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有關國中物理說課稿範文彙編6篇

文思屋 人氣:1.38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中物理說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國中物理說課稿範文彙編6篇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連線師生之間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串聯和並聯》選自人教版國中物理九年級全一冊第十五章第3節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敘述了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特徵,是在學習了電路和電路圖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學習。又為之後電學內容,歐姆定律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要上好一堂課,不僅要掌握好教材,還要充分了解所面對的學生。

我所面對的是九年級學生,他們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此之前也已經學習了電流和電路的構成,會畫簡單的電路圖,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他們對電的認識僅限於電器的使用,缺乏對電路的分析,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會給更多機會請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連線和研究電路,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把握和對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的特點,學會連線簡單電路。

2.過程與方法:通過串、並聯電路實驗的探究,培養學生分析,觀察和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體會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串,並聯電路的特點。

【難點】:串,並聯電路的連線與識別。

五、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的體現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本節課採取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實驗法,自主探究法和練習法。

六、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理解。教學的一切活動必須以強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理念,我將本節課分為新課匯入,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小結作業等四個環節。

1.新課匯入

我將採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生活情景進行匯入,展示夜晚的都市,美麗的街景和閃耀的霓虹燈,請學生觀察說出其中都包含了哪些電路結構和用電器,同時帶領學生一起回顧上節課所學的電流和電路的構成,電路圖等知識。進而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思考這複雜多樣的用電器是如何連線到一起,能否畫出電路圖。”引發學生思考交流,順勢引入本節新課串聯和並聯。

通過影象生動介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調動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課堂教學充滿新奇感。

2.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我將分為串、並聯電路的認識,串、並聯的特點和家庭電路三部分展開。

首先,我會讓學生自己動手連線電路來向學生介紹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實驗器材自行連線電路來使兩個小燈泡同時發光,之後我會把連線成功的電路拿到獎臺上進行展示,並對其進行分類,這時學生會發現所有電路被分為兩個型別,進而向學生講解串、並聯電路定義。即兩個小燈泡依次相連,然後接到電路中為串聯電路。而兩個小燈泡的兩端分別連在一起,再接到電路中為並聯電路。同時並介紹在並聯電路中兩個電路共用的部分叫電路,單獨使用的那部分叫支路。

接著請學生根據實物圖,利用上節課學習過的電路的構成,把串、並聯電路的電路圖畫到黑板上,其餘學生拿著草稿紙上進行。

之後我會根據學生所畫的電路圖,再一次對串並聯進行介紹。順勢過渡到串、並聯電路特點的探究。我將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首先讓學生按照黑板上的串聯電路。圖連線實驗器材,這時我會向學生說明在電路連線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先斷開開關,再連線電路。之後,我會讓學生觀察並記錄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對用電器的作用改變開關位置時,開關對用電器的控制是否改變。在等整個過程中,我會不斷巡視小組實驗,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進而得出結論: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而改變位置,並不影響它對用電器的控制作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同樣的方式對並聯電路進行探究,最終自主得出結論:在並聯電路中,幹路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支路開關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用電器。

最後,在生活中的電路講解,我會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電路和用電器的連線方式,來向學生講解生活中的電路,並請學生也舉出一些自己熟知的例子。以此來開闊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物理。

3.鞏固提高

在應用新知環節,我會展示具體例題,如:利用多媒體出示各種不同的電路圖,請學生判斷電路是屬於串聯還是並聯。經過學生思考作答,把知識運動到具體題目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4.小結作業

對於小結我會採用問答的方式,請學生結合板書談談本節課的收穫。這樣既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回顧和記憶,又鍛鍊了他們總結和概括的能力。

之後我會設定不同困難的作業,在完成課後練習題的基礎上,找一找生活中存在串、並聯電路的例子,並試著畫出電路圖。這樣以便照顧到不同的學生,同時也結合生活,發現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學以致用。

以上便是我整堂課的教學過程。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2

一、教學內容

本節教材是圍繞"電能"這個概念展開的。課文開始既用兩幅組合圖,從供電和用電兩方面展現了電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接著介紹了電能的單位及計量電能的儀表──電能表,最後引出電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讓同學們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內容上循序漸進,逐步上臺階,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同時教材也體現了注重全體同學們的發展,滲透科技意識等課標中的新理念。

