓住”它嗎?有辦法感覺到它嗎……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引導著幼兒一次又一次地嘗試。他們藉助水把空氣變成“可見”的氣泡,藉助塑料袋把空氣變成可觸控到的氣包,藉助吹氣玩具把空氣變成可“感覺”到的氣流,孩子們確實相信了空氣的存在,並聯想到許多生活經驗,終於發現了周圍“到處都有空氣”。活動目標順利完成了,同時也增進了幼兒的求知慾和好學精神。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2

一、說教材

《我的幸運一天》是一本出色的、充滿戲劇性和趣味性的大班繪本,從內容上看繪本選取了兩個幼兒十分熟悉的動物形象(小豬和狐狸),生動幽默的闡述了一隻糊里糊塗的小豬居然認錯了門,把狐狸的家當成了小兔子的家,但他臨危不懼,最後運用自己的智慧虎口脫險的過程。從畫面上看繪本,正文是一個個色彩豐富、動態鮮活的畫面來組成,以暖色調來烘托喜劇的效果,文字不多,簡潔明瞭,而且繪本中畫面的結構安排、細節的繁複、造型的設計都是圍繞孩子閱讀的感覺來設定的,是連線孩子想象力的重要通道,十分符合幼兒閱讀的特點,這正體現了指南中語言領域的要求,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元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在不斷提高,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因此他們對文學作品,特別是圖文並茂的圖畫書很感興趣,能較好的接受和理解內容豐富、表現手法複雜的故事,並具有一定的傾聽和表達的能力,所以我選擇了這個挑戰性的、幼兒感興趣的繪本閱讀活動《我幸運的一天》。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我根據本教材的內容和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貫徹指南精神,對活動從認知、能力與情感態度三個難度出發,確立了一下目標:

1、閱讀繪本中畫面及人物情態,初步理解會本內容感知“幸運”一詞。

2、感受繪本的風趣幽默,並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3、知道於是不慌張,要積極的想辦法。

在這裡目標具有三維性,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且具體可操作。本次活動我把閱讀繪本中的畫面及人物情態,初步理解會本內容為活動的重點、難點是感知和理解“幸運”一詞,並預設各教學環節圍繞目標、突出重點、客服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說教法,教學方法是一個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保證,本次活動中,我根據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實際情況和繪本閱讀的特點,由始至終貫穿了直觀演示法,通過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使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並通過多樣性、開放式的提高引導幼兒有目的的仔細觀察,激發幼兒說的興趣,創造幼兒說的空間。活動中我還運用了猜測討論法,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理,開拓幼兒的積極言語,最終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

說教法,指南中指出鼓勵幼兒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整個活動我遵循了幼兒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氛圍中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本次活動中我主要預設運用一下學法幫助幼兒學習:

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在遊戲化閱讀中使幼兒藉助表演、遊戲來了解繪本中的角色、感受繪本內容、體驗其中的樂趣。

觀察法:觀察法是幼兒通過感官積極參與活動。通過觀察直接獲得印象。這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學習的習慣,在看的基礎上,幼兒才會想說、有話說、說得生動。

四、說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為幼兒準備了繪本《我的幸運一天》,並精心準備了教學課件,利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操作方便的作用來提高閱讀活動的有效性。

五、說教學程式

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形式是老師以多樣形式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不僅要預設老師的講嚮導,而且要預設幼兒的學、思、陳。

本次活動我預設了以下流程:

一、激趣引題;

二、師幼共同閱讀和理解繪本的內容和含義;

三、匯入懸念,激發繼續閱讀的興趣,並做到各環節之間的相輔相承、有機結合。

下面我詳細說明整個教學活動的程式:

環節一介紹繪本中的角色,激發幼兒閱讀興趣。

俗話說的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想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我們的教學活動,對組織這次活動來說,一個有創新、新穎的匯入,能大大的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發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本活動中,我設計懸念來匯入的形式。懸念1、故事中角色,我設計提問,狐狸是一種怎麼樣的動物,小豬又是一隻什麼樣的動物,小豬和狐狸碰到一起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呢,從而引出繪本《我的幸運一天》;懸念2、今天會是誰的幸運一天,請幼兒說一說什麼是“幸運”,猜猜繪本故事中誰會幸運,在這裡初步讓幼兒感知“幸運”,並自然引出下一個環節。

環節二師幼共同閱讀,理解繪本內容和含義。

在這一環節中,我結合課件與幼兒一同閱讀,教師導、幼兒閱,師幼開展積極的互動討論,幼兒和幼兒之間開展交流合作。分四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閱讀從開始,狐狸把小豬抓起來的幾個畫面,讓幼兒覺得狐狸真的非常的幸運,也為小豬的走錯路、敲錯門感到緊張,併產生狐狸會不會把小豬吃掉的懸念,鼓勵幼兒大膽猜測、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激發幼兒閱讀和了解故事情節發展的願望,在這一部分中,我通過層層設想,引導幼兒畫面細節的觀察,如:當小豬看見開門的是狐狸,小豬是什麼反應?嚇到了、害怕、驚呆,你從哪裡看出來的?流汗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張得大大的,可憐的小豬會說些什麼?這時候狐狸是什麼樣的心情?他是什麼表情?鼓勵幼兒大膽的用語言表述,同時請幼兒個別和集體模仿,小豬和狐狸鮮明的對比神態、動作、語言等,加深幼兒的印象,增強對作品開始部分的感知。

第二部分,共分三個層次。層次一、狐狸給小豬洗澡;層次二、狐狸給小豬做午餐;層次三、狐狸給小豬按摩。在這個環節中我有效地運用設疑、插向、推向等方式,層層遞進,推動活動的開展,不斷激發幼兒對作品內容的好奇和探索。

層次一,狐狸為什麼要給小豬洗澡?他是怎麼給小豬洗澡的?猜猜小豬會說什麼?

