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範文

文思屋 人氣:6.52K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國小人教版的一篇課文!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歡迎大家閱讀借鑑!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範文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是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的作品。文章是按遊覽順序記敘的。作者以濃濃的深情為墨,以細緻的觀察為筆,寫出了金華雙龍洞的獨特景觀,充滿了神奇色彩,讓人如身臨其境一般。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情感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可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之情。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浙”“蜿”等生字,掌握“浙江”“聚集”等生詞,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作者遊覽的順序和文章脈絡。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之情。

根據教學目標,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作者遊覽的順序和文章脈絡。教學難點是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準備採用講授法、談話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我同時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採用情境教學的方式,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三、說教學程式設計

語文的最大特點在於對文字語言理解的主體參悟性。因此在教學流程這一環節,我抓住 “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促悟”的教學方式,並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首先是第一環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好的匯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是這樣設計的:多媒體播放精美的金華雙龍洞圖片,當學生被五彩斑斕的畫面深深吸引時,我會及時發問:“同學們,這個地方美不美?想知道這是哪裡嗎?今天我們就一起跟隨葉聖陶爺爺,去浙江的金華去旅遊吧。”藉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為新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成功點燃學生的學習慾望和熱情後,我設計了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四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自學的能力,因此,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標出不懂的生字詞或句子,同位交流。寫字教學中,我讓學生自主觀察字形特點,並追根溯源,根據字的演變過程,引導學生進行形象直觀識字。這一環節,“先學後教,凸顯自主”是我的寫字教學理念,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經驗,自學筆順,在書上描紅。對易錯和難寫的筆畫,示範書寫,彰顯教師的主導作用。接著,要求同學再讀課文,力求達到讀通、讀順、讀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情感脈絡,並要求同位互相講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整個閱讀過程本著“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信。有了自信,學生可以很好地與教師進行平等對話,有了自信,學生不怕困難,更易解決學習中的難題。接下來是第三環節品讀課文,以讀促悟。這也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

在初讀環節的基礎上,我會提出問題“你能根據作者的遊覽順序,畫出遊覽示意圖嗎?”再次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一過程中,我會相機點撥,使學生品讀出課文的精妙之處。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讀書要有目的性,明白為什麼而讀。接著,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配上美妙的音樂,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反覆朗讀課文中的重點句段,例如:文中寫雙龍洞孔隙和內洞的兩段,學生在反覆朗讀中自然而然地走進雙龍洞奇觀,在與文字的對話中不知不覺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共鳴,進而會用美讀的形式表達出來。為了使學生學以致用,我設計了一個說話訓練,“假如你是雙龍洞的小導遊,你準備怎樣向旅客介紹它呢?”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第四環節拓展文字,延伸課堂就體現了這一要求。

在欣賞和把握全文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要求學生觀察一個景點,選擇好遊覽順序,進行仿寫,並要求學生課下搜尋金華雙龍洞的其他資訊,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積累語言、內化運用語言的能力。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我力求貫徹新的教學理念,緊扣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四年級學生的特點,緊緊圍繞教學重難點進行設計,力求生動化、情感化,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馬卡連柯說:“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我願傾盡我所有,點燃孩子們的希望之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有欠缺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記金華的雙龍洞》說課稿【2】

文字細讀:

這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也是國小階段的學生接觸的第一篇遊記。文章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賞大自然的審美情趣。

文章按遊覽順序記敘,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通過描寫路上景色的明豔、溪流的歡唱、外洞的寬敞,以及內外洞連線處孔隙的“窄、低、小”,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輪美奐,令人感到身臨其境。作為一篇遊記,這篇文章敘述線索清晰、簡潔,場景描寫有詳有略,語言表達洗練、精確。這篇文章遊蹤與溪水明暗同步,雙線並行。景物描寫緊扣特點,詳略得當:一路前行,輕快明豔;入洞簡約,止於寬大;孔隙驚險,細寫感受;內洞奇大,展現變幻;出洞原路,一筆帶過。難怪,這篇文章經久不衰,難怪,葉聖陶先生被稱為“優秀的語言藝術家”。

全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課文按兩條線索來寫。一條是作者的遊覽順序,是“順”的線索,抓住景物特點來寫。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景點的方位和作者觀察的移動有機結合,同時移步換景,堪稱遊記體文章的典範。其中“過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體現出遊記體“篇”的特點,將遊程、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是中年級學生學寫遊記的優秀範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觀察仔細,語言樸實準確,描寫生動形象,敘述有詳有略,分別詳寫了孔隙、內洞的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選編本課的意圖,一是通過閱讀,讓學生感受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過感悟,讓學生了解作者按遊覽順序記敘的表達方式,並體會、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現手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教學的難點是指導學生用常見的事物和自己遊覽的感覺,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使人感覺身臨其境。