現代生活與電的聯絡是最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學有必要也有責任把電學知識作為提高全體同學們科學素養來處理。本節教材就是在同學們瞭解了一些基本電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同學們熟悉的生活素材來激發同學們們的求知慾望,進而學習電能的。同時由於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多接觸"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會使同學們在學習物理知識時發揮生活經驗的作用,更有利於同學們的學習和探究。因而對於這個更深層次上反映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本質的能量的單位及電能表的使用是本節的重點,而電功的概念則是本節的一個難點。但教材沒有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概念的嚴密性,降低了傳統物理學中歷來受到重視的知識的難度要求,所以對"電功"概念的要求不必過高,這樣才有助於同學們在學習中獲得自信。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課件中豐富的視屏資源為同學們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它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導向作用,併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材特點以及同學們實際等因素,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目標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能的單位是焦耳,另一個單位是千瓦時。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瓦或千瓦。

2、會讀家庭電能表。

(二)過程與方法

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

1、瞭解電能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2、認識節約用電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同學們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方法為主的綜合啟發式,同時充分發揮資訊科技與物理學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個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以同學們為本的教育思想,貫穿以同學們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問題為線索的原則,堅持啟發式。在教學各個環節不斷地為同學們創設問題情境,設定懸念,適時點撥誘導。

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資訊量,同時也為了使教學內容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有效的節省教師講解、板書、板畫時間,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可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互動功能的CAI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學是一種精神交流活動,教學內容只有放進一定的教學環境,才能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應。將章首語配上圖片和朗讀配音,播放給同學們看:廣袤的戈壁灘、勁舞的狂風、轉動著扇葉的風車田……把同學們課間休息時還尚未安定的心帶進神奇的物理世界,讓他們在聽和觀察的過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進電能的大門。 (二)提出問題

當同學們還沉浸在驚奇和遐想的氛圍之時,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今天的人類已經離不開電能了,同學們都知道,我們所使用的電能是通過那些方式獲得的嗎?

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有了適宜的問題就反覆一石激起千層浪,必然在同學們思維的海洋裡激起軒然大波。

(三)同學們分組討論

現代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面臨的問題越來越複雜,而社會分工的細化則又限制了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範圍。因此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小組討論可以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也體現了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積極思考,熱烈討論,並把交流結果寫在草稿紙上。

(四)小組展示討論成果

可讓某一小組推薦一代表發言,其他小組幫助指出不足並進行補充,培養同學們準確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質。作為教學資源的提供者、設計者的教師要及時展示各種獲取電能途徑的視屏材料和圖片資料,讓同學們身臨其境,體驗發現的歡樂,為人類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同時還要捕捉同學們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五)提出問題二

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教師要設計好問題線索,讓同學們思維的漣漪一圈圈盪漾開來。

問題二: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看見電能的存在,同學們能列舉出電能被我們利用的例項嗎?

(六)小組合作交流後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為"雖然電能被廣泛應用的例項非常之多,但讓同學們們依然交流討論並展示,一方面潛移默化地讓同學們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全體同學們,特別是一些困難生對於物理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體展示

利用圖片及視屏展示電能的應用例項,並從能量轉換的角度引導同學們分析人類是如何應用電能的,同時也為電功的引入埋下伏筆,做好鋪墊。

(八)提出問題三

用電是要付電費的,同學們都知道你們家的電費是怎樣被計量出來的嗎?對於電能表,同學們有哪些瞭解?又想了解些什麼?

(九)同學們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小組藉助課本和課前收集的電能表說明書對電能表的功能、規格、讀數等進行交流探討。允許個別好奇心強的同學上講臺查閱教師製作的有關電能表的課件資源,資源有:

(1)電能表在家庭電路中安裝位置的視屏素材;(2)演示電能表工作時的Flash動畫;

(3)能夠進行互動操作的有關電能表銘牌上資料和單位的物理意義;

(4)有關電能表讀數及電費計算的例題;

(5)IC卡電能表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電的作用的圖片(可對同學們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教育以及節約用電關心科技發展意識的培養)。