層次二,猜猜狐狸為什麼要給小豬做午餐?小豬會說什麼?幼兒討論後,教師可用生動的語言,完整的講述畫面的內容。

層次三,狐狸是怎麼給小豬按摩的?推推這、拉拉那,全身上下又捏又敲,小豬感覺怎麼樣?狐狸給小豬按摩後,他的感覺是什麼樣的?你從哪裡看出來的?讓幼兒視線始終集中在精彩的畫面情節的變化上。從一開始小豬的害怕到後來的沉著應對,同時通過遊戲、表演等方式,請幼兒輪流扮演狐狸和小豬,互相按摩,讓幼兒體驗接受別人按摩的舒服的感覺和給別人按摩的辛苦勞累,豐富相關的生活和情感體驗,使幼兒視、聽、觸等各種感官參與,在集體遊戲的過程中,感受角色扮演的樂趣,逐漸瞭解角色的不同心理變化,小豬即在拖延時間做逃跑打算,而貪婪的狐狸呢?則為烤豬肉更美味而不辭辛苦,此處內容的理解為後面教學環節的深入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這一過程是整個教學活動解決的重點、突破的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第三部分,圍繞小豬能否逃脫展開討論、推測。請幼兒看最後一頁,揭示小豬有沒有逃脫這個結局,並設向,你覺得今天是誰的幸運的一天,為什麼這麼認為?使幼兒感受到情節轉變的喜劇效果。

第四部分,通過回憶繪本的內容、感受繪本的風趣,進行經驗的提升和遷移,我預設提問:你覺得繪本里面哪裡最好玩、最有趣?讓幼兒自己選擇喜歡的一頁進行討論,你從這下看出,小豬是一隻怎麼樣的小豬,狐狸又是一隻怎麼樣的狐狸。經過這次走錯路、敲錯門的教訓,小豬回家後還做一件怎麼樣的重要的事?他為什麼要畫地圖?地圖在我們生活當中有什麼用處?進行經驗的遷移,讓幼兒知道在生活中要遠離危險,如果遇到困難和危險也要像小豬一樣動腦筋、想辦法。

環節三結束部分匯入懸念,激發幼兒繼續閱讀的興趣

在這一環節中,我並沒有讓幼兒完整的讀完,而是匯入懸念,如果你想知道小豬是怎麼樣逃出狐狸家的,那就到繪本里找警察吧。從而激發幼兒再閱讀的興趣。

我在本次活動中,對幼兒閱讀的畫面進行了合理的篩選,因為閱讀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不是一次活動就能完成的,優秀的繪本就是百看不厭,可以反覆閱讀、精讀。有條件的幼兒園還可以製作集畫面、音樂、對話為一體的動畫課件,讓幼兒觀看,還可以生成很多活動,如:看、說、畫、創編、表演等等,放到課後延伸部分,讓幼兒在閱讀區域中與繪本充分互動,感受文學作品中精確生動的語言,感受閱讀帶來的快樂。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3

一、教材

另外,今年國小的課改也已全面啟動,開啟國小一年級的《數學》課本,我們可以看到:在幼兒園中圖文並茂的形式已處處可見,內容、層次上都向“下”延伸了許多,更注重所學的數學對孩子是否有用這一點上。如學完10、20以內各數後,都有讓孩子尋找“生活中的數字”這一操作活動。所以,選擇本次活動,可以說是為一年級作了一個鋪墊,積累更多的此方面的經驗,也是為實踐幼兒數學教育的主要目的——為未來生活作準備的一個活動。

本次活動,是以幼兒的生活為課程開發的新的生長點,將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真實的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突出科學領域的知識具有“情景化、過程化、活動化、經驗化”特點的一個嘗試性的活動。設想通過類似的數學活動,達到:密切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絡,使孩子從生活經驗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

二、活動基本流程流程:

暢談自帶的上面有

數字的物品

即可瞭解幼兒已有生活經驗又可激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源於生活

⑴發散性思維,哪些地方

有數字,有什麼用

⑵新用教學媒體,展示生

活中有數的圖片

⑶探討:沒數字會怎麼樣

三、遵循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原則,設計活動

1、捕捉生活素材——源於生活——內容生活化

數學本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應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體驗,捕捉貼近孩子的生活素材,選取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採拮生活數學例項,讓幼兒體會到數學的生動有趣與豐富多彩,以喚起孩子學習的興趣。如①幼兒自帶的生活物品,是幼兒每天看到的、接觸到的、用得著的,拿來用於課堂上,他們非常熟悉,又具有一定的經驗,能喚起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在課堂上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所帶的物品名稱,及上面數字的作用。②教師採集生活中不同場景且上面有數字的物品的圖象供幼兒觀察,由於來源於生活,幼兒很願意看和說。通過看和說,能讓幼兒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捕捉生活素材,使幼兒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更有利於調動和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利用生活經驗——寓於生活——探究生活化

數學知識本身是抽象的,但他又是寓於生活、紮根於現實。數學活動中充分藉助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加以理解,更能讓孩子體會出數學的真正價值,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更有利於增強孩子的數學運用意識。如①數字遊戲活動。通過5個數字、編碼、中獎的遊戲,一方面是鞏固幼兒對數字的認識,另一方面是讓幼兒感受數字的有趣和神奇。中獎在生活中是常見的,對於幼兒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遊戲中幼兒積極性很高。幼兒在積極的學習氛圍中,知道了多個數字可以編出許多不同的號碼,從而體驗到數字的有趣和神奇,也感受到學習數學有著無窮的樂趣。②對於“生活中如果沒有數字會怎麼樣”的問題,幼兒也有自己的經驗,如公交車如果沒有幾路車號碼,乘客就不知道乘哪一輛車了;鬧鐘上如果沒有了數字的話,就不知道上班、上學時間了;電視機如果沒有頻道號碼的話,就不知道很難找到要看的電視節目了等等。通過系列活動,使幼兒理解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對於生活有著重要的價值。從而培養幼兒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的意識,提高幼兒以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的能力。

3、迴歸生活空間——用於生活——實踐生活化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也是學習“有價值”數學的生動體現。教學中,應再現生活情景,引導孩子迴歸生活空間,在生活空間中實踐、在生活實踐中感知,激發孩子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讓孩子在生活實踐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課堂上,教師很自然地啟發、引導幼兒應用數字來幫忙:師生留電話號碼這一活動,也是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解決了師生以後聯絡的辦法。這一環節很簡單,但從中能激發幼兒在生活中要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讓幼兒在生活實踐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讓數學與生活結伴同行,聯絡生活學數學是新《綱要》的基本理念,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致力於使數學知識與孩子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絡起來,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的教材再現生機與活力;使傳統的課堂充滿個性與靈氣!