針對2011年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加大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其中第二學段應落實“段”的訓練。所以本課作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旨在抓住遊覽順序,通過感知整體,瞭解遊記特點,然後重點講“過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達特色,並指導學生學以致用。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瞭解遊覽順序。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雙龍洞內孔隙的特點。感受雙龍洞景象的奇異,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 領悟移步換景的遊記特點,體會並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達方式。

設計理念:

一、基於課標學情,聚焦最有價值的學習內容

新課標第二學段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學習的《頤和園》之後,這個班的學生寫了相應的遊記。寫作時,基本上能按照遊蹤順序來寫。但是,在描寫景物時,見聞寫得比較多,而感受,相對而言就比較貧乏。《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很好的寫作範文,值得學習的點非常多。這篇文章中,通過孔隙這一段的描寫尤其精彩,讓人身臨其境。在學生寫了遊記後,有了自己的體驗,再學習這篇文章的遊記有關的特點後,如果能學以致用,對於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或以後寫遊記類的文章,應該都有一定的收益。

這篇文章安排在四下第一單元,這個單元主題是欣賞和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優美詞句表情達意的。依據編者的意圖,選編這篇文章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閱讀,讓學生感受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讓學生通過感悟,按課文記敘的遊覽順序,學習有條理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和樸實。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選擇了適宜的教學內容:認讀字詞,理清課文脈絡,體會雙龍洞內孔隙的特點,體會並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達方式。

二、緊扣教學目標,設定以學為主的板塊活動

教學預設分為三個板塊:檢查字詞,理清遊覽順序——聚焦孔隙,發現寫作祕妙——片段練習,嘗試遷移運用。這三個板塊,由整體到區域性,由概括到精細;由字詞積累到段篇感悟,由探究發現到嘗試練筆,逐層深入。這三個環節分別對應著三個教學目標,讓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踐行。

三、依據教學內容,運用靈活多變的教法學法

在教學預設中,我們運用多種教法和學法,引導學生思考、發現、積累、表達,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

1. 連結舊知,建構新知

我們的新知識,總是需要打破原先知識的體系,融進新知識,建構一個新的知識網路,並儲存於腦中,以便於資訊提取。

“溫故而知新”。比如,在教學理解“蜿蜒”這個詞語時,我們從四上學過的《長城》中的一個句子入手,再引導他們尋找文字中的“蜿蜒”,理解這篇課文中的“蜿蜒”的意思,將新知融入舊知,以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再比如,梳理文字脈絡時,以《頤和園》遊蹤路線圖遷移到這課的遊蹤路線圖。

2. 圖示法

圖示,直觀又明確。

(1)沒有去過溶洞的學生不知道“石鐘乳”“石筍”是什麼東西,我們直接呈現“石鐘乳”和“石筍”的圖片,因為,這時,直觀的圖片呈現,比任何文字的解釋更有效。

(2)遊蹤圖示。出示《頤和園》《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紙,在上面圈畫遊覽順序,板書畫出學生交流的遊蹤路線,遊蹤一目瞭然。

3. 批註閱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閱讀體驗,批註,尊重學生的個性感悟。在學生默讀第五自然段時,讓學生寫寫簡單的批註。批註是一種文字的思考,即便學生沒有寫出文字,但在思考過程中,肯定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這也是一種無形的文字。

4. 情景體驗(瑜珈冥想)

在瑜珈練習中,有一種瑜珈冥想。當一個人靜止下來,閉目冥想時,在一定的聲音言語引導下,他們會展開畫面想象,甚至會出現相應的肢體動態。葉老先生在描寫孔隙時,除了見聞,更詳盡地描繪了自己在通過孔隙時的一種感受,讓人身臨其境。那麼,如果讓學生也能身臨其境,那麼,冥想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在學習了通過孔隙這一段後,學生對孔隙的狹小有了一個理性的認識後,我們再通過瑜伽冥想,讓學生感性體驗。請學生閉上眼睛,老師舒緩的語氣,地將文字中的語句復現,引領學生展開想象(冥想),體驗過孔隙時的感受,體驗那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將文字中的文字,真正轉化為自身的感受。

5. 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閱讀方法。在學習“怎樣小的小船”這一句時,我們通過比較的方法,刪去一個“小”字,讓學生思考發現,兩個“小”的疊加,是為了寫出小船的小,以凸顯孔隙的小。怎樣寫出“孔隙的小”,我們出示《威尼斯小艇》中描寫小艇的小用以比較,讓學生思考發現,同樣寫小(窄小),表達的方式不一樣。

四、展開言語訓練,實現語文知識實踐的價值迴歸

在教學預設中,我們充分展開言語訓練,指向語言文字的運用。

“時而……時而……時而……時而……”“怎樣高的高山”等句式的訓練,小導遊介紹旅遊路線圖,進行言語實踐訓練。

從孔隙詞語理解入手,到孔隙的窄小特點,再到發現作者描寫孔隙的寫作祕妙,最後進行習作片段練習,從內容理解到發現言語形式,再到言語遷移,實現語文知識實踐的價值迴歸。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這節課,我們以教學目標為舵,言語訓練為船,教學手法為帆,陪伴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