(十)小組彙報探究結果

可採取由一個大組專門找問題,另一大組進行答辯,其它大組進行補充,而教師則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進行潤色、強化和拓展。

(十一)介紹電功

利用多媒體再次展示、引導同學們回顧人類從能量轉換的角度應用電能的例項圖片,歸納出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是電流做功的過程,有多少電能發生了轉化就說電流做了多少功。並讓同學們再補充列舉一些電流做功的例項。

(十二)反思與小結

在臨近下課時,師生可共同對探究內容進行反思,討論本節課究竟學了哪些知識,為什麼學這些知識,學的過程中有什麼經驗與失誤,下一次怎樣改進才能做得更好。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來強化和潤色。最後,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樣性或問題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可研究性的作業,使同學們的探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作業為:假設生產的電能只供家庭使用,那麼請你查閱資料,我國20xx年的發電總量可供應多少個家庭?

五、板書板圖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搞好教學的一項必備的基本功。由於本節課採取的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可在反思小結環節,將板書內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來,力求能直觀地顯示教材的思路,同時也對同學們養成整潔、美觀,有條理的書寫習慣產生一個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板書如下: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電能"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在實際執行教學結構中的各個程式時,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沉著冷靜,隨機應變,排除干擾,適時適度地調整原定的課堂教學設計方案,以求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一、該節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變阻器》是國中物理八年級下冊電學部分的重要內容,是上節電阻知識的實際應用,又是後面“歐姆定律”的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在電學實驗佔重要地位,學好變阻器,即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電阻的概念,又為今後的學習特別是做電學實驗必要的準備。根據三維教學目標及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結合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現有的知識水平,通過課本的學習來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熟悉常用的滑動變動器的結構,能正確使用滑動變阻器。

②會用滑動變阻器來控制電路中燈泡的亮度。

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對比、探究等方法,學習利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電壓。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使學生樂於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學情分析:由於變阻器的部件比較多,接線柱多,而且在使用過程中又是動態變化的,而課本一下子就提到一個叫滑動變阻器的裝置,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在變阻原理的理解上感到起點較高,學生難於接受。根據學生以上特點確定以下重、難點。

重點、難點: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和原理。

教材教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們提出“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價”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對身邊物理現象的已有觀察、對生產技術的已有感性認識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和猜想,進而自行設計實驗、驗證假設、交流評價最後歸納出物理概念和規律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把科學知識的獲得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主動獲得對科學的理解,達到獲取物理知識、培養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探究性教學模式。

教學程式

一、新課引入:(約4分鐘)

採用演示實驗引入新課。應用演示實驗,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具體做法是:教師出示調光檯燈實物,並當堂演示調光檯燈亮度的變化,並引導學生觀察的同時讓學生提出問題:(投影)

①這種檯燈與其它的檯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②調節旋鈕,檯燈的亮度有什麼變化?

③它能夠改變亮度的原理是怎樣的?

(“匯入”中創設了物理情景,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二、變阻器原理的學習:(約16分鐘)

提出問題 教師引導:燈泡亮度的變化是由通過的電流引起的,而電流的變化則是由電阻的變化引起的。啟發學生猜想:調光檯燈的電阻變化是由改變導體電阻的什麼因素引起的?

實驗探究 學生會根據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三個因素(導體的材料、橫截面積和長度)去猜想,其中不排除有其它的想法。教師將持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實驗小組,啟發學生設計出以下3種類型的實驗方案:

方案一(改變導體的材料):如圖所示,在A、B間分別接入不同材料的導體電阻,如銅絲和鉛筆芯,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觀察並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並加以比較。

方案二(改變橫截面積):如圖所示,在A、B間改變導線橫截面積(分別接入1根筆芯與2根筆芯),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觀察並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並加以比較。

方案三(改變長度):如圖所示,在A、B間(有鄂魚夾)夾入一段鉛筆芯,使一端在鉛筆芯上自由滑動,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鉛筆芯的長度來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觀察並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並加以比較。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基礎,是提出問題獲得證據或資料的。在觀察到現象後及時作出記錄,這是科學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交流評價 讓完成以上3種不同型別的小組相互交流,並歸納篩選出這樣一個結果:改變導體的長度能較方便地改變小燈泡的亮度。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調光檯燈,實質上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的長度,來改變電阻,從而改變檯燈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們先來學習一種能改變電阻的器件──變阻器。其實,實驗室所用的變阻器也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器件。