從新課程的角度,來反思大班《生活中的數字》這一活動。

本次課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課堂教學也不例外。因此,新課程提出,關注孩子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孩子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即關注孩子是怎麼學的。通過了解孩子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的行為表現,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新課程提出建立“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的響亮口號。

1、教師教學的方式與孩子學習的方式

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而教師也更多地成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如:

①課堂上較多地體現了幼兒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幼兒找上面有數字的生活物品,首先幼兒要觀察自家的生活物品,而且上面要有數字的,進而會研究物品上面的數字有什麼用?這個找的過程,則是一個很好的幼兒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也是幫助幼兒構建自己的資訊和經驗體系,將教師的角色由“教”轉變為“導”。

②近年來,幼兒的主體性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交往和溝通變的更加多樣化,平等化,要提高師幼互動的質量,必須形成師幼雙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所以,課堂上安排幼兒同伴交流(教師作為幼兒學習的夥伴,也帶了物品參與其中),物品名稱及上面數字的作用,既提供給每一位幼兒交流表現的機會,又可以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從中還能體驗分享的快樂。

③相對於幼兒的學習方式而言,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多地成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幼兒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如為了讓幼兒體驗數字的有趣和神奇,感知數字排列順序的多樣化,教師設計安排了玩數字遊戲,讓幼兒在看認數字、編碼、對獎的情境中,積極的學習著,並感悟數學的巨大魅力。

④教師採集生活中相關的數學內容,讓幼兒看教學媒體,直接地來說,可以讓幼兒知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有了數字生活很方便,間接地說,可進一步讓幼兒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從而激發起幼兒以後進一步關注生活、探究生活。

2、教師課前準備的關注點和備課的方式

“以學論教”使教師更多地關注孩子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除了寫教案,教師更需要走進孩子中間,瞭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教學活動的設計也隨著有所改進。如①教案並行設計“教師教學行為”和“幼兒學習行為”兩大部分。教師的“教”一定要根據幼兒的“學”。不是說教案設計很好,就行了。在現實條件情況下,要求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堂教學要富有彈性,更關注的是教師的隨堂機智。

②課前準備中的物質準備,如讓幼兒帶自己家裡的上面有數字的物品,很方便快捷,家園合作,能充分利用家庭可利用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不象以前開課前,要化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製作大量的教具。

由此引發的幾點思考:

1、《綱要》中對於數學教育的論述較以前有很大的變化,從形式上似有所降低,實際要求並沒有降低,在某些方面反而提高了,強調——數學教育生活化,那麼,對我們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就要考慮:怎麼選內容,選什麼內容?《綱要》還強調——讓幼兒在快樂中獲得有關的數學經驗,這就涉及到:怎樣設計課程?教師怎麼指導等,顯然,這對我們幼兒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有一句話叫“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確實能學,孩子學習的正面效應也確實使我們有成就感,它的負面卻是使孩子沒有興趣,那麼,這種思想是否可以讓孩子持續有力地發展呢?值得思考。所以,我們現在迫切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怎樣發現內容,二是需要提供很多資源幫助教師,讓她們很快上路。

3、過去的課堂教學比較關注數學知識,但孩子學會了不用,結果對數學失去了興趣。現在教師正在探索通過多種途徑讓孩子運用數學知識。從數學感知和數學意識教育看,怎樣將數學更深層次地運用於生活,還比較欠缺。教師對活動中所蘊涵的數學教育因素的挖掘能力比較欠缺,而這是數學教育生活化更追求的一個方面。

數學教育生活化的轉變實際上是教師準備的問題,原來準備內容,現在強調從兒童發展、兒童原有經驗出發,為其準備適宜的環境。我們已經站在了兒童的角度,但我們沒有走進兒童的世界,可是,只要我們掌握一個原則:孩子是否快樂、積極、有需要和興趣,我們探究的形式則可以靈活多樣。只要我們堅持幼兒的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充分發揮我們教師的主體性,成為教學的研究者,反思者,努力成為課程教材開發,設計的主體,那麼,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4

設計意圖:秋天到了許多樹葉掉下來了,許多小朋友都對樹葉很感興趣"小樹葉身上怎麼會有花紋呢""為什麼樹葉會掉下來呢"等等,小朋友們都有他們問不完的話題。《綱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社群的教育資源,擴充套件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葉子是我們生活當中唾手可得的一種教育資源,葉過萬千,卻無一相同,它的內部構造也是非常有趣的,所以有了今天這活動。

一、活動目的:

1、瞭解葉子的構成(葉肉、葉柄、葉脈),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2、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的慾望,能相互交流探索的過程。

二、活動準備:

實物葉子、葉子小精靈、掛圖、石頭、棉籤若干、掛圖、錄音機、磁帶

三、活動過程:

(一)感知葉子的結構

1、以葉子小精靈與小朋友一起遊戲引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2、每一位幼兒從葉子小精靈身上取下一片葉子進行觀察。引導幼兒發現葉子的結構。

葉子小精靈還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的樹葉,請小朋友們一人摘一片樹葉看一看葉子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1)、幼兒以小組觀察、交流,教師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

(2)、請個別幼兒談談自己的發現。

(3)、教師結合掛圖小結並展示葉子的各部分結構。

小結:葉子是由葉肉、葉柄、葉脈組成的。

(二)、感知不同的葉子都有相同的結構。

1、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脈、葉柄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裡?(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脈、葉柄)

樹葉有許多大小不同的形狀,但都有葉肉、葉脈、葉柄,小朋友回家還可以去收集許多不一樣的葉子看看是不是都是這樣的。

2、音樂遊戲:小樹葉找媽媽

許多小樹葉都有離開了媽媽,我們一起來幫樹葉找一下媽媽好不好?

遊戲規則:每一個小朋友手拿一片樹葉,在歌曲《小樹葉》的音樂伴奏聲中,隨著音樂自由表現小樹葉。當音樂停止時,每一片小樹葉都要找到自己的媽媽。

(三)實驗,瞭解葉子的成份

葉子除了這些葉肉、葉柄、葉脈,葉子還有什麼祕密呢?

1、介紹材料,講解做法與要求:

老師準備了小石頭和地毯,小朋友可以將幾片葉子放入小地毯內,用石頭舂爛,看看裡頭會有什麼出現?再與同伴們說說你的發現,用小石頭舂時要注意安全。

2、幼兒操作實驗。

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放適量的葉子,把葉子舂爛後,引導幼兒觀察和交流自己的發現。

3、請個別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

把葉子舂爛發現了什麼?

4、教師小結:

葉子舂爛後會出現了一些綠綠的汁,是因為葉肉裡有許多的綠色素,它叫葉綠素,這些葉綠素能夠製造出氧氣,還可以幫助我們淨化環境。葉子如果沒有了葉綠素就不能吸收水份就會離開樹媽媽。

(四)、幼兒分組操作。

剛才葉子裡我們舂出了葉綠素,我們可以用這些葉綠素進行畫畫。今天教師還為你們準備了許多的材料可以讓幼兒進行操作。

第一組:提供小石頭、葉子、小棉籤。

讓幼兒用小石頭進行舂葉子,運用葉子的顏色進行作畫。

第二組:珠子、繩子、葉子。

引導幼兒用葉子進行裝飾。

第三組:提供雙面膠葉子、紙張等。

引導幼兒進行葉貼畫,或用蠟筆進行添畫。

第四組:提供水粉顏料、毛筆、紙。

引導幼兒通過印畫認識葉肉、葉脈。

活動延伸:讓幼兒與爸爸媽媽一起發現葉子的其他祕密。

讓我們與孩子一起發現葉子還有哪些祕密,並教孩子用

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帶到幼兒園與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葉子還有哪些作用你還見過什麼形狀的葉子紅色葉子、綠色葉子有葉綠素嗎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5

一、說教材

此次活動《圈裡圈外》來源於一次晨間活動套圈遊戲中,當時有兩個小朋友的圈重疊套住了同一輛小汽車,在計算兩人各自套了幾輛小汽車時,這兩位小朋友為同時套住的這輛小汽車到底應該歸誰發生了爭執。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非常具有探究價值,於是設計開展了“圈裡圈外”活動。根據幼兒思維數學的教育教學目標:大班下學期應培養幼兒尋找物體明顯和不明顯特徵進行多重分類,繼續學習交集分類,交集的概念。例如:大班主題“旅遊商品店”中有一個活動“放蘋果”,旨在通過這個活動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感,提高幼兒的計數能力。但是僅僅通過這樣一次活動,幼兒對於自己空間的方位感和逆向邏輯思維的培養還不夠深入,於是我設計了“圈裡圈外”的數學活動,引導幼兒進一步理解交集的意義。在設計本活動時,我考慮了以下幾個的要點:

1、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班幼兒的思維正從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抽象邏輯思維尚處萌芽狀態。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老師所告知、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所以,本次活動的環節安排是從具象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逐步過渡,層層遞進。

2、體驗數學學習對促進幼兒多元智慧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數學學習並不僅僅是發展幼兒的數理邏輯智慧,本次活動的第三個環節“站圈樂”需要幼兒以商量、協作的方式來學習,是一種小組合作學習,正符合新《綱要》中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要求,引導幼兒“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以此來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智慧。根據以上情況的分析,及“情感與態度”、“認知能力”和“、”創造能力“三個緯度,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圈裡圈外標記圖,學會正確判斷物體在圈裡圈外的空間位置並計數。

2)會按數卡和標記圖,在圈裡圈外正確擺上物體數量,初步學習逆向思維方式。

3)積極參與遊戲活動,體驗合作活動的樂趣。

這三個目標中蘊涵了概括歸納能力、逆向思維能力和主動探索精神的培養,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新《綱要》要求:幼兒能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以及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根據這個要求,我將目標1設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重在發展幼兒表達交流資訊的能力。將目標2設為本次活動的難點。培養幼兒從不斷探究及體驗中獲得逆向思維的發展。因為逆向思維是人類思維發展過程中一種加成熟的表現;而大班幼兒的思維具有語言在前,動作在後,思維主要依靠語言進行,言語計劃行動,動作實現計劃的特點,尚處於發展過渡階段。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本次活動能讓幼兒更好的掌握,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語言討論法、遊戲法、總結歸納法、遷移法、嘗試操作法。

1、語言討論法:在數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通過不斷的交流討論,加上教師的幫助歸納,使幼兒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交集的概念。培養了幼兒的表達交流的能力。

2、遊戲法:通過套圈樂、站圈樂的遊戲,高度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實行”做中學“的教學方法。體現了教育家韋鶴琴先生”活教育“的教育原側,讓兒童積極活動,主動地掌握知識,並發展智力。

3、總結歸納法:在數學活動中總結歸納法是教師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是對每個科學依據的小結。在整個活動結束後也要為這次活動的設定的目標做歸納總結。

4、嘗試操作法: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真實地得到知識經驗。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嘗試問題。嘗試過程中幼兒的嘗試和教師的指導是互相依存、親密聯絡的。也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5、遷移法:在第三個環節中能運用前一環節學過的內容來探索解決眼前的問題,體現經驗遷移的過程。讓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中,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學會遷移,掌握知識,發展抽象思維。

三、說教學流程

(一)課前準備為了更好的開展好本次教學活動,我做了以下課前準備:

1、教具。標記圖(物體在圈裡圈外標記圖,綠圈裡綠圈外有幾個物體的標記圖,黃圈裡黃圈外有幾個物體的標記圖,兩圈交叉部分有幾個物體的標記圖,綠圈裡黃圈裡有幾個物體的標記圖),0~9磁性數字卡若干,綠色、黃色小圈共7個,綠色、黃色中圈各一個。紅圓片若干,綠色、黃色大呼啦圈各4個。

2、學具。看圖判斷圈裡圈外點子數量的作業單。彩旗4面。

(二)教學過程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認識標記圖--套圈樂--站圈樂--操作練習。

1、認識標記圖這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幼兒認識物體在圈裡圈外的標記圖。教師先出示兩張標記圖,再提問”誰願意來說說它的意思?“在讓幼兒充分看懂、討論之後,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理解,最後教師做總結。