6.4 變阻器(板書)

原理:變阻器就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器件。(板書)

三、正確使用變阻器的學習(約20分鐘)

①變阻器結構的學習(約3分鐘)

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實驗桌上滑動變阻器的實物認識變阻器的主要構造,並重點強調觀察4個接線柱和表面塗有絕緣漆的合金線所繞成的線圈,猜想這種結構的設計有什麼理由。然後打出投影:

電阻絲什麼位置的絕緣漆被颳去了?為什麼要颳去?

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是不變的?

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很小,幾乎是零?

教師結合投影片介紹其構造,理解銘牌上資料的物理意義;並要求學生學會畫滑動變阻器的結構簡圖和電路符號。(板書)

結構:瓷筒、電阻線、金屬棒、金屬滑片、接線柱

符號:

(該部分內容簡單,讓學生觀察,師生共同解決,教學中主要採用問題法和講授法。)

②正確使用滑動變阻器

該部分是本節的重點與難點,為了化解難點突出重點,我們在此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去探究滑動變阻器的正確使用。

提出問題 (投影)

要使燈泡和變阻器中的電流大小相同,變阻器應該與燈泡串聯還是並聯?

要能控制電流的大小,應該使用變阻器上的哪兩個接線柱?

要使燈泡由暗變亮,接通電路前應將滑片放到什麼位置上?

移動滑片時,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隨著改變?向哪個方向移動時電阻變大?

滑動變阻器上有4個接線柱,怎樣把這些接線柱接入電路?共有幾種接法?

實驗探究 學生相互討論,首先,設計出實驗電路如圖所示,接著根據各自制定的計劃進行操作,嘗試控制燈燈泡的亮度。同時,教師巡視,並指導各實驗小組將變阻器的實物連線、電路圖連線、及電路符號連線進行對照,研究電阻變化的原理和規律。

交流評價 各小組分別結合各自的實驗結果相互討論,共同歸納出:(並板書)

使用:①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4種(“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2種,其中“同下”電阻總是很大,而“同上”

電阻總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線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

(本環節中重組了教材內容,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估”這一個性化的過程,去主動突玻“變阻器”這一教學重難點,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

板書

板書將教學內容系統化、條理化,使學生易於掌握知識的重點、分散教學難點,加深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認識,便於學生筆記和複習,易於在學生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6.3 變阻器

1.原理:利用改變連入電路中電阻線長度來改變電阻。

2.結構:瓷筒、電阻線、金屬棒、金屬滑片、接線柱。

3.符號:

4.使用:

①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4種(“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2種,其中“同下”電阻總是很大,而“同上”的

電阻總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線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加深對電功率概念的理解,鞏固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操作技能;

2、過程與方法:根據公式P=IU設計實驗並進行實驗;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髮現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本節擬採用與伏安法測小燈炮電阻的實際進行對比學習,用電壓表、電流表測量小燈泡的功率是電學中第二個要求定量測量的實驗,它關係到電壓表,電流表和變阻器等電學器件的正確使用和操作,所以對學生要求比較高,正確選擇儀表及合理地進行實驗,準確地記錄及處理實驗中的資料是個關鍵,教師注意適當引導。

教學重點:用伏安法測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教學難點: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關係,自己設計電路測定小燈泡的功率和各種故障的排除。

教學器材:電源、開關、導線、小燈泡、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

二、說教學設計方案

複習匯入:

1、什麼是電功率?

2、電功率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3、前面我們學習了伏安法測定小

燈泡的電阻,參考這種方法,你能設計實驗測定一個小燈泡的電功率嗎?如何測定呢?