我這樣設計的理由是:這是整個活動的基礎,用具體可感、鮮明有趣的標記圖,利用大班幼兒好問,求知慾強的特點,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並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用較流利的句子表達對標記圖的理解,教師適時、合理地引導幼兒認識兩個不同的標記圖,體現以幼兒為主、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套圈樂這個環節以遊戲形式匯入。我先請兩位幼兒上來玩套圈的遊戲,目的是為了讓幼兒來示範遊戲規則。接著請5位幼兒一起玩套圈,其中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是沒套住圓片,二是各自套住一個紅圓片(沒出現重疊的情況),三是兩個圓圈重疊,同時套住一個圓點的情況。在幼兒玩遊戲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地引導幼兒關注第三種情況,接著讓幼兒數圈裡紅圓片的數量,從而幫助幼兒學會正確判斷圓點在圈裡圈外的空間位置並計數。之後,組織幼兒分組討論遊戲出現的情況,在恰當的時候,教師再出示交集標記圖,並由幼兒來解釋這張標記圖的意思,最後由教師總結,引出交集的概念。

我這樣設計的理由是:根據幼兒愛玩的特點,在設計活動時,給幼兒以直觀的感受和親身參與體驗機會,高度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說的”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在遊戲過程中,引導幼兒探究、發現交集的含義,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抓住幼兒邏輯思維尚處於萌芽狀態,學會從具象到抽象、從實物到圖譜,逐步過渡,為第三個環節”站圈了“活動作鋪墊;也解決了這次活動的重點。

3、站圈樂這裡我先出簡單的題目,由5位幼兒上來示範玩遊戲規則,接著要求這5位幼兒根據教師出示的標記圖(如,共有5個人,綠圈裡3人,黃圈裡3人),正確的站到相應的圈內。提高了難度,引導幼兒再次回憶交集的概念,邊回憶邊完成遊戲;最後集體分組遊戲,考慮幼兒的個別差異,以及認知水平的不同,教師可引導幼兒與他人商量、協作共同來解決問題;提醒幼兒,知道兩圈交叉部分人數的變化是很重要的,在玩的時候要多想想這部分是怎麼變的。

我這樣設計的理由是:在前一個環節,幼兒對交集的概念有所瞭解,不過還不會熟練運用,從抽象再到具體,這是一個逆向思維過程,對幼兒具有較大的挑戰性,但是運用前一環節學過的內容來探索解決眼前的問題,幼兒在教師、同伴的引導、幫助下,是可以完成的,這也是一個經驗遷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即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逐步形成了交際能力。這一環節,解決了本次活動的難點。

4、操作練習我這樣設計的理由是:按標記圖操作練習活動則更是要求每個幼兒運用剛習得的經驗,獨立思考,動手操作,以達到鞏固經驗、解決問題、發展能力的目的。因為大班思維數學的教學原則是以幼兒為主導者,激發幼兒的興趣,從簡單到複雜,從具體到抽象層層遞進的形式進行的。幫助幼兒對所學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6

一、說教材:

我選擇的說課的科目是語言,課題內容是《春夏秋冬》,這篇看圖學文科學知識很強,可以藉機培養幼兒觀察大自然的興趣,進而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讓幼兒理解和體會一年四季的特徵及四季中的節日。我在課前利用談話活動引導幼兒觀察認識大自然有規律的變化,讓幼兒瞭解四季的變化特徵,讓幼兒親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為教學的開展奠定了情感基礎。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及心理特點,從情感教育、能力培養、知識三個方面認真制定了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具體是:

1、觀察圖畫,初步感知一年四季的特徵。

2、在體會圖片內容的基礎上,嘗試瞭解四季都有什麼節日及人們在節日中的活動。

3、有欣賞、瞭解大自然的濃厚興趣,體驗人和大自然的親情。

教學難點在於如何引導幼兒在感知基礎上,進行連貫,完整的語言表講述教學重點也是用連貫、完整的語言講述四季的特徵和節日中人們的活動。

二、說教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遊戲是每個孩子都感興趣的活動,在課題匯入部分我就通過運用娛樂遊戲“指五官”,讓幼兒初步瞭解人的語言是靠嘴巴和耳朵瞭解的,而大自然的語言又是靠什麼知道的呢?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孩子帶著疑問去探究大自然。活動的開展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孩子能主動積極、自願地參與和學習,獲得經驗,體現了孩子的主體地位。在活動中,教師以飽滿的情緒、優美的教學掛圖、適時地指導貫穿於活動的始終,讓孩子在優美的意境中感受四季的特徵。這樣教也正好契合了《綱要》中要求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理念。此外我還採用了交流法、賞識激勵法引導孩子在活動中體驗人和大自然的親情、並敢於表達自己的理解,樹立了孩子的自信心,從而使本次活動達到美的享受、快樂學習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在看圖教學中我將根據圖畫內容、孩子學習的特點,讓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視、聽、說、想)感受圖中表述的內容,通過感官的多通道參與滿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並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既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也促成”合作探究式“師生互動的形成。

教學準備:

1、有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初步積累了一些經驗。

2、配樂錄音磁帶、錄音機。

3、春夏秋冬景象教學掛圖一幅。

四、說教學程式:

每個活動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活動設計的很重要的體現和實現的過程。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幼兒的接受能力,我把教學分成二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通過玩”指五官“的遊戲引出課題,激發孩子探究大自然奧妙的興趣。什麼是大自然?科學性的解釋幼兒不易理解,為此我精心設計自制了一個春夏秋冬景象的掛圖展示在孩子們的眼前,讓孩子們通過視覺感官有個形象的認識。為看圖內容的學習和理解奠定了基礎。

第二部分:播放配樂詩歌錄音,引導學生觀察畫面。

請學生結合畫面思考並回答以下問題:

教師:一年中有哪幾個季節?一年中有哪些節日?這些節日在哪些季節裡?

教師給予內容和表述水平方面的評析指導。

(1)、學生講述春季特徵和春季節日,認讀漢字”春“、”暖“教師評價並作總結。

(2)、學生講述夏季特徵和節日。認讀漢字”夏“、”熱“教師評價並作總結。

(3)、學生講述秋季特徵和秋季節日,認讀漢字”秋“、”涼“教師評價並作總結。

(4)、學生講述冬季特徵和節日。認讀漢字”冬“、”冷“教師評價並作總結。

3、學生講述自己最喜歡的季節和原因。

4、教師小結:大自然給我們帶來許多禮物,給我們美的享受。我們要熱愛在自然,保護在自然。

鞏固延伸1、給自己最喜歡的季節畫一幅畫。

2、教師指導識字寫字:日、月、水、火。先認識基本筆畫”等,然後再看筆順、筆畫寫下來。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7

一、說教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故事《月亮船》講述的是蒲公英迷路後回家的經過,情節生動、語言優美,是幼兒從事語言活動的好教材,同時故事情節中涉及了豐富的地理知識,為單純的故事學習增添了幾分生氣。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閱歷,對地理知識也有些基礎瞭解,本教材既符合幼兒的興趣和現有經驗,又有助於拓展符合教育目標的新經驗。時值建國六十週年,我選擇本活動,意在通過活動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感,幫助幼兒進一步瞭解我國的世界之最,並運用語言表述。

二、說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個教學活動的靈魂、主心骨,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綱要中語言領域目標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目標定位於:

1、知道故事的主要情節,瞭解我國的世界之最,並能用語言表述。

2、領略蒲公英所見的祖國秀麗山河,激發幼兒愛祖國的熱情。

這兩個目標蘊涵了語言能力的培養、知識經驗的獲得和情感方面的培養,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融合的一方面。同時我認為故事的題材所要表達即祖國地大物博這一資訊,重在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感。因此我確定本次活動重點:知道故事的主要情節,並用語言進行表述。難點為讓幼兒瞭解我國的四個世界之最,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感。

三、說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主要作了以下準備:圖片《月亮船》、課件《月亮船》、圖譜(我國的四個世界之最)。

四、說教學法。

本教學過程,主要運用了四種方法:啟發提問法、多媒體技術運用法、圖譜法及遊戲法。這些教法也是幼兒的學法,能充分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1、啟發提問法:

教師應力求創設一個寬鬆的語言環境,引導幼兒想說、敢說、大膽說。結合故事教學本身的特點,我在活動中充分運用了啟發提問法,設計許多層次不一的問題,在很大程度引導鼓勵幼兒參與活動,與教師形成良好的互動、同時也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促使其得到程度不一的提高。

2、多媒體技術運用法

:本教材情節生動並涉及豐富的地理知識,為此我藉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充分調動幼兒視聽的感官,深入感受題材本身,為本活動重點解決墊下一定的基礎。

3、圖譜法:

圖譜法其圖文並茂的表現手法深受教師喜愛,並在大程度上可幫助幼兒理解記憶內容,本活動藉助圖譜法引導幼兒進一步瞭解並記憶我國的世界之最,用連貫的語言進行表述,進而突破本次活動的難點。

4、遊戲法: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要寓教於樂,本活動藉助一簡單的說

唱遊戲,意使認知不變成為重複跟讀學習,而充分體現遊戲的“趣”學,幼兒的“樂”學。

五、說過程:

本活動流程我採用環環相扣來組織活動程式,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引出主題——初步傾聽,瞭解內容——結合課件,突出重點——巧用圖譜,突破難點——活動延伸,說唱歌謠。

1、激發興趣,引出主題。

開啟幼兒的話匣子是語言教學的關鍵,活動開始我出示月亮船圖片,並設計問題“如果你坐在天上的月亮船裡,你會看到什麼”?開放式的提問,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幼兒對活動產生興趣。本環節需要2—3分鐘。

2、初步傾聽,瞭解內容。

本環節為幼兒初步欣賞故事,簡單瞭解故事內容。教師先以生動的語言完整地講述故事,再結合提問:故事的名稱是什麼?故事裡有誰?你聽了有什麼感受?在本環節中,幼兒可粗略地瞭解故事內容,並簡單地表達自己對故事的聽後感,同時我根據教學需要在本環節對教材本身進行簡單修改,即故事結尾不點出蒲公英的家是中國,此環節大約佔用8分鐘。

3、結合課件,突出重點。

緊扣幼兒的初步感知,本環節重在結合課件幫助幼兒逐段理解故事內容,大致需要12分鐘。由於提問是讓幼兒理解故事並刺激其語言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本環節中,提問法也是運用得最多的一個環節。我將故事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落為蒲公英迷路。所設計的提問為:

(1)蒲公英為什麼會到很遠的地方?

(2)它遇到了誰?第二段為仙女與蒲公英的對話。

結合提問:

(1)誰來幫助蒲公英?

(2)蒲公英是怎樣介紹它的家?

第三段落是蒲公英回家的經過,我所設計的提問是:

(1)仙女帶著蒲公英找到這些地方嗎?

(2)你們猜猜,蒲公英的家在哪兒?通過三段課件的欣賞提問,幼兒已能基本瞭解故事內容,本次活動的重點得以解決。

4、巧用圖譜,突破難點。

承接環節三的猜測,“蒲公英的家在哪兒”引導幼兒說出中國,教師可及時續上故事結尾,並結合圖譜幫助幼兒梳理經驗,瞭解中國的世界之最,引導幼兒運用連貫的語言進行表述,同時結合提問“為什麼蒲公英與仙女道別時,在她的花瓣上有幾滴淚珠,閃著銀光”?“你們喜歡蒲公英的家嗎,為什麼”?引導幼兒進一步挖掘作品的內涵,並遷移到自身,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藉以突破活動的難點,本環節約佔6分鐘。

5、活動延伸,說唱歌謠。

有了對故事的基本認識,本環節繼而藉助圖譜,運用3—5分鐘的遊戲活動。

引導幼兒說唱蒲公英的唱的歌謠,藉助幼兒對遊戲的天性喜愛,將本次活動推向高潮,自然結束。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8

一、說教材:

《神祕的大衣》選自東方娃娃繪本版。瞧,封面上的胡默爾先生一副神祕兮兮的樣子,他的大衣胖的無邊無際,領子里居然露出火烈鳥的脖子、長頸鹿的腦袋、兔子的耳朵。胡默爾先生到底在搞什麼鬼呢?孩子們在閱讀這個故事的同時,就像是神探福爾摩斯在破案。生動、富有懸念的故事情節,會使孩子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想要知道真相的迫切心情,從而促使孩子們仔細觀察畫面,尋找大衣的祕密。