實驗過程:

1、注意電源的正負極,電壓表、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初步估計電壓表、電流表的量程。

2、設計實驗電路圖,並根據電路圖連線實物圖再進行實驗。

3、根據記錄的實驗資料,分別計算出: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對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及燈泡的明暗程度進行比較。

評估交流:

1、小燈泡在額定電壓下能正常工作,此時實際功率=額定功率;

2、實際電壓偏低,小燈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燈光變暗。不能正常工作;

3、實際電壓偏高,小燈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燈光過亮,若長期使用會影響燈泡的壽命,還有可能直接燒壞小燈泡;

4、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通過改變電阻來調節小燈泡兩端的電壓。

三、說教學理念

新課標強調:“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我在這堂課中充分體現了這一新課程理念,做到了五個“能讓”。

(一)能讓學生觀察的儘量讓學生觀察的儘量讓學生觀察。比如實驗前,學生要觀察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在什麼位置,開關的閉合情況,實驗中,讓學生觀察電流表、電壓表的讀數,學生們都觀察得特別仔細。

(二)能讓學生思考的儘量讓學生思考。比如根據伏安法測定小燈泡的電阻的實驗思路,讓學生通過思考回答如何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並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實驗結束後讓學生思考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五)能讓學生總結的儘量讓學生總結。實驗結束,每個小組都推薦了代表對本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總結性的發言,得出了較多合理的結論。我也適時地給予了教學評價,鼓勵等,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以學生的原有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測定小燈泡電功率的探究過程,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觀察、思考、動手、記錄和表述的能力,在活動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啟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在動手動腦中學科學”。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物理研究的是力、熱、光、電等現象的。本章教材研究的是光的現象及其規律,而對光的反射規律的探究是光學實驗的一個開始,所以做好這個實驗也為後面的光學規律的探究打下了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還不具備很好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不對學生的探究過程要求太嚴。根據學生前一節的學習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對於光的反射有了一點點的瞭解,但是對於具體的反射現象和反射規律學生還很模糊。所以這節課應多鼓勵學生勇敢的進行合作探究,從實驗中得出結論。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本節的內容和學生情況,現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一些生活現象知道物體的表面可以發生反射現象,能通過實驗得出光的反射規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知道反射有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知識目標)

2、能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圖,會利用兩種反射解釋有關現象。(能力目標)

3、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情感價值目標)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要求,這一節的重點是利用實驗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難點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做光路圖。

四、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上課前發放器材:光的反射實驗器一套、鐳射手電(四人一組)。教師提前在黑板上寫好小組號,同時畫好上課用的光路圖。

2、教學過程:

1)學生動手實驗,引入新課:

先給學生演示:正對著牆照有個光點,然後給學生提出問題:不對著牆照,如何讓光點出現在牆上?同時對學生提出評價:看誰先做到?做到的報出你的小組號。通過評價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參與度很高,都很積極動手實驗,一開始就把學習氣氛活躍了起來。再利用學生的回答引入課題:光的反射。同時教師適當的點撥什麼是光的反射現象並讓學生舉例,加深對光的反射理解。

2)提出問題,學生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重點)

通過老師的一個演示反射,提出問題:通過這個現象你來猜一下:光在反射時遵循了什麼規律?(在這個地方要把一些名稱告訴學生,便於學生說出猜想和後面的實驗)學生猜想:為了鼓勵學生作出自己的猜想,教師對學生的猜想不做任何的評價。在學生實驗之前要把評價的要求和實驗的一些注意事項告訴學生,在這個地方加入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儘可能多的探究思考,發現歸納,同時讓相鄰小組相互檢查,既體現了評價的公平性,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通過評價發現學生在小組內的合作意識增強了,競爭意識也增強了,同時為了得到更多的結論,有的學生會去看課本,這樣得到的結論能夠全面一些。

學生實驗之後請得出結論的最多的小組說出他們的結論,其他組補充。在學生的實驗結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到:反射光線上的一點的對稱點會在入射光線上找到;教師要引導學生可以利用這個結論作圖。還有學生會說:既然法線是人為畫上的,那麼入射點就可以移動,不用總是在一個地方,教師要及時的給與肯定和鼓勵。有的小組會說:反射面必須是透明的,或者是光滑的,教師可以簡單說明折射和反射的不同,並就勢引導學生得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老師在學生實驗過程中發現一個小組的實驗設計非常的好,應該加一個鼓勵:這個小組將鏡面朝下,這樣做實驗使得光線非常的清楚,實驗效果很好。最後教師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再把光的反射規律加以明確和強化。實驗結束,讓學生整理好器材。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緊跟著一個跟蹤練習:讓6名學生到黑板上利用剛學的光的反射規律做光路圖(也是為後面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學習做好鋪墊),其他學生在下面任選一個畫,同時完成後面的練習。學生的作圖可能會出現不畫法線的、兩個角不相等的、光線漏掉了箭頭的,或是將光線箭頭畫反了的,所以在這裡也對學生的作圖做一個評價,通過評價討論總結出作圖的注意事項,讓學生通過評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在做題中總結規律或是一些注意問題。