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在不斷提高,他們富有觀察力、好奇心,探究慾望強,有豐富的想象力。同時,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語言表達能力也是語言領域的一項內容和要求。基於以上兩點分析,我選擇了畫面誇張、有趣;情節生動、富有懸念的大班繪本《神祕的大衣》。

二、說目標:

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能使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根據《綱要》中語言領域的目標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制定以下三個目標:

1、閱讀繪本,在教師的引導下細緻的觀察畫面,理解故事內容。

2、以探尋“大衣的祕密”為線索進行閱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猜想。

3、感受“得知真相大白”的快樂和對動物的關愛之情。這三個目標中蘊涵了語言能力的培養、知識經驗的獲得和情感方面的感受,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難點:細緻觀察畫面,大膽猜想。

三、說準備:

為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

1、“神祕的大衣”一件,內側掛滿動物玩具。

2、東方娃娃繪本《神祕的大衣》人手一冊,PPT課件。

四、說教法:

為讓幼兒不再被動的接受教師傳遞的資訊,而轉為主動地吸收,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觀察是幼兒獲得新知的最有效途徑。PPT通過鮮明、生動的形象激發幼兒觀察的.興趣,使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地表達,為完成教學重難點奠定基礎。

2、提問法: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的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這也是解決重難點的有效方法。我將單一性、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成啟發式、開放式的提問,使每個孩子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獲得成功的喜悅。

3、猜測討論法:能開拓幼兒的思維,是激發幼兒言語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極大地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兒在討論、猜測中無拘無束地表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更好的服務於重難點的突破。

五、說學法:

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活動,我將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運用觀察、討論、遊戲等學習方法,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氛圍中獲得新知、發展能力、感受快樂!

六、說教學流程:

新教育理念倡導: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構建有效的師幼互動。為此,我設計了六個環環相扣的環節,並與教師神祕、詼諧的口吻相結合,使整個活動輕鬆、幽默、有趣。

(一)情境匯入,設定懸念,激發閱讀興趣。

1、教師身穿神祕大衣出場:“看,我穿的這件大衣和一般的衣服有什麼不一樣?”(引導幼兒進入故事情境,豐富詞彙:鼓鼓囊囊、又寬又大)2、大衣裡面會是什麼?猜猜看!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麼嗎?(設定懸念,激發興趣,為下面的活動做鋪墊。)

(二)出示“胡先生”畫面,介紹其名字,引導幼兒觀察。

1、教師用神祕的口吻說:胡默爾先生也有一件這樣的大衣,這可是件“神祕的大衣”哦!

2、為什麼說它是件神祕的大衣呢?(幼兒自由表達)(瞭解故事的主人公,引發神祕大衣的猜想,再次激發閱讀繪本的興趣。)

(三)師生共讀繪本,猜想表達,理解繪本內容。

通過集體閱讀和啟發式提問,引導幼兒猜想故事情節,培養幼兒細緻觀察、猜想、表達的能力。這是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重要環節。

1、閱讀PPT2——PPT4:引導幼兒觀察畫面,猜想人物的心理活動。

三個孩子看著胡默爾先生,心裡在想什麼呢?他們為什麼躲在柱子後面?(帶領幼兒做一做三個孩子的動作,突出“悄悄地”。感受三個孩子的好奇。)

2、講述前三頁故事後提問:三個孩子在聽什麼?想什麼?

3、閱讀PPT5:胡默爾先生有什麼變化?他怎麼會長高的?(幼兒自由表達)

4、閱讀PPT6——PPT7:引導幼兒發現畫面細節(如:露出的水、房子裡的影子),從而進一步猜想。

5、講述6、7兩頁故事後提問:後面還有什麼奇怪的事發生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過渡到下一環節。

(四)幼兒自主閱讀繪本,探尋大衣的祕密。通過自主閱讀繪本,培養幼兒理解圖意的能力,也潛移默化的告訴幼兒:書中有我們想知道的答案、知識,讓幼兒愛上讀書,這也是我們進行繪本閱讀的一個重要目的。

(五)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感受胡默爾先生對動物的關愛之情。

1、大衣裡的祕密究竟是什麼?他為什麼要帶動物回家?你晚上一個人呆著是什麼感覺?(遷移經驗,感受胡默爾先生對動物的關愛。)

2、出示PPT8,請幼兒用動作表示動物們擠在大衣中的誇張場景,感受胡默爾先生關愛動物之多。

3、出示PPT9,找找動物在胡默爾先生家的中的位置。引發提問:這些動物跟我們人類有什麼關係呢?胡默爾先生竟然會這麼關心他們?(這是此繪本延伸的內容,讓幼兒簡單瞭解動物對人類的作用,

以便充分感受胡默爾先生對動物的關愛之情,從而理解故事的主題。

4、現在你知道大衣裡的祕密了嗎?真相終於大白了?心情怎麼樣?用個動作表示一下吧。(充分體驗“得知真相大白”的快樂)

(六)教師帶領幼兒完整閱讀,保持興趣,激發表演繪本的願望。

1、教師帶領幼兒完整閱讀繪本,進一步理解繪本內容。

2、出示PPT10,那三個孩子為什麼會變得很胖?你願意幫助胡默爾先生嗎?你會帶上什麼動物?(教師拿出自己的大衣,請幼兒選一喜歡的動物學三個孩子的樣子。)

3、下次我們一起來演一演這個有趣的故事吧。(通過幫助胡默爾先生激發表演繪本的慾望,保持閱讀的興趣)(表演繪本可作為延伸活動,進一步探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也可作為延伸活動。)

七、說效果分析: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能使一個教學活動獲得成功,需要不斷的嘗試和探索,我會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進行教學。讓我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薰陶下,和孩子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一起過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如有不當之處,望各位評委給予指正,謝謝!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9