3)觀察光路圖,學習兩種反射:

利用黑板上學生的作圖,這個圖課前畫在黑板上了,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利用剛剛學過的光的反射規律作圖,鞏固了反射定律的知識,再就是為後面引出兩種反射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教師三個三個連起來引出兩種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提出問題:入射光線都是平行的,但是反射光線不一樣,思考它們的區別在哪裡,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然後讓學生看書自學並完成導學案上的題目。教師不再做統一講解。

4)小組交流,歸納總結:

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對本節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

5)當堂達標:

學生做導學案的達標題,讓做的快的學生到黑板上寫出答案,有不同意見的去用不用顏色的筆改,最後全班交流統一定出答案,再讓同桌用紅筆互批。最後小組長統計組內全部過關的得到一個對號。最後的達標評價既是對學生這一節課學習的一個評價也是對小組的一個總體評價,這樣就能帶動好的學生去幫助弱的學生,利用生教生形成一個良好的迴圈。

五、佈置作業:配套練習冊上相應的練習題。

我的課說完了,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國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教學目標

1.瞭解簡單電路在生活中的運用例項。

2.會根據串聯、並聯電路的特點,分析簡單電路的結構。

3.通過簡單電路的設計和線路連線,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

二、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簡單電路設計的思路和具體方法,設計電路是難點,實驗中的難點是如何正確地連線電路。

三、教學方法

通過聯絡生活實際,討論和交流生活中採用簡單電路的例項。

四、教學儀器

天鵝城堡電路模型 學生實驗電路元件(包括兩節電池、兩個單刀開關、一個燈泡和燈座、一個蜂鳴器、六根導線)

五、教學程式設計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聽說過吧?它的原型取自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新天鵝城堡,這是新天鵝城堡的模型;這麼龐大的建築,要看管起來相當困難。為此,我們今天就來為新天鵝城堡設計一個報警系統。

2.主要內容:報警電路設計和學生連線實驗電路圖

例題:設計報警電路

閉合報警系統的開關S時,指示燈亮,報警鈴不響。當不速之客進入大門時,報警鈴響。

以天鵝城堡報警電路為例,介紹簡單電路設計的步驟分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電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電器之間的連線方式。第三步是判斷開關和用電器之間的連線方式。第四步是畫出電路圖,再連線電路圖。第五步是對照檢查。

在學生畫出電路圖後,對電路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對稱性和對應性為原則,對學生電路圖進行優選和評價。還應對例題的設計思路重新梳理,彌補學生設計電路時思維和認識上的不足。

在學生實驗前,應先強調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①這是一個蜂鳴器,紅色導線這端是正極;②連線的過程中開關要一直處於斷開狀態;③接線時,先擺位,再順次連線。若遇到並聯時,先連線其中一條支路,要試觸。

在學生實驗中應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並進行指導,可以讓已完成實驗的同學去幫助實驗未完成的同學完成實驗,使學生課堂上的時間能夠充分利用。

3.課堂練習:安全帶未系提醒電路

45秒的公益廣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講述了安全帶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帶未系提醒電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

交通安全法規定,機動車行駛時,駕駛員必須使用安全帶,安全帶未系提醒功能電路的原理是:①司機坐在座位上,相當於閉合開關S; ②繫好安全帶,相當於閉合開關S1; ③當司機坐上座位,若未繫好安全帶,指示燈亮。若繫好安全帶,指示燈熄滅。請根據以上要求畫出電路圖。

六、小結

對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和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小結。

七、思考題:

車門未關提醒電路

汽車儀表盤上都有一指示燈,用它提醒司機車門是否關好.四個車門中只要一個車門沒有關好,該指示燈就會發光,請設計電路圖。