一、說內容

選擇的依據《綱要》中明確指出:“讓幼兒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樂趣”。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腳步、小棍、繩子等)作為量具,僅侷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活動內容源於幼兒的實際生活,在平時的區角活動中,我們會經常在數學活動角里投放很多不同的材料,小棍子、繩子、尺子、吸管、鉛筆等,經常看到幼兒在東量量,西測測的,好像對於這些測量的活動很感興趣。另外,讓幼兒用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來測量,這樣對於幼兒來說會是很有趣的,幼兒可以在整個活動中都通過不停的身體運動,不停的遊戲,來感受測量的樂趣。幼兒自己探索,自己嘗試,這樣幼兒可以學到很多、很好的學習方法,也有利於他們以後終生的發展。因此就產生了今天的這個活動內容。

二、說活動目標的確定

1、嘗試用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測量,並進行簡單的記錄,體驗測量活動的樂趣。

2、知道測量結果與測量工具的關係。

3、學習與同伴那之間相互協商、尊重他人的意見,共同解決問題,體驗與同伴協作的快樂。

活動的重點:探索,學習各種不同的測量方法。

活動的難點:將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

三、說活動的準備

(一)知識準備

1、區角活動:教師和幼兒發現大量可以用來測量的工具。

2、觀察活動:幼兒會使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記錄表格。

(二)物質材料的準備

1、事先準備好場地。

2、筆、紙、記錄表等

四、說教法、學法。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的知識建構必須由兒童通過自己的操作活動去完成。根據這一理念,我從幼兒最感興趣的操作活動入手,讓幼兒通過實驗、遊戲、記錄去積極主動的獲得對測量的直接經驗,通過記錄、分享、交流的形式,讓幼兒不斷的積累學習經驗,並且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發現和建構數學知識。

幼兒自主探索活動,必須由幼兒親身經歷,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所以在活動中給幼兒留有較大的自主活動的空間和時間,活動步驟不宜太細太死,讓他們充分體驗,才能有助於幼兒獲得直接經驗,吸引幼兒,使他們更投入自由進行探索,在分享的過程中,進行自主交流與表達,使他們的零星的經驗得以提升與發展,從而形成測量的基本知識,理解測量結果與工具之間的關係。

整個活動主要用了探索操作法。根據幼兒愛動、愛問、好學的特點,讓幼兒自己通過動手、動腦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僅是作為複習、鞏固知識的手段,更應成為幼兒探索知識、尋求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的有效方法,這種學習方法符合幼兒思維發展規律,因為探索未知,僅用理解與記憶是不行的,必須進行主動地分析、綜合、比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測量的方法和結果,有利於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五、說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設定懸念,引起幼兒的興趣師: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去森林小屋玩,可是,我們去之前啊,要幫助老師先解決一個問題,我們要來測量一下從這裡到小屋有多遠,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幼兒自由討論,想出各種測量的方法。這時老師再提出問題。

師:可是,今天老師沒帶任何的測量工具,我們只能用我們自己的身體來測量,該怎麼量呢?

(設計意圖:幼兒天生就有好強的求知慾,通過教師創設情境,讓幼兒發現問題,激發幼兒主動的參與活動過程,探索發現問題的興趣。)

(二)討論與探究:分別尋找測量的方法,並進行講述。

1、幼兒自由探索測量的方法,在幼兒探究時,教師巡迴觀察、指導,適時引導幼兒發現用自己的身體,尋找各種不同的測量方法。

2、並讓幼兒進行演示。

(三)幼兒尋找合作測量的方法。

幼兒通過自己尋找測量方法以後,再通過和別人合作,可以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助於幼兒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以主動去和別人合作。

(幼兒的認知結構主要強調直覺思維,教學中與其指示幼兒如何做,不如讓幼兒自己試著做,邊做邊想,兒童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以探究活動為中介的,兒童獨立摸索,看起來是“浪費”了時間,實際上恰恰贏得了時間,這種探究最有現實意義。探究性遊戲活動的教育目的要求教師更多的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四)引導幼兒把測量或者合作測量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

幼兒將活動的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可也是幼兒最缺少的。幼兒在測量以後用怎樣的方式將自己的測量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的難點。

(五)記錄、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師:我發現許多小朋友想出了許多測量方法,請小朋友把你的記錄表拿過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的測量結果吧,(請幼兒介紹測量方法及結果)還有和小朋友不一樣的嗎?你來介紹一下吧,(幼兒發現結果不同)討論;為什麼小朋友的測量結果不一樣呢?再次測量,引導幼兒發現、探究產生差異的原因。

(將幼兒交流的多種經驗納入到自己的經驗中來,再次驗證,從而使幼兒的能力與知識得到潛移默化的鞏固與吸收。)小結:在測量時我們使用的測量方法不一樣,所以測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

(幼兒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在探索中往往會出現許多的錯誤,作為教師要允許幼兒出現錯誤,通過給幼兒創設一個寬鬆的、自由的環境,鼓勵他們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積極參加討論、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糾正錯誤,讓幼兒的經驗進一步得到提高)

(六)集體合作測量幼兒利用集體的力量再尋找不同的測量方法,幼兒再次用遊戲的形式來進行測量,整個活動都在遊戲中展開,幼兒充滿了樂趣。

(七)說活動延伸區角活動: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物體作為測量的工具再去進行測量。

六、說特色:

1、操作性強。在教學中,幼兒對操作、用自己的身體部位當作測量工具,探究很感興趣,通過操作──遊戲體會了探究的過程和快樂。在活動中,孩子在探究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聽覺。

2、活動設計遊戲化。孩子特別喜歡遊戲,因為在遊戲中可以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沒有絲毫的壓力。對於個別能力弱的孩子,老師採用集體與個別輔導的形式,並在活動中給他們提供機會,讓能力弱的孩子不會為此而產生畏懼的心理;對於幼兒的新觀點新發現,我總是鼓勵和尊重幼兒的觀點,並共同分享。

3、整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興趣點,活動中,孩子們始終處於自主積極的狀態。活動層次清楚,過渡自然,通過個別量、小組合作量、集體量,使幼兒在與活動材料、教師和同伴的互動中獲得相關經驗,真正體現了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物我交融互動。

我們的這個活動主要體現了《綱要》的以下精神:

1、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注重教育的機智性、趣味性。

2、將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了幼兒情感、能力的發展。

3、充分利用了教師和同伴這一重要教育資源,使幼兒獲得的知識經驗更加具體